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第二十章 中山铜像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9-06 14:02:10

埔军校内;广州时至今日,在中国的大地上矗立着四座孙中山先生的全身铜像。它们分别是:南京中山陵的藏经楼前;广州的黄中山大学(现为华南理工大学)以及广东省中山县的孙中山先生故居。

铜像高三公尺六十公分,重达七吨。

孙中山先生身穿西装短大衣,神采奕奕地挺立着。他左手掐腰,右手向前伸展,目光炯炯地傲视前方,仿佛在讲述革命的道理,又像在指明前进的方向。

铜像都是梅屋庄吉出资铸造并捐赠的,内含着艰辛而动人的故事。

孙中山逝世后,梅屋庄吉经历过痛苦而消沉的阶段。他长时间深居简出、息交绝游、超然物外、虚掷光阴。在亲朋好友的规劝下,他幡然醒悟,决心重整旗鼓。他意识到孙中山故世后,后人必须继承他的遗志,宣传他的三民主义和复兴亚洲的思想。经过反复考虑,他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为孙中山先生铸造铜像,让他的形象永树人间,鞭策后人继续革命。

“爸爸,要宣传孙中山的思想,可以演讲,可以写书,为什么一定要铸造铜像呢?”一天,一家三口坐在餐桌旁议论起庄吉的想法,女儿千势子不解地问道。

“你们都已经看到,作为中国的邻邦,我们日本的国民对先生怀有十分崇敬的心情,应当将其体现出来。尤其在中国,穷人多,文盲多,用铜像的形式可以把先生的革命意志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一目了然,这该有多好。”庄吉挺起胸膛直抒己见,孙中山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形象已然定格在他的脑海中,他要从中寻找最有代表性的那一瞬。

德子认真地听着,心里也在反复思量,觉得这是个绝佳的主意,但是不知道要用多少钱。因为近来家里的经济十分拮据,作为家庭主妇,这是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她就将自己的想法对庄吉讲了。

“究竟需要多少费用,现在还难以估计,但我计划要铸七座。”庄吉想了想,右手轻轻地抹着八字胡须缓缓地说。

“七座!”德子有些惊讶,用手绢不断地擦着脸颊,其实上面没有汗,这是她紧张时候的习惯动作。

“是的,七座。”庄吉经她一问反倒更坚定了,“两座立在日本,东京一座,横滨一座,其余的立在中国。”

德子没有再说话,她在盘算中国的那几座打算立在哪里。

“这样吧,我先找个铸造商探讨一下再说。“

“这样也好,总该有个计划,也好早做准备。”德子明白,庄吉要做的事情,没有人能拦得住,尤其是与孙中山有关的事情,更是说一不二,“当然,先要有一个设计,比方说,先生是站着呢还是坐着,是着冬装还是夏装,对吧?”

“当然是站着的,我听过先生几次演讲,站在那里一边讲一边摆着手,英姿飒爽的样子令人难忘。”庄吉张开回忆的翅膀,尽力搜索孙中山的各种英姿。

不久,庄吉就开始着手工作。他首先请了日本著名的雕刻家牧田象哉进行设计。牧田对孙中山并不熟悉,由庄吉一桩桩一件件给他介绍,就象给学生上课一样。这样一来,牧田的脑海里渐渐地形成一个生动而完整的形象。

不久,牧田就拿出一件画样,庄吉一见钟情,当即拍板决定。接着,牧田按画样做了一尊泥塑的小样。由于庄吉与孙中山相处多年,经他一手指点,孙中山栩栩如生的形象很快显现出来,庄吉对此赞不绝口。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寻找铸造商,经友人介绍,他认识了日本第一流铸造商筱原雕金店的店主筱原金作,首期定制了四尊,经筱原估计,四尊铜像的制作费用十分庞大,仅定金便达四千三百多日元。

梅屋庄吉在不久前刚刚经历了一场债务官司。他与一家电影制片厂计划合拍几部电影,有的已经开机。忽然,他接到法院传票,,原来是他的合作者瞒着他举债十余万元,到期无力偿还,庄吉被认定为债务共同人,经法院审理后,判定庄吉需偿还五万五千元。不久,债权人唆使一批打手闯入庄吉家,将金库、家具和家庭的储藏室全部贴上封条不准动用。无奈之下,庄吉只好抵押房产、变卖首饰,好不容易才凑了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债务,才转危为安。

