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称外滩为“万国建筑博览”,不妨先追溯一下其源流。
●【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建筑体系: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
我们最熟悉的中国建筑,因为五千年华夏文明一以贯之,建筑也一脉相承,在海外旅游,即使一片地区只有一幢,往往一眼就能发现。
伊斯兰建筑,自古至今变化不大,如清真寺、圣墓、王宫和花园,以穹窿、尖拱和绿色蓝色白色面砖为主要特征。
惟欧洲建筑,积于今四五千年历史,虽然各个时代有继承性,但也表现出明显的断层性,可谓风云变幻,新潮迭起,其风格之异、花色之繁,在三大体系中最为突出。
外滩的“万国建筑”,正是指欧洲建筑体系,指其中的古罗马、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折衷主义、近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等等样式和风格。
●【欧洲建筑风格简述】●
这些与外滩建筑有关的术语,可以比较通俗地解释为:
古罗马式——因融入了希腊文明,也可称古希腊—罗马式,整体平稳安定,多用楔形石块砌造半圆形的拱券(xuàn)。拱券间装饰壁柱。后期创造了穹窿顶。
按,古希腊柱式通常有三:
一、“陶立克式”,顶端方形,较粗壮而具男性的阳刚美;
二、“爱奥尼亚式”,顶端为四角涡花样,较纤细而具女性的窈窕美;
三、“科林斯式”,顶端为涡卷蔓草的花篮状,因而装饰性更强,具有富贵气。
罗马人继承了希腊柱式,并参照伊特鲁里亚人传统,发展出柱身没有凹槽的“塔斯干式”;又创造 了一种在科林斯柱头上加上爱奥尼亚柱头的“混合式”,成为被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称为罗马的五种柱式。
哥特式——外观陡直高耸,尖顶直插云天,门窗狭,肋拱尖,轻快灵巧。正面圆形镂空玫瑰花窗,三面以飞扶壁撑持,故壁间可装饰彩色玻璃,内容多为《圣经》人物故事。信徒由此感到上帝的伟大与自身的渺小,教堂是通达天庭的桥梁。
文艺复兴式——文艺复兴式不满哥特式浓重的宗教味(因而用北方“野蛮民族”的“哥特”称呼之),建筑突出了人文的力量。其之所以称复兴,主要借鉴了古罗马的拱券门或穹窿顶,但结构更理性,更符合美学。立面构图多上、中、下三段和左、中、右三段,都突出中段。
巴洛克式——原义“畸形的珍珠”,打破常规,别出心裁,是从非传统方面对哥特式的“反动”。如运用弧线、曲面,赋生硬的建筑以轻盈流畅的动态;如加以繁复的装饰,使建筑显现珠光宝气;如配置人像的雕塑和跳跃的色彩,在建筑群中表现出与众不同。
古典主义——又称古典复兴,与巴洛克式的炫奇斗胜相对抗,表现出堂堂大度的贵胄(zhòu)气派。其左右对称,格律严谨,层次丰富;前立巨柱,上顶穹窿,门设拱券,为西方许多银行采用,以显示资本雄厚,信用可靠。
折衷主义——不在乎什么样式,随意拼凑,只要好看就行,因为是仿造的集合体,所以又称“集仿主义”。外滩有不少建筑,从某个方面讲是××主义,从另一方面讲又具有××风格,因而有人方便地称之为折衷主义建筑。但那样理解,折衷主义就太多了,故下文尽量避免这一名称。如果要讲典型,可举外滩的海关大楼和四川路桥堍的邮政总局大楼为例。
近现代主义——又称芝加哥学派。19—20世纪之交,高层建筑渐兴,中上部的装饰既看不清也难以欣赏,于是强调内部功能的实用和完善,外表力求简洁精致,甚至夸张地说“装饰就是罪恶”。
新古典主义——对近现代主义的“纠正”,主张高层建筑固然要有现代化气息,但也不能丢弃古典主义的优点,比如运用必要的装饰,使建筑具有艺术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