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风情故事
1
在中国遥远的西南部,天气是那么温暖,温暖得一年四季都有开不败的鲜花。而所有这些鲜花吐出来的芬芳气息,则始终缭绕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傣族人。
小依香已经十六岁了。当傣历新年来临时,在庆祝新年(阳历四月中旬)的泼水节盛会上,小依香让花绸伞遮着自己娇嫩的脸蛋,羞答答地跟在女伴身边。许多冒失的岩冒(小伙子)向她泼水,可是她连头也不抬。赶摆(集市)结束时,女伴们像一只只快乐的孔雀一样,跟着自己的心上人飞进了树林里。只剩下孤零零的小依香,她的手里依然紧紧拽着一只精致的小花包。
那花包是依香自己用七色布缝的——包里装满棉籽,外面绣着莲花,四个角还缀着漂亮的缨子,中间钉一条提绳,就像一只小灯笼。
这只像征爱情和幸福的花包,依香不知道把它丢给谁好。这时太阳正在西沉,天边显出攀枝花一样红艳艳的颜色。路边的老榕树,飘拂着长长的气根——这些气根落在地上,就长出了另一棵树;一棵接着一棵,榕树的家族就这样繁衍出一片小树林。
依香坐在老榕树下休息,不由得想起了妈妈的话。妈妈说,善良好心的人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可现在小依香不知道幸福藏在哪里,是在高高的蓝天上呢,还是在密密的森林里!
依香叹了口气,慢慢站起来回家去。不一会儿,她走到了一处山箐里。出了山箐,在前面平坦的大路尽头,就是依香住的寨子了。而在山箐的两侧,则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森林里有望天树、白头树、毛麻楝、龙脑香等等,还有菩提树、芒果树、栗树、棕榈树……谁也数不清森林里有多少树。当一个人走进森林,就好像走进了一座幽暗的古堡,看不见天空,也照不到阳光,只能听见从远处传来的一、二声鸟鸣。
有一条蜿蜒的小路,通向森林的腹地。依香见天还早,就沿着小路走进森林,采摘大树底下的野蘑菇。采着采着,她看见前面不远处有一个泥塘,在泥塘的斜坡上,躺着一头受伤的小象,想站,却站不起来。
依香赶紧走过去,蹲在地上轻轻抚摩小象,还拔了一把香茅草擦拭小象腿上的血迹。她觉得小象很可怜,她一定要替它把伤口包扎起来。
2
突然,密林里传来一阵吼叫。那吼叫比火车的汽笛还响,震得大地都发起抖来。
随着吼声,一头大野象出现了。
大野象以为依香伤害了它的孩子,所以它扬着鼻子,扇着大耳朵,怒气冲冲地向她扑来。
依香跳起来就跑。她提起筒裙,迈着一双灵巧的小腿,心里想反正大象笨,赛跑起来,一定不是自己的对手。
可是,当她跑出森林,想松口气时,回头一望,大象却离她最多只有十米远了。
原来,大象虽然笨,可是,迈一大步足有三公尺远,所以还是追上了机敏的小依香。
依香急中生智,一转身飞快地朝一座陡峭的山坡上爬去。谁知那大象爬山也有本事:它后腿一蹬,前腿一纵,就往山上窜,眼看就要追上小依香了。它那长长的鼻子,仿佛就要把她卷起来,然后再摔成肉泥!
依香吓得脸色刷白,背上直冒冷汗,连“救命”的喊声也发不出来了。
就在这时,从山脊上冲下一个身穿黄袈裟的小“帕”(和尚),那小帕上前背起依香就跑。
吓昏了的依香,像一朵风中颤栗的曼陀罗花,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小帕背着她,一脚高一脚低地在山坡上横着跑起来。
而那大象也横过身子追赶。可这笨家伙那么重,陡坡一边高一边低,圆圆的大脚踩下去一边轻一边重,趔趔趄趄连路都走不稳了,当然就追不上小帕和依香了。
不一会小帕就摆脱了大象的追逐。他看看不再有危险,就轻轻地把依香放了下来。
清醒过来的依香充满感激地望着小帕,想对他说一声“谢谢”,可是那小帕脸涨得通红,头一低就飞也似地逃跑了。前面是一座大缅寺,小帕跑了进去就再也没有出来。
小依香想追进去问他叫什么名字。可是不知为什么,她自己的脸也红得厉害。她能觉察出有两团火在脸颊上烧,同时她的心跳得好像胸膛里装了一头小鹿。
3
依香回到家里。她的家是一幢屋顶尖尖、形状像箬帽样的竹楼——许多傣族人家都住这样的竹楼。竹楼跟前有仙人掌围起的院子,院子里种着修长的凤尾竹、高高的牛腰果树,还有叶子又肥又大的芭蕉树。
因为竹楼的下面是不住人的,所以依香一回家就脱掉鞋子,赤脚跑到楼上,在露天阳台上舀水冲洗。
妈妈正在设有火塘的“那晃”——就是卧室外侧的大房间——里做饭,看见依香兴奋的脸色,走过来问:“我的孩子,你找到自己的心上人了?”
