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辑:做人实在一点(1)

作者:侯宝良    更新时间:2015-10-13 10:11:15

奏响生命交响曲

一 生命的价值

1 生命来之不易

在抢救生命的现场有句掷地有声的话:“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挽救生命至高无上,佛教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因为生命的形成有个复杂的过程,都是经历顽强抗争、战胜夭折的风险才脱颖出鲜活的生命。然而就生命的个体而言也仅一次,诚然可贵。一个家庭的新生命诞生,意味着家族生命的延续,亲友们都会来祝福,说明生命不仅担负传承,而且还有繁衍生命的义务。正如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生命有时又很脆弱,时闻:“好好的一个人,咋说没就没了?”天灾人祸朝不保夕,一旦横遭不测“奈何桥畔回望泪,阴阳两隔无尽挥。若有缠绵送秋波,相思只待梦中会。”生命的可贵不言而喻。

2 生命存在的价值

自然界的生机盎然就是万物生命活力的作用;人类社会生气勃勃是人的精力旺盛从事着有目标的事业,实现目标就是人有意识的动力。为了生存人通过劳动获取基本的生活资料,若体现不同的劳动价值,就通过各种精神元素形成新的劳动状态,存在于社会中的就有了社会价值。人在创造社会价值过程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感到喜悦的就是幸福。就是马斯诺揭示人的最高的精神需求——实现自我价值。

幸福观是见智见仁答案不一的,有人看重物质多多益善、有人偏爱精神情操,即使孤芳自赏也自得其乐、有的好逸恶劳贪图虚荣,即使被穿“皇帝的新衣服”也在所不辞;有人以苦为乐,上世纪大跃进时,先不说有“左”的思潮,就看当时人的忘我献身的精神状态是可敬的。大干快上的自觉性是空前的,人虽辛苦但心情是愉悦的;学习雷锋活动中人人会自问:“我怎样帮助别人?都意识到当无名英雄光荣,活着做好事的人才有意义。有人知足常乐生活精彩。人之所以高明就区别于其它动物有思想、有比较。这“比较”很讲究,就是对目标的落差如何比?雷锋说过:“生活和低标准比,工作要和高标准比。”眼光不同比出的结果肯定不同,生活与高标准比,行为不轨的就会铤而走险锒铛入狱;相形见绌的就会悲观厌世怨天尤人自寻短见,富士康跳楼案中不乏其人。 

3 理性看待生命的价值

自古以来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都有不同的定位,定位的差异还得根据时代背景、个人能力等综合因素来决定。所谓把握机遇很重要,幸运会降临给有准备的人,但不是有准备的人都有幸运。那坡仑的“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兵。”就是激励士兵要有进取,而不是想当元帅的兵就当元帅。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疾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作为不服命运可以理解,如成了野心家理论根据,人人自封为王,这样的农民起义岂有不失败的。因此我们要承认当前社会的现状,毕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新旧体制的交换,难免有制度上的不完善,人就要学会理性对待存在的落差。这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例子可鉴:同样是一个豪宅的两个保安,对财富各怀不同心态,一个仇富心理“恨不得杀了他们”;而另一个是激励心态“要奋斗,争取也住进去”。相信如此对立的情绪,将来的结局一定是南辕北辙。我想富士康的跳楼亡灵中肯定也有无视生活落差者。

二 生命的反思

   1 尊重生命死的其所

生命不仅可贵也是神圣的,佛教对杀生列为十恶不赦,何况是万物之灵的人命。更不容被随意剥夺。自古以来杀人偿命是定律,无视他人生命的行为都斥为滥杀无辜或草菅人命天地不容。即使生不如死万念俱灰的自杀者也为人不齿。不管是恐怖自杀袭击者,还是坊间自杀者,他们只图自身的狭隘的念头,不及身后对社会和家庭产生的后果,自绝于人世是极端自私和不负责的行为,是极其愚昧的。恐怖自杀秧及无辜遭人谴责,富士康的众多自杀者也不光彩。法制社会凡事寻求法律,为啥非要自绝,作为抗争恶势力的警世壮举?除非你把自己置于社会的对立面,似历史上壮士烈女的无声呐喊,恐怕不符当今形势吧。毛主席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的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狼牙山五壮士,不当俘虏英勇跳崖,是英雄!刘胡兰年仅15岁不怕死,走向铡刀“死的光荣”。他们为民族、为信仰去死,才称得上视死如归值得后人颂扬。 

