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个情分写勿光
有回忆个物事总归写勿光,虽讲我曾经写过粽子个文章《家家侪垃拉裹粽子》,但是凭我对粽子情分还有物事好写,我早拉2009年个辰光写过一篇《粽情》,还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故事节目播发。文章是讲我奶奶、姆妈和妻子三代人为仔我欢喜吃粽子有了裹粽子个亲情传承,既有民风色彩又体现了家庭个浓浓亲情。搿桩事体是拉有趟电台故事广播节目邀请“上海解放60周年”征文获奖作者个座谈会浪,我顺便讲起阿拉屋里三代人裹粽子体现家庭个温馨。主持人葛祥和晓理听了后觉着迭是一只蛮好个题材,用拉端午节做节目,就鼓励我拨伊用故事形式写出来。因为是粽子情所以文章取名《粽情》刚好是“钟情”词个译音,文章写出后经伊拉播音专业个声音放出来,听起来咪道勿要太赞噢!难怪勿少个老朋友听了侪讲:“听了老适意个,哪能拨侬写得嘎好啦?”
2013年个三、四月份,我想到今年个端午节,是否可以拨迭篇蛮有腔调个故事改编“上海闲话”试试。稿件改好发出后,编辑孙老师马上来电话讲,伊认为题材还可以就是反映面太狭。要我从裹粽子个端午节习俗,再谈出一家三代人对粽子文化个传承,立意要高点。到底是勿一样个编辑,出发点勿同,我接受了伊个建议,拨稿子像改衣裳样子,拆开重新裁剪、拼接成了一篇新个文章。乃么,迭只题目要改成叫:
粽香垂情
农历个五月初五,因为是月初第一个五,有人就称为“端五”。还有其他原因叫“端午、端阳”个。当作过节辣祖浪向还有交关个传说。勿过五月初五刚巧是古代楚国诗人屈原投江个忌日,大家通常就拨端五节当成纪念屈原个日脚,逐渐也就成了中华民族重要个传统节日了。吃粽子、看龙船、荡庙会辣搿天是闹猛得勿得了。裹粽子更是家家人家个“老生活经”,当家女人侪会个。
我记得小辰光住辣老房子里过端午也真是热闹,基本家家侪要裹粽子。当年我阿奶裹粽子辣邻居道里是高手,伊顶拿手是裹棱角分明个三角粽,只只裹了是弹眼落睛,品种有肉粽、枣子粽、赤豆粽咾啥。来请伊裹粽子个邻舍邪气多,当伊拉粽子煮好后,总归要送几只拨阿拉来表示谢谢。我特别喜欢吃粽子,刚巧配我个胃口。阿奶看我迭能个欢喜,常庄拿包剩个粽箬囥好,碰着乡下有亲眷送眼糯米来,伊就裹几只拨我吃。搿辰光我就担心,将来阿奶老了,裹勿动仔哪能办?阿奶笑了:“葛末有侬姆妈呀!”姆妈辣一旁听了激将我:“侬要吃,就自己学了裹呀。”可惜我就推扳迭口气,学不会搿门手艺。
到底自家姆妈,讲归讲,心里想,从前辣乡下伲屋里裹个粽子蛮“吃价”,现在辣城里迭门手艺也老“吃香”,要是失传倒蛮可惜个。乃末伊退休后每到端午节就向阿奶学裹粽子,就算当时社会经济有眼好转,粽子呒没老早介稀奇,超市里也有买,阿拉还是坚持自家裹。自家包粽子,勿但味道好、吃了放心,更有意义是当作传统文化来传承。我姆妈裹个粽子辣阿奶个基础浪还有了发展,长方个枕头粽里塞仔两块肉,胃口小眼还吃勿脱。伊寻我开心,“是特为脱侬裹个”。每到端午个辰光,姆妈总归裹仔交关粽子送到我屋里来,还让我分点拨邻居。
前几年,姆妈也勿再年轻,伊倒讲出眼心事:“手里没力道,裹出个粽子吃口就差了。”而我对自家个粽子仍旧一往情深:“只要姆妈裹个,勿管哪能侪好吃。”我也听出姆妈担心裹粽子呒没接班人了。就脱姆妈寻开心讲:“老妈来个承上启下,培养下一代么。”阿拉老婆是个聪明人,听懂我个意思:“看来搿副重担是落辣我个肩胛浪啦。”阿拉老婆也是欢喜保持中国人老传统个,伊晓得中国个端午文化深深个影响到周边邻国,越南、朝鲜、韩国、日本侪有过端午个习俗,韩国还把端午文化当伊拉个历史文化向联合国申报注册,“像啥个闲话?”
