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臊(sāo)子——臊子即肉糜,《水浒》鲁达消遣郑屠,要他将精肉、肥肉与软骨切为臊子。后引申为面上铺加的卤菜浇头,陕西等地都有此称。
伊府面——清代先后任惠州、扬州知府的福建人伊秉绶家厨所创。面内含鸡蛋液,煮熟后捞起,用水冲凉,漉干,再油炸,食时加入用鸡丝、火腿丝、叉烧丝和香菇丝烧的汤,烹煨成伊府面。有人据此宣称日本人发明的方便面中国早已有之。
昆山燠灶面——面汤加红酱油,碗预热后方盛面,面上盖爆鱼,味浓鲜,稍甜。传面名出自同行嫉妒,中伤其面“乌糟”(方言龌龊),店主干脆取为招牌,以示与众不同。燠意热,本念yù,这里照右半“奥”读音。我认为不如写作“爊”(āo),意熬或灰中煨烤,但音符合。
镇江锅盖面——人说镇江有三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味淡可作茶点),面汤里下锅盖。传乾隆下江南,微服到一夫妻小店吃面。跑堂丈夫猜出皇帝身份,告掌厨之妻,心慌乱,面滚时误抓小锅盖扔入,急捞起,面还好没烂,端出,忐忑。不料乾隆赞许此面不糊不硬,柔软而韧。夫妻小店歪打正着,从此专下锅盖于面汤,竟出名。
云南过桥米线——昔有书生,为应科举考试而苦读于小岛,妻送饭往,路远,怕饭菜凉,想到鸡汤上有油则极烫,于是将荤素菜肴及米线盛鸡汤碗内,以保温,因上岛须过桥,乃名。或说将荤素生菜切薄投入鸡汤,可烫熟,因从盆中“过桥”到碗中,称之。
西安羊肉泡馍——传赵匡胤潦倒时,身无分文,仅剩一馍,干硬难咽,遇一店正煮羊肉,便讨一碗汤水,掰碎干馍泡食。赵开国后,至该店称谢。店主想起旧事,急忙擀面烙饼,既来不及发酵,更怕饼不熟,于是掰得极碎,入羊汤煮,又切羊肉,一起端上。皇帝赞不绝口,从此名扬四海。
兰州牛肉面——肉烂汤鲜,面条完全靠手工抻拉出来,光是形态,就有武装带(宽似军用武装皮带)、大宽、二宽、宽、韭叶、二柱、三梭、二细、细、毛细、一窝丝这么多。清嘉庆时甘肃人马六七创于兰州,故人称“兰州拉面”。讲究“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片白)三红(辣椒油)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1999年国家烹饪协会推广三大“中式快餐”之首(另二是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面馆开遍全国,甚至远涉重洋,可谓有华人处即有兰州牛肉拉面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