2 光明磊落让生命精彩

既然生命宝贵,就要重视生命的价值。不作无谓的牺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贪生怕死。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有不同的诠释。战争年代为保存组织实力,在党组织的授意下,作出委曲求全的策略和经不起敌人的威逼、利诱卖身投靠是有区别的;在双方力量悬殊时不能简单提倡见义勇为,英雄少年刘文俊、赖宁勇斗阶级敌人的精神值得称颂,只因缺乏斗争的策略,轻易被敌人杀害令人痛惜。而现今对青少年和坏人作斗争的教育,更多提倡是明辨是非见义巧为,只有有效保存自己才能克敌制胜,否则毛之不存皮之将焉。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请听东北“小沈阳”对生命的调侃:“眼睛一睁一闭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世过去了。” 怎样让生命精彩?上海富大(集团)的董事长,民营企业家袁立先生,论家业当年注册资本20万美金。现在资金总额1个亿,每年产值4到5亿以上,说财富他算富有了。可他不以为然,他对人生的理解:“是对社会的尽责”。他乐意社会的公益事业、创办上海未成年犯假释基地,使孩子免受人生的污点。他勤于学习,摈弃工作之余到处应酬、饭局、搓麻将、斗地主、桑拿按摩、歌舞升平的生活,乐于写作,每年为集团企业报撰文、为全体员工培训和工作汇报的资料全都亲自完成。从2005年以来已累计写了五六十篇文章,编撰出版了四册《上下求索——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专著。十分受人欢迎,求书者络绎不绝。他开心地说:“由于我养成了终生学习、健身的习惯,所以我取得了成功。从一个普通的工人成长为民营企业主,当了16年老总之后还被选为上海市的人大代表。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左右逢源的他活的很潇洒、游刃有余。上海古美一村的众家孃孃素珍老人,临终上缴所有遗产作党费,无牵无挂安详谢世人人赞颂。

三 富士康跳楼事件说明什么

   1 漠视生命,缺乏责任好走极端

富士康发生多次连续的跳楼事件有各种原因,政府部门已组织深入调查,为的是明确具体事件的真相和责任。如果从媒体已披露的自杀情形而言,大多是在城市的外来务工年轻人,文化不高、涉世不深,缺乏倾吐。即使一些情感纠葛或是误入歧途难以自拔足使他们一筹莫展。可想而知他们面临困境时唯一的资本是“小命一条”要么拼命或者自杀。因为年轻无牵无挂、因为无知不懂生命价值、因为涉世不深缺少比较、因为没有交流难以释放积郁,所以他们感到死不足惜。

