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三王会盟,预虑脱壳

作者:许枫    更新时间:2016-01-12 15:32:11

006节.六大主要议题

西北王胡宗南明知军用帐篷中只有他、汤、戴三人,但仍然习惯性地威严地左右而望,随后以“会议主持”的名分,首先发言。

胡宗南说:“经过半年协商,胡、汤、戴三部,决定结成军政联盟,以图共同发展。呃,今天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一,中日之战的趋向。二,本部、汤部、戴部三部的联合实力,能否在中国局势失衡时,占有居高临下的驭制地位?三,发生第二次‘西安事变’的可能性;如果发生,我三部应采取的策略。四,委座最信任的陈诚,对我三部发展,构成最大威胁;这一威胁,如何消除?五,军统与中统的关系;军统吞并中统的可能性。六,中共军力的扩张现状。请问恩伯兄、雨农兄,呃,有何高见?”

汤恩伯呷两口龙井香茶,清清嗓门,侃侃而谈。他说:“中日之战,将在五年后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从目前态势看,日军在华总兵力不到200万,伪军230万,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山东、上海、江苏、福建、广东、台湾等地。东北日军主力关东军,虽然知道苏联因连续不断的西线战事而导致远东兵力不足,但仍然不敢贸然进攻苏联和蒙古——诺门罕一役,日军被苏军、蒙古军,全歼6万余参战官兵,此惨败,日军当心有余悸。而日伪军在华北、华南、山东、江苏等地的兵力,显然捉襟见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美国的全力参战,令日军的海上防线不断收缩。所以,委座所统领的近600万中国军队,只要团结一致,少一些勾心斗角,就有可能在三年后大反攻、五年后获全胜。”

戴笠眯眼,不置可否,随后说:“中国近600万军队,中央军占绝对优势。中央军中三大支柱,就是寿山兄、恩伯兄和陈诚。陈诚,现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和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一军、一战区,控制兵力约85万余人,是中央军中第一实力集团。而我们,三部合力,总兵力将在百万以上,略胜陈诚一筹。”

“中央军中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自命如岳飞,又常常违逆委座、何应钦部长和陈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资历虽高,但少有主见。所以,呃,此二人,暂不足为虑。”胡宗南掸一掸军衣,“至于中央军虚位在战区司令长官座上的陈仪、程潜、蒋鼎文、卫立煌等,实力一般。”

“是,是。”戴笠点头,“我们要多加联络除陈诚、薛岳以外的中央军各派各部首长,要多加笼络山西王阎锡山、广西王李宗仁、云南王龙云、新疆王盛世才、青海王马步芳,还有原东北王张学良张少帅的部下大将等等,以掌握中国七成以上军事实力。当年校长说过的两句话,真理啊——‘有党即有方向,有枪即有天下;党很重要,枪更重要’。”

胡、汤面面相觑,想不起老蒋何时说过这两句话,但也不好追问。

汤恩伯又呷一口茶,说:“看来,我们假如要在中国‘不均衡’的非常时期,占有居高临下的驭制地位,则必须扫除陈诚。”

“嘿嘿,哈哈哈……”戴笠忽然开心地笑了。

胡、汤莫名其妙,不知戴笠为何发笑。

戴笠说:“我曾经假定陈诚是‘当代殿前都指挥使’,曾经希望陈长官来一次‘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闹剧,可是,依委座对他的信任和他的为人,他这么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过,”戴笠收起笑容,眼中凶光一闪,又说:“他陈长官的软肋,我是早就在摸。”

“喔?他的软肋,哪根?”胡宗南饶有兴味。

戴笠考虑一下,决定和盘托出这一特级机密。他说:“早在39、40年,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中,有一批年轻军官,密谋逐步发展力量,然后,一举清除委座身边的亲日派和平庸无能之辈,拥护以陈诚为代表的所谓智勇兼备、爱民爱国的将领,主辅委座,尽快战胜日本,复兴中国。他们的行动十分严密,本局虽有耳闻,但很难打入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所以,始终找不到有力证据。”