就迭能,老婆辣拉阿拉姆妈手把手个悉心带教下,搿几年裹粽子技艺是大有长进,还多次参加了社区个裹粽子活动呢。伊不仅传承了原有鲜肉、枣子、赤豆、豆瓣四大特色粽子,还开发了猪油豆沙、核桃芝麻酥个新品种。为适合阿拉老年人个需求,粽子个体形也减肥了,算是与时俱进吧。伊讲糯米搿物事不容易消化,勿要一记头吃交关,反正自家裹个,随时供应。我开心啊,裹粽子辣阿拉屋里代代相传下来了。侬看!端午节来临了,老婆又辣忙裹粽子个准备了。
刊于2013年6月9日《新民晚报》上海闲话版
想想老早过端午老有咪道
2011年个下半年里我就迭能拉“上海闲话”版面浪写了登,登了再写,兴致蛮高个。眼看2012年个端午节要到了,想起上海人老早拉端午个节前头就邪气闹猛了,因为我小辰光住拉辣老城厢个街面房子,阿拉房子外头看是两个门面两只门牌号,而拉里相头是一只用木档子隔开个公用天井,两隔壁上上下下住了十几家人家拉“搿搭块”(这里)做啥事体大家侪看得见个。记得拉邻舍道里有两、三家人家是裹粽子个高手,一家是隔壁前楼一对中年夫妻是浙江金华人,听说伊拉老早做生意就是裹粽子个,裹起来又快又好。旁边弄堂口大饼摊个苏北奶奶裹个碱水粽味道蛮好,勿晓得哪能弄个?还有就是阿拉奶奶裹个有棱有角个三角粽,侪蛮受大家欢迎个。就是裹勿来粽子个人家,只要侬买好仔粽箬汰好,随便关照啥人家来帮忙裹,侪一句闲话!侬想想平常头里假使有眼矛盾吵吵闹闹,就是碰着要帮忙个辰光人家也是蛮愿意个,迭种介个邻居关系现在是勿大有了。想到现在住拉独门独户的公房里过端午节,有几家拉辣裹粽子个?再讲拉超市、食品店粽子常庄有买,啥人希奇还送来送去?搿种闹猛个场面哪能勿要拉我个脑子里经常出现呢,拨伊写出来就是回忆老早个端午节:
家家侪垃拉裹粽子
记得阿拉小个辰光住拉拉老房子里向过端阳节,搿个真叫是闹猛来邪气。
节前头,基本浪向家家侪垃拉预备裹粽子,自来水龙头旁边勿是张家淘糯米、就是周家汏粽箬【niK】,各人家包出来个粽子形状也是各式各样,有三角粽、小脚粽、还有长长方方枕头粽。馅子个花头透来覅去话伊,有鲜肉、咸肉、火腿、豆沙、还有赤豆、枣子脱仔豆瓣咾啥个。顶吃价个是阿拉弄堂口大饼摊里苏北奶奶裹个碱水粽子,迭个味道勿要忒嗲噢!有介许多名堂经,勿叫侬看得眼花落花再怪唻!尤其是拉拉烧粽子迭个辰光,家家楼道里氽出一丝丝粽子个馨香,哈,真叫侬闻得交关适意拉。端午节搿天,邻舍隔壁邪气大方,互相送粽子,就算侬一眼勿会裹粽子也呒没关系个,包侬照样有口福。最开心是自家人聚垃拉一道,雄黄酒末渳渳【mi】,尝尝香糯爽口个粽子。看看旁边交关小人额角头浪用雄黄写个“王”字,特别是穿开裆裤奔来跑去个“小把戏”更扎劲。就算拉拉三年自然灾害个辰光,逢端午节时,国家还是计划拨阿拉每人几斤糯米,物事虽讲勿多,粽子翻勿出啥个花头经,勿过粽子清香扑鼻脱仔邻居们个友情照常,浓厚个端午气氛还是一眼勿减。
改革开放后,物质条件勿断好转,吃粽子老早勿算啥个时令食品,当作日常点心经常摆垃浪食品店跟超市里,多是多得来勿稀奇。新花头也勿少:有小巧玲珑迷你粽,成双成对叫啥情侣粽。不过阿拉还是看相“嘉兴肉粽”跟五芳斋个“咸蛋黄【huang】粽”,毕竟是中华老字号嘛。尤其搿个嘉兴肉粽吃口肥而勿腻,难怪路过嘉兴个人侪勿会空手回转去。
