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二、纪念性名胜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9 23:05:01

中国gcd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开天辟地】★

位于兴业路76号,是典型石库门建筑,落成于1920年。青色清水砖墙上有红砖腰线,黑漆厚木大门门楣上部有拱形堆塑花饰。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此举行,与会者13人,代表当时全国53(一说56)名党员。后因受法租界巡捕房注意,转移到嘉兴南湖一游船上继续。

大会讨论了国内外政治形势,党的基本任务、组织原则等问题,通过了党章,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总书记陈独秀。

 

孙中山(1866—1925)故居

香山路7号,20世纪初建成的欧式两层砖房。自1918年始,孙中山与宋庆龄在这里共同生活6年,写下《孙文学说》等著作;会晤共产国际代表越飞和gcd人李大钊,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中山故居外墙以卵石灰浆装饰,屋顶盖红色鸡心瓦。前庭草坪围栽林木。楼下客厅、餐厅,陈列亲自使用过的大元帅指挥刀等物品。

楼上卧室、书房、小客厅,陈列文具、行医器械以及先生穿过的中山装等。

中山先生遗物,全国以上海为最多,上海以本故居为最多。

 

★【中山装考证】★

常见文章说孙中山亲自设计了中山装,中华民国初或国民政府下令将中山装定为国服,衣袖三颗纽扣,象征三民主义;前襟五颗,五权宪法;贴袋四个,“四维”礼义廉耻。对于这些,我至今没找到文献根据,所以:

一、不相信孙中山会设计服装(至多是他向缝衣匠黄某讲述了构想)。

二、不相信中山装被明定为国服。

盖中华民国草创之初,因为要显示移风易俗,与告别的清朝不同,孙中山规定的男子服饰,大礼服为西式大氅(chǎng),或燕尾服后摆改圆;常礼服为西装,或长袍马褂。至北洋政府,没心思没时间考虑穿什么衣服那码事。

孙中山国葬时,没穿中山装,也不是西装,而是长袍马褂入殓——很多人瞧中山陵墓室沉凹处的雕塑,石棺上孙中山着中山装的卧像,误以为是写真。

蒋介石统治的南京国民政府,也不是马上就“中山装”的:1929年颁布的《服制条例》,规定常服为长衫、马褂。1930年,外交部呈文提案,建议公务人员“一律改着中山装”。1936年,国民政府明确规定,中山装为男公务员“制服”——从那以后,中山装渐渐推广开来。

但就那位“一个领袖”,早年大多长袍,从军主要军装,50岁以后中山装,重要场合还是长袍马褂。要是规定过国服,不是天天穿,至少也该经常穿吧。

抗战胜利后,全国同胞,似乎已将中山装视为常服,或约定俗成的打引号的“国服”,连军服都承袭了中山装的样式。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并立合影,俩人就都着中山装。

但自始至终,中山装没有被明确过是什么“国服”,蒋介石自己就常穿长袍马褂。1948年他当选总统,就职典礼上,该穿中山装了吧,没有,依然是长袍马褂。(此前,副总统李宗仁问他,他说穿军常服,当天,李一身戎装,站在他边上,活像马弁。)

三、更不相信中山装有那么多政治含义。

我认为,“中山装”的形制,固然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与主义、宪法挂上钩,八成儿是好事之徒的杜撰。照我说,让纽扣、贴袋体现主义、宪法的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庸俗。

假如阁下坚持中山装一定有政治意义,那么,请去上海中山故居,瞅瞅玻璃柜里挂着的中山装实物,纽扣分明七颗;再检索中山先生生前照片,他穿的中山装,纽扣七个六个五个的都有,你怎么说?

 

★【反对评选“国服”】★

另外,国花、国树、国鸟、国兽之类,属爱好与同,不妨评选。但服装是人穿的,应该听凭自由,从美学说,百花齐放。

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上海有教授鼓噪评选“国服”,以提振民族精神,带动相关产业。我叱其无聊:中国已经告别专制时代,还要评什么国服?提振精神纯属扯淡,带动产业劳民伤财。

 

宋庆龄(1893—1981)故居

淮海中路1843号,红白相间小洋房。原是希腊船主产业,1948年,蒋介石将香山路孙中山故居作为文物保护,将此地拨给宋庆龄安居。宋氏在这里生活到1963年,改到北京长住,也偶尔回沪逗留。

 

张闻天(1900—1976)故居

★【中共杰出理论家】★

位于浦东新区机场镇邓三村北。张闻天又名洛甫,我党杰出革命家、理论家。1935年遵义会议后,任总书记,颇有建树。

如1936年春夏,决策将“抗日反蒋”改变为“逼蒋抗日”。不久西安事变,主持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以西安为中心领导全国,控制南京”和“除蒋”、“审蒋”的主张(后来为此作了检讨)。同意者众。张最后一个发言,针对某些意见,独持异议,提出“争取南京政府正统,联合非蒋系队伍”和“把局部的抗日统一战线转到全国的抗日统一战线”。

 

