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第二章 猫魂之歌(2)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8-06 16:29:15

光阴荏苒、日往月来,庄吉已步入青年时代。当时的日本青年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掀起一股学习西方先进知识的热潮,纷纷出国留学。长崎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影响更大。庄吉坐不住了,他决定出国留学,研究贸易,而且选定到美国。但是父母会答应吗,他没有把握。他很清楚,父亲一直在培养他成为家业的继承人,如若出国留学,至少要用四、五年时间,对家庭的影响可想而知。但是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将是一生的遗憾。

一天晚饭后,庄吉忐忑不安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双亲,他们居然并不反对,只是母亲有些疑虑。

“你要学习仅管在日本学,知名的学校也很多,难道不足以满足你的要求,非去美国不可?”母亲不解地问,眼睛不时看着自己的丈夫,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日本的锁国思想耽误了国家的前程,西方的先进理念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日本学习,我到美国去就是要把这些理念引入日本。”庄吉昌言无忌侃侃而谈。

梅屋吉五郎也认同西方文明的先进性,日本确实应当除旧布新,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担忧。

“庄吉,你想过没有,虽然我们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家业,但毕竟只是一户普通的日本人家,人微言轻,你的理想何时能实现?”梅屋吉五郎清和平允地劝说道。

“当然,要改变一个家庭比较容易,改变整个国家确实很难,但是如果国家不改变,家业的改变也许不会长久。”

父母终于被说服了。

1886年3月,庄吉搭上一条美国商船前往旧金山,他没有想到这次行程让他重闯鬼门关。

商船途径上海、汕头、香港,直航菲律宾的马尼拉,历时五个月,直到八月中旬才驶向旧金山。在浩瀚的太平洋上航行,激浪翻滚怒吼横飞,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船上有九十几名中国工人,从汕头上船到美国当劳工。他们住在闷热潮湿的底舱里,缺水少粮更为艰难。

有一天,庄吉在甲板上看见美国船员把三只麻袋抛进海里,在入水之前听见麻袋里有撕心裂肺的叫喊声传来,一打听,原来是三名得了霍乱的中国劳工因为缺医少药病入膏肓,船长怕传染给其他人,下令将他们抛入海里。庄吉见状切齿愤盈,但自己势单力薄无能为力,只好强忍怒火悻悻离去。

八月份是北半球最为酷热的时期,也是海上狂风最为肆虐的季节,商船在惊涛骇浪中艰难地行驶着,突然,一个巨浪迎面扑来、船身立即剧烈地摇晃起来,船舱里突然起火,越烧越旺。眼见船将不保,众人纷纷跳水逃命。庄吉也果断地跳了下去,在海水里艰难地挣扎,好在有一只圆桶正从他身边飘过,他乘势一把保住才稍微感到安心一些。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庄吉终因体力不支昏迷过去,但手里的圆桶还是紧抱不放。

在昏昏沉沉的状态下,他感到有人在摇他的肩膀。

“喂,喂,你是中国人吗?”那人用英语喊着,虽然发音不准,但也能勉强听清。

庄吉竭力睁开眼睛,见到有几名皮肤黝黑的男子正围在他的身旁,他的身下是热得发烫的沙滩,他明白自己已经漂到岸上了。

“不,不,我是日本人,日-本-人,明白吗?”庄吉顿时情绪高涨,喃喃地用英语回答对方的问话。

“噢,日本人。”对方似乎有些茫然,在他们的印象里只有中国人的形象,对于日本人,一无所知,但是双方总算还能用简单的英语对话。

“请问这是什么地方?”庄吉晃了晃头急切地问道,仿佛要把记忆从遥远的地方拽回来。

“这里是鲁宋岛,明白吗,鲁宋岛,菲律宾的鲁宋岛,知道吗?我们是渔民。”庄吉咧嘴笑了,仅管发音不准,自己还是明白了当下的位置。

“需要我做什么?”那位渔民探身问道,看来他是这里的头。

“请帮我通知马尼拉的日本领事馆,有办法吗?”庄吉早已想好了,只要与领事馆接上头,自己就安全了。

“没有办法,这里离马尼拉太远。”渔民摇着头坦率答道,但见庄吉失望的表情后补充说,“不过不要紧,这里常有外国船只经过,我会请他们帮助你的。”

“那就麻烦你了。”

“没什么,不过现在你需要换个地方,总不能老是躺在沙滩上。”

庄吉点了点头,心想,换到哪里去呢?