今年个端阳节又要来了,虽讲现在自己裹粽子个人家勿多见了。勿过,我一直欢喜吃屋里自家裹个粽子,小辰光是阿拉阿奶裹;阿奶老了,我动员伲姆妈裹,前几年姆妈也老了;乃末我担心要断档,就花花阿拉老婆快点学,所以搿两年又吃自家个传统粽子了。过节嘛就要讲究民族文化个传承,特别是民间迭种热热络络个氛围。阿拉真个蛮欣赏近年头里弄里组织大家自包粽子迭种介活动。满街粽子清香,难免会勾起我对粽子特有个感情。
刊于2012年6月20日《新民晚报》上海闲话版
收入《浓浓沪语海上情》上海闲话精编集
老早仔物事总会拨人留下眼思情
搿趟屋里搬场,我拉整理书橱个辰光,翻出来侪是眼“闶”(藏)拉个旧书,因为侪是我从小到大亲手翻看过个书嘛,老熟悉个。一面翻,一面就会想起当时头个情况。人啦,特别到了老年辰光回忆过去个事体,总归有一种难忘个咪道,“郜咾”(所以)老年人碰拉一道讲起老早辰光个事体就交关扎劲。
当我手里翻到一批一九八二年前后个《电影故事》个辰光,勿少老电影个介绍脱仔当时头个电影明星剧照,张金玲、张瑜、龚雪等侪那么个年轻、漂亮,自家脑子里顿时立刻像重新拉看电影一样会兴奋起来。八十年代初刚好改革开放排除了思想禁锢个辰光,艺术手法忒故事内容回归了艺术个展现,看电影是阿拉老百姓最容易接触个文化享受,上海本来就电影院多,有眼大单位自家有放映设备,天热个夜里向拉辣广场浪还可放露天电影,想想迭个辰光也蛮开心。我除了欢喜看电影,还订了《电影故事》、《大众电影》搿排里有关电影介绍个杂志,从中可以了解到有眼电影个背景忒主要演员个介绍咾啥个,有照片、有精彩个文字描述狭气有咪道。几十年过去了,有眼杂志拨大家借来借去个遗失了勿少,有个是清理旧书辰光看看无所谓就卖脱了,现在想起来老可惜个。还好迭些《电影故事》开面小,随便塞拉角落里倒闶了下来了。
除脱上头提到眼新个电影明星外,还翻到眼老个电影明星,像张瑞芳、白杨、程之、于飞迭些早拉五十年代就是国家评出来个明星,画面浪个个神彩飞扬,可现在侪拨岁月掩埋了,只剩下冯奇了。老早迭些老演员,演技好,人品也好,呒没听到像现在个大牌演员里一歇有诽闻、一歇有犯法了。伊拉一门心思演戏、老老实实个做人,到死也呒没拿啥大钞票,想想就拨我有一阵伤感个冲动,觉着要写眼感慨个物事。我拨迭眼老演员个画面拼拉一道拍下来,结合自家个感想,写一篇文章拨新民晚报个民间收藏版,相信迭些个收藏是有意义个。文章发出不久,报纸果然就拨伊登出来了。题目也勿改就是:
搿些老影人如今只剩冯奇了
眼门前侪是阿拉上仔眼年纪个人十分熟悉个演艺界个老演员,我到现在手边头还留拉一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个《电影故事》,迭些老照片就是刊登拉1982年初《电影故事》个封面或扉页浪向,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风韵依在个白杨、张瑞芳以及精神矍铄踌躇满志的程之、陈述、于飞、曹铎等老前辈侪先后离开了阿拉,只有90岁个冯奇老师还拉辣。岁月易逝但老师们留拉银幕浪栩栩如生忒仔风采照人个形象永远刻拉人们个心中难以磨灭。