依香回答说:“依咪(妈妈),我找到了!”
“他在哪儿?”
“在我心里。”
妈妈却不相信地摇摇头:“月亮还没有升起来,寨里的依少(姑娘)们都还没有回家,为什么你就早早地回家来了?”
依香不知道如何向妈妈解释。这时妈妈又说:“没关系,我的女儿还小,明年还有泼水节的!”
傣历新年一过,田里的农活就忙了。依香要帮妈妈插秧、喂猪,还要做别的许多事情。一眨眼又到了傣历九月十五——也就是阳历七月中旬——这是傣族人隆重的关门节。
在关门节这一天,人们要在佛寺举行盛大的“賧佛”活动。小依香也跟着妈妈到佛寺里去了。
那佛寺坐落在一个不高的土坡上,尖尖的屋顶上好像覆盖着一把银色的大阳伞——它看上去更像一座重重叠叠的美丽的楼阁。而每一层楼阁的角上,都雕着金鸡、凤凰和各色鲜艳的花卉,角下还挂着铜铃,当风吹起来的时候,叮当叮当的声音仿佛来自仙界的音乐。
依香踏上佛寺的台阶,望着大门上雕着的傣式太阳花,还有立在木梯两侧的雄狮和巨龙,心怦怦乱跳起来。
人们正在向佛奉献鲜花、食物和抄写的经文;然后佛爷开始讲诵经书,讲傣家人的历史传说和天文历法、医学知识——古老的傣族文化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然而小依香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她一心在寻找那个小帕!
小帕到哪里去了呢?她终于忍不住向老佛爷打听。老佛爷想了想,说:“在关门节前,有一批小帕还俗了。你要找的那一个,他叫什么名字?”
依香讲不出小帕的名字。老佛爷只好安慰她:“佛会赐福给你的。”
4
关门节后,直到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也就是阳历十月中旬的一天——开门节,在这漫长的三个月里,傣家人是不允许青年男女谈恋爱结婚的,平时也不可以随便外出。可以说,这是一段专心在田里干活的“关门的日子”。
然而小依香思念小帕的心一刻也关不住。
每当夜幕降临,紫色的雾霭笼罩着傣家村寨,南风吹来依兰花浓郁的清香时,糯戈拉东(一种夜间啼鸣的小鸟)就开始唱歌了。寨子里的赞哈(歌手)常与糯戈拉东一起唱:
世上最明亮的是太阳,
比太阳还明亮的是一颗无私的心;
世上最美丽的是孔雀,
比孔雀还美丽的是爱情。
…… ……
那个小帕不顾自己被大象卷起来摔成肉饼的危险,舍身救她,这是一颗多么明亮无私的心啊!依香忽然明白了,那只世界上最美丽的孔雀,已经飞到了自己的心里了;她自己的终生幸福,就在于找到那个舍己救人的小帕。
依香跟村里的依少们一样,在竹楼的阳台上摇动纺车。一个名叫岩罕的岩冒,站在一棵依兰树下唱:
啊,姑娘啊姑娘,
你的裙子像孔雀的羽毛,
你的脸颊像两朵粉红的芭蕉花,
你的声音像一串响铃;
我的心里有千般情、万句话 ,
可是你一句也不知道……
如果依香被唱得动心了,那么她会请岩罕到自家的阳台上来,把纺车边的小板凳拿出来给他坐。可是,岩罕不是小帕,所以依香把小板凳藏得严严实实的。
新年又到了。傣历正月初一, 人们在澜沧江畔赛龙舟。岩罕等好多精壮的傣家小伙子,分成两排在龙舟的左右使劲地划水,龙尾有几个人用浆掌舵 ,龙头上几个岩冒在愉快地使劲蹦跳,使龙舟像一条真正的龙一样在水中起伏翻腾。岩罕的船第一个到达了岸边。他和小伙子们用桨击水,嘴里发出“嗨嗨、嗨嗨……”的喊声。岸上的人们向他们热情地欢呼。只有依香好像根本没有看见一样。
