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三、三穗堂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9 23:52:50

●【乐寿堂址三穗堂】●

潘允端大造豫园,将背倚大假山、面对荷花池,风水与景色最佳的位置,筑为乐寿堂,给父亲颐养天年。可惜五年后,园尚未建成,潘恩去世。豫园在潘允端死后荒芜,乐寿堂也圮(pǐ)废了。

清乾隆年间,地方士绅集资,在乐寿堂旧址,重建了三穗堂,作为聚会议事的场所,比如庆祝年节、赈灾施善、修桥铺路、调解纠纷等;每逢朔望,还在堂上诵讲康熙御制的《圣谕》(共16条,句式都是“×××以×××”,如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解仇忿以重身命)、雍正扩写的《圣谕广训》(每条约600字)。

从三穗堂立柱下面两层不同的石柱础,看得到重建的痕迹:下覆盆形,明代;上荸(bí)荠形,清代。

三穗堂与豫园内大部分房屋,因清代建筑重视装饰,屋顶多泥塑《三国演义》等戏剧人物,但内容与游览园林无关,不必一一探究那些人物是谁或像谁。

 

●【“三穗”典故】●

 “三穗”出典于《后汉书》:东汉初,名臣蔡茂为太守,梦坐大殿,高处忽长禾,禾生三穗,蔡跳取,得中穗,忽禾失而梦醒。

主簿郭某为蔡详梦,祝贺道:大殿官府,高禾上禄;取中穗,当有中台之位;禾失为“秩”,乃增禄之兆。

后来,蔡茂果然为尚书(从来不见介绍豫园的书解释何为“中台”,据应劭《汉官仪》,“中台”是尚书)。故此匾取义升官增秩。

有的书说禾生双穗乃国之祥瑞,三穗更加,那是敷衍古典,没有道理。

上海《现导》说三穗是豆米业公所经营粮食之象征,更不对,你让关公战秦琼了,乾隆年匾怎预知嘉道间同业公所事?

 

●【“灵台经始”与“城市山林”】●

又匾“灵台经始”,出《诗经·大雅》:“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灵台是周文王时所筑观测天象以筹灭商大计之高台,工程浩大,但发动老百姓一起来造,很快就造好了。可见此匾寓意众人拾柴火焰高,符合三穗堂落成与士绅议事之用。

《现导》谓灵台乃园林,此为上海园林之始;或谓造园是上承古圣之举,两说皆非。

至于另一匾“城市山林”,是道光时任江苏巡抚的陶澍所书。陶曾主持疏浚吴淞江,后升任两江总督。城市虽无山林,垒石为山,栽木为林,乃中国园林仿造自然、小中见大,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意。

 

●【门槅木雕与楹联、中堂】●

嘉庆、道光年间,三穗堂为豆米业公所占有。那段时间改换过门窗,所以中间门扇槅板内外有众多粮食作物木雕,稻、菽、黍、麦、芝麻、玉米、南瓜、莲藕等。

三穗堂有楹联:

秋水藕花潭,蟾窟(月宫)流辉,楼台倒影涵金粟(桂花)

晓风杨柳岸,莺梭织翠,村巷随声纬木棉(纺纱、织布)

中堂是潘允端撰的《豫园记》,内容非常丰富,比如潘允端生日,我就是从中发现的。许多写豫园书的作者,连这篇第一手资料的文章都没读过,只知道抄来抄去,蹩脚可想而知。

此中堂为海上著名书法家、曾任章士钊秘书的潘伯鹰先生所书,先生学识渊博,才艺过人,可惜当年写错了几个字,如“解官之命”误书为“解官立命”,“士人殷鉴”误书为“大人殷鉴”,待我发现,欲建议改正,潘伯老已归道山矣。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