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是私家园林,早先园与宅邻,门在东。今豫园正门南面的九曲桥,桥下的荷花池,中间戗角飞翘的湖心亭,东南如今成了餐馆的“绿波廊”,从前都是豫园的。
潘家衰败后,豫园荒敝。清初,城隍庙道士代管。乾隆中,上海士绅发起重建豫园,并公议作为城隍庙之庙园,称为“西园”;今之内园则作为“东园”,园门在东园假山之南,今内园古戏台院子之北。
最早自康熙始,上海各业商人组织起会馆组织同业公所,常借西园厅堂议事办公。日长时久,城隍庙道士干脆将这些房屋分给各公所,承担赋税。
从此豫园被割据,最多时,园内有21家同业公所(所有的书都这么说,但据我考证,包括东西两园,最多时不到10家,想想地方那么小,建筑不算多,哪容得下21公所),新建了若干楼堂馆舍。
至近代,小刀会兵燹,租界军队驻扎,对豫园破坏甚多。民国以来,乏善可陈,徒“黍离”之叹。建国后,名园重辉。
●【门额雕塑与中庭】●
豫园的门额,为明代诗人书家王穉(稚的异体字)登题写。原件今镶嵌于三穗堂外东面的隔墙上,字体规整而不呆板,笔画雍容却显生动,尤其是“豫”字运用篆变,与给四框围住的“园”相配,有一庄一谐趣味。
门楣砖刻,皆《封神榜》故事,是20世纪末大修是搞上去的,不知为何取此题材,可能与城隍庙道教有关。
门前清代石狮,从河南路桥西北的天妃宫移来。
门内面的两侧,原有“樵”“渔”泥塑,隐含“有山可樵、有泽可鱼”的豫园来历,十多年前大修时,我恐主事者不明就里,特地上书,希望重视,予以保留,事竣去看,还是弄没有了。
上方正中,大篆“椿寿”,典出《庄子》,意长寿,或祝父亲长寿(许多导游,包括上海专职旅游培训的老师、上师大等高校的教授,既不识这两个字,也怕露短,不问问懂的人如我)。砖雕凤穿牡丹,寓吉祥;鹤、鹿,意长寿。
中庭置一黄石,镌1999年**为建园440周年题的“海上名园”。作为庭院添景的两棵盘槐,石栏有暗八仙浮雕,我疑是明代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