汤恩伯听得专心,端起茶杯却忘了品茶。

“今年2月,委座调陈诚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仍兼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但由陈之亲信孙连仲临时代管。陈诚带了不少原第六战区的中年、青年军官开赴云南楚雄,其中即有密谋‘清君侧’者。而本局的云南站,实力非常强大,很快派员深入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顺藤摸瓜,秘密截取了中国远征军、第六战区、陆军大学学员总队内这批年轻军官的组织章程、政变略要、行动计划、兵力部署等重要物证。行动计划中,有不少代号,我怀疑某些代号,就是陈诚和军委会、军政部、总司令部、大本营、总参谋部、国防部、首都卫戍司令部的某些高级军官,还有,史迪威。”

“史迪威将军?!”胡、汤二人不约而同倒嘘一口冷气,脸色一红一青。史迪威是同盟国中印缅战区司令、中国战区参谋长,与陈诚、薛岳、白崇禧、孙立人等将领关系很深。史迪威如果参与“清君侧”计划,说明美国军方很可能另有异谋。此事,不惊天也动地。

戴笠却舒口气,喝一口水,随后说:“为此,我已将该军事政变的阴谋证据,面呈委座,并调动精强人员,秘密控制了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陆军大学、大本营、总参谋部的实权军官、带兵军官,秘密监控了陈诚和相关首要将校等;对驻华美军司令部,也派出近一个师的兵力,加强了警戒。再过几天,我就,抓人了。”

“好,这回陈诚,该山崩瓦解了。雨农兄这一招,呵,点中死穴!”胡宗南不由不服地称赞。

汤恩伯也称赞一番,但有些言不由衷,说了几声“好”,就移题军统和中统:“雨农兄,贵局与中统局关系向来紧张,然个中原因,寿山兄和我都不甚了了。中统后台是党国元老陈果夫、陈立夫,背景深广,实力厚重,蒋宋孔三大家,也要让他们几分。军统鲸吞中统,”汤恩伯摇摇头,“难。”

“这个‘难’,我很清楚。”戴笠似笑非笑,“我是为委座着想,而且,只攻徐恩曾,不伤或者不大伤果夫立夫二元老。军统中统合并,好处很多。军统鲸吞中统的说法,应该考虑改为‘按委座筹划,军统中统合署并局,直属军委会、委员长’。”

然后,三人开始讨论中共、八路军、新四军的扩张问题。

胡宗南说:“中共、八路军、新四军,不可轻觑。延安不大,可危害不小。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等,均非等闲之辈。而八路军、新四军的将领朱德、彭德怀、叶挺、**、贺龙、**、**、徐海东等等,哪一个,都是硬铮铮的军人,可惜,呃,均不为委座所用。八路军、新四军的正规编制,虽然不到8万,战斗力却不弱。”他想起包座之战,所部一个整师被刚出草地、疲饿不堪的红军一举全歼,不由一噎,随后咳一声,又说:“抗战以来,中共军力大有扩张,其主力、地方武装及民兵的总数,已不下25万,可军饷不足、筹粮困难,武器装备也差。而军委会、军政部早有预案,一旦抗战结束,即可将八路军、新四军分团分营编入国军序列。所以,有问题,但好像,呃,不是太严重。”

汤恩伯抬头看看帐篷蓬顶,说:“对,中共军力扩张问题,不大。七年前红军长征成功,乃因云贵川陕地方诸军,作战极为不力。对此,我一直抱恨在心。我看,在抗战胜利之前,中央军各集团军就应该一边反攻,一边以强硬措施收编八路军、新四军。中共如坚持不交军权,委座是绝对不肯罢休的。所以,收编不成,即全部歼灭!皖南一战,中央军只动了顾祝同、上官云相和杂牌地方军10余万人,不就把北伐名将、新四军军长叶挺活捉了?那副军长、政委项英和参谋长周子昆,命丧山洞;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受重伤后自杀……嘿,对付八路军、新四军的25万,有我汤某的一战区兵力,就足足有余。”

戴笠暗中苦笑。想当年,委座发动五次围剿,四次失败,最后一次,中共出错,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才被迫先后长征。国军的中央军、地方军数十上百万,围追堵截,却因各系各军心力不齐、相互推诿、避躲兵锋、贻误战机等等,终于功亏一篑,未能全歼红军。看那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虚指贵阳、强夺泸定桥、智取腊子口之战和贺龙、关向应、**、陈昌浩、徐海东等指挥的战役战斗,真是一流,可谓超凡脱俗!可国军中不少将领,竟以为中共之八路军、新四军,问题不大!

