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回路转”闻过庭书】●
游廊北端,紫藤蒙茸,迎面石碑,“峰回路转”,书者姓闻名诗号过庭,许多书说那是过庭闻写的,又乱讲了。
背后有《萃秀堂记》可读。若深入,右进萃秀堂,左见卧龙墙(非可参观,但在园墙外福佑路上,踮足可窥卧龙)。
●【鱼乐榭的对比和遐想】●
右转,入鱼乐榭,赞:好一个玲珑境界!
应当说,豫园自经同业公所割据,全园格局已失体统,但局部景色相当精美。
比如这鱼乐榭,除人文与自然景观一左一右映照互辉外,更有树之高低、水之远近、榭之明暗、叶之浓淡、镜之虚实、鱼之动静种种对比;
迎面那道隔水花墙,似隔非隔,内外相通,尤令人遐想,问流长几何,溪源安在。
●【“鱼乐”典故我解】●
“鱼乐”榭名,出典于《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濠河之桥)之上。庄子曰:‘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很多文章解说过这一名典,但大多没有讲清,甚至瞎讲。我认为,至少要弄清两点:
一、庄子前后说了两句话,第一句“鱼乐也”,是自我感叹,体现了庄子的道家哲学思想,超然物外,回归自然,所以见到鲦鱼(俗称鯵鲦鱼)从容不迫地出游,便情不自禁地油然欣羡,赞叹其优哉游哉、怡然自得之乐。
第二句“子非我”,是反诘惠子,表面看,这句话是诡辩(当然诡辩本身也是辩论艺术),实质上表达的是:个人的体验别人很可能是不理解的。比如甲懂欣赏音乐,赞美某大师演奏的沉醉。乙问他:你不是大师,你怎么知道他的沉醉?甲当然可以反诘: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他的沉醉?
●【“鱼乐”还有下文】●
二、很多人不知道,《庄子》接下去还有话呢:“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可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肯定的啦。
庄子怎么回答?“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女(通汝,你)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请从根本上来说。你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可见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了,那还问我干什么呢?这是从逻辑上来陈述。
最后,庄子又正面回答惠子先前提出的问题:我是在濠上知道(凭个人感觉从而体会)的啦。
●【名家与道家之争,你如何看?】●
因此,尽管两个人一起在濠河的桥上观鱼,惠子是名家(名家最有名的命题就是“白马非马”),博学多才,成语“学富五车”就出典于他,且喜欢“日以其知与人之辩”;而庄子是道家,追求物我两忘,人在自然中,所以两人虽同游,感受却大相径庭。
惠子不能理解庄子,或明知故问,与他争辩;庄子则慨然应答,辞令机智,结果就留下了这一流传千古的名典。
试问,作为身在园林中的游客,你是喜欢像惠子那样,论证假山是不是石头、绿树是不是木头,还是庄子那样,把自己融合在山水林木之中,全身心地欣赏和体验自然之美、艺术之美、情趣之美呢?
●【榭南紫藤,榭北复廊】●
鱼乐榭南,是先前所见游廊紫藤枝叶之本,已300年;榭之东北,是复廊,有人说复廊两边分别行走男女,大谬,且无知于园林艺术。
复廊前,方亭,悬匾“会心不远”。
典出《世说新语》:“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yì)然林水(多数版本作‘木’),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会心不远”释】●
这里的“简文”,是东晋简文帝司马昱(yù,不是梁简文帝萧纲)。华林园是皇家御苑,与佛教无关(上海那位写《现导·豫园》的袁教授胡乱扯到弥勒菩萨成佛的华林园去,可笑)。
“濠”,即鱼乐典故。“濮”,出典为庄子钓于濮水,楚王请他去做官,他以不愿做被供奉于庙堂的神龟为喻,说自己宁愿如活生生的大龟曳尾于泥涂中。
简文帝这句意思是:只要心领神会,虽身处园林,也如在大自然中,脱离尘世,恬然忘机。
所以我可以说,这“会心不远”四字,正好作为刚才“鱼乐”对于游客自身体验那个问题的回答。
复廊之北,有“亦舫”,呆板无趣;南,“两宜轩”,小巧雅致,人多谓得名于“观山观水两相宜”,其实,宜冬宜夏、宜琴宜棋等亦无不可。
●【万花楼、古银杏】●
东出,万花楼。楼四角泥塑梅、兰、竹、菊,木栏雕刻暗八仙。
万花楼右前,银杏参天,相传系园主父亲潘恩手植;左广玉兰,已百年,原先当亦银杏——但有人由今存者雄株而推论另一棵必雌株,却无据。园林银杏一般不用雌株,前文已述。如嘉兴烟雨楼前两株古银杏就都是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