结婚前头,我非常喜欢看电影,基本浪是每个“礼拜”(星期)一次,到今朝我还留存了一大堆个电影票根,而交关电影院侪倒呒没了。除脱看电影外,我就订阅《大众电影》《电影故事》等勿少个杂志,当时搿类杂志相当紧俏,一般是订勿到个,好拉当时我拉单位里担任报刊发行员,近水楼台先得月嘛。来借阅个同事自然勿少,买了不少个人情哦。可惜也流失了勿少。1982年起我注意了收藏,连续4年整套个《大众电影》放在了书橱里,好拉迭些《电影故事》因为开面小我就随意放拉书橱个角落里,勿然也被妻子拉整理书籍辰光一道当作旧书处理脱了。为此让我真个郁闷了好长辰光。
时而翻看搿些泛黄个纸页,好像自家走进了辰光个隧道,追寻着青春时代个遐想,从电影杂志浪寻到我要向往个电影,或者拉电影杂志里回味到电影里难以理解个表白,茶余饭后常常引出电影里个经典台词忒亲朋好友们津津乐道。如今我退休拉家里闲头里拿出来翻翻,常庄有一眼老电影拉脑子里盘旋,真个有一番返老回童个感觉啊。
根据刊登在2013年8月《新民晚报》民间收藏版改编
上海书展个征文想到个
上海书展年年举办,从2004年起到2013年搞仔十年了,迭个文化盛会拉文化界算得上是张刮得响个名片。搿年上海书展办公室忒《新民晚报》联合举办“我与上海书展十周年”征文,还要择优选登呢。我马上联想到2012年个书展里难忘个经历,因为迭年仔有收进我登拉《新民晚报》浪六篇上海闲话文章个《专辑》要拉书展浪向举行首发仪式,《晚报》“上海闲话”编辑吕争老师邀请我出席。我特别个兴奋,一直盼望着搿天个到来。我是《新民晚报》老读者,曾经多次拨伊拉投稿,中稿率低是肯定的,老实讲现在有眼编辑眼界高,能看侬稿子就勿错了,稿子常常投出去等于“肉包子打狗——有去勿回”,如果想跟伊拉沟通,碰着仔脾气勿好个人,还会冲侬几句,弄得自讨没趣。相比迭个吕老师真是我个良师益友,阿拉虽勿曾见面,勿过拉电话里、邮件里常庄讨论相关个话题,伊拨我勿少指导和有益个建议,启发我勿断个写出了上海闲话个文章,眼看有书展个机会里要忒恩师见见面,哪能勿要兴奋呢!想想从书展里觅到过写上海闲话个工具书,到随意写写碰到知音、恩师,从鼓励我写好上海闲话文章到收进《专集》在书展首发,书展好像是我成全梦想个地方。当我抚摸手边搿本《浓浓沪语海上情》个上海闲话精编集,同时也反映上海个有关方面意识到发扬脱传承方言个必要性及紧迫感,我拿自家写上海闲话忒上海书展有机个联系拉一道勿就突出“我”迭个主题吗?顿时立刻思绪翻滚勿少写作素材拈手就来。对照“我与上海书展十年”征文个要求,打开电脑敲打着键盘,激扬个文字源源勿断个显现拉屏幕浪了:
“我与上海书展十年”征文
是“上海书展”为我写好“上海闲话”
记得2010年的上海书展上,我看到有种文章里用不少上海方言写的,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上海闲话”,看看“蛮扎劲”(很带劲),想想现在交关上海小孩的上海闲话也讲勿好,上海的传统都勿晓得,我觉得要是失传了确是一桩非常可惜的事体。有人如此来弘扬地方文化真是功德无量啊。作为老上海的我如果也来试试写些“上海闲话”岂不拈手就来的事么?
