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第六章 惠州起义(1)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8-12 14:16:22

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后,孙逸仙听从梅屋庄吉的劝告暂避日本。仅管他为宣传革命道理在欧美各国周游,但始终以日本为主要据点,因为他意识到必须广泛结交日本朋友来推动革命的进程。

一天清早,孙逸仙刚刚醒来就听见敲门的声音,他急忙出去开门。

“请问,您找哪一位?”孙逸仙见来者楞在那里欲言又止的样子,觉得有些蹊跷。

“您可是孙先生?”一位浓眉大眼须冉如戟的彪形大汉问道,孙逸仙不禁感到有些紧张。

“在下正是,先生您是……”孙逸仙说着就接过他递上前来的名片仔细一看,不禁喜出望外,“啊,原来是宫崎先生,请进,快请进。”

宫崎是日本著名的浪人,他的全名叫宫崎寅藏,热心帮助中国革命志士推翻满清统治。在国内时,孙逸仙听梅屋庄吉介绍过此人,很想与他结交,如今见宫崎亲自登门,自然欣喜不已。

宫崎迈着方步走进房间,环视一周后在孙逸仙挪过来的一把椅子上坐了下来,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

“听说孙先生正在领导一场革命,我们有意助先生一臂之力,但尚不清楚详情,特来讨教。”

“噢,宫崎先生言重了,讨教的应当是我。”孙逸仙巧言相对。他注意到宫崎使用了“我们”一词,料想定有要人在其身后,这不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及时雨吗,所以对答显得格外谨慎。

宫崎见眼前的孙逸仙面容清癯、举止随意,似乎与照片上儒雅端庄、神清气爽的形象相去甚远,顿觉疑云满腹。孙逸仙似乎已猜出他的心思,开宗明义阐述自己的主张。

“我们认为,清政府愚弄和压榨人民,造成中国被列强分割,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这样的政权不推翻,天理不容啊!”

“那末,推翻了清政府又当如何呢?”

“兴中会的章程明确,推翻清朝政权后,我们将恢复中华,建立共和制政府,实现人民自治。”孙逸仙每当说到这个目标时总会激动不已,眼里闪烁着自信和憧憬。他起身在屋子里转了一圈,在宫崎的面前站定,似乎在等着他的反应。

“恕我直言,有人说共和体制不适合中国,因为中国人的家长意识根深蒂固,您怎么看?”宫崎沉思片刻后,摊开双手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担忧。

“只能说,这些人并不了解中国。”孙逸仙摇了摇头含笑对宫崎说,“从历史上讲,我国在夏商周时代就已经实现过共和制了,那可是在数千年之前的事哟。”

“那是历史,时过境迁了。”宫崎也笑言以对。

“那末就说当今吧,在清政权统治的盲区,那些山遥路远的穷山僻壤,居民们自发地拥戴公推的尊长,组织民众防御盗贼,公众的事务公开协商,这不就是共和的雏形吗?先生,您说呢?”孙逸仙依然笑容可掬地看着宫崎。宫崎想,这个能言善辩的家伙,确有雄才大略,不可小觑。

“只要把满清政府打翻在地,整肃政纪,善待民众,老百姓一定会拥护新政的。”孙逸仙还是那样不徐不疾地陈述着,宫崎急忙举手阻止他说下去。

“请先生稍等,我去把另一位朋友召来共商如何?”说完拔腿就走。

不一会,一位谦恭有礼的青年人被引荐给孙逸仙,他自称平山周。

“啊,平山周先生,欢迎欢迎,您的大名早有耳闻,今日相见不胜荣幸。”孙逸仙清和平允的姿态给平三周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与梅屋庄吉先生在香港相谈甚欢,从他那里我得知,在我们的友邦之国,有不少见义勇为的有识之士正在关注中国的革命,并且给以无私的援助。而作为中国人,眼见自己的祖国被瓜分,百姓被凌辱,怎么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呢!”

“先生所说极是,看来您的身上有着千斤重担,任重而道远呀。!”宫崎不无愁楚,随手抹了抹两腮的胡须,仰身靠在椅背上缓缓说道。

“宫崎先生言重,我孙逸仙一介书生势单力薄,还得仰仗各位鼎力相助才是。”孙逸仙言简意赅极富感染力,宫崎和平山周听后感慨系之。

“援助中国之革命,吾辈义不容辞。”宫崎与平山周对视一下,站起来对孙逸仙诚恳地说:“先生不必多虑,在日本多住些日子,从长计议可好?”

