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五、黄浦公园广场及周边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9 23:44:39

“外滩公园”、纪念塔与陈列室

●【“公共花园”——“公园”】●

1868年,公共租界当局,经上海道同意,利用苏州河口泥沙淤积的滩地,建造了一座花园,因为不同于中国历来的帝王御苑、私家花园,所以被称为“公共花园”——几十年后,汉语中多了“公园”一词,正是由这个“公共花园”并参照了日语而来的。

这是中国第一座公园,上海市民先后称它外国公园、外滩公园、外摆渡公园、大桥公园,1936年正式定名为“外滩公园”。建国后改名黄浦公园。

 

●【从歧视华人到全面开放】●

可是,公共花园在建成之早期,却一点也不公共,除了西人,“只让文雅的衣冠整齐的中国人进入花园”,并且公然写入园规(开放《章程》)。

这种歧视,当然激起公愤。经舆论正义谴责,民众写信抗议,上海道据理力争,公共花园先是有条件地对华人开放,如向申请入园的华人发券,限定人数;后来,租界当局又在苏州河滨建造了专为华人开放的华人公园,以便各游各的。

1928年,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得到国际承认,中国地位提高,外滩公园正式全面开放,不管西人、华人,全都可以入园游览。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从来没有过】●

多年来有种说法:帝国主义在外滩公园的门口,公然挂着“华人与狗,不准(得)入内”的木牌。

此说实乃讹传。事实是,有“不准入内”的歧视,没有“华人与狗”的侮辱,所谓八个字的木牌,纯属子虚乌有。

 

●【——拿不出实物(照片)证据】●

首先,人类摄影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与上海租界的产生与扩展,从时间上说,差不多同步。外滩公园自规模粗具到景观完善,正好是照相机使用者逐渐多起来的年代。

当年在公园门口拍过照的人很多,怎么没留下木牌实物证据来?

至今,只找到一张老照片,显示出一块英文告示,第一句是“这是外国人的公园”,第二句“狗不能带进去”——是不是有人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将两句并为一句,并且作了简缩呢?

 

●【——逻辑上也讲不通】●

况且华人中也有伟人、名人、文人、武人不同阶层,外国人决不会那么蠢,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故意与全体华人为敌,挑衅举国之众怒,而欺我堂堂中国竟无人。

比如,假设我是文人,会向法庭控告工部局侮辱人格,会借媒体义正词严口诛笔伐;

假设我是武人,一见如此木牌,必定义愤填膺,血脉偾(fèn)张,怒不可遏冲将上去——一个人不行,就揎袖振臂,登高疾呼,必定应者如云,联肘成墙,大踏步向前,挥铁拳挡开巡捕,举钢腕将那木牌儿摘下,砸得粉碎。

我就不信,当年我父、祖辈的上海人中,居然没有一个刚烈血性的男子汉,数百万浦江儿女,竟然会听凭那木牌高挂数十年而忍气吞声。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单凭此简单逻辑,就知该八字木牌不可能有。

 

●【传说之由来】●

传说之由来,当是有关公园的开放条例,比如1885年公园《章程》中就有如下条文:

“一、脚踏车及犬不准入内。”

“五、除西人之佣仆外,华人不准入内。”

 20世纪初,有人为了宣传对帝国主义的愤恨,故意将这两条“园规”单独抽出,联系起来,演变出所谓“华人与狗”。

 

●【外责同时,不妨自省】●

对此《章程》之歧视,中国也有人,在外责的同时,反躬自省。

如1913年,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伦理学家杨昌济先生(毛泽东发妻杨开慧父)就撰文指出:“上海西洋人公园门首榜云:‘华人不许入’,又云‘犬不许入’,此真莫大之奇辱……”

请注意,他的文字,虽认为该“榜云”是“奇辱”,但分明没有将这两条文字捏在一起,混为一谈——而杨文接下去的一句是:“平心论之,华人如此不洁,如此不讲公德,实无入公园之资格。”

我认为,杨昌济先生的意见,还真值得我们深思。他说的华人不讲公德,其时报纸有载:“不顾公益,任意涕唾,任意坐卧,甚而至于大小便也不择方向……”“一人欲独坐一凳,不肯与人共坐”,劝之,则詈骂不绝……至于旁若无人践踏草坪,随时随地留下垃圾,恐怕现在我们还有同胞在这么行为吧。

