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9月,由福建、广东发展到上海地区的秘密团体小刀会,先是攻占了嘉定,接着,上海城内的小刀会领袖刘丽川擒道员,潘起亮杀知县,与陈阿林等举事,占据县城。
上海小刀会主要成员是城市贫民,分广东、福建两帮。此后不到十天,小刀会又攻占宝山、南汇、川沙、青浦等地。
当月,清军敉(mǐ)平上海城外各地小刀会。但上海县城为租界所隔。租界当局起初持中立,其“义勇队”(万国商团)还曾与清军发生冲突;后来,趁机扩张势力,与清军共攻城内的小刀会。
1855年2月,上海小刀会因粮食被切断,分两路突围。刘牺牲,潘投太平军,陈渡海往南洋。
按:就是小刀会占据上海县城期间,租界成立了自成系统的管理机构工部局,建立了武装警察巡捕房,还出现了一个名义上中外合治、实际由外人掌控的“海关”。
●【现代化的海关——赫德功不可没】●
小刀会举事之际,商业贸易仍须进行。因地方政府一时瘫痪,英、法、美领事馆遂主动代征关税,保管关银,手续齐,效率高,清廷叹服。
后被总理衙门任命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意为总司海关税务长官)的英国人赫德,在长达48年的任期中,为中国建立了现代化的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使中国海关一开始就摆脱了陋习旧规的恶劣影响,成为清政府独树一帜的廉政而高效的机构。
赫德还根据西方制度,创建了中国现代邮政系统,包括通讯与助航保障设施,此后中国无论怎样局势,即使抗战期间,沦陷区与大后方的邮路始终畅通。
●【对涉外赔款与关税收入的贡献】●
赫德的贡献远不止于此。如清廷与列强谈判《辛丑条约》时,按国际惯例,中国必须向战胜国赔款。他向公使团呈上关于赔款的意见书,说清廷年入银8800万两,岁出10100万两,入不敷出,开征新税不可能,只有改造旧税做文章;一次付清必须举借外债,增加中国负担,困难越多,所以,宜分期付款……
就算分期付款,也要钱呀。西方国家通常做法是,债权人倘若逼死债务人也要不到钱,倒不如想办法帮他有能力还清欠账。赫德轻车熟路,要清廷通过谈判,使各国同意中国海关,大幅度提高进出口税率。结果,《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两次巨额赔款,基本上都由外国资本家承担了。
●【清廷怎能不感激涕零】●
数字固然枯燥,却有意义。请看:1863年,赫德正式担任总税务司(此前四年他任广东海关税务司,又副总或代理总税务司),当年关税收入638万两(“万”以下从略,下同);
十四年后,1877年,翻了一番,1206万两;再十年,1887年,2054万两;又十年,1897年,2274万两;又十年,1907年,3386万两。
请注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政府每年财政收入大约8000万两银,海关的盈利占了其中的大头;其次的是地丁钱粮,总计不过一年2500万两银,其他更少。
而中国用关税支付向各国的赔款,归还积欠的外债,每年还有余额(简称“关余”),可纳入国库,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难怪清廷要对这位被维多利亚女王封为男爵的赫德爵士感激涕零!
第二年4月,积劳成疾、精疲力尽的赫德,从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任上退休。11月,光绪死了,慈禧也死了。三年后,1911年,武昌起义前二十天,76岁的赫德去世。
●【赫德铜像】●
又三年,民国三年(1914),他的铜像运到上海,落座在外滩,濒江,面向海关。那是一尊立像(斯人生前习惯以站立的姿势工作,从不坐着办公,为此还专门设计了一个高高的写字台),背着手,低着头,身躯有点伛(yǔ),目光似乎凝视着他大半生为之呕心沥血的海关的大门。基座的铭文称赞曰:“立中华不朽之功,膺世界非常之誉”。
他站在那儿默默地沉思了二十八年,1942年,被闯入租界的日军炸毁了。
赫德的功过,自有历史评论。中日甲午战争后期,他在写给同事好友、派驻伦敦的办事处主任金登干的信上,写了这么一段话,可见对中国“恨其不争”的感情:
“这个硕大无朋的巨人有时跳将起来,大声喊叫,打哈欠,伸懒腰,显然是睡醒了,打算干一番大事业。但过了一阵,这个巨人坐下来,呷(xiā)了一口茶,抽一袋烟,耷拉下脑袋,又朦胧入睡了!”
我想,如今,在黄浦江畔的观光大道重新出现赫德,自然别指望,那么,外滩海关大楼的门厅,能不能有一尊纪念他的胸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