好在第一尊铜像如期铸成,庄吉十分高兴,顿时将一切烦恼统统化为灰烬,抛在脑后。

在一次朋友的集会上,庄吉宣布了自己的打算。

“第一尊铜像我决定将其立于南京。”庄吉声音洪亮、口齿清晰地说。他双手握拳双臂交叉在胸前,在他心情愉快的时候经常采用这种姿势来表述自己的意见。众人都静静地听庄吉说话,此时此刻他必然会想到孙中山的伟绩和他俩的交情,虽然听他说过无数次,但这一次仿佛意义不同。

“三十四年前,我与先生仅一面之交便结下了终生友谊,为什么?因为他的人格魅力深深的打动了我,以后几十年的生死之交,证明我没有看错,所以我要用这尊铜像来报答先生的丰功伟绩,以安抚先生的在天之灵。”庄吉继续说道,眼里闪烁着拳拳之意,胸中流淌着故人之情。

“我要亲自将这尊铜像恭送到南京去!”庄吉的话,言有声而意无穷,引来四周响亮的掌声和欢呼声。

1929年2月28日,梅屋庄吉偕夫人德子、女儿千势子以及他的随行人员从神户乘“伏见丸”号轮船前往上海。在启程前,日本国内许多报纸在显著位置大肆报道这一新闻,同时连篇累牍撰文,介绍梅屋庄吉与孙中山之间的无私友情和对中国革命的倾力资助,还用大幅版面刊登了孙中山与梅屋夫妇的珍贵合影,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3月4日晨七时许,“伏见丸”按预定时间抵达上海港,受到各界人士热烈欢迎,军舰鸣放礼炮,乐队高奏迎宾曲。船刚靠上码头,南京政府代表陈其采、殷汝耕以及黄大祯等人立即登船,与梅屋夫妇与随行人员一一握手致意,王大祯带去的摄影师将欢迎概况一一摄入镜头,宾主在船上相谈甚欢。

“梅屋先生亲自恭送总理铜像,令国人钦佩不已,先生,一路辛苦了。”陈其采代表恭而有礼地对庄吉说道。

“这是我的一点心愿,不足挂齿。”庄吉颔首答道。

“原本计划将总理铜像暂立于海关空地,恭万人瞻仰,只因铜像太重搬运不便,只好作罢。至于最终立于何处,将由南京政府决定后奉告先生。”

“一切由政府安排,在下悉听尊便。”庄吉再次颔首答道。

“政府方面欢迎先生立即前往南京,不知意下如何?”

“我想先到北京西山参拜先生的灵柩,然后再去南京,不知贵方是否方便?”庄吉急于要见孙中山的灵柩,这是他多年来朝思暮想的夙愿。

“嗯……”陈其采沉思片刻后说,“此事须请示政府方可决定,请先生稍候片刻。”说完他就到船长室挂电话,获准后返回会客室。

“梅屋先生,您的要求已经接受,并已通知各地尽力照应。今晚,在下在功德林素菜馆宴请先生一行,明日中午,由王大祯先生和汝耕兄作东,再次宴请先生一行。”

“此次来华,已给贵国政府增添不少麻烦,于心不安,但求一切礼仪从简为好。”庄吉真诚地回答说。

“庆先生不必客气,这是我们应当做的。”

“那就客随主便了。”

第二天,庄吉与家人商量后,决定由庄吉独自前往北京,而梅屋夫人与千势子,则暂住在戴季陶的府上。

3月9日晚,梅屋庄吉一行经过南京直达北京。第二天下午,冯玉祥、张继、商震等要员亲自陪同他们前往香山碧云寺,拜谒孙中山灵堂。梅屋庄吉庄重地向孙中山灵柩献花圈,缎带上同样署名梅屋庄吉、头山满和萱野长知。

自从与孙中山在日本箱根一别,两位兄弟再也没有见过一面,现在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同远隔天涯,庄吉想到这里,泪如雨下。想起孙中山的坚忍不拔,他说:“……逆运益甚,穷迫危难荐臻,困顿不可言喻,艰苦不可名状。先生毫不屈挠,势愈穷而志益伸,使我见之,喜不能已,赤心倾倒,交谊不渝。”

说到孙中山的革命理论,他说:“三民主义,启发于先生绝伦智能,究古今哲理之根本,尽东西科学之精髓,能统和经纬之思想,不陷于固陋,不走于矫激,不仅为指导现代中华原理,恐将永为救国济民之经典,传之后昆。”

当谈到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他不无感慨地说:“吾人幸传之同志,并于先生之遗业,祷其永远光辉,愿英灵照览。墓前拜辞,胸塞愈切,低徊不之所言。”

