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骈文】●
中国散文有着优秀的传统。先秦时期,史传类如生动洗练的《左传》;诸子类如精辟流畅的《孟子》,恣肆放逸的《庄子》,深邃透彻的《韩非子》。
汉代《史记》、《汉书》与赋,赋犹如现代写得好的散文诗。
魏晋南北朝时,骈(pián)体渐盛,其词藻华丽,音韵和谐,可比之为诗歌的律诗,但有的过分追求形式美,忽略了思想内容。
●【韩、柳与古文运动】●
唐代,韩愈、柳宗元掀起旨在纠正绮靡文风的“古文运动”。
韩愈主张“文以载道”,作文忌老话、套话,文字要通顺流畅。
如他的《师说》名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说马》:“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苏轼称赞他:“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
《新唐书》载,“自愈殁,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此即“泰斗”之典故。
据说,苏东坡后来读了韩愈“所言皆利禄事”的文章,知其为稿费写墓志铭谀死人之事,对他评价就不那么高了。我认为不必,知识分子也是人,要钱又怎么啦。
柳宗元作文逻辑严密,笔锋犀利,用他自己的话说,“嘻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又主张务实,曾说:“言而无实,罪也。”
如他的《捕蛇者说》,抨击“苛政猛于虎”,令人潸(shān)然涕下。我少年时读过,至今五六十年,还能全文背诵。
论语言的明白老到,富于独创,柳似乎不如韩,但若论思想的深刻进步,风格的缜密含蓄,以及寓言和游记的成就,柳显然高于韩。
●【“唐宋八大家”】●
因明代人辑集散文集,而有了“唐宋八大家”之称。
八大家中,唐代即韩愈、柳宗元;
宋代的六位是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人皆江西人),以及“三苏”(“老苏”洵,及其子“大苏”轼、“小苏”辙,四川人)。
元人李淦(gàn)评:“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眉山三苏祠联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下联即指此四家。
●【欧阳、王、曾】●
欧阳修不仅文章出众,且奖掖后进,堪称文坛领袖。曾云:“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属思”是构思,打腹稿,真的写,三上诸多不便。
这位欧阳公尝见韩愈草稿,恍然大悟:文章不是写出来,是改出来的。晚年屡改平生所作。夫人止之:“何自苦如此,尚畏先生嗔(chēn)焉?”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
上海版导游资格考试系列教材《导游基础知识》、上师大版高等院校教材《旅游与中国文化》,内容大抵拾人唾余,没有学术价值(我认为任何社科教材,若无考证辨误,即作者自己的东西,学术价值就等于零,不懂装懂,乱说一气,更是伪学术);其中历史、文学、宗教、古建、园林、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等章,皆主编自为,文字水平还不如普通中学生习作。这种东西都署真名亮相,直是自取其辱——无能主编,芸芸作者,全不怕后生笑也。
王安石文章直陈己见,不枝不蔓,言简意峻,语约义丰。
曾巩文章淳正厚重,但少个性。
●【三苏,尤其东坡】●
苏洵长于史论、政论,文笔老辣,有纵横家风。
苏辙平易冲淡,自比其兄:“子瞻之文奇,余文但稳耳。”
苏轼与弟,同赴进士试。主考欧阳修得才大喜,自语“老夫当让一马头耳”。
东坡为文,前期色彩斑斓,气势雄劲(所谓“韩潮苏海”,正是威厉声势),后来清旷闲逸,自然朴素。
尝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试看旅游者熟悉的(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后赤壁赋》:“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按:东坡笔下的赤壁,在武汉东的黄冈,人称“文赤壁”“东坡赤壁”;真正发生赤壁之战的,在武汉西南的嘉鱼,人称“武赤壁”“周郎赤壁”。
●【明、清、近代散文】●
明代,袁宏道、张岱小品清丽。
清代,桐城派如姚鼐自述,作文“要义理(思想)、考据(论证)、辞章(文采)三者兼而有之”。
袁枚倡“性灵”,有名言“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
龚自珍、梁启超开近代改革文风先声。陈独秀、胡适力行白话。鲁迅小说深刻揭示国民之劣根性,杂文古今中外独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