2 重视宣传,树立良好人生观

富士康是个现代化企业,有良好的生产环境,更有他们引以为豪的企业文化。总裁郭台鸣在2000年写过《未来时机,智者的盛宴》总结了企业文化的四个核心,概括地说:1辛勤工作、2工作负责、3团结合作、4所得凭贡献。他甚至在回答记者说,取得辉煌成果,就是企业文化这个“因”。它不仅会超过日本,还要超过美国。就我看单从被动的激励,没错!但在多元化社会当纷繁的信息袭来时,对这些比父辈们有思想又缺乏正面引导的年轻人不免有些机械,如何让全体员工主动领会企业文化的宣传,继而变为自觉行为等显然没做到。这正说明正确的思想工作必不可少。一个人缺乏正确的精神支柱,就会失去生活意义,形同行尸走肉。至此,我又想起毛主席说过,政治思想是灵魂、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教导太深刻了。老一辈人为什么能不讲物质条件有奋斗精神。他们的回答是:“那是充满激情的年代,互相比、学、赶、帮、超精神充实,和帝国主义争时间,恨不得把一天当作两天用,为国争光活的有劲呐。”我也想起自己的工作经历,接受的教育就是“党叫干啥就干啥,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拧在哪就在哪发光。”不断向英雄人物看齐,振作精神,学有榜样干有方向,怎么也不会想到要死。所以在抓经济建设同时必须抓精神文明,就像小平同志所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 塑造现代人格,理性看世界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对现代人格的表述是:“现代人格的特征就是摆脱人身依附,以独立的尊严姿态,以一种理性的契约精神,看待各种社会关系。”人格就是体现人得尊严,在情感世界提倡男女都自立、自尊、自爱,爱情建在两情相悦基础上各撑半边天,哪有失去对方如临世界末日?在企业实行人才流动双向选择,你认为不合适履约,可以在契约的调正范围里维权,都是自由人大不了分道扬镳,天下何处没芬芳,没必要离开世界嘛。如果说富士康跳楼案中确有上述困扰,那么提防的措施不是简单地高处张网、警觉预示或是被动的精神机慰籍。真正的警示应该张开加强全社会重视思想教育和树立正确人生观的网,就像上海电站的企业文化彰现人文主义,鼓励个人设计目标,评选“今日之星、明日之星”把有理想、有能力的青年摆到岗位上锻炼,让人生活充实、有成就感,才能奏响生命的交响曲。

证明我的坚持,是对的

为改善居住环境,前两年我搬进了新居,空间大了,除了摆进原有的卧室家具外,适当添置了客厅和餐厅的家什。环顾四周雪白的墙壁和家具高低错落留下空间,住久了狭小房间的夫人感觉得有点空荡荡的,执意再买些物件来填补。我说:“生活讲究方便、实用,没用的东西咱们先不买。置换住所不就是想有个宽敞的居住环境,东西一多又显得逼匛了吗。”她想想也对,默许了。 

亲朋好友来庆祝我们乔迁之喜,各人欣赏不同,引发了各种评论都蛮有趣的,小年轻说,墙上挂些有情调的镜框及壁饰更雅致,爱绿化盆景的说放些大的盆栽,像发财树、圣诞树等,还有说,再做些有造型的饰架,摆上古玩、酒瓶之类的,勿要太爽、忒酷噢。夫人听了又浮现原先的感觉,数落我没品位:“你听听群众意见,我讲得还是有道理的嘛。”事后我俩商量,家是自己住的,就像鞋穿的是否合适?自己最清楚。老年人的环境需要那么多镜框壁饰吗?就在餐厅一角挂一幅小点的静物画点缀就足够了;客厅、餐厅主要是休息、喝茶、用餐之地,座位适宜才是主要的。家用客厅又不是商务楼走道,大型盆栽岂不雀占鸠巢,放两盆吊兰添点绿意,有点生气也可以了。至于饰架之类,我们又不是玩收藏的。“你听听,我说得对吗?”我以征询的口吻发问。可能我讲得在理,她说:“那试试吧。”

有一次邻居来窜门,一进家门就说:“哇,你家真宽敞、亮堂。”我说:不和你家一样的房型和面积吗,我就是摆饰少点罢了。”改天他请我们上他家去喝茶。一进门他就先作比较:“是不太挤了点?”我看全是红木家具,摆饰也相当有品味,因为都是整套的,所以挤得满满当当的。墙上都挂了有品质的大幅字画,仅剩的有限空间是显得有些狭小。邻居说当时觉得这些红木东西价钱不贵就全买下了,放到家里才发觉快成家具成列室了。“如果房间再大些倒是显出华贵大气了”我如是说。

有过了比较,回到家的夫人才有深深的感悟。我告诉她,空间是通透带来的视觉效果,我把近期流行的“断、舍、离的概念,作了针对性的解释:“如果断不了购物欲的买进,舍不得放弃无用物件的处置,哪会有眼前的舒适环境啊,关键是我们常要有‘断舍离’的观念来调正心绪。事实证明我的坚持,是对的。”