于是我开始动手写了一篇“浦东闲话”,文章里集中用浦东方言,我一面写一面心里也在暗好笑。文章写好后我就投给一家经常投稿的媒体,那编辑收到了稿子对我讲:“文章是蛮有趣的,最好改为普通话,否则人家看勿懂。”我想,有趣就在“浦东的方言”,否则就没趣了。媒体勿好用,我还是留着孤芳自赏算了。就在这辰光我看到《新民晚报》上有个“上海闲话”的专版,看了几次又引起我的兴趣,不妨将这篇“浦东闲话”的文章稍做修改发给《晚报》“上海闲话”版。这次算是适销对路了,不久就接到专版编辑吕争老师的电话,她认为我的文章写得蛮好,鼓励我继续写好“上海闲话”文章。
吕老师的鼓励增强我的写作信心,我自以为是第五代的上海人,讲出一口像样的上海闲话倒不难。难的是用纯上海闲话的语调来写文章,许多专用字就像水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手边就缺一本相关的工具书,后来还是在上海书展上我如获至宝地觅到上海大学钱乃容教授编撰的《跟我学上海话——上海话、普通话、英语对照读本》一书,它对我日后继续写好上海闲话的文章及其有益。到2012年的书展前,我坚持不懈地在《新民晚报》上陆续发表了六篇不同内容的上海闲话文章,赢得大家给我不少肯定性评论,譬如同事、朋友看过《搿拉浦东人》,后打电话来和我茄山河:“看侬写的这些“浦东闲话”真是好长时间听不着了,现在读来就像对面碰到了“老浦东”,很有“杜老馆”腔调,蛮扎劲!再有现在上海住在多层的四、五楼以上的老年人上、下楼梯很不方便,几年前就有人大代表提案装电梯,年年讲就是没结果,有同事呼吁我不妨用上海闲话来写写文章,再呼吁一番。”我就写了《上上下下个难受》。还有人讲现在过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文化含量不多而商业味道勿要太浓噢。超市里、马路上的粽子、月饼广告在节前老早就开始闹猛了,噱头势摆足。就连家里的信箱也被广告纸塞满了。大伙聚在一起就会讲起:“现在无论粽子和月饼让人家看勿懂,就看这些包装用得着吗?盒子包装臃肿,里面的东西倒没几只,一点都不实惠,价钱反而年年涨。要是问问年轻一辈有关节日的典故恐怕完整了解的不多吧?虽年年讲要减少包装浪费,不过年年老样子。想想以前过端午、中秋节,大家看重是过节的传统文化气氛,家家或者邻里间帮着包粽子,讲着年年听不厌的民间故事,那才像过老辈的节啊。就是吃几只自家做个塌饼照样是过中秋节。
所以现在好多人也不想轧这些闹猛了,我趁势写了《勿拨侬斩冲头》和《家家侪垃垃裹粽子》的文章。好些朋友看着我写的这些沪语文章贴近生活非常给力,渐渐成了我的“粉丝”常常会问起接下还发表什么文章,我也在编辑的指导下越写越有劲,吕争老师兴奋地告诉我为庆贺《上海闲话》登载100期,不仅开座谈会,还把一些有质量文章收入专集。其中我发表过的六篇文章全部编入其中,并应邀参加了在2012年上海书展上举行的首发式我一无名之辈从去书展淘书到作为作者去参加专辑首发,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就在去年的书展上我拜见各位想见已久的老师,特别是我的伯乐——吕争老师。那天她很忙,只是互致一个亲切的问候以她及给我的殷切勉励,足以成了我在书展上又一个的美好回忆。如果说我至今还接二连三地成功发表“上海闲话”的文章,除了有编辑老师的关注和社会重视地方文化的背景以外,那么无可否认还有“上海书展”这个文化盛会所带给我的感染力和学识的源泉。
入选《我与上海书展》专辑
真个要从心里感谢“上海闲话”版
征文发出后,我更加注意《新民晚报》夜光杯浪刊登上海书展个征文,讲穿了就是日日想看我个文章登出了伐?一篇、二篇呒没看见,到登仔八、九篇了,哪能还是呒没我文章个影子,心里想想是没希望了。正好搿段辰光天气特别个热,有讲是六十年来最热个夏天,可我个心里比天气还热“狭气”(非常)烦躁,反想想我是有眼自作多情,凭啥讲报纸浪一定要登侬个文章,嗳,矛盾就垃“搿嗒”(这里),我想到垃书展里看到上海方言文章,听到讲现在上海小人勿会讲上海闲话,侪垃呼吁要传承上海个地方语言,到我写出上海闲话来倒没人来讨巧,还是《新民晚报》个上海闲话栏目接纳我,从此有了写沪语文章的发源地,碰到了非常热情个吕老师,得到了有我参与其中个沪语《专辑》,前思后想我觉着自家这么花心思个文章应该有人会关注她。再想到有趟就是文章登报了,最终还是没得奖个情况也有个。还是看征文个揭晓吧,8月20日搿天我和妻子参加去韩国个邮轮旅游,起航前我勿断用手机上网,因为,出境了后信号就将进入亡区啥也收勿到。说来也巧,正在信号不稳定个辰光,突然收到当日晚报刊出书展征文个获奖报道,二等奖个名单里竟然出现了“侯宝良”名字,兴奋啊,我马上拨身旁个妻子看,证实是我没看错吧?