龙舟赛后人们又在江边放高升。岩罕爬上高高的脚手架——那架在上面用整根毛竹做的高升看上去像火箭一样。岩罕把它点着,巨大的响声和人们的欢呼声震得澜沧江也在发抖。可这一切也没有使依香动心。甚至当岩罕把浸着花瓣的清水泼向依香时,她也没有感觉出水的甘甜和芬芳。
5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盛会又结束了。欢乐了三天的傣家儿女纷纷结队返回自己的寨子。闷闷不乐的依香,跟着自己寨子里的女伴们,走在澜沧江畔的小路上。江边的毛竹挡不尽炽热的阳光,清澈凉爽的江水诱惑着身穿节日盛装的美丽的姑娘。在一处清浅的河湾处,身材窈窕的傣家少女们提起自己的花筒裙,沿着河滩一步步朝水中走去。她们要到江里去沐浴洗澡。
随着姑娘们轻盈的步子,水越来越深,她们手中的筒裙也越卷越高。当水没过胸口时,姑娘们便迅速往下一蹲,将筒裙和上衣脱下顶在头上。于是碧波荡漾的水面上顿时开出了许多色彩艳丽的莲花,欢声笑语传向江畔的绿树青山,引得林间的小鸟也向江边飞来,水中的鱼儿逆着江水奔跳……
依香一面洗澡,一面漫不经心地撩着水花,呆呆地看着江水急匆匆向前流去。看着看着,她忽然想起妈妈给她讲的一个故事:澜沧江是三达山的女儿。她为了寻找自己的幸福,偷偷离开了母亲,昼夜不停地向前奔去。但是她毕竟是妈妈的女儿,向前赶路时常常停步回头眺望。每当她停一次,就在江边留下一块坝子(山间平地)。澜沧江最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她与湄公河汇合了。可是,我呢?……
依香正沉浸在遐想中,忽然有一张芭蕉叶从上游飘来。依香一把抓住了它,迅速从盘在头上的上衣口袋里找出一块自己用的小花手帕,将它轻轻放在芭蕉叶上。芭蕉叶载着花手帕向前飘去,依香在心里默默祈祷:日夜奔流的澜沧江啊,请你将我的思念带去吧;我的心上人啊,你能见到我的花手帕吗?
这时,从江畔的毛竹林边,走来一群岩冒。他们边走边说笑,显然,节日的欢乐还没有从他们的心上消失。看见正在河湾沐浴的依少们,说笑的声音像突然听见了枪声的鸟儿,一下子全飞走了。他们一个个装作正经的样子低头赶路,好像什么也没看见一样。
依香无意中一抬头,刹那间,她的眼睛亮了:她发现走在队伍的最后一个岩冒,正是那个救过她的小帕!小帕现在已经不穿袈裟了。他和其他岩冒一样,白布缠头,上身穿件无领对襟小袖衫,下面穿条长管裤,比一年前显得成熟了许多,也更加英姿勃勃了。
依香觉得自己的心快要跳出嗓子眼了。她想喊他,可是不知道他的名字;她想追上去,又来不及穿好衣服和花筒裙。她急得快要哭出来了。当她赶紧穿好衣服,奔上江岸、朝前追去时,岩冒们已经转过一座山坡,走得无影无踪了。
6
依香怏怏地回到家里,上了竹楼,连脚也没洗,倒在自己的铺上就睡了。依香是依咪的独生女儿,从小她的依波(阿爸)就去世了。她是依咪的掌上明珠。
依咪赶紧走到火塘边,升起火。她今天要给女儿做顿好吃的饭。她先做了香喷喷的香竹饭(用香竹筒装糯米烤熟的饭),然后用新鲜的青苔,拌上葱、蒜、姜、油、盐等佐料,加水装在碗里,再把一块在火塘里烧红的鹅卵石放到碗中,将碗中的汤煮沸,这就成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捣”。依咪给女儿摆上饭菜,可女儿连眼皮也不抬——她不吃!
“啊,我的依香病了!”依咪又连忙去请摩雅(医生)。摩雅来到依香的铺前,用听诊器听了听说:“没事,没事!”摩雅留下了一些红的、白的药片,就走了。可第二天,依香仍然没有起床,也没有吃药片。
这可急坏了依咪。怎么办?