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朋友老江说起儿子现在事业有成,总忘不了感谢当年我在他们儿子出国留学一事的建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的出国潮、出国梦确为物质贫困、精神贫乏的国人带来过满足和兴奋,从羡慕公派出国留学到炫富自费出国留学无不以此为荣。它几乎成了人们改变命运和有出息的代名词,吸引了无数人的企盼。儿子高中毕业就有出国的梦想,妻子也盼望儿子早日出国留学成才,甚至让他不惜放弃有望录取本市重点大学的机会,执意报考外地一所赋有出国概率的大学。

老江看到近年国内科技教育和经济的迅猛发展,逐渐拉近了和先进国家的距离;早期出国留学的海龟派也纷纷回国创业或就业,并非都有原先想像的空间。因而儿子大学毕业后一家人在出国留学问题上又产生了严重分歧。权衡之余不妨想听听我的建议?我想如今人才早属于一种特殊的资源,所学专业必与社会将来发展的潜在变化相吻合才有价值。再有盲目出国留学的从众心理只能是东施效颦,难免钱、才两误。倒不如让儿子先找有兴趣、有自我发展的工作。在日益开放的国度里,出国深造不再是梦想。他儿子听了我这番建议,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很快找到了适合他的工作。事业成功必然青睐于有理想、有责任的年青人,短短几年里他被企业管理层重视,多次派往国外培训,职务也多次升迁。“这孩子心气高,还想着出国留学深造。”老江和我谈起儿子时仍停留在原来的纠结上。我告诉他:“今非昔比,应该鼓励和支持他抓紧时间出国留学才对。”

不久儿子去了大洋彼岸读了几年高端物理的研究生,丰富了他的学识。国外近几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状况并不理想,他也不留恋国外的生活就回国了。正因为他有前几年在浦东张江园区的工作经历和人脉,又掌握当代领先的科技知识。在其他海归派苦苦寻觅职业或高职低就时,不少单位主动向他抛出橄榄枝。年轻人很重感情地选择回原企业,一份副总的聘书就热情地期待他了。

我认为出国留学不一定都能金玉裹身荣归故里,因为它包含了太多的主、客观因素。尤其是当下的中国,发展与国际接轨,只有找准差距去留学才有的放矢方能事半功倍。

 有形和无形的“把关” 

通常的工作质量检查是对工作进行到某阶段的结果检查。此时,事态成型即可判出合格与否,去伪存真。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把关”,是有形的检查。处理手段无非是“整改或让步使用”,于此让双方当事人都陷入了被动的局面,既不利于工作的合作,又影响了工作的进程。

那有没有主动把关呢?有!电站集团工程公司质保部工程师给出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质量检查者把质检工作的重点前移到产品的生产前,告诉工作者如何把握质量重点和注意事项,使工作者主动重视质量动态。质检工作的前移不仅提示发现潜在的质量管理问题,关键是有效地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这就是无形的检查。

判定一个产品是否合格,主要依据是看对应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否符合双方签订的合同以及相关法规标准。可是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不统一的,合同规定和履行有时也有主观和客观的差距,相关的法规有不同层面和不同版本的标准,双方如何理解和界定等等,这些都将会直接影响产品的最后鉴定。

正确的认为,一个负责的质检人员就是一个执法员,按既定的质量标准,双方必须严格遵守,不放过任何的不合格试验和产品,铁面无私法不留情。有位责任性质检员在质检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近半个世纪,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质量上哪怕一丝瑕疵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经他检查过的单位都有怕他和爱他的过程。因为他指出存在问题一一对应相关的标准、他提出的质量后果都有清晰的案例、他交代的种种注意事项,你今后必然会遇到,正是了事如神啊。他可不是一个随意被糊弄的老法师。

