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做好人

作者:韩红    更新时间:2014-10-18 06:03:37

似乎是从去年以来,我们有了个“八荣八耻”,这与过去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上海的“七不”一样,其目的总是良好的,但具体收效如何,那可真的称得上是“与时俱退”了。

言简意赅,不提以往。单说说“八荣八耻”吧,以时下的社会现状来看,我觉得倒是出现了可怕的“第九条”现象:人们普遍以“做好人为耻,做不好不坏人为荣”作自己为人处事的准则。

以乘公交车为例,年青力壮者把好座位占着,老弱病残幼却站着,无奈地看着。确实也有人想起身让座,但在众目睽睽之下,只见他微微挪动一下身子,环顾左右,最终毅然决然将脸瞥向窗外,再不理会。须知:这不是发生在一车、一人的一例,实在是当下社会的一种普遍缩影。

好人难做,羞做好人。何以如此?说来难怪。即以事实为证:好心人将别人被风刮倒的自行车重新扶起,却被车主当作推倒者揪骂;好心人将被车撞倒昏迷的老人送至医院并代付费用,却被其子女作为肇事者论处,;好心人费劲周折将手机丢失者找到,其主人却如防贼一般,唯恐受到敲诈,连最起码的感谢之词皆无……

好事多磨、做了好事吃力不讨好的现实,让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好人难当。

于是,中国人把祖先的“中庸之道”发挥至极致。何必一定要做好人呢?当然坏人是绝不可以做的,那么就做一个不好不坏人吧,与己无损,与国无关,不伤大雅,姑且为之。

于是,社会的道德感离中国人越来越远,善与恶似乎没有明显的界限,中国人的人性越来越趋于自私、狭隘。

人们早已忘却了曾经在中国大地上存在过的“雷锋”、“雷锋精神”,也不再遵从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人们已不再相信好人的存在。

好人成了“神话”,“好人一生平安”成了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

如此一来,家长们再也不敢以传统道德观念来教育孩子了,因为在当下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孩子们将会无以生存、难以立足。

借用一下鲁迅先生的话:“救救孩子!”

同样地,救救大人!救救社会!

2008.11.9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