这几年,寨子里的巫师又在占卜、撵鬼了。依咪决定去找巫师。巫师听了依咪的诉说,装神弄鬼地跳了一阵,又闭起眼睛,嘴里喃喃地念念有词,过了一会儿,忽然睁开眼皮说:“搞明白了!你的依少在森林里遇到琵琶鬼了!”
“那、那怎么办?”依咪半信半疑。
“要祭鬼、撵鬼。”巫师说。
见依咪信了巫师的胡说,要搞迷信,依香只好起了床,并将自己生病的真正原因原原本本地向依咪说了。可依咪一听,拍着手说:“呀——巫师的话没瞎说哩!你去年在森林里遇见的小帕,一定是琵琶鬼,不是岩冒,要不,怎么再也找不到他了呢?”
依香再要解释,依咪就不听了。她急匆匆按巫师的指点杀了鸡,将鸡肉和糯米饭摆到寨心广场的老榕树下,点上蜡条祭鬼;然后,又称了和依香的体重一般多的盐巴,交巫师挑到森林里,去撵琵琶鬼。
7
当凤凰树又开出火一样红的花朵的时候,依香第三次去澜沧江畔参加泼水节。
看完了划龙舟、放高升,大人、小孩去游园、赶摆,依少们照例拉依香去曼厅公园丢包。
依香真不想去参加丢包。想想看,一个像刚刚露出水面的芙蓉花一样令人赏心悦目的姑娘,站在丢包的行列中,会引来多少岩冒眼馋的目光啊!可依香又不愿与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来往,干站在那里,心里多不是滋味!
但曼厅公园里是树的世界、花的海洋:那里长满了高大的贝叶树、椰子树、油棕树、荔枝树、大青树、芒果树,还有那金凤花、吊钟花、长蕊合欢花、金蜡条花、缅桂花……树的浓荫和花的芳香吸引着依香。
来到公园中心的大榕树下,一片宽阔的草坪上,依香随女伴们朝一队岩冒走去。待与他们相隔二十多米时,女伴门自动列队站住了。那队岩冒不知道是哪个寨子的,他们也早已见到了这队身穿艳丽的节日盛装的花朵般的依少了。他们也排成了队形。
丢包开始了。
先是依少们朝男队漫无目的地乱丢,岩冒们慌里慌张地抢着接;有的岩冒,伸出手去接,却没接着,就只好自动走到女队前面,掏钱给刚才丢包给他的依少,向她表示歉意。当岩冒们接住包向依少们还丢过来时,有的依少没接上,就要走过去向岩冒送一朵鲜花。
依香因为心不在焉,已被罚送二次鲜花了。她刚回到自己的队列里,一只花包又向她飞来,不偏不倚,正打在她的胸口上。依香猛地醒过来,忙伸手去接,包已掉在了草地上。依香没法,只得再拿一朵九里香,给刚才向她丢包的岩冒送去。
依香走到那个岩冒面前,定睛一看,不由得愣住了——他、他不就是那个小帕吗?依香激动得心头好像有一头小鹿在乱蹦,脸一下子涨得绯红。
那个岩冒也吃了一惊。他也认出了她——那个两年前被大象追赶的小依少。他望着她那婀娜的身段、娇媚的模样和脉脉含情的目光,一颗心被深深地陶醉了。
回到自己伙伴们的队伍,依香终于将珍藏了两年的那只精制的花包,甩给了自己昼思夜想的心上人。那个岩冒一伸手接住了依香的包,就带着依香出了公园,钻进了一片密密的橡胶林。
8
直到现在,依香才知道自己思念了两年的小帕叫岩温;当和尚还俗后的名字叫吉囡温。两人情投意合,感情深得像高高的大青树上的一对钟情鸟。
可依咪不同意他们的婚事。因为她又去请教过寨子里的巫师。巫师说那个小帕虽然找到了,但他身上沾过鬼气,不吉利。
成双的钟情鸟,到死也不会分离;依香和吉囡温的爱情,什么力量也不能阻挡。见依咪的迷信思想一下子不会改变,依香只好和吉囡温商定,按傣族的特殊风俗办了。
一个月亮不时地被乌云遮住的夜晚,一队岩冒悄悄地行走在凤尾竹和铁力木丛夹道的寨间小道上。他们不敲锣、不打鼓,甚至连咳嗽声也没有,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吉囡温。
队伍走到寨子附近一处黑心树林边的时候,从树林里走出一群依少,将他们拦住了。依少们是依香约来的相好女伴。今天,她们是要跟依香上男家当伴娘的。女伴们在月光下见到了英俊、年轻的吉囡温,都为依香找到了一个好伴侣而高兴。她们很快地到树林里将羞答答的依香扶了出来。
依香在女伴门的簇拥下,跟着吉囡温的队伍,悄悄地走了。依香走时的脚步是沉重的。她走几步,还不时地回头朝自己的寨子里望一下。刚才,她等劳累了一天的依咪睡下后,才偷偷穿上新筒裙,戴上银首饰,溜了出来。临走时,不争气的泪珠子禁不住一个劲往下掉。她在心里说:“依咪,您虽然迷信、固执,可您含辛茹苦把我养大,您的恩情女儿永生永世不会忘记的。您老多保重吧,待您想通了,女儿会回来看您的!”