 

●【曾经论证木牌有无】●

1994年,上海报纸争论过这木牌的事。有人举出当时人写的书信文字或演讲记录佐证,可惜全是散文。散文可以抒情,而新闻必须真实。

事实是,查遍当时各种媒体(如《申报》《工部局年报》)、中西历史档案(如华人抗议信、上海道台行文、工部局的覆函),既无将那八字连在一起的表述,更无关于“木牌”片言只语的记载。

终不成面对那么严重的辱华行径,凡我同胞一概熟视无睹,爱国记者全体失语噤声?

也有人凭记忆说,亲眼看到过写着这八个字的木牌。后来查清,那是建国后,有关部门举办展览会,造了一块。

当时这样做,是出于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宣传需要,现在讲真实的历史,就不应该再说了。你想么,既然人家并没侮弄辱骂全体华人,我们又何至于喋喋不休自己作践比附为狗?既然实际上根本不曾有过这块木牌,我们又何必无中生有诬蔑自己的父辈、祖辈、曾祖辈全是孱头?

 

●【新外滩,“浦江潮”】●

2010年外滩改建后,公园已与周边景色融为一体。

如今,在原黄浦公园的门内,有一座名为《浦江潮》的青铜雕塑,是一位伟岸的上海工人,敞怀扬臂,展旗踏浪,象征着领导阶级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拼搏作贡献,弄潮不畏险。

 

●【人民英雄纪念碑】●

公园最引人注目的,是“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碑”,1950年陈毅主持奠基、1993年**题词。三根高60米的枪形立柱组成碑体,象征近代以来、“五四”以来和上海解放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下沉式广场】●

纪念塔下,是下沉式广场,围着弧形的浮雕,撷取了上海从鸦片战争到迎接解放一百多年间重大历史事件(内容见本书下编第一章第二节《近代史事举要》),基本上按发生先后排列,例外的是突出了中共一大召开,居全景中心位置,起提纲挈领作用。

  广场中央,有“外滩历史陈列室”(免费参观,外滩所有建筑内部除机关或特殊企业不开放外,均可入内参观且免费),旧照片值得一看,

 

外白渡桥

●【桥名来历】●

外白渡桥这桥名,字字有来历。

上海人按河的流向,习称上游为“里”,下游为“外”。苏州河上未建桥时,有许多摆渡口,最靠下游的,大致今乍浦路桥东,即称“外摆渡”(头摆渡),再西,四川路桥处里摆渡(二摆渡)、河南路口处三摆渡等。

 

●【苏州河上第一桥——外摆渡桥】●

摆渡用小船,既慢又不方便,仅渡白天,还不安全。1855年,英国人威尔斯开办的桥梁公司,向工部局申请,获准,在今外白渡桥址西面,建造了一座联梁木桥,人称“苏州河上第一桥”。

由于苏州河口航运船多,潮水有涨有落,威尔斯桥中间一段是吊桥,逢高潮,可以升起,让船通过。

上海人称此桥为威尔斯桥,又因为它位于头摆渡外,故亦称外摆渡桥。

 

●【过桥收钱,天经地义】●

威尔斯桥是营利性质的,所以过桥要收费。投资造桥、收费回报,在资本主义国家很普遍,工部局自然照准。中国人起初收一文,后涨至五文,外国人十五文;车马加倍;月票银一两、年票银五两(中国公共交通使用月票、年票由此开始)。

中国人对于过桥收费,很不理解,自古以来,无论官府造桥,还是有钱人行善,都不要钱,如今向咱们收钱的还是洋人,就更岂有此理了。于是,威尔斯桥的边上,一时出现了“义渡”——设一两条摆渡船,不要渡资,白渡你过河,以此表示抗议。

 

●【没见过月票,激起公愤】●

不料,过些日子,人们又发现了更令人气愤的:中国人不付费不给过桥,而洋人过桥居然不收费,将个什么“派司”一扬,就过去了!

