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二、杂食类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9 22:01:29

油条——民间传说南宋秦桧与王氏仰宋高宗意害死岳飞,百姓愤极,用面捏男女人形,稍扭合下油锅烹炸,称“油炸桧(音鬼)”,油条由此发明。

其实此物本名油果、馃(guǒ)子,北宋苏东坡笔记已载其俗名“油炸鬼”。

年糕——传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剑自刎前,遗言父老:日后遭难,民饥困顿,可到某处水中取“砖”煮食。故年糕晾干后即使久浸水中也硬如砖石。

元宵——隋唐以来,元宵多灯会,观灯至夜深,饥,食糯米浆粉搓圆入水煮熟的小点心,乃名元宵。袁世凯欲行帝制,忌元宵谐音“袁消”,令改“汤圆”。南方人多以内裹馅心的称“汤团”,无馅且细小的称“圆子”。

粽子——古名角黍(今日本仍如此称),祭祖用。又因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为恶日,用竹叶或苇叶裹米,外缚五色丝线,煮熟投水以祛邪;后附会纪念屈原,亦无不可。

腊八粥——农历十二月古称腊月,要举行腊祭,所祭之神祇共八位,如农神、昆虫神等。后定为十二月初八,又与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日挂上,或谓以米、豆、果仁等八种谷物煮的粥。腊八粥多杂粮,大冷天吃,正宜补充日常主食所含不多的微量元素等营养。

春卷——古代多在立春以薄面皮包馅做成大蚕茧形状,祈祷蚕业丰收,称为“春蛋”;因卷裹而成,后名春卷,且常在新年迎春食之。也有地方称为春饺,不如春卷贴切。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