★【坚持真理的革命家】★

建国后,张闻天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等职。研究政治理论、国际关系,对过度援外和外事接待耗费提出批评。

1959年庐山会议,毛泽东将彭德怀批评“三面红旗”的信印发。不少人因目睹“人祸”大量饿死人,议论附和;但毛表态后,立时翻脸,转为批彭。张仍支持彭德怀,并从理论上分析“左”的错误。毛批二人是“文武合璧,相得益彰”。张由此罹难17年,含冤于粉碎“四人帮”前三个月逝世。

 

鲁迅(1881—1936)墓

原在上海西郊万国公墓,逝世20周年时迁葬于虹口公园,改名为鲁迅公园。墓碑毛泽东题“鲁迅先生之墓”。左右桧柏,夫人许广平与子周海婴手植。四周多栽鲁迅生前喜爱的广玉兰等花木。

鲁迅像为名雕塑家萧传玖创作,我看有点神化了。基座浮雕用鲁迅为其著作《坟》所设计扉页之图案。

  

宋庆龄陵园

★【宋氏家族墓】★

宋园路21号。1981年5月,宋庆龄逝世,遵其遗愿,骨灰归葬上海原万国公墓父宋嘉澍(字耀如)母倪桂珍墓(“文革”被毁,宋庆龄极其伤心,后重建)前东侧;西侧为女佣李燕娥女士墓,李先于宋三个月去世,按宋庆龄嘱咐葬于此。

宋庆龄像为名雕塑家刘开渠创作。墓区多植宋生前喜爱的丁香、杜鹃、紫薇和广玉兰等。

 

★【众多名人长眠于此】★

陵园内还有上海诸多名人如马相伯、杨度、颜惠庆、金仲华、盛丕华、陈鹤琴,以及四行仓库抗日英雄谢晋元等墓。

 

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

在今龙华路龙华烈士陵园内。这里原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先后被关押、摧残和杀害的gcd人和革命志士数以千计。

 

★【左联五烈士】★

1931年2月,左联五作家李求实、胡也频、柔石、殷夫(白莽)、冯铿等二十四烈士,在该司令部东面的荒地惨遭枪杀。

按:白莽姓徐,那首裴多菲诗是其兄徐培根的译作:“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陵园北侧,建有纪念馆。馆前两座群雕,西“独立·民主”,东“解放·建设”;东行又群雕“且为忠魂舞”,再东碑林、遗址,最后是烈士就义地。

 

蔡元培(1868—1940)故居

华山路303弄16号,独立式花园洋房,黄色卵石墙面,山墙露出深色木构架,加上红瓦屋顶,在葱郁树木衬托下,显得亲切而高雅。 现一楼辟为陈列馆,二楼、三楼居住先生的子女,陈设基本保持先生生前的原样。陈列馆分三大部分:一、“从刻苦攻读到教育救国”;二、“中国近代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三、“志在民族革命,醒在民主自由”。同时还展示了他生前使用过的打字机、行李箱等文物。 

 

邹韬奋(1895—1944)故居

重庆南路205弄(万宜坊)54号,三层楼新式里弄房子。底层会客室,陈设简朴;一、二楼间的亭子间,是先生的书房建工作室。三楼因经拮据,转租亲友。现53号陈列他主编的报刊,撰写的著作及生前遗物。54号按原状恢复韬奋故居。

 

巴金(1904—2005)故居

武康路113号,是巴金在上海的寓所,包括主楼、配楼和花园,始建于1923年,1955年先生迁居此,直至完成晚年力作《随想录》。故居一楼为餐厅、客厅和利用走廊改建的太阳间,原先的客房现改为史料陈列室。二楼为卧室和书房。

 

丰子恺(1898-1975)故居

陕西南路39弄(长乐坊)93号,西班牙式连体别墅,是丰子恺的“日月楼”。二楼有阳台,中间一梯形突口,既设南窗,又有东窗、西南窗,还带天窗,晨昏可看朝霞夕阳,夜晚能观月亮星辰。当年,先生脱口吟出 “日月楼中日月长”,国学家马一浮即对以“星河界里星河转”,现这副对联被重新挂出,供游人观赏。

 

★【上海若干名人故居、寓所举要】★

李鸿章(1823—1901)华山路849号丁香花园。

盛宣怀(1844—1916)淮海中路1517号。

吴昌硕(1844—1927)山西北路457弄12号。

陈独秀(1879—1942)南昌路100弄2号。

鲁迅山阴路132弄9号。

陶行知(1891—1946)宝山大场镇。

蒋介石(1887—1975)东平路9号。

张学良(1901—2001)皋兰路1号。

宋子文(1894—1971)岳阳路145号。

张元济(1867—1959)淮海中路1285弄24号。

黄炎培(1878—1965)浦东城厢镇新川路南市街口兰芬堂74弄内。

柳亚子(1886—1958)复兴中路517号。

茅盾(沈雁冰,1896—1981)山阴路132弄6号。

沈尹默(1883—1971)海仑路504号。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