“哦,寿山兄、恩伯兄,我们的第一大敌,当然是日军,而第二大敌,必是共军。”戴笠阴沉地说,“中共宗旨,与国父孙中山和委座的宗旨相逆,一心要搞共产主义,所以,中日之战结束后,国共两党两军,势必水火相向、不共戴天。我以为,毛、周、朱、彭等等,均将成为党国、委座的最强韧的敌手。我呢,还特别关注中共方面的实战将领——红军长征前锋**、强占太行山的**、原115师代师长陈光、原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挺进苏中苏北的粟裕以及罗炳辉、彭雪枫、陈赓、杨成武等等。这些战将,是中共的军事中坚,党国的大患之大患。”戴笠掏出手绢,擦擦鼻子,又说:“况且,延安中共首脑,葫芦里总装着奇奇怪怪的药。中共以李克农、曾希圣、华克之为首的谍特人员,各种活动,几无破绽可言。而深入敌后的八路军、新四军,不断招兵买马,不断建立根据地。为什么?我看还是积蓄力量,准备推翻他们所谓的三座大山,包括委座和我们。目前,我们很难准确统计除八路军、新四军以外的中共部队,但据我粗略计算,中共的总军力,肯定已超100万。”

胡默然,很是疑惑。

汤恩伯重重摩掌,说:“我知道中共在不断扩张军力,不过,好像没这么快吧?”

“如果中共扩张军力超100万,”胡宗南锁紧眉头,“就很难收编了。”

戴笠用右手中指叩击着桌子,说:“我已派出学生特工,渗入延安和各中共根据地,争取拿出一份比较可靠的中共扩张军力100万的数据表,再呈报委座。”

胡、汤相视,均没想到戴笠尚未将此事呈报委座,而先与他俩通报。

汤恩伯吁吁气,又喝了两口茶,然后从军用公文包里取出三枚明代“放牛洪武”铜钱,分送胡、戴各一枚。

“这是白马寺名空法师所送。” 汤恩伯轻轻吹一吹铜钱,“日前,我捐黄金三百两予白马寺,诉愿佛门诸位大德菩萨佑我三部。昨天,白马寺自称名空的法师忽然登门造访,送这三枚‘放牛洪武’予我三人,并曰:天下三分西、中、东,三合为一大圆通。骑牛放歌能万岁,万岁紫气代代空。”

戴笠把玩一会“放牛洪武”,谨慎地说:“名空法师所言,应该藏有禅机。如何‘圆通’,如何‘代代空’,只能过一年看一年。”

汤恩伯应一声,与戴笠评起“白鹿皮币”、“中山国三孔布”、“大观通宝”、“国宝金匮直万”等古钱币和大清银币来。

胡宗南见汤、戴二人避而不谈“第二次西安事变”,也就将此难题作罢。想那蒋校长蒋总统蒋委员长,现在轻易不离总统府,精强侍卫、贴身卫队和卫戍部队三个师,也日夜警戒。重庆周围,还有直接听他调遣的几个军。委座是再也不去地方军阀和非嫡系部队司令、军长的府邸了,也很少到中央军司令长官部或司令长官府邸、军营去。按目前情况,能搞“第二次西安事变”的,除了陈诚,只有何应钦、孙科、薛岳、汤恩伯、戴笠和他胡宗南。而何、孙手中无兵,胆魄也不够……呃,不想了。

“寿山兄,您说过要去关林;”汤恩伯说,“我们三人,一起去吧?”

胡宗南说:“好。那大忠大勇的武圣关羽,万众敬仰。雨农兄,走。”

“寿山兄,恩伯兄,”戴笠说,“您俩先去,我善后。”

三人跨出帐篷。

警卫官兵在响亮的口令声中,纷纷举手、举枪敬礼。

胡长官、汤长官上车,去关林。

007节.五年计划能成否

天色向晚,秋风几无。

戴笠在奉先寺的空地上,慢踱几分钟,随后,以稍快的大步,来到伊水岸边。

一列头尾相接、长达200余米的木排,顺着伊水向北漂去。

木排上的水手、舵手,高亢地唱着河南梆子。

戴笠轻轻拍着中正剑,静心梳理自己的思绪。

胡、汤、戴的军政同盟,今天终于正式成立,但盟主,明显是胡。同盟成立,但其后的作为,并没有深入探究,更没有实质行动的决议。而他戴笠,却是早有腹案了。

这次洛阳龙门的“三王”会议,是由他提议并报请委座批准的。胡宗南,是他1921年7月在杭州西湖边的结义弟弟——他的第一位重量级义弟,后来又同在王亚樵部任分队长,情分很深。弟兄20多年,互帮互助,不开这会也已经是同盟。汤恩伯则不一样,狡猾、凶狠,河南人谓河南四灾,就是“水、旱、蝗、汤”。汤愿意同盟,主要目的是借胡和他的实力,抱团成势,以图更大的发展。但他戴少将的图谋,大于汤、深于汤、远于汤。