老法师经常说:“产品可以通过不断修改得以提高,但就具体的产品结果整改,就会影响产品原有合理结构,实属无奈之举。所以‘有形的把关’只能阻止不合格品的流出,不能消除不合格品的产生。而把质量检查作为质量服务就不一样了。由于是质检工作的重心前移,事先就统一了双方关心的问题。让受检方主动控制产品的质量过程,等于我们实施了‘无形的把关’。”

在质量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的当前,各企业都将它视为生命线,因此加强供、需方的沟通显得非常重要。老法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作为合同的甲方,不是坐等产品验收,而是从整个工程的利益出发,对质量检查超前认识的精神深得大家仰慕。特别是他对那些初次合作或曾经在质量上还不稳定的单位,格外主动的重视产前质量交底。他根据双方签定的质量条款,为受检单位量身定制一份可操作的质检资料,从材质设定到相关的质检标准,从合同的试验要求到企业的试验条件,无一不漏地列出,还针对企业现有状况如何确保质量标准提出要求。让制造单位十分明确该怎么做。所以大家非常感谢他的热心指导,也为能和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合作感到无比的欣慰。当他们一提到是上海电站的产品,重视质量的神经就会绷紧。我多次听供方说过和上海电站合作,工作质量就不断提升档次。

同样是质检工作,事前的主动服务与事后的按部就班检查不一样,它不单单是产品本身合格与否,而将是关系到集团所承担的工程形象,也不仅仅是合同双方的合作关系,而是体现出一个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工作理念。它不是客观事物上的“把关”,而是与时俱进的人在思想上的“把关”。

  路是人走出来的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海峡两岸开放多年来的“大陆民众入岛自由行”是二十多年来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两岸高层人士着眼于民族利益的高瞻远瞩。以人为本让两岸民众在自由融洽的旅游中直接推进了商业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和增进民间感情。中华民族本来是个大家庭,是历史的内忧外患造成了当今的两岸现状,无论两岸的政界有着各自的希望,但在振兴中华民族大业的前提下,前景就像鲁迅说的“希望”一样“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让同根同源的中华儿女在祖先留下的土地上自由地行走,终究会踏出一条通向民族兴旺之路。  

请进来、走过去,人的感情是在持久的交往中产生,是亲朋好友肯定会在不断交流中加深,何况两岸民众是同根同源的华夏民族,更有血脉相承骨肉相连的亲密关系。民间有道是:来来去去两头情,不来不去断六亲。开放“大陆民众入岛自由行”为我们放飞心情踏上曾经向往与探究的国土,让自己的双脚跨过几十年来人为的阻隔,相会失散以久的亲人与朋友,是件非常心仪又有意义的事,虽说现代通讯和网络发达,终究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零距离的直接接触,俗语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就有频繁接触的关系,才有一种亲历亲为唇齿相依的感觉。

据说**执政说了“三不”即,和大陆不谈判、不统一、不独立。当然这是国民党沿用的政见,而我们可喜看到近些年来,台湾当局从实现“三通”到放宽台商到大陆的投资限制,从努力和大陆发展经济关系到开放大陆民众入岛自由行,两岸一系列的关系发展是前所未有顺民意、得民心的。如果说促进两岸的繁荣,有利两岸同胞的认同感是华夏儿女的人心所向,那么一段时间来的大陆民众入岛自由行,无疑是两岸关系的又一破冰之举。

几年前我们和台商聚会,席间台商纷纷赞叹大陆给他们的优惠政策,深切感到骨肉情深。大家从市场谈到人文,从民族文化到古今历史聊得一脉相通,“酒逢知己千杯少”台商当时就感慨:要是两岸直航更方便,要是你、我像亲戚一样到台湾来我家作客那有多好啊!我相信这番话体现了台湾民众强烈的心声,必将有力地推动了当局对大陆的决策,现在直航有了,还对大陆开放了旅游市场,直到前些年开放部分城市入岛自由行到逐步扩大范围,前景十分令人鼓舞。本来嘛两党都推崇孙中山先生的民生大计,致力于发展民生利益为己任。何不顺应民心多做一些万人仰慕千秋颂扬的事呢。 