周围人群见状,个个对梅屋庄吉肃然起敬,而庄吉本人已是悲伤欲绝泣不成声了。

不久,梅屋庄吉庄重地向南京政府提出申请,请求居留中国,为实现孙中山的遗嘱贡献余年。

鉴于梅屋庄吉三十年如一日,倾其所有资助中国革命的功绩,南京政府不仅同意了他的请求,还将上海法租界上的一所住宅供他居住。从此,庄吉全家迁进新居,女儿千势子被送进上海圣心女子中学读书,德子料理家务,自己则继续为增进日中友好而奔波。

孙中山铜像已经运抵上海,但由于南京的中山陵尚未建成,孙中山的灵柩仍在北京,因此铜像只得暂存上海。

1929年初,中山陵即将建成,总理奉安委员会决定,于1929年5月底至6月初举行孙中山灵柩的奉安大典,共有八十多位日本友人应邀参加。而梅屋庄吉和山田纯三郎、菊池良一等三人,更有幸前往北京与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一起护灵南下。

5月26日凌晨,灵车由西山恭移,下午四时至车站。灵车由湖广号铁甲车和中山号铁甲车守护,下午五时开行,沿途人山人海,三十万市民敬谨恭送,场面感人至深。

1929 年6月1日晨四时,梅屋庄吉与犬养毅、头山满等人随同宋庆龄从国民党中央党部起灵移至中山陵墓,午后二时十五分,头山满、犬养毅和梅屋庄吉进入墓门,瞻仰了孙中山遗容,他们深行鞠躬礼,徘徊悲戚颇久,不愿离去。

从南京回到上海后,德子发现庄吉经常双眉紧蹙踽踽独行,以为他还未从悲伤中解脱出来。

“庄吉,这些天你萎靡不振,先生见到也会担心的,你有什么心事可以跟我讲呀!”德子十分关心丈夫的精神状态,时不时在提醒他要振作起来,现在的状态实在令人担忧。

“不要捕风捉影、胡乱猜想,你知道吗,我在为另外的事情烦恼。”庄吉本不想回复妻子,但见她郁郁寡欢的样子,也觉得过意不去。

“既然如此,你应当对我讲呀,究竟为了什么事情让你愁眉苦脸的呢?”

“我在想,几十年来我支持先生,从来没有想过要有回报,现在,南京政府给我提供一套住宅无偿使用,我心里很不安。”庄吉终于忍不住将心里话讲了出来。

“噢,就是为了这点事,那还不好办呀,你快去另外找一套住房,我们搬出去不就可以了吗? ” 德子平静的回答,令庄吉放心了。因为经济问题,另寻住地势必要增加开支,使本已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现在看来,德子是有思想准备的。所以庄吉也就放心地点着头,表示会尽快解决这件事的。

不久,庄吉买下了东江湾路大东街25号这所住宅,立即从原住处搬出,将这所住宅还给当地政府。在随后的日子里,梅屋庄吉为铸赠铜像而忙碌。

第一尊铜像由总理奉安委员会决定暂立于南京军官学校。为此,军校特意在大礼堂旁边建起一方基座,白石砌成,正方形,高约两米,石基上篆刻有“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等字样,周围用栏竿环绕,挂有五彩缤纷的小灯泡和五颜六色的彩旗,内部铺上青草,既庄重又漂亮。

1929年10月14日,中央时报刊登消息,标题是:总理铜像揭幕,梅屋来京参加。消息称,总理旧友,日本人梅屋庄吉,曾铸赠总理铜像,今日(十四日)上午九时,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举行揭幕典礼。梅屋业于昨(十三日)由沪抵京,定今晨参加总理铜像揭幕典礼。

当时,中外来宾上万人前往参加揭幕盛典。到会的社会名流和军政要员有:蒋中正,宋美龄,胡汉民,何应钦,张治中等,梅屋庄吉作为嘉宾应邀出席。国民政府的各大部门如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内政部、外交部等文职部门,以及总司令部,军事参议院、军政部、海军部、航空署。卫戍司令部等军事部门都派人前往。

会场布置得庄严肃穆,从军校大门到礼堂前,五步设一岗;黄埔路两旁也加岗维持秩序。客人入门前先签到,再派发红绸绶带观礼券一条佩戴入场。政府要员和嘉宾在主席台前站立,两侧则是文武各部以及军校师生组成的方阵。

