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
原始社会,人死,草草掩埋而已,称为“墓”,通“没”。
上古陵寝,如黄帝陵(陕西黄陵,古柏6.3万余棵,为中国之最)、大禹陵(浙江绍兴,又叫“禹穴”)等古迹,实际上都是后人纪念性建筑。我多次游大禹陵,找不到一点陵寝的迹象,仅仅文献记载“葬于会稽”,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商、周的墓,“封土为陵”,葬有棺椁(guǒ)——棺材殓尸后称“灵柩”(jiù),外面木套或砖砌者为“椁”。
●【“左昭右穆”】●
按周“左昭右穆”制,子孙葬于墓主之侧,子在左前(东南),称“昭”;孙居右(西南),更前,称“穆”;以后逐代皆依此“左昭右穆”例,俗称“抱子携孙”。
若干代以后,墓群的布局,在老祖宗看来,就像由他开始长成的一棵大树,越绵久,越繁茂;至左右地尽,后代葬中间空地,俗称“怀抱孙”。
若是墓区地方小,另辟新址,则引申‘左昭右穆’制,新墓墓主的儿子一辈,须葬原墓址,让孙子陪爷爷。
●【坟】●
墓是地下的圹(kuàng)穴,坟(繁体字作“墳”)是地面垒土的隆起。
《礼记》载,孔子合葬了父母后,说:“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zhī)也。”因为孔丘四处奔波,居无定所,不能不在父母葬处做点标识记号,于是在墓地上加了四尺高的堆土。
据此可以认为,至迟在春秋,已有了隆起于地面的坟,而且还是孔子为辨识父母葬址首创。
但考古证明,早在商代,江南就有了“土墩墓”,想想也是,挖圹穴要出土,埋葬物又有体积,回土堆于穴址,成为高出地面的坟,正常而自然。
●【陵、墓、坟】●
约在战国,统治者的坟墓称“陵”,习称陵墓。
陵是土山,比坟高大;陵中“前朝后寝”,寝宫置棺椁,故称“陵寝”。秦惠王规定“民不得称陵”,从此陵为帝王专用。
帝王之下,权势者所葬,自周、秦以来,皆称“墓”而已;草民荒丘,只能算“坟”。
中国华南地区,有悬棺葬,大多是独木棺。
●【方上与秦陵】●
秦、汉帝陵,都在今西安附近,动用人力在地面上堆筑覆斗形的方台,故名“方上”。有的书将方上称为锥形,误,锥顶尖,台顶平。方上有点像截去了上面大半部分的金字塔。
最著名秦始皇陵,营建了38年,单是地宫就约2.5万平方米,是古今中外最大的单座陵墓。据记载,其地下布局,如秦版图之山川形势,江河皆灌水银,当代取土样测定,果然含汞量偏高。
不过,也别以为秦始皇陵怎么了不起,就在秦始皇之前,年代翻一番再加几百年,距今4600年前,埃及的胡夫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陵墓,高146米余(因风化等原因,现存136.5米),塔底每边长230米,全塔用230万块巨石砌成,每块重约2.5吨,缝隙间不施泥灰,虽薄刃不能楔入,墓道、墓室规整,比例、尺寸精确,至今屹立不毁。
●【秦兵俑】●
虽然史书载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或“二世末,天下盗贼掘其墓”,但据考古,秦陵或因过于巨大,历史上未经盗挖。
从前,陵东当地人挖井,偶得“瓦神爷”,以为不祥,碎之。1974年,人们文物意识已强,村民杨某等掘井得陶俑,报告生产队,队派杨等送县文物办,得30元奖金,归上交,记5个工分,年终分红得0.13元。
上报,研究,鉴定,试发掘,始知是秦陵随葬之兵马俑(按:“俑”的本义,是代替活人殉葬的偶人,马不能称俑,严格说,应称“兵俑”,或“秦兵俑”)。
关于兵马俑的主人,也有学者认为是秦始皇的高祖母,临朝称制41年的秦宣太后芈(mǐ)氏。她的儿子秦昭王,为母建陵,并制作了兵马俑。但我认为,若非天下一统,未必有如此心思财力建设偌大规模陵俑。况且,从来统治者兴师动众建陵,都在生前自为,不会指望后代;若果真秦昭王所为,怎不建他自己的陵?
●【所谓“世界第八奇迹”】●
秦兵马俑声势浩大,光1号坑,约1.5万平方