要完全做到“大陆民众入岛自由行”,还得继续努力完善,就像当初限5人以上、40人以下的人数限制,今年开放到个人行也可以。我想,如果在经济担保上也有所突破、在滞留期限方面再给予放宽,多一些人性化的体现,或者在“自由行”的活动上给些行前的引导或帮助,譬如,有个问卷式的调查以及遇到情况的解决办法,尤其在“行”字上多做功课,那么这样的自由行,不但行得通,而且行得深,更要行得各有其所。让更多同胞减少顾忌和羁绊来畅游祖国的宝岛,毕竟我们都是中国人,在自己祖先开拓的土地上自由行走,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而且随着入岛条件的宽松,将会广泛吸引更多百姓参与自由行,自由行的特点就是游客可以自在地深入在景点和坊间,不仅让大陆同胞了解宝岛的风土人情,更是让台湾的民众直接了解大陆的民间逸事,势必增进了两岸的和谐交往。

“自由行”这种新兴的旅游方式,除了满足旅行者的个性,特别在增进各种交往中有着直接沟通的作用,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由这种“自由行”带给旅行者的亲身感受,以及他们所产生的影响就有效地避免了别有用心的说教和有意宣传的误导,大大促进同胞之间真情实感,久而久至两岸民众由然而生的认祖归宗愿望是任何阻力都抵挡不住的。到那时祖国的统一大业不就马到成功水到渠成了吗!相信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让“入岛自由行”走进新天地;走出一条民族团结的康庄大道。

  个税调节贫富还管用吗

    从**总理和网友的交流到全国两会反映对个税调高起征点的共同呼声、从国务院通过个税调整方案到递交人大审议、从近年普遍热议的全民缴税到眼下民众急盼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出台,集中反映出一个民生热点——还源个税的本意。

    税收是调节分配的常用工具,个税更是调节社会贫富的杠杆,是以相对平衡社会财富为出发点的,就如平常所言:中低收入不纳、中等收入少税、高收入者多缴。这样的纳税机制才体现对社会财富占有的公平原则。其中起征点的确定,税率、税级的制定更是关系百姓的切身利益。就国家几次个税调整给我的体会颇有感受。

我工龄已有43年薪资不高,但每年个税的压力倒不小,将近二个月的净收入了。1981年的起税点800元时,全国职工月均工资60元,我才50元左右纳税是遥不可及的事,同事间开玩笑:“啥时候我们也进纳税行列就不错了。”在当时看,够格的才是有钱人的象征。85年后我进电站层面工作时工资还不到100元,多数职工还是达不到纳税线的。随经济的通胀加快,没几年玩笑很快实现了,三年期的国库劵利率都达到10%,连年的货币增发,到90年代的中上期,集团属于计划单列那年头我开始进入纳税行列,相比不景气单位,觉得电站行业的效益不错,纳税是公民的应尽义务。而到2006年个税调整到1600元时,即使起征点翻倍,相比每年几个附加金的调整和有限幅度的调资,实际可支配的货币最多是个维持罢了,有的月份还出现过扣除个税后同比数是降低的。此时的个税有点影响不少人的实际收益了。试想1980年时为总人口0.001%的富人设置的税种,到2009年统计全国在岗职工月薪是2436元时,都已超过新调整的2000元起征点了,就连收入不高的农民工都进入纳税圈了,我还有啥想不通呢?问题是现今的个税起征点和税级都影响民生利益了,背离了个税的调节原则让人纠结。

相比之下那些有灰色收入以及占有更多社会资源的大佬们,现有的纳税政策对他们倒没多大的约束,岂不更拉大了贫富不均的两极分化吗

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离不开民生大计,“均贫富”是历史口号,历来是民众的心声和统治者趋驾政权得民心的**点。可喜的是,让百姓切实感到实惠的个税改革总算摆上可两会上议事日程了,不知真正让个税成为调节贫富的杠杆更待何时?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