实际上,这是外国人使用方便而优惠的月票、年票,可中国人从来没见过这玩意儿。这事儿要搁在今天,就不会有误会了:威尔斯造桥,是将本求利,中国人固然要收,外国人如不收,岂不傻了?有案可查的是,外国人钱多,过桥费收得比中国人还多。

 

●【公园桥】●

中国人过桥收费而外国人不要分文,当然激起公愤——于是,又出现了一个说法:工部局为了平息众怒,先是收购了威尔斯桥,把它拆掉,然后在它的边上,另外造了一座新桥,称它公园桥。这说法同样有臆测的成分。

真实的历史是:当初工部局批给威尔斯公司的经营权,只有20年,而且规定其必须确保安全,负责维修。但该桥使用了10多年,就发生倾斜。

工部局要求大修。此时桥梁的经营权已经转让易主,大修又要不少钱,业主认为这桥不至于会坍,便拖延时间。工部局干脆收购了这座桥,于1873年,在它的外侧另造了一座新桥,然后将旧桥拆除。

 

●【不用花钱,白白渡河】●

新桥史称公园桥,虽还是木桥,但较高大,中间不再是吊桥;而且它是用纳税人的钱建造的,属于市政设施,当然不再收费,也就是市民可以不用花钱,白白渡到河对岸去。

上海人挺高兴,原先称它外摆渡桥,这时开始,就谐“摆”的音为“白”,称它“外白渡桥”了。

至今常见文章,说外国人怎么怎么收过桥费专门剥削中国人。笑话!威尔斯不是慈善家,凭什么叫人家造桥给你白走?

至于说外国人过桥不要钱而中国人要钱,还是为了宣扬帝国主义对我同胞的欺凌。平心而论,欺凌很多,但这件事没有。

还有,说工部局为了平息民愤,所以拆桥重造,同样不合逻辑——不收购,不可能拆桥;既收购,又何必拆桥?进行一番大修,让它免费通行好了。所谓民愤,不过桥刚造好那一段时期,不然威尔斯桥怎么会使用了一十八年?而且,外国人不收费,本是误会,工部局才不会因此拆掉旧桥而重造新桥呢。

 

●【中国最早的钢铁桥梁】●

20世纪初,上海引进有轨电车。公共租界为开通杨树浦到外滩的线路,外白渡桥须铺设铁轨,于是在1907年,建成了使用至今的这座长100多米的上海第一座钢桁(héng)架桥。

那会儿,西方国家将钢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为时还不很久。外白渡桥和稍后的兰州黄河大铁桥,都是在国外制造好构件,然后运到国内安装的。

我认为,外白渡桥很可能是中国第一座钢铁桁架桥梁。如果是,这座桥的意义就更非同寻常了。

 

●【百岁外白渡桥景貌依旧】●

值得一提的还有:当外白渡桥年届百岁之际,英国华恩·厄斯金设计公司来函提醒,这座桥的使用年限是100年,检修时请特别注意水下某某两个部位,并表示可以提供全套图纸和数据资料。资本主义的商业信用还真不简单。

外白渡桥北堍,东侧有俄罗斯领事馆;黄浦路对面,有浦江饭店,原名礼查饭店,是上海开埠后不久即建立的第一家有别于旧时客栈的西式旅馆,后重建,现在的房屋也已有100年历史。

西侧,上海大厦——开工与建成于1929—1934年,名“百老汇大厦”。上海大厦平面呈“八”字形,装饰简洁,属近现代主义;高78米,是外滩之最。凭借这高度与角度的优势,其东翼的屋顶平台成为外滩的最佳观景台。

  

沿江景观

●【五曲乐章】●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凝固的音乐”。有人把外滩形象地比作五线谱,或五曲乐章。从西到东,我将它形容为以下五曲乐章:

错落有致的万国建筑博览线,是凝固的乐章;

车水马龙的中山东一路,是流动的乐章;

江涛拍岸的外滩观光大道、观景平台,是休闲的乐章;

滚滚滔滔的黄浦江,是奔腾的乐章;

高楼林立的浦东陆家嘴,是新时代的乐章。

五曲乐章,静—动—静—动—静,像格律诗那样节奏变化,像交响乐那样音韵铿锵。

其中,最宜优哉游哉漫步,左顾右盼观景的,要数正中间那曲旋律,即休闲的乐章——紧傍黄浦江畔的观光大道。

 