“偷婚”的队伍到了吉囡温的家,结婚仪式就开始了。
吉囡温家主楼的正房里,他的父母、亲戚和本家坐满了一屋子。吉囡温的依咪领儿子、儿媳妇到祭祖的供桌边,让他俩跪下给老祖宗磕头。磕完头,由亲戚中年岁最大的老人,双手分别拿一团糯米饭,左右交叉两次,然后将左手里的糯米饭交给新郎,右手里的递给新娘,祝愿他俩婚后勤劳耕作,粮食满仓。接着,这位老人左手拿起一个鸡头,右手拿一双鸡脚,也左右交叉两下,将鸡头递给新郎,鸡脚递给新娘。祝他们像一只鸡身上的头和脚一样永不分离。最后,老人又拿起两只染红的鸡蛋,左右交叉两下后,将左手里的交给新郎,右手里的递给新娘,以祝愿一对新人今后生活美满幸福。
结婚仪式结束了,新郎新娘由伴娘送入洞房。这时,圆圆的月亮从云缝里钻出来,银辉照亮了凤尾竹丛,照亮了吉囡温的竹楼,泻进了吉囡温和依香的新房,照见了一对新人脸上幸福的光彩。
9
幸福的日子过得飞快,转眼间“关门节”又到了。依香跟吉囡温在地里干活的时候,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依咪——水缸里的水干了,现在谁去给依咪挑?稻田里的田埂漏水了,现在谁去给依咪修?伤风感冒了,现在谁去给依咪端水送药?
依香正为依咪担心,一个女伴捎信来,说依咪病倒了。
依香再也忍耐不住,与吉囡温商量了一下,小夫妻俩就带着鸡、肉和其他礼物,还有寨子里的几个岩冒,上依香的母亲那里去“认亲”。
听说女婿、女儿要来了,依咪让人叫了几个本家的姑娘,关起竹楼的门,在屋里等着。
吉囡温来到门口,敲着竹楼门,低声恳求道:
心胸像天空一样宽广的依咪啊,
是难分难舍的爱,
使我偷走了您的依香,
现在,我来请您原谅!
通情达理的阿姐阿妹啊,
请你们开开门,
让我和你们的阿姐回到家乡!
门里面的小姐妹,在门缝里看着吉囡温,只是咕咕地笑。吉囡温继续恳求了三次,还是不开门,只好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钱,将它塞进了门缝。
隔了一会儿,门终于开了。小姐妹们递烟送水,招待随吉囡温来的男伴。依香就拉着吉囡温迫不及待地赶到楼上依咪的卧室里。依香扑到依咪的身上,已经泣不成声。依咪一边擦眼泪,一边扳着依香的脸仔细端详——女儿没有瘦,女儿长得更标致、更丰腴了,母亲心头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时,吉囡温毕恭毕敬地双手向岳母捧上两包香蕉叶包的东西——用糯米饭包着的两只熟鸡,鸡肚子里放两个鸡蛋。这是女婿向岳母致歉的礼物,那意思是如今生米已经煮成熟饭,恳求您宽恕,并祝福您的女儿像母鸡生蛋一样,来年生个胖小子吧!
