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前一天,**到北师大看望师生。当他在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全国统一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习大大的话引起很大反响。
“去中国化”这个词的语气分量不轻,很值得教育界的精英们茶余饭后仔细把玩和思量。
台湾地区在**主政时期,它的“教育部门”搞过很多去中国化的小动作,例如将“三只小猪”列为成语,是其中一个很不起眼的笑料之一。中国的所谓“成语”,语中内涵的中国性固然重要,其语言形式则更具有中国特色。如“千方百计”、“三心二意”,是数量词组加数量词组并列的联合词组;“偷梁换柱”、“坐井观天”是动宾词组加动宾词组的联合词组;“朝秦暮楚”、“家长里短”是主谓词组的联合等等,其结构和对仗关系,无不打上中国文化的印记。古典诗词,大多遵循着这样的语言形式,它区别于任何非汉语的语法规则。古代的散文之美,同样离不开这种语言形式,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等等。教师传授汉语语法规则,都必须从这样的经典名句说起。“三只小猪”、“两个黄鹂”、“一行白鹭”,都是数量名词,有着世界语言的普遍性,并不代表汉语言的特殊性,因此,杜甫名句中的“两个黄鹂”、“一行白鹭”,并不算成语。台湾的教育“改革”很多小动作是一种潜移默化,去中国化才是真实目的。就如他们将地理教材改成上南下北,台湾终于不再是“大公鸡”的蛋,反将公鸡踩到了脚下一样。台湾某些人去中国化,很好理解,中国大陆的教育如果去中国化,真的匪夷所思。
前些年,教育界精英们打着“文言文不好懂”、“与时俱进”的旗号,曾做过“去鲁迅化”的尝试,代之而来的“老鼠爱大米”等等,虽然与时俱进了,不知对中国的教育裨益何在?且不说有关部门的专家是按什么标准把鲁迅杂文归类于文言文的。
很多网民对**的观点表达了看法,梳理后感觉,可以借用清洋务派张之洞的话做一概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是要将世界先进的、文明的东西为我所用,是一种“同化”过程,不是在西学中忘我,被西学“异化”。
就在**刚刚说过前述那些话之后,我们很快又“听说”了这样的新闻,更让人产生新的忧虑:
法制晚报报道说,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表示,她非常赞同习主席“要把经典诗词嵌在学生脑子里”的观点。从明年9月起,由她负责主编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
此前有报道说,上海小学一年级新的语文课本不仅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习大大就是“听说”这个消息之后才表示“不赞成”的。
小学一年级学生处于启蒙阶段,记忆力好,能背诵很多古典诗词,真正理解,除了进一步的语法学习外,更有待于人生经历的丰富。对小学生的国学教育,既不可削弱,也不能人为加码,毕竟现代社会需要学生学习的量太大,学习经典诗词并不等于把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全部作品“嵌在学生脑子里”。
我们对待国学,需要有现代人的眼光。什么叫“与时俱进”呢?譬如科考(科举考试),中国唐代完善起来的科考制度,现在差不多被全世界借鉴,但科考的八股文章无一被继承。同样,形成于封建社会的文化遗产,除了精华,也有糟粕。
让人忧虑的是中国的教改。邓小平曾经说过,学英语要“从娃娃抓起”,这相对于中国当时“不学ABC,一样干革命”的社会现实,无疑十分中肯。但几十年来的中国娃娃一直努力学英语,很多人最终空叹“少壮很努力,老大也伤悲”。试问,这个世界有几个国家宁愿将理化放弃,也不忘考外语的呢?试问,语文课标全国统一后,上海一年级课本删除全部、而北京两三倍增加古诗内容,这个课标将如何统一?教改的进退失据,不能变成中国梦的梗阻。有一句话也是前人名言:“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