●【最美是江岸】●

那是当然的。君不见,上海市中心区数十公里的黄浦江段,浦西这一边,包括杨浦、虹口、黄浦、徐汇四大区,所有的江岸,全是码头、仓库、工厂、堆栈,没有行人驻足的寸土,没有赏心悦目的绿化——

惟独外滩这一纵长地带,坦坦荡荡,明明朗朗,不见吊车房屋,水泥灰土,任君闲庭信步,惬意得宽余。

据考,这与当年《字林西报》的一位主笔,美国驻沪副领事,首届工部局董事、后任总董的金能亨先生有关。他将外滩看作“上海的眼睛和心脏”,坚决反对外国航运业主欲在外滩临江一侧建造码头的企图,并且得到舆论支持,形成各界共识,由是给繁华都市中心的黄浦江边,保住了此外无他的一片净土。

租界以后的当局,出于同样的见识,虽曾在这一带的江滨,设过对江轮渡,开过水上饭店,但始终没有建造仓库、堆栈,干出焚琴煮鹤大煞风景的蠢事。

这美丽的江岸风光,与“万国建筑博览”一样,都并非不须人为的天然之力,实有赖于百数十年的文化积淀之功!

 

●【“情人墙”】●

于是,自上海开埠以来,积于今170年余,无论常住上海的居民,无论远道而来的客人,没有一个不曾到外滩散过步,观过景,留过影。

20世纪后半叶的前几十年,文化娱乐内容单调,活动场所少,许多恋人还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甜蜜的时光,以致外滩的防洪墙,被上海人昵称为“情人墙”。特别是夏天的夜晚,一对挨着一对,摩肩接踵,人头攒动,对与对之间没有一点儿空隙。

 

●【防洪墙边东西望】●

濒临江水的防洪墙,是按千年一遇的潮汐标准设计的。下面是商店和停车库,建筑学称为空箱型结构。外观仅灰、黑两色,简洁明快,南面有些花墙,也很素朴,不喧宾夺主。

整条观光大道挑出水面,清爽宽敞,一边设有稍凸出的弧形的观景台,另一边是四季常青的绿化带。

东望,黄浦江上,时有舰船争流,鸥鸟旋翔;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国际会议中心、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整个陆家嘴的高楼雄姿,尽收眼底。

西视,隔着车行如梭的四车道的马路(底下是外滩交通枢纽,机动车行进于隧道),一幢幢万国博览建筑,次第扑面而来,风情毕现——请务必利用隔着马路有一定距离的便利,注意其整体和上部,那在中山东一路西侧也即房子跟前是无法欣赏的。

除此以外,这里还有四个景观广场,不能放过:一是前文已述的黄浦公园广场,另外三个,由北向南,依次为陈毅广场、外滩金融广场、气象信号台广场。

 

●【陈毅广场、外滩金融广场和气象信号台广场】●

陈毅广场——位于南京东路口,最引人瞩目的是青铜铸成的陈毅(1901—1972)塑像。

塑像既不显示他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驰骋疆场、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形象,也不刻画他作为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纵横捭阖(bài hé)、折冲樽俎(zēn zǔ)于国际政治舞台的儒将气度,独独表现出这位新中国上海市第一任市长,当年的华东军管会主任,风尘仆仆地巡视大江南北、申城内外的音容身态,精神风采。

外滩金融广场——位于福州路口,江边有一座向着东方的“金融牛”雕塑,由纽约华尔街公牛塑像的设计者创作。

“金融牛”东南的电子信息屏,即时发布股票、外汇等金融信息。

气象信号台广场——位于延安东路口,那儿有一座100多年历史的气象信号台。

 

●【隧道难以观光,大道大树不多】●

观光大道的北段,大约对应于北京东路和南京东路之间,有一条“外滩观光隧道”。该隧道设有轨道车厢,可载送游客往返浦江两岸,也即外滩防洪墙下与浦东滨江长廊中段。

不过,你可别以为它能让你观到什么外滩风光,等阁下买了票,上了车,才知道所谓的“观光隧道”,只是观得到隧道里的灯光。

外滩的沿江景观,也有一个缺点:全长约1.5公里的观光大道,大树却不多,令人遗憾。尤其夏天,烈日当头,怎么受得了?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