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该说说“万国建筑博览”,中山东一路上的屋宇了。
●【外滩最古老和最新的建筑】●
33号(路名省略,下同)——苏州河南,大型公共绿地中,原英国领事馆,是现存外滩最早的建筑,落成于1872年。
从总体上说,它属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指19世纪中后期英国建立庞大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的时代)风格,高仅两层,草坪面积很大;为适应上海气候,采用了当年英属东印度式建筑的优点,柱墙内设宽廊,廊后才是房间,夏暑可避免阳光射晒室内。
这幢建筑是中国最早使用水泥的一个实例,屋顶铺的小青瓦则体现了就地取材的便利。
32号——21世纪新建成的半岛酒店,正门在北京东路上。我至今想不明白,上海与哪个半岛有什么关系,要叫这名儿,估计是酒店所属的财团,或管理集团吧。近年有人呼吁要将外滩“申遗”。我哂(shěn):真的申遗,得先把半岛酒店拆了。
●【法国艺术趣味的大楼】●
29号——汇理大楼,昔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建成于1914年。
从建筑的均衡对称说,它属古典主义;但石头雕刻的凹凸变化的门廊上方,和窗架、窗框、立柱、阳台等,无不标新立异,富于巴洛克式情调。这两种本来矛盾的风格竟和谐地统融于一体,难怪有人与法国人讲究艺术趣味联系起来,把它称为外滩惟一法式的也是最精美的建筑。
28号(29号乙)——原名怡泰大楼,属于新古典主义建筑,从远处看,上部就像正由上海出港向海外驶去的一艘巨轮的指挥台。
●【花岗岩糙石与混合式巨柱】●
27号——早先是英国怡和洋行,从它正面分上中下三段,下部毛坯花岗岩贴面,以及七个高高拱券来看,属古典主义建筑。观赏时注意:
一、花岗岩糙石贴面的施工技艺很高,以致许多人以为是真正用花岗岩巨石砌就的;
二、立面中层四根巨大的仿科林斯(混合式)石柱,不光承重,更显豪华和典雅。
大楼最上面两层,是建国后加的,用不同颜色粉刷,显示了对历史的尊重。
26号——原扬子水火保险公司,人称扬子大楼,新古典主义风格,中间用了较多的拱券与壁柱,总体感觉有点乱。
●【日本式,爱奥尼亚巨柱】●
24号——原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其外表简洁(如直墙横檐、长方窗框),而加以一定的装饰(如檐下有雕花),可见属新古典主义。特别中间两根爱奥尼亚巨柱,有顶天立地效果。大厅长圆形的玻璃天顶,显示出建筑的精美(个人可参观)。
原先二层窗亭上有人像,早已不存;但底层两边窗框上方,尚看得到脸部破损的神像,那是“文革”留下的印记。
●【惟一带有中国风格的中国银行】●
23号——原为德国人租地,一战没收,国民政府时,建为中国银行(中央、中国、交通、中国农民为四大国家银行)。由于设计时考虑到外滩全局的美学效果(这是西方建筑师的传统,否则恶心他人也恶心自己,外滩所有房屋的设计者都很注意),它总体上还属于近现代主义建筑,仅“带”有中国风格而已。
这幢外滩惟一带有中国风格的建筑,主要特征体现在:
一、四方攒尖屋顶,用蓝琉璃瓦,略翘戗角,浅浅飞檐下竟有仿木结构的斗拱;
二、立面两边有漏窗,如“中”字也如古钱方孔(今中国银行行标似之),壁上有灵芝状或曰祥云状的浅浮雕装饰;
三、正门前,有高高的九级台阶(外滩建筑惟此一幢前有室外台阶);
四、门额有古代礼乐风俗图平面浅浮雕,中间似帝王坐像,有人说孔子坐像(有的书说此图是孔子周游列国,显然向壁虚构);
五、两侧原为石质花盆,今新置双角、飞翼的天禄一对(此举可谓媚俗,从文物保护角度说,更属于违背历史原貌的画蛇添足)。
●【中行被“腰斩”的传说】●
有一个传说:中国银行原先的设计比现在的大楼高过一倍,因为沙逊不准它的屋顶超过隔壁的沙逊大厦,官司一直打到伦敦,中国人败诉,不得已减低了一半。但建筑工人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在楼顶上造了两根旗杆,旗杆的高度还是超过了沙逊大厦。