迭天夜里我拉船浪睏勿着,勿是因为我换了床位,巨大个邮轮航行拉平静海面浪只是轻轻个摇,按理讲搿种适意晃动,正好拨人迷迷糊湖个睏得着。但我想了交关,就是拉想:写上海书展个征文,其实是我拉写闲话上海个丰富经历,才有了尽心个发挥,虽然近年我拉写征文个路浪已经得到了勿少个奖,但迭只奖来得更有意义,真要感谢“上海闲话”来,又想还要用“上海闲话”来写篇感激个文章。整个旅途中我常常拉打腹稿。回到家中,我迫不及待拨成熟个腹稿一气呵成摆垃电脑个屏幕浪了,发稿前,我担心稿件会否刊用?再一想,我是表达向上海闲话个感恩之情,无论是否登报,我是写出了自家个心愿。我也如实忒现在个编辑孙老师袒露心意。没想到两个礼拜后孙老师就拨伊见报了。题目也直接点明是“上海闲话”拨我得奖:
用上海闲话写出了“二等奖”
迭两年我写征文得奖勿少,勿大稀奇了。不过参加由本届上海书展办公室和本报联合举办个《我与上海书展十年》征文活动,征文获得“二等奖”,倒是让我交关开心,因为搿篇征文我是以上海闲话个背景来写个。
两年前个书展里,我看到有人用上海闲话来写文章,好白相啊!乃末自家也试了写写看,投拨好几家媒体,叫啥人家侪勿要!想想阿要“殟【wak】塞”(郁闷)。后来发现新民晚报浪有“上海闲话”专版,我就拨搿种文章“譬如勿是”去投投看。呒没几天功夫就接到编辑老师个电话,想勿到伊对我个稿子评价蛮好,还老客气个脱我协商今后写稿要注意几个方面。讲句老实话,碰到搿种负责个编辑,我邪气服帖,非但想写物事多了,还会主动脱伊沟通,乃末我写稿个兴趣越来越浓,拨勿少亲眷朋友个胃口也吊起来了。伊拉常常会拉夜报每期“上海闲话”版浪看看,先看有勿有我个文章,顺便再看其他文章,一段时间读下来个认识是,搿个专版文章读来着肉、特别有亲切感,现在伊拉侪算是“上海闲话”版个“粉丝”了。
我写上海闲话文章勿单讲老早头个事体,还拨现在身边个事体写出来,像老年社会个老年人种种个尴尬,我就写了《讲讲老年人迭辈里个事体》,有爷娘担心屋里个老姑娘嫁勿出去,我就用地铁里听到小年轻个对话,写仔《脱光勿脱光问题》,有眼老同事看仔我迭点文章,侪讲用上海闲话讲阿拉上海人个事体,如果换作普通话来写,味道就会变脱,就勿会有介好个效果了!有人还特特为寻到我来谈心,比方讲,现在勿少住拉四楼以上个老人,上下楼梯老吃力,一直是个问题。葛末我就以“电梯上上下下的享受”个广告词来反思写出了《上上下下个难受》。文章登出后老朋友道里侪像讲出了自家个心里闲话,开心个特地聚餐了一顿。对我来讲,我是更要感谢“上海闲话”版呢!
《新民晚报》上海闲话版个真诚,凝聚了一批像我一样个热心作者,丰富个作品迎来了2012年召开个出版100期座谈会,我是从新民网浪向自始至终看录像个。随后我拨编辑老师发帖谈了自家个感想。编辑老师告诉我,随后个上海书展里有“上海闲话”专集首发式,集子里就收进了我个刊文,还邀请我一道参加。我一直兴奋个盼望搿一天。2012年8月17日,我像出席隆重个典礼一样参加了书展。呒没想到我所有刊出个稿件侪收到专辑里了。迭天等待签售个人特别多,介闹猛个场面拨我看到了上海闲话个吸引力,更拨我有了写好上海闲话个信心。人侪看重感情个,搿两年脱“上海闲话”个真诚合作自然成了我迭次写上海书展征文极好个素材,虽讲题目是《上海书展为我写好上海闲话》,但真像有人祝贺我获奖时个评介,我是“用心在写”,所以我讲,是上海闲话拨我用心写出了“二等奖”。
刊于2013年9月8日《新民晚报》上海闲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