揭幕式开始,全体肃立,奏乐,向总理三鞠躬。接着由大会主席恭读总理遗嘱,然后默立三分钟。接着,梅屋庄吉神色庄重地走上主席台致辞。他回顾了自己护送铜像来华后,赴西山拜谒孙中山灵堂、参加旷古盛仪的移灵仪式,今日又有幸参加揭幕式,感慨之深,难以言表。

庄吉动情地说道:“先生不仅是中国之国父,实为世界之伟人,为万众所敬仰。自由平等博爱,乃先生之主张,和平大同乃先生之宿志,且先生终生不渝贯彻此信条,夙夜致力于民生之幸福,南船北马,艰苦奋斗四十年。庄吉不肖,知遇先生三十余年,自信为中日亲善、东洋和平,附骥尾略效一臂之力。……盖予之本愿,决非以铜像作单纯纪念,而在于万众一旦瞻仰,更为先生之至明至德所感化,发奋遵奉其遗训,为建设三民主义国家和完成统一和平而一致努力。”

梅屋庄吉虽然用日文致辞,但其声调悲壮、气概哀婉,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庄吉致辞后,时任国民党中央主席的蒋中正开始致辞,大意是:总理铜像揭幕,吾人有无限感慨。总理之一生,无日不在为民族之独立、自由、平等而奋斗,其事业虽未及身完成,然其精神之伟大、功绩之崇高,是足以垂千古而历百世。吾人苟能一心一德服从总理之主义,随总理之精神努力奋斗,则求中国之独立自由平等,易如反掌。

此后,这尊铜像移至中山陵供万人瞻仰,后来几经辗转,移至中山陵中山纪念馆前。

梅屋庄吉铸赠的第二尊铜像,矗立在广州黄埔军官学校,因为它是孙中山亲手创建的,梅屋庄吉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为了这尊铜像早日铸成,梅屋夫人曾两度回国督办,终于在1930年5月3日那天,由她亲自护送这尊铜像抵达上海。

这尊铜像是庄吉的经济状况十分恶劣的情况下铸成的。1929年10月,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庄吉的商会临时停业,因此,铜像的费用、庄吉一家在上海的生活费都成了问题。他开出的支票是用房产作担保,收藏的古董、字画、宝石,有的廉价变卖,有的也作了抵押。他在给自己的秘书竹内写信时坦露,在把铜像运过来的时候,如果我有钱,就会到南京去,如能碰到蒋介石,与他商量一下,相信一定会有办法,可是我连活动的经费都没有。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铸赠铜像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过。

5月22日,梅屋庄吉乘坐“凉山号”海轮离开上海港,于28日抵达广州港。黄埔军校教育长及师生代表在码头列队欢迎梅屋庄吉一行。

5月31日,黄埔军校召开欢迎大会恭迎孙中山铜像。事前,广州各大报刊以及香港的著名媒体先后报道了孙中山铜像来粤的消息,同时还报道了梅屋庄吉与孙中山之间传奇式的友情,赞梅屋庄吉倾其家产无私支援中国革命的优秀实践。黄埔军校校刊《黄埔月刊》在头版头条刊载文章,盛赞梅屋庄吉的壮举。

文章如此评论:“梅屋先生不但是总理个人的挚友,且是我国国民革命的同志!他之爱护总理,帮助总理,也不但是爱护帮助总理之个人,而是爱护国民革命之势力,帮助国民革命势力之进展!他对于我们的三民主义,有坚强的信仰,对于我们国民革命,有深刻的认识,我们对这个爱护帮助的国外老同志,当然要表示欢迎!”

当天,参加大会的广东省军政要员和军校全体师生,用一片热烈的掌声欢迎梅屋庄吉的到来,赞扬他无私援助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

庄吉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谦恭有礼、功成不居,一再强调先生是他终生师友,勉励军校师生为实现先生遗志而不懈奋斗。

黄埔军校为安置这座铜像,特意修建一座台基,高达四十米。孙中山铜像高高地屹立其上,平展的巨手仿佛在指引前进的方向;炯炯的目光傲视前方,彰显孙中山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英勇气概。多少年来,这座铜像始终屹立在那里,供国民瞻仰。

1931年1月10日,梅屋庄吉夫妇坐中国军舰靖安号,将另外两尊铜像护送到广州,分别赠送给中山大学和孙中山的故乡中山县。

梅屋庄吉来中国时,还带来高五十公分的孙中山半身铜像一百尊,分别赠送给孙中山的亲朋好友和**人的后代,勉励他们继承孙中山遗志,为复兴中华而竭尽全力。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