孙逸仙听后大喜过望,于是三人同坐在一张小圆桌旁叙谈许久,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先生,今日造访颇有教益,为此我要将您介绍给犬养毅君,不知可否?”相谈一个多小时之后,宫崎起身征询孙逸仙。犬养毅是日本著名的政治家,曾担任过内阁总理大臣,在日本朝野极有影响力,孙逸仙不会不知道,当即满口答应。

宫崎和平山周辞别孙逸仙后,立即去东京向犬养毅汇报,并奉命将孙逸仙带去相见。中日两位政治家见面后倾心交谈,情投意合。

“为了日后的工作便利,建议孙先生从横滨搬到东京来,不知意下如何?”犬养毅诚恳邀请孙逸仙,他想了想觉得这个建议颇有见地,因为横滨虽然华侨集中,但怎能与东京相提并论。要争取日本友人的资助,应当在社会名流集中的首都才是,于是有意迁往东京。

“先生说的对,到东京居住,便于结识更多的日本朋友,也便于向先生就近讨教,那我就奉令承教了。”

从犬养毅家出来,宫崎和平山周引领孙逸仙到会馆住宿。当时孙逸仙作为**人的首领,在日本有着负面影响,用实名登记唯恐招来不测,于是,平山周在填写登记表时将孙逸仙改写为孙中山。为了这件事,平山周颇费心思,一路走来始终双眉紧蹙沉默寡言。偶然路过一户宅院,门前挂着名牌写有“中山樵”三个字,那是日本一位侯爵的名字,他当即计上心来,把他的姓作为孙逸仙的名,于是就有了孙中山这个伟大的名字流传于世。这也是这位伟人的第四个名字。

这一次,孙中山在日本居住良久,结识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其中包括宫崎兄弟,萱野长知,菊池良一等人。他无时不在谋划武装暴动,但由于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满清政府加强防范,难以下手,只得观变沉机卷土重来。

自甲午战争失败以来,中国的大好河山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国家主权丧失殆尽,人民遭受更加残酷的剥削与压迫,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导致发生了义和团运动。

1900年春,义和团主力进入津京地区。六月,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七月,天津被占领。八月,北京沦陷。西太后挟持光绪皇帝落荒而逃,满清政府摇摇欲坠。孙中山认为时机已到,应立即举兵起义,先攻占广东,再顺势扩大战果夺取全国政权。他把自己的想法对宫崎滔天讲了。

“先生,我以为不可轻举妄动,现在革命力量尚未强大,贸然起兵危险极大。”宫崎滔天对此持保留态度。

“危险?革命本身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有何可怕的。”孙中山激动不已,深邃的目光望着远方,似乎已看到了遥远的战场,“国内的同志已经在筹划新的起义,目标暂定广州,我不能眼看着同志们流血牺牲,自己却在异国他乡纸上谈兵。”孙中山强毅果敢的作风,宫崎他们是领教过的,也许这正是作为一个领袖必备的品质。

“那末,武器弹药准备得如何,听说广州起义失败,就是因为这个问题造成的。”平山周也有担心的理由,因此提出质疑。

“梅屋先生正在加紧采购,他已经拿出所有的积蓄,变卖了所有的动产,只剩下照相馆这个空壳子了。”孙中山忧心忡忡地说,双目传神,充满着思念和感慨。

“那么,先生有何具体的打算,不妨说来听听。”宫崎滔天的思维开始跟着孙中山。

“租一条船直航香港,我将转道到广州就近指挥起义,各位意下如何?”孙中山眼望窗外远处的一块樱桃树园,花儿早已凋谢,到来年的四、五月份才会重新绽放。其实他的心思不在这里,早已飞向遥远的祖国。

7月16日,孙中山搭乘“佐渡丸”号商船经西贡抵达香港海面,同往的有宫崎滔天和平山周等日本志士及郑士良、杨衢云等兴中会成员。此时最关键的问题是香港当局是否允许孙中山上岸,由于广州起义失败后,香港当局曾经下令五年内禁止孙中山在香港逗留,如今虽然限期已到,但禁令是否撤销尚不得而知,于是派人上岸探听消息。

“这是预料之中的结果,我是有思想准备的。”孙中山不以为然地说,“那么让我们以佐渡丸为大本营,召开军事会议如何?”孙中山提议说,众人一致同意,于是军事会议就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召开了。

“香港当局不准先生上岸的态度表明,他们对广州起义一事依然耿耿于怀,清政权方面也会加紧设防,因此这次起义应当另择地点, 以免自投罗网。”郑士良先声夺人直述自己的意见,他才思敏捷惇信明义,是孙中山的好帮手。

“士良兄所言极是,我也有同感,不妨将起义地点移至惠州吧?”杨衢云是个耿介之士,向来直言无讳,如今有人提出移师,正合他意,“惠州地处广州东南,相距一、二百里,人员物质转移起来十分方便,这是其一;其二,城市规模在广东境内也是名列前茅的,起义后造成的影响会很大;最后,如果惠州得手,回杀广州也很近便。”

孙中山见与会者并无不同意见,就拍板定案,决定将起义地点由广州改为惠州。

“既然改变了起义地点,就要立即周知有关各方,尤其是梅屋先生。”孙中山说到这里停顿片刻,思念旧友之情油然而生,“我与梅屋先生已有许久未曾见面了,原本以为这次在香港上岸可圆我一见之愿,看来希望又落空了,只好另待时日。真的好想他呀!”

“梅屋先生不仅倾其家产购置军械,还派人到广州侦察敌情,化重金收买广州清军的一名首领,现在看来也只好留待备用了。”郑士良感到有些歉疚,说话的语气特别深沉。

“这也是无奈之举,梅屋先生是一位豪侠尚义之士,相信他不会责怪的。”孙中山对梅屋的为人充满信心。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