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条约》既订,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
五个开放口岸,以上海城市最小,人口最少,但经济地位最重要,商业前景最弘扩。
1844年,清廷设“五口通商大臣”(后改“南洋通商大臣”)职,初由两广总督兼,1859年起,衙署由广州移上海,即由江苏巡抚后改两江总督兼任,也可见上海之举足轻重。
●【上海开埠,划租界】●
1843年,英国与清廷订《虎门条约》,获准在该五个港口城市租地赁屋。当年11月,英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踌躇满志地宣布上海开埠。
1845年,巴富尔与上海道台宫慕久,订立《上海土地章程》,因内容都是关于租地的,故亦作《上海租地章程》。
先是英国人,将北起李家场(一作李家厂,约今北京东路外滩)、南至洋泾浜(一作杨泾浜,今延安东路)、东临黄浦江、西界今河南中路,这一片南北长、东西狭的土地,划为租界。
接着,1848年美国人,1849年法国人,在上海建立租界。
《上海租地章程》于10年后由上海道与英、美、法三国领事改订。
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后,日本要求在上海开辟租界。上海道台明确拒绝。
英美虽不愿日本染指上海及长江流域,但无理由阻止,遂吸纳日本为工部局的“成员国”,并借机要求清廷同意扩充租界范围。
1899年,原英美租界改称公共租界。公共租界的“公共”,原意是国际,所以并不仅是英、美两个租界合并,而是包括了除法国之外的多个资本主义国家。
●【工部局、公董局及外国人的特权】●
上海租界的管理机构,分为两个系统:
一是公共租界之工部局,“工部”似与古代朝廷六部中的工部相似,其英文名词的本义,是行政委员会、市政委员会;
一是法租界之公董局,名称不同,实际职能一样,都是董事会性质,行使管理职权。
应该承认,租界上的外国人,享有一定的特权。比如,《上海租地章程》规定,原地主不得停租或增加租金,承租人可以转让、转租,实际上不啻永久性占据土地。而法文文本对此所用的词语,既可释为“租借”也可释为“出让”。
又如,1853年3月,太平军攻取南京,江南形势紧张,租界当局以“武装中立”保卫租界为由,成立“上海地方义勇队”(习称“万国商团”),以后发展为拥有步、骑、炮兵的多兵种准军事武装。
同时,租界当局也建立了自己的治安系统巡捕房(中国当时还不知police为何物,但清政府有巡捕营职能似之,遂以此译称。约半个世纪后,袁世凯创立中国police,其时已有日文译名传入,乃译称“警察”)。
公共租界常雇用头上裹大头巾留大胡子的印度锡克族人,法租界常雇用戴法式凉帽的安南(越南)人和十月革命后逃亡来华的白俄,印度和越南当时是英、法的殖民地。
我小时顽皮,马路上见前者,常尾随遥呼:“阿三,老鹰来喽!”以后读了点书才知道,英国人雇主呼唤他们常以“I say”开头。老百姓受了印度巡捕欺侮,辄借其克星出气,呼:“阿三,老英来喽!”
还有,“二鸦”以后,1864年,建立“会审公廨(xiè)”制度,专门审理租界内洋人与华人、华人与华人之间的诉讼与违禁案件。
会审公廨应用的法律,不完全是中国的或英国的,而是亦中亦西,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对于洋人的处置,必须以外国领事的裁决为终审裁决。
●【租界并非殖民地】●
有人根据以上这些事实,将租界理解为殖民地,还常说上海“沦”为租界云云,这个“沦”字,我认为下得不通。
事实上,租界并不是殖民地,连半殖民地都算不上。租界只是外国人租借的“居留地”,其管理制度,应用了英美民主国家的模式,与殖民地有根本的不同。
比如,香港是殖民地,香港总督代表英国政府行使权力,对英国国王负责;而上海的工部局,却是居民自治,纳税人会议掌握实权,选举出来的董事会、总董,对全体纳税人负责。
19世纪80年代,“华人参政运动”兴起,华人董事、顾问不仅参政,还与外国人董事享有同等的权力(参阅本节“六五”“五卅”运动)。
租界相对的独立性,以及管理者的民主意识,倒是保护了许多反专制、反独裁的活动,即使有人因反对政府遭到追捕、通缉,只要逃入租界,便可无虞。
●【租界范围】●
租界的范围,因租界当局以越界筑路、施加压力等手段,不断扩张,最后总面积达到约32.8平方公里,相当于当时上海市区之半,其大致区域之今地名为:
公共租界——北界之东,从黎平路平凉路起,中至西藏路桥,包括苏州河该桥东面之两岸;向西限苏州河南,直至西康路北端;西南近静安寺;东南临黄浦江,从复兴岛南至延安东路北。因公共租界英国人来得早且势力大,上海人一直习称英租界。
法租界——东界也是黄浦江(南至东门路北);南界之东段,为人民路、肇周路连线,西段则为肇嘉浜,即今肇嘉浜路;西界是华山路,西南角徐家汇。
公共租界与法租界的分界线是洋泾浜,即今延安东路、延安中路。而洋泾浜之南不远,又是上海的旧县城区。
许多与英国人打交道的上海人,创造出一种“洋泾浜英语”。有人还编过顺口溜,其中两句是:“来叫卡姆(come)去叫过(go),是叫也斯(yes)勿叫诺(no)。”如果英国人雇黄包车,问静安寺两角钱去不去,车夫回答:“诺——过!”英国人照样听得懂是“I don’go there”。
