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与精神

作者:韩红    更新时间:2014-10-10 18:55:03

前些日子,媒体报道: 丹麦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将哥本哈根的标志性雕塑“美人鱼”整体搬移过来以飨世人。

初悉此事,我深感意外与感慨:中国人真够长脸的,上海人好大的面子!可转而一想,我们当得起这样的面子吗?众所周知,“美人鱼”雕像多少年来历经坎坷,几遭磨难,一颗美丽的头颅数度被魔爪劫去,可谓沧桑苦海遍磨砺,风雨过去复又生。如今丹麦人居然能大方地将“美人鱼”送至遥远的国门之外----上海,其精神着实让人可敬可佩。

细细想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一言概之为“国际主义精神”似乎不太确切,大有上纲上线之嫌。倒是有一个现成的称呼----“哥本哈根精神”十分贴切地体现了丹麦人的这一举措。

 上世纪的20年代,在丹麦的哥本哈根,聚集了一大群以波尔为首的优秀物理学家,“哥本哈根精神”实际指的是一种科学上的合作精神,更有人精辟地将其概括为:“高度的智力活动、大胆的涉险精神、深奥的研究内容与快活的乐天主义的混合物。”我们当然不能牵强附会,但将二者稍作比较分析,可以认为丹麦人这次的行动足以体现了以上所述的“哥本哈根精神”。文化上的合作精神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科学上的合作,科学上的合作可能会催生一些新法则、新物质,而文化上的合作其产生的涵盖面将更为广泛,产生的影响力也往往更为深远。

面对这样的“精神”,我们的面子当真承受得了吗?全上海的市民、甚而全中国的国民,文明程度是否确实与一个举办“世博会”的城市、国家相当了呢?现实很难让答案得以肯定。确切地说丹麦人真的有些“抬举”我们了,毫不夸张。怎么办呢,眼下我们只能暂时撑起我们这张“徒有其表”的“面子”,好好学习人家的“精神”,以期在未来让“面子”更加真实地当得起“面子”吧。

2009.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