上海许多导游,至今在这么说。然而,却不是事实。
首先,沙逊家族是从国外到上海投资的犹太人,西方国家都按契约行事,从没听说过谁谁谁不准邻居房屋超过自家高度的事。
其次,更重要的,这事儿距今不过几十年,如果真的发生,必然激起轩然大波,媒体不可能没有报道,当时的中西报纸,大图书馆都有影印本馆藏——可是翻遍旧报,查无实据。
虽说查无实据,倒也事出有因:当年中国银行发行的钞票(当时许多银行都可自行印刷发行钞票),用了新建成大楼的效果图作图案,主体居中而突出,边上的沙逊大厦,则因透视画法而愈加低小。有人便以为这是最早的设计,但因沙逊使坏,限制了它的高度,变成不相上下了。其实,数一数那钞票图案上中国银行大楼有几层,真相也就大白。
还有,假如中国银行的高度,真的再增加一倍,不仅当时的建筑技术不无困难,从美学常识说,如此横空出世,一楼独秀,高耸入云,傲视苍穹,也太破坏外滩景观,闹得不成体统了。工部局见到这种设计图纸,谅也不会批准吧。
●【乱编的故事不应再讲】●
这种杜撰出来的故事,以前为激发爱国义愤,可以理解,今天不应该再讲,以免贻笑大方。
关于外滩“华人与狗”木牌,外白渡桥过桥收费,中国银行被“腰斩”三个传言,我认为,都应该让被颠倒了的“历史”颠倒过来,恢复事实的真相。
对此,《导基》主编草头教授却说:导游讲解要服从政治需要。我摇头哂(shěn)笑:都什么年代了,还如此胡说八道!可见“江东子弟应犹在”此言非虚。
姑且不论所谓“政治需要”是否荒谬,稍知历史的都明白:既然政治需要可以不顾事实,那么,中国还会有亩产10万斤粮(以及郑州一只鸡一天下7只蛋之类),还会有饿死3000万人(发生在1959、1960、1961年的所谓“三年自然灾害”,应称“三年困难时期”,或“三年大饥荒”,实为人祸造成),还会有55万“右派”被“扩大化”,甚至还会有令人痛心疾首的“文革”十年浩劫!
●【金字塔屋顶的沙逊大厦】●
22号——沙逊大厦,又名华懋饭店。它外观直拔的线条,单一的窗框;内部考究的陈设(如其门厅至今仍在使用的豪华吊灯与壁灯),五—七楼有中、英、法、德、意等九个国家情调的房间,都属于典型的近现代主义,或称芝加哥学派。
大厦的顶部,仿佛金字塔(外覆紫铜皮氧化后呈绿色)上加了个小方亭,据考,因为屋主沙逊的犹太前辈长期在埃及一带发展,这一设计正是为了缅怀先人的伟绩,抱负远东的新业。
现在,沙逊大厦是和平饭店北楼。
●【汇中饭店】●
19号——隔着南京东路的和平饭店南楼,原汇中饭店,从门楣上的字,可见建于1906年。它靠南京东路的一边长,外滩的一边短,两边都重要,结果就处理成相同的白墙面加红砖腰线勾勒,并在转角处造成城堡式多面体的效果。
这幢房子虽说总体上属古典主义,但它变化的立面、跳跃的色彩,加上不同形状花色的窗户和屋顶上两个大小样式迥异的塔亭,分明含巴洛克风格。
国际上曾评选世界五十家著名饭店,和平饭店是中国惟一上榜的一家。
●【两次会议值得一说】●
汇中饭店建成时是全国最高标准的旅馆和上海最大规模的豪华会所。1909年2月,全球第一次国际禁毒会议“万国禁烟会”在此召开。
1911年12月(《现导》六七次修订重印,都错为11月,殊不知,那时孙中山尚在国外)29日上午,中国已宣告独立的十七省代表聚集于南京,选举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25日刚从海外回国旋即赶到上海的孙中山得票十六当选(黄兴一票传系湖南所投);下午,同盟会在这里举行大会,孙中山首次在国内发表了关于“三民主义”的演讲,并指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二者虽已将达,而欲告大成,尚须多人之努力。况民生主义至今未曾着手,今后之中国首须在此着力。”
其实,中国的民权主义远远未达,告大成尤其困难。或许中山先生后来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十二年后,为《国民党周刊》创刊题词,就笼统写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