“就到前面那个灯塔里去吧,那里有床,有水,也许还有食物。”

庄吉又点了点头。于是那个渔民招了招手,很快就来了两个年轻人,一边一个将他架到灯塔里。

灯塔里的条件好多了,庄吉喝了水,吃了几片面包,而且还换上一套干净的水手服,显然是灯塔值班员留在那里的,正好派上用场。不久通过联络,在不远处的一艘西班牙军舰应召赶来,将庄吉送往马尼拉。

在日本驻马尼拉的领事馆,庄吉遇到了同乡,那人是领事的书记官,也是长崎人,对梅屋庄吉的名字早有耳闻。他告诉庄吉,那艘美国商船已经沉没了,只有船长活了下来,现在算上庄吉,幸存者只有两个人。庄吉沉默了,不过还是庆幸自己能死里逃生,也许这又是猫魂附体的缘故,只不过这次没有人来帮他驱魂而已。不久由领事出面帮忙,将庄吉送往香港后转回长崎,那时已是秋末冬初了。从此庄吉打消了出国求学的念头,一心计划着开展贸易。

他的第一单生意颇有成效。1887年由于朝鲜连年遭灾粮食紧缺,庄吉率领梅屋商店的职工乘“高千穗丸”赴朝经商,随船带去大量上等白米,在仁川、汉城等地换成砂金和金砖,接着驶往俄国的海参崴,打算抛售后买回皮毛,可惜最终未能如愿,但这趟朝鲜之行依然取得很大收益。这是庄吉首次独立经商,以后几次对朝鲜的大米生意中,他遭受了很大损失。原因是当年朝鲜农业丰收,致使粮价大跌,进口粮食自然大量减少,而庄吉对此并不知情,他收购的大批粮食堆在码头上销不出去,最终导致霉变,损失惨重。

1891年初,庄吉转行搞勘探发现锑矿,而且储量可观,于是迅速筹备开采,招工人添设备忙得不亦乐乎。但开矿需要大量资金,而且技术性极强,庄吉力不从心,只好以亏本收场。

1892年他又转身经营粮食,依旧连连亏损,结果前债未清后债又生,将他搞得焦头烂额。债主们日夜逼债的日子实在难熬,到了1893年初,庄吉不得不逃亡躲债。

他选择的地方是中国的厦门。他知道那里日本人很少,尤其是鼓浪屿,只有十几个日本人在经营客栈和商店,因为当年他赴美留学不幸遭难时曾经到过那里。

刚到厦门时,庄吉孤身一人走投无路,幸好有一位日本女子走进了他的生活。她叫中村留子,出生在熊本县天草一带,是渔民的女儿。留子不仅相貌娇媚,而且心灵手巧,还掌握一手绝技----照相技术。照相在当时属于奢侈娱乐,普通人家玩不起,所以会照相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是庄吉在第一次与留子交谈时意外得知的。以后,两人就开始同居。

庄吉在厦门的生活还算安定,但时不时要提防追债的日本人,所以他想离开厦门到更远一些地方去。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留子。

“怪不得这些天你茶饭不思心事重重,原来为了这件事呀?”留子尽量将说话的语气放平缓些,免得加重庄吉的思想负担。

“就算是吧,想起来总是很烦人的。”庄吉没有正面回答留子,实际上已经默认了。

“我倒有个办法,”留子放下手中的活思忖片刻后说,“开个照相馆如何。当然这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呀。”

“这笔钱倒是不成问题,可自己不会拍照,要是聘个照相师,开销就大了,还不知道能不能有钱赚呢。”庄吉不无忧心说道。

“拍照,我会呀,冲洗我也会的。”留子有些得意。

“你都会?不是在吹牛吧。”庄吉表示怀疑。

“哼,我像是吹牛的人吗!”留子嗔怒道。

“过去没有听你说起过嘛。”

“你也没有问过我呀。”

庄吉想,倒也是的,从来没有问过她的过去,不过,照相这种复杂的技术,一个妇道人家是怎么学会的呢?

“我对你讲过那个英国人的事吧。”留子不等庄吉发问就自顾自说开了。

当然,那个英国人的事庄吉是知道的。留子十七岁时由她姐姐带去上海,在一个英国人的家庭里当佣人,后来他们全家去了埃及的开罗,留子也跟着去了,几年后才回到中国,再多的事她没说,庄吉也不问。

“这么说来你是跟那个英国人学的?”庄吉猜想,应当是这样的,没错。

“是的。他家有一台照相机,开始时他们自己拍照自己冲洗,后来玩腻了嫌麻烦,就把我教会,自己也就摆脱了。对我来说也多了一门手艺,何乐不为呢?”留子轻描淡写地说着。

不久,他们就移居到广州附近,在那里开了一家照相馆。起初由留子主事庄吉当下手,边做边学,不久庄吉便能独立操作了,而且技术越来越精湛。照相馆的生意兴隆起来,庄吉也结识了许多朋友,可谓人财双收。

可是好景不长,因为一桩重大事情,迫使庄吉移居香港,也促成他与孙逸仙成为莫逆之交。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