他的梦想他的腹案,也可称为“五年计划”。第一年,要协同胡、汤,在对日作战方面,有大的、轰动中国乃至世界的功绩,同时,击垮陈诚、联合张学良。击垮陈诚,已有八分把握,而联合张少帅、借力东北军这一步,不久以后就要走。张学良,毕竟是他在1931年6月结拜的第二位重量级义弟。在这一年中,还要请胡副司令长官,更牢靠地掌控青海、甘肃、新疆的马步芳、马鸿逵、盛世才。第二年,要与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交好,联合或掌控云南的龙云,巩固、扩展在西北、中原和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的军事基地。同时,应以忠义救国军、别动军为主力,控制江苏、浙江的30个市县,逐步抑制第三战区的顾祝同。第三年,争取击垮薛岳系,理由、借口,要缜密寻找。要在川军、粤军、晋军的高级将领中,结交一批识时务的朋友。要从胡、汤、戴三部抽调并征集20万兵力,组成8个军,强行进入苏中、苏北、山东、河北的新四军、八路军的地盘,左打日军,右抑共军。第四年,估计日军在国军、美军不间断的沉重打击下,战线会有更大的收缩,胡、汤、戴三部,应促成张少帅、东北军攻回东北,前述8个军,可扩充至15个军,向北控制河北、山西、内蒙区域。胡、戴两部,突击攻占延安,力争将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朱德、**、彭德怀等一网打尽,并以军委会、军政部的名义,强行收编八路军、新四军,撤消共军在敌后设立的边区政府和各军区、军分区。他本人,应掌控委座的侍从室和禁卫军,再力争升任海军总司令或军委会秘书长中的一个职位。第五年,估计抗战已基本结束。此时,胡、汤、戴、张四部应全力抢先占领南京、上海、北平、天津、济南、沈阳、哈尔滨等日伪军驻防的华东、华北、东北大中城市,然后,虚委座之位,行戴、胡、张之实,而汤之军权,必须步步削弱。他戴笠,则以阳谋阴谋甜谋毒谋,主控全国军力、警力、财力,在美国的支持下,重建美国式的新型中国。这五年,虽然困难重重、万险千凶,但这“殿前都指挥使”,不能让陈诚、薛岳当,也不能让胡宗南、汤恩伯、张学良当,而是他戴笠当!至于委座,可以“高高在上”地由张少帅“礼待”,也可以,“自然死亡”。

想到这里,他忽然发现自己的头顶、脸上、身上和脚底,都沁出了冷汗。

荡荡伊水的东南天空,在不知不觉之间,升起了一道瑰丽的七彩长虹,长虹接山跨水,颇为壮观。

突然,一颗耀眼的白日流星,从高远的天空飞坠而下,豁地将七彩长虹一截而断。流星的白光,瞬间消失,但那七彩长虹的断口,却再也不能弥合。

戴笠大惊。他有一种不祥的感觉。

“三王会盟”、“六大议题”、“放牛洪武”、“大圆通”、“代代空”、“五年计划”、“重建中国”……在蒋委员长“一代空”之后,胡、汤、戴的三合一,是谁合谁?还有一旦猛虎归山重为东北王的张少帅,愿不愿合?……他戴笠,在变幻莫测河东河西的“下风劣势”时被合掉灭掉,也不是不可能。

“更上一层楼”,也要“防患于未然”。

“团结向前进”,也要“狡兔留三窟”。

应该考虑……对,应该考虑“金蝉蜕”。据顾乾元说,淮阴侯韩信,未被吕后、萧何所诛,而是被挚友所替换,“金蝉脱壳,弓藏真如”。还有两句诗,“淮阴一侯金蝉蜕,九羊村口唱大风”。顾乾元这小老弟,现在何处?是生是死?他的“君子一言,百年不悔”,有豪雄之气。

好,无论如何,尽快找到他。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