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号——原麦加利银行(渣打银行),与24号那幢颇相似(都由公和洋行设计),也是中间两根爱奥尼克巨柱,同样属新古典主义建筑。
●【请欣赏这幢大楼的雕塑】●
17号——从前的《字林西报》大楼。该报存世百年余(1850—1951),是中国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字林洋行曾是中国最大的报业和出版集团,一度垄断中国的新闻业、出版业。大楼也是新古典主义,不过其装饰颇有独到之处。
首先,屋顶上两个巴洛克式塔亭,美观典雅,当年造好时这幢楼是外滩第一高度,建筑本已鹤立鸡群,由此愈显冠盖绝伦。
其次,正门上方的浮雕,象征现代新闻诸品质人像众多,都有英文标识,如纪实、真理、艺术、科学、文学、商业及印刷业等。
再有,最上段屋檐下仿佛支撑着整个顶部的大力神(古希腊神话称赫拉克勒斯,罗马神话称赫尔丘利斯)雕塑,上半身肌肉鼓凸,形态健美,无疑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中现存最大的也是最佳的人物雕塑。
16号——原台湾银行,当时台湾在日本的统治之下。立面四根科林斯(混合式)巨柱,是日本人将本国建筑“吸收”古希腊神庙样式,加以简化而造的,有点“四不像”。今招商银行分行。
●【圣彼得堡味儿】●
15号——华俄道胜银行,落成于1905年,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总体呈古典主义,工整,匀称,有圣彼得堡味儿。
原先门廊上还有两座人物坐像,正面立柱顶上有雕塑装饰,可惜于“文革”中被毁殆尽;门柱是塔司干式的,不多见。
非同小可的是:它是上海第一幢真正的大楼。原来上海开埠后,外国人多以为这一块泥沙沉积的土地,不能承受大型建筑的重压,至多用砖木砌成数层楼房。但这幢楼的设计师,却运用天然石块,钢架整体结构,把它造了起来,迄今一个多世纪,没有丝毫裂缝。
此外,这也是上海最早使用电梯和卫生设备,且用瓷砖贴面装饰的房屋,营业大厅(非可参观)墙壁的精致浮雕和漂亮的玻璃回廊保存至今。
●【外滩最后建成的大楼】●
14号——旧颠地洋行行址,建国前的交通银行,现在的上海市总工会。
这里原来是大鸦片商人颠地开设的颠地洋行,又名宝顺洋行,与英商怡和、美商旗昌并为一时之雄。后来土地易手,归了德国人,一战,中国将其没收,再以后,内战,抗战,内战,直到1948年,重建为交通银行新楼——那时国民党当局正捉襟见肘,所以它造型简单,装饰朴实,立面基本是些竖线条,仅底层入口处用了黑色大理石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