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岳飞是一面“爱国主义”的旗帜,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岳飞又是一座“精忠报国”的丰碑,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中国人、乃至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人民所推崇,对历史上那些抵御外来侵略作出杰出贡献之人,国家和人民就不会忘记他们,称他们为“民族英雄”,受世代景仰……
然而,也许在中国历史上,岳飞这个民族英雄却与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联系在了一起,至此800多年过去了,对于他的屈死,除了我们在提到“爱国主义”这个沉重话题时,常常会想起他、为他鸣不平外,岳飞之死同样也引来了无数的争议,人们感到有些困惑,一个如此精忠报国的将士,怎么会被皇帝听信谗言,以“莫须有”的罪名赐死呢?要知道,那时南宋正与金国交战用人之时,而且眼看就要一报“靖康之耻”,迎徽、钦二帝回朝,却被“十二道金牌”调回,难道宋高宗赵构不知道其中的厉害关系吗?
历史是最忠实的,凡事都应该有个前因后果,岳飞是当时的军事统帅,赐他死不会是那么轻而易举的……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脉路,回到800多年前的南宋王朝,看看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杀岳飞的动机中与所谓的“莫须有“罪名有多少逻辑关系?皇帝为什么要杀自己的功臣?秦桧何以要下此毒手?“精忠报国”的岳飞又怎么会屈死于风波亭?
话说北宋靖康二年时,北宋与外族金国兵戎相交10余年后,帝国首都汴京(即今日开封)沦陷敌手,金国骑兵长驱直入将首都的财物洗劫一空,太上皇宋徽宗赵佶,和他的大儿子、只当了1年多皇帝的宋钦宗赵桓,以及家眷、妃嫔宫女、文武百官等,全部成为大金骑兵俘虏,被掳掠到了金国,原北宋宰相张邦昌当了大宋朝的汉奸,被金国立为“大楚”皇帝,北宋帝国就此灭亡。
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侥幸脱身,逃往南京(即河南商丘),建立了南宋帝国,改年号为“建炎元年”,当时赵构只有21岁,是大宋朝第10位皇帝,史称宋高宗。
随赵构一起逃往南京的将领中,有一位文涛武略却只是“东京留守司七品统制”的军官岳飞,岳飞虽为武将,但天资聪明,一生曾官至“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8年后,他又官拜太尉,成为当时军队的最高统帅、其行政级别仅次于宰相。
由于岳飞治军有方,且具有军事才能,从而创下了及其辉煌的战功,因此,他的声望和官职节节攀升,几次超过了他原来的上司,属于后来居上,却又不擅长人际关系,因此得罪了不少皇帝身边有权势的高官,这其中就有后来与秦桧一起密谋惨害岳飞的张俊等人。也许是岳飞本质上的武夫个性,他对此并不以为然,只以为自己精忠报国就可以了,事实上当时的宋高宗其实非常的器重岳飞,常常设宴款待他,并与他一起谈话,岳飞在心理上的忘乎所以是可想而知的。
据史书记载,有一日,宋高宗赵构设宴与岳飞谈话,席间,君臣二人十分投机,可能岳飞多喝了点酒谈兴正浓,相当莽撞地提出,希望宋高宗早日解决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此言一出,谈话的气氛立即急转直下。尽管,按我们现在的理解,领导请部下喝酒,谈兴浓时,提一些合理化建议也未尝不可,从另外的角度看,也是部下在讨好上司的举动。可宋高宗赵构却并不那么认为,他闻言当即呵斥道:“你虽然出于忠心,然手握重兵在外,此事不是你等所应当干预的。”
宋高宗赵构如此愤怒还有一个极其痛苦的原因,那就是当年他从金兵的大军下一路被追杀,因惊恐导致**,并丧失了生殖能力,而且更让他痛苦的是,前些时候,他惟一的儿子,因为宫女不小心踢翻一个铜鼎,而被惊吓抽搐致死,皇帝绝后,何谈接班人?岳飞哪壶不开提哪壶,赵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
其实,在官场上,这样的话是绝对不可以轻易道出的,手握重兵的武将对最高层的领导班子感兴趣,这即便在今天,都是一个绝对核心的**问题。我们设想,如果我们国家正值“两会”讨论下届领导班子期间,一个守卫边疆的军区司令与我们的总书记谈论谁应该是下届国家领导人时,我想,他所犯的大忌,其后果不会比岳飞好多少。
然而,虽然岳飞是“文武双全”,他的《满江红》至今仍算是一阕上佳的好词,他在军事上也可称天才,然而他在政治上却显得特别的幼稚。尽管他在上次谈到那件后,被皇帝训斥了一番,却并没有吸取教训。不久后,他又在一封密奏中,谈到这个问题,说大宋皇帝宋钦宗赵桓被虏于金国,为避免金人扶植一个宋钦宗嫡系的傀儡皇帝继承大统,给南宋难堪,希望赵构尽快确定“过继皇子”的继承名分。
岳飞的提议,从抗金斗争的战略出发,显然是好意,忠君的表现,但是宋高宗赵构心里却十分的紧张,如果说上次岳飞谈起此事,是酒后所致属于口误,但是这次却是上奏,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他感觉到手握兵权的岳飞,已经实质性的在干预皇室的继承问题了。
另外,不久前有人又曾密报赵构,说岳飞有“犯上”的言论,其中有一句,岳飞在一次胜战班师回朝时,当着大家的面问其助手张宪:“天下事该怎么办”?要命的是张宪答曰:“就看您想怎么办”。——这不是在密谋造反吗?这些话传到皇帝的耳朵里,前后的事情一联系,于是赵构立即害怕起来,至此,宋高宗赵构已盟生杀岳的念头。
在此种背景下,昔日岳飞的旧恶纷纷落井下石,且报告宋高宗,说岳飞好高骛远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还曾经大骂朝廷,什么“国家了不得了,皇帝又不修德”等等。至此很多朝官或许是出于各种原因,对岳飞纷纷排斥,实际上杀岳飞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经宰相秦桧设计,一个叫“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推上了风波亭。什么叫“莫须有”——就是秦桧罗列了几条岳飞“谋反”的罪名,有人问及证据,他回答道:“此乃上意也,莫须有”。——就是说,杀岳飞是皇帝的意思,有无证据已经不重要了,也许有的吧。
岳飞被赐死于年底,据说次年大年除夕,杭州城凄风苦雨,整日不绝,老百姓纷纷流泪皆为岳飞鸣不平,其实这是一个侧面,事实上,在当时“谋反”是件大逆不道的事情,老百姓不可能知道真相太多,只知道岳飞因“谋反”获罪,说是天下人皆称冤枉,其实也无从考查,只是代表了我们后人对叛岳飞有罪,是否正义的一种说法,如此而已。
今天,当我们一直在指责秦桧之流如何陷害岳飞、宋高宗赵构如何昏庸的时候,其实我们很少去考虑岳飞本身是否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从以上的陈述我们可以看到,很显然一个不懂政治的人,热衷于政治,其结果是可悲。也许我们可以说,岳飞当时的行为完全是出于爱国、是为国家所虑,然而所谓爱国的言论,并不是可以不分场合,随意道出的,政治本质上是一种冒险,尤其在当时的封建时代。
也许,当我们今天在谈及800多年前岳飞的那件冤案时,无论如何难以与我们今天的一些事件作类比,毕竟岳飞离我们太遥远了,然而,历史的演进总是有其相似之处,今天当我们了解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或许可以获悉一些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价值的启示,那就是说,选择政治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你想当个政治家,那你必须事事小心谨慎,如果你的事业并不涉及政治,那最好不要去玩火,即便你是出于爱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