这样,上海浦西城区华界的地域,就只有南市、闸北和沪西三块了。
此外,北面和东面的华界,靠近公共租界的地方,如虹口北域,是日本人的势力范围,日侨人数超过其他各国。日本人把那儿看作是“日本租界”,建立了决议机构、纳税制度和法律系统,办起了学校、工厂、商店和银行。
●【由“孤岛”而沦陷】●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后,华界全部为日本人侵占,原属公共租界的虹口、杨树浦,也成为日本人的独家天下。
租界退缩至苏州河南,成为既不属国民政府统辖也未沦陷于日本人之手的“孤岛”。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对日宣战,日本兵进驻公共租界。
法租界因法国维希政府先前已投降德国,而德、日又是联盟,表面上维持原状,实际上一切听命于日本人。
同月,中国政府在向日、德、意宣战的同时,声明废止近代以来与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租界历史的终结】●
1943年1月,美国政府率先与中国国民政府签订新约,放弃根据以往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取得的一切特权。日本获取情报,即与汪伪政府签订“交还”租界与“撤废”治外法权的协议。
7月底8月初,汪伪政府“接管”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在陪都重庆的蒋介石,迅即与英、美签订收回租界的条约。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继续与法国等有关国家签约,正式收回了全部外国租界。常见报刊文章说,租界的历史至抗战胜利,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方告结束,误。
●【上海租界最有代表性】●
租界不光上海有,1845—1904年的60年间,中国共有16个城市25块土地被13个国家(八国联军的八国,加上西、比、丹、荷和瑞挪联盟)划为租界(统计方法不同,一说中国共有27租界),上海中心区和厦门鼓浪屿还设立了公共租界。
但中国所有租界,以上海的租界开创最早,历时最久(1843—1943,共百年),范围最大(是全国租界总面积2/3),制度最完备,管理最先进,因而也可以说最具有代表性。
19世纪下半、20世纪上半叶,这100年间,租界是中国人最能安居乐业的一方净土——当然也有地方军阀保境安民的局部地区。凡遇战乱,人群带着资本,都往租界涌流。如上海,从小刀会举事到八一三抗战,直至珍珠港事变,民众生活最太平无事的,工业生产能正常进行的,就是租界。
租界造成了城市经济的畸形繁荣,也带来了先进西方的现代文明,其影响所及,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意识形态诸方面,无孔不入,既深且广,遍及上海,辐射全国。
●【租界影响政治一例】●
中国古代,国家对于地方的管理,到县一级;县以下,主要依靠社会力量,有财有势的头面人物。由于租界的管理,采用英美民主模式,机构高效合理,官员廉洁奉公,华界人士有目共睹,能不借鉴模仿?
1905年,上海道袁树勋接受绅商建议,决定将县城内市政设施,“所有马路电灯,以及城厢内外警察一切事宜,均归地方绅商公举董事承办”。绅商迅速举出总董、帮董、议董,于当年11月,组成“城厢内外总工程局”,设两机构,一是负责决议的议会,二是负责执行的参事会。
议会有议员33人,议长1人,大多是各产业的会馆(同业公所)代表,各善堂、书院的董事。总工程局参照租界工部局、公董局,还办起了武装组织商团。总董李平书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打响后,与同盟会联系,参与上海起义,任沪军都督府民政长,兼江南制造局总理等职。
这是中国第一个为政府所承认的市政议会组织——实质上的地方自治机构。上海既开先河,影响及与各地。1909年,清廷通过《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按规定改为上海城自治公所。
●【租界遗存】●
今天,上海能看到许多旧时租界的遗存。公共租界的外滩,“万国建筑博览”,自不必说,此外,公共租界与法租界的道路、建筑等,还各具特色:
公共租界马路路格较密(距短),多东西向、南北向,而且规整,呈“井”字形;建筑也较挤,充分利用地皮,符合功利性,显示商业味。
法租界有所不同,路格较疏(距长),多斜线,呈三角形、放射形,交叉处出现许多三角形小块绿地(尤其西面部分,很像巴黎地图);建筑也多花园洋房,注重绿化,有浪漫气息,体现艺术化。
●【“法国梧桐”】●
上海到处可见的行道树悬铃木,也因最早栽植于法租界,而被人们误以为原产于法国,乃称为“法国梧桐”。有趣的是,悬铃木在法国却被称为中国梧桐。
其实,悬铃木三球的原产于欧洲东南、亚洲西部以至印度,二球的为英国培育成的杂交树种,在伦敦到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