看着健康、精神又懂礼貌的女婿,依咪心中的冰融化了。她终于承认了这门亲事,并且挣扎着有病的身子,决定给女儿女婿再举行一次结婚仪式——拴线:
依香家竹楼的堂屋里,摆着张小桌子,芭蕉叶铺好的桌面上,放着糯米饭、芭蕉、盐巴、一杯酒和煮熟的公鸡、母鸡各一只。依香的本家大伯当主婚人。主婚人和依咪坐在上首,新郎新娘跪在他们前面,亲友们围桌而坐。
首先是主婚人致贺词,然后从桌上各揪一坨糯米饭,在酒里蘸了一下,去点祭鸡、盐。这样点了三次后,主婚人从桌上拿起一根白线,从左到右,绕过新郎、新娘的肩,把线的两端搭在桌上,再用一根白线,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意思是将他们的魂拴在一起,从此永不分离。接着,在座的其他人也纷纷拿起白线,去拴住新郎、新娘的手腕,并祝他们生出儿子会犁田、会盖房;生出姑娘会织布、会插秧……拴完线,赞哈领头与在场的亲友们一起放开歌喉唱起了古老的颂歌《依拉贺》……
依香和吉囡温为了照顾有病的依咪,决定回到依咪身边生活。他们尽心地孝顺依咪,请摩雅给她看病,为她煮饭、熬药……小两口多想治好依咪的病,让她过上一段好日子啊。可是,凶恶的病魔却不给他们机会,硬是夺去了他们的依咪。
依香的心是多么悲伤啊!吉囡温给依咪守了三天三夜灵,依香哭了三天三夜。
10
泼水节又到了。 为了安慰依香,也为了庆祝依香回到家乡定居,青年们决定在自己的寨子里举行庆祝活动。
这天一清早,寨心的广场沸腾起来了。当清晨的第一缕霞光从高高的椰子树顶上降下,越过芒果树的枝干,最后投射到浓枝密叶的扶桑花丛间的时候,金竹笙呜呜地吹出了喜庆的曲子,象脚鼓咚咚地敲响了,还有鋩锣声、鞭炮声,以及人们的呼喊声、欢笑声响成一片。
依少们穿着长长的花筒裙,斜襟紧身上衣勾勒出她们苗条的身材、丰满的曲线;她们在老榕树下跳起了孔雀舞;岩冒门身轻如猿,跳起了矫健的象脚鼓舞;艾宰(小孩子)们也打扮得花枝招展,像花蝴蝶一样在人堆里穿梭……
“水!水!水!”随着人们快乐的欢呼声,寨子里的泼水节活动开始了。一队队青年男女,提着的、担着的、端着的,他们把带有花瓣的清水,向人们洒去。这纯洁的、清凉的水,带着傣族人民美好的祝愿,也诉说着勇敢善良的傣族人民的一个动人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傣族人民过着幸福自由的生活。可是有一天,从遥远的山上来了一个魔头。他一到这里,就利用自己手中的法力残酷地统治这里的人民,并从寨子里抢了十二个最年轻漂亮的姑娘侍奉他。鲜花一样的姑娘们受尽了魔头的凌辱。
一天,姑娘中的大姐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满头银须的老人告诉她:只要把魔头的头发剪下,搓成弓弦,就能把他射死。只是搓头发弓弦的人身上都要着火。大姐醒来,把老人的话告诉了姐妹们。
在一个月亮初升的夜晚,当魔头呼呼睡着以后,姐妹们就每人拿一把剪刀,剪下了他的头发,搓起了发弦。她们搓啊搓,越搓手心里越烫,到了弦快搓成时,身上就着火烧了起来。
这时魔头也醒了。他从床上跳起来,刚要发作,弓弦已经搓成了。大姐忍着身上火烧的痛苦,用手使劲往弦上一拨,魔头的脑袋就滚到了地下……
十二姐妹在烈火烧身中抱在了一起。为了傣家人的幸福,她们不惜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是,她们又是多么热爱生活啊,每人手里,都紧紧攥着一朵鲜花——大姐手里拿着凤凰花,二姐手里拿的是芭蕉花……
这时,寨子里的人们闻讯赶了过来。大家向姑娘们身上泼水,奋力营救她们;同时,也想用清水洗去她们身上的污浊,祝愿她们像鲜花一样重新生活……
为了世世代代不忘记这十二位舍己救人的姑娘的功绩,从此,傣家人每逢新年开始的时候,都要举行泼水节,向人泼水洒花瓣表示祝福,也祝愿自己永远过自由幸福的生活……
在人生道路上走过一段难忘的里程,依香和吉囡温对这个故事理解得更深了。因此,他们也尽力地向人们泼水。
水!水!水!这是傣族人民发自心灵的喊声。
(《少年文艺》199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