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与砖雕】●
三穗堂东有游廊,廊前西壁,一泥塑,一砖雕。
泥塑松鹤梅花,寓和靖先生林逋(bū)隐居山林“梅妻鹤子”故事。我怀疑他的名字是后来改的,“逋”是“逃”的意思,隐士就是逃世。
砖雕“武举夺魁”,很多书说是“连中三元”,不妥,三元须三幅画面,且不明文武,这儿分明是演武嘛,豫园东边就有条旧校场路,校场即是旧时县城演武处。
●【这对铁狮不得了】●
游廊前置铁狮一对,文物价值很高。
一、其铁质精良,历700余年风雨,几乎无锈,铸模的范块痕迹清晰;
二、造型生动,如雄狮与雌狮之区别,极其独特。
此话怎讲?大凡对狮,区别雌雄,仅瞧它脚下是绣球抑或幼狮。惟这一对,除绣球、幼狮之别外,请看:
雄狮昂首,项圈有铃铛、璎珞;雌狮低头,项无圈,胸却有乳。
雄狮张嘴,似啸;雌狮闭口,如吟。
连耳朵都不一样,雄的上竖,雌的下垂。分明前者威武雄壮,后者慈祥可亲。
敢问踏遍全国名胜、见识无数对狮的朋友,如此造型生动者,他处你可曾看到过?
三、更难得的是,两狮座正前方下沿都铸有32个竖写楷书凸字(阳文):
“彰德府安阳县铜山镇匠人赵璋 大元国至元二十七年岁次庚寅十月二十八日”。虽字迹漫漶(huàn),仍依稀可辨(请勿抚摸,大家都摸,字会磨灭)。
至元二十七,庚寅,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前至元,1290,乖乖,比我上海还大一岁!
中国地面文物,本身记载时间、出处如此之详,且有确切落款工匠姓名者,全国绝无仅有!
●【可能中国最古老的门狮】●
四、另据我的研究,迄今中国没有发现过宋、辽、夏、金、元或更早的守门对狮(读者诸君如有发现,请赐告)。
既然,它们极有可能是中国现存守门狮年代最古、历史最早的一对。
依我看,这对铁狮本身,就该评为全国重点文物,可惜藏在豫园人多未识,狮不能言我代为鸣不平。
●【铁狮的来历】●
700余年前的铁狮,怎么会出现在只有400多年历史的园林里?
原来,建国初,有人在铁道部材料局上海张华浜码头仓库的角落,发现装着若干石狮的四个大木箱,内有这对铁狮。
木箱没有标签字样,也无文档记载,既不知来历,又不明去向,因张华浜码头被日本人占据20多年,众人猜测,当为其遗存,于是上缴给文物管理部门,后来铁狮移置于豫园,也算得其所哉。
●【大陆没有一件日本归还的文物】●
不知什么时候,冒出个离奇说法,讲这对铁狮曾为日寇所掠,运去日本,抗战胜利后索回云云。
殊不知,此说不仅没有任何依据——才几十年事,应该有档案可查,我查过,没有;而更重要的历史事实是,日本没有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归还过一件文物!
日寇侵华期间,据统计,中国损失文物3607074件,1870箱,古迹741处。但战后,仅1948年归还4箱,后由昆仑舰运往台湾;1950—1951年,又有六批105箱,从日本直接运往台湾高雄。前后七批,共109箱文物,单件体积皆不大,如今全都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大陆一件都没有!
有人问:那日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后,归还过文物吗?我很遗憾地告诉你,没有,根本就没有。总之,铁狮绝对不可能去过日本。
假如铁狮真为日本人遗存,更大的可能是:日寇是准备将四箱石、铁狮子运走的,但因太重太大,放在仓库角落,等待船舱有空,拖延日久,甚至遗忘,后来就投降了。
●【不是衙门之物】●
另外,近些年又有人“发明”,说这对铁狮被日宼盗掠前,原来安放于安阳县衙门口。
那是根据铁狮出品于安阳作出的大胆假设,然而却连粗心求证的功夫都没下过。
这种杜撰,与前面我指摘的所谓铁狮曾往日本,导游嘴上说说倒也罢了,写成文字,载于报刊,未免太不负责任;编辑刊登前,也应该问问作者有无根据。
我认为,这对铁狮从造型看,分明属于南狮,模样儿那么可爱,是不可能用于县衙门前的。
●【两处错要纠正】●
凡提到铁狮座下文字的文章,都将“彰”德府错为“章”德府,有的把至元二十“七”年错为二十“九”年。
这两个错误的始作俑者,是豫园管理部门从前编著的一本小册子。
既然“岁次庚寅”,那就是1290年,怎么可能“至元二十九(1292)”?
而中国从古至今,压根儿就没有什么“章德府”!
●【“美人腰”、匾额与神仙砖雕】●
游廊曲折,且中有峰石“美人腰”抑景,更见深远。
石上短匾“渐入佳境”,令人想起顾恺之的痴事:他将整根甘蔗,不斩断,从梢头吃起,直至根部,人问,对:“渐至佳境”。
廊西侧有门,通大假山,额“溪山清赏”,署名颇特别,是“枝山祝”。号可以自称于姓前,不足为怪。祝卒于潘允端出生那年,故此门额不可能为豫园而题。
壁有大幅砖雕,镌刻观音、达摩、福禄寿三星与奎星等,人称神仙砖雕。
有的书说,寿星前的童子,寓意主人之子,得神灵祐助,享功名利禄,能平安大吉。其实,这砖雕与豫园别的砖雕泥塑,不一定是豫园原物,多半是从别处拆下移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