2、邂逅“美丽”

作者:竹林    更新时间:2016-03-08 11:20:27

我在迷茫的春雨中亲近西施故里诸暨,追寻的自然是那别样的一种美丽了。

“陶山苍苍,浣水泱泱,我越灵秀共仰……”五泄飞扬的瀑布下突然传来歌声,嗓音何其清越,歌词何其典雅,无须导游解说,只觉得满目青山绿水所浸润的,就是那悠久而绵长的历史和文化的气息。

歌者是几位身着校服的少女,健美、挺拔,不是西施而胜似西施。我再打听,原来她们唱的是诸暨中学的校歌,并且这是已故的艺术大师钱君匋先生的作品。我对钱老一直很崇敬。在我出版过的诸多书籍中,有一本十分喜欢的中篇小说集,就是钱老为我设计的封面与版式。记得1996年我访台时,钱老托我带过一封信给他昔日的老友和同事——台湾的胡秋原先生,商议恢复他们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创办的开明书局事宜,后来因他们各自都年事过高且手续太繁杂而事未成。而这首诸暨中学的校歌,是1925年钱老在该校当音乐老师时创作的。我不由得心思神往——想当初,这位才华横溢的“音乐老师”不过比现在的中学生年龄略大,那是怎样的意气风发;又想,这里究竟有一种怎样的文化底蕴,滋养出了这样的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抛下西施浣过纱的河,离开范蠡足迹踏过的山岩,我直奔诸暨中学。热情的校长送我一本画册,随手翻开,便是全省乃至全国数理化竞赛第一名的莘莘学子们的照片,这并不令我惊讶,因为它毕竟是省重点中学,没有骄人的成果,岂不枉担虚名?我惊讶的是学校地处闹市中心,却有山峦起伏,有流水淙淙,有林木葳蕤,在参天的古木中,最巍然的一株是香樟树。这株古香樟被浙江省排名为0001号树,合抱粗的树干撑起繁茂的枝叶。校长说这大树有540岁了。又说诸暨电视台将以“大树0001号”为题,来拍摄他的学校。这不禁使我想起了育树与育人的古训。联系到那西施殿前荷塘边的那块“耕读传家”的石刻,我的心中不由得一动——因为它正好触动了我心中关于“教育”的这根弦。

我正在创作几部以校园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我试图较真实地反映一下我们的学校在当今的教改实践中摆脱应试教育弊端的艰难历程,以及在培养新世纪新人方面的革新与创举。岂料在诸暨荣怀学校我真的找到了知音!

荣怀学校是漂泊台岛60载的诸暨女儿陈魏珍女士于1996年创办的。除一流的现代化教育设施外,学校还拥有一座现代化农业高科技园区,作为学生素质教育基地。我在荣怀中学午餐,盘中通红的虾,鲜美的鱼和肉,嫩绿的青蚕豆和晶白柔软的米饭,都是来自该校学生自己经营的高科技园区里的无公害食品,都凝聚着老师同学的智慧和汗水。而令我感到兴奋不已、甚至惊讶的是,这里的一切,与我正在写作的小说中所构想的内容,竟是如此的相像!当那个肩膀宽宽,个子高高,帅气的英俊少年——该校的学生代表向我走来时,我简直以为自己小说中的人物再现了!

这位学生代表叫钟英跃。他家境贫困,从初一到高三,荣怀学校免去了他6年学生生活的全部费用,但他也为学校捧来了不少全省和全国的竞赛奖状。学校已经承诺,如果他考上了大学,他的费用仍由学校包下。当然,这样的学生不只是一个,因为他只是班级中的第三名。学校对优秀学生的奖励是一视同仁的。

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在生活实践和科学实验、生产劳动中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他们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生活上逐渐扶持他们自主,在人格上培养他们的独立和自强精神,这是培养和造就新世纪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民族发展与振兴的希望之所在。我一直企图在我的作品中追寻一片教育的理想国和乐土。多少时间以来,它一直只在我美丽的梦想里。没想到这次的西施故里行,我却与之邂逅了——这怎能不令我感到兴奋与欣慰!

(写于2003年元月)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