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二、游记举例、碑文词释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9 21:47:40

●【徐霞客游记】●

中国古代的游记,可以认为在柳宗元笔下达到了成熟,而内容以《徐霞客游记》最为丰富。

游雁荡山日记(节选)  〔明〕徐弘祖

东过铁板嶂下,见其中石璺(wèn,缝隙)更大,下若有洞流而成溪者。亟溯流入,抵洞下,乱石窒塞,而崖左有路直上;凿坎悬崖间,垂藤可攀,遂奋勇上。衣碍则解衣,杖碍则弃杖,凡直上一崖,复横历一崖,如是者再,又栈木为桥者再,遂入石璺中。石对峙如门,中宽广,得累级以升,又入石门两重;仰睇(dì,望)其上,石壁环立,青天一围,中悬如井,壁穷,透入洞中。洞底日光透处,有木梯,猱(náo,猿)升其上,若楼阁然。从阁左转,复得平墟,后即铁板嶂高列,东西危崖环绕,南面石璺下伏,轩敞回合,真仙灵所宅矣!

 

附:徐霞客(1586—1641)之游历,曾两番遇盗,三次绝粮,多回落水,同游的和尚劳累病死,仆人畏难席卷行李溜走。其《圹(kuàng)志铭》有这么几句,可作上文一注脚:“霞客尝谓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故穷九州内外,探奇测幽;至废寝食,穷上下,高而为鸟,险而为猿,下而为鱼,不惮以身命殉。”

故曰: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地悠悠,独领风骚,沽名钓誉者固然莫能比肩,怠于务实者更难望其项背!

 

●【张岱小品】●

湖心亭看雪      〔明〕张  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①矣,余拏②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④,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与同饮。余强饮三大杯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①更定:指初更,也即戌初时,19:00。②拏:通“拿”,可释为牵,这里指乘。③毳(cuì)衣:毛皮衣。④沆砀(hàng dàng):白雾迷蒙。

关于“痴”,实则是“癖”,张岱还有一句精彩话语:“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可以认为与之异曲同工的,是涨潮在《幽梦影》中的几句:“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

                       

碑文词释

●【碑文词释——与家族有关者】●

旅游所见碑文中有一种是关于人物生平的传或记,大多在墓区,有些词语不易解释,略举如下:

寒门——家境贫困。

失怙(hù)、失恃——幼年、少年丧父(怙)母(恃)。出《诗经·小雅》:“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考、妣(bǐ)——已故的父、母,常称谓先考、先妣,或先严、先慈;敬称则皇考、皇妣(皇乃美词,不是皇帝,但北宋始民间禁用),显考、显妣。

 

●【——与官职有关者】●

授、选、拜、除——任命官职。注意“除”不是开除(许多人搞错),“除籍”才是开除。

解、罢——免去官职。

擢、进——提升官职。

转、徙、改、迁——调动官职。超迁、稍迁属升职,左迁、迁谪(zhé)属降职。

权、摄、假、署——代理官职。

注意:古人墓碑或记、传中,常有显赫的官衔、封爵出现,其实,那多半是虚衔,装面子用的,切不可以为死者生前即任此实职,享此殊荣。至于种种事迹赞语,更大多属美化谀辞,拍死人马屁,以谄媚活人,犹如今日追悼会上,涂脂抹粉,花好稻好,不可信也。

徵(征)、举——不是通过科举等进入仕途,而是朝廷特聘(徵),或官府推荐(举)。

处士、逸士、山人、幽人——不肯做官的隐士的别称。但也不要信以为真,清戏剧家蒋士铨剧中人物陈继儒(眉公)出场诗(八句,截首尾联):“妆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翩然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衙。”实嘲袁枚袁之才也。

乞骸(hái)骨——告老,请求退休,頤养天年。

休致、致仕——退休。休是休假,但实质上长休即致仕。致仕后俸禄打折,功勋卓著者仍享原俸。各朝致仕年龄不一,绝大多数是70岁,品级低的早些,武官也早些。

白居易《秦中吟·不致仕》曰:“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可怜八九十,齿堕双眸(moú)昏。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如此老朽还恋栈,可谓不智。

唐宋优厚致仕,故以为荣;明清常作处分,故以为耻,墓碑之记、传多不书。

 

●【由“致仕”想起】●

注意:“致仕”是“还(致)禄位(仕)于君”,不是走上仕途。此本常识,因余秋雨乱用,金文明指正;余强词夺理,金“咬嚼”不放;余苍白辩解,金犹追穷寇;章培恒助余帮腔,众好汉护卫语林;郝铭鉴发表公开信,劝余秋雨讲点学术规矩……如此几番回合,我想,以后,不会再有人不知“致仕”为何物了吧。

按:平心而论,余秋雨有才,如文笔漂亮;有能,如院长干得不坏;即使“文革”有小过,不亏大节,我看情有可原。知识有错,也难免,谁又能保证全对?问题在于,演讲无妨放纵,落笔不能马虎,白纸黑字,是斧头也砍不掉的,播远传久,更贻害百千万人。既错,高明指正,就要认;不认,也应改;就算不认不改,也不该藐视学术,反诬批评,颜厚了还要无耻,太掉份。

 

●【——与表彰有关者】●

彰、旌(jīng)——褒扬。

诏、制、令、敕(chì)——皇帝之言称“诏”,命为“制”,立法为“令”;后又将言、命称“敕”,或写作“勅”。

诰(gào)封、敕封——一般用于皇帝对官员母亲或妻室授予封典。四品以上用诰命授予,称诰封,被封者即为命妇;五品以下用敕命授予,称敕封。

明清一二品官命妇称夫人,三品淑人,四品恭人,五品宜人,六品安人,七至九品孺人。

 

●【——与亡故有关者】●

丁忧、守制——“丁”是正当、正在。官员丧父或母,须去职在家守孝三年,实际为二十七个月。其间全家披麻戴孝,禁酒肉房事娱乐,也不能生产经商应试。

清代满官享有特权,只须守制服丧百日,便可复官。

夺情、起复——应该守制的官员,正值国家需要,如枢臣处理重要公务,武将不能离开军职,朝廷可诏令“夺情”;倘虽守制但未满期限,国家需要,朝廷可诏令“起复”,即提前任职。

亡、故、逝、殒(yǔn)、殁(mò)——都是指去世。也有专用的,《礼记·曲礼》说:“天子死曰‘崩’(或称驾崩、大行、龙驭上宾),诸侯死曰‘薨’(hōng),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按:古人平均寿命不高,去世时逾五十,可称“享年”;若是少年,只可称“夭折”;未成年,称“殇(shāng)”;三十以下,可称“得年”;超过,可称“终年”。

一般中老年死,可统称“终年”。常见文章写到某青壮年死,用“享年”多少岁,不禁摇头。

对学者尊长,多称“仙逝”“归道山”“驾鹤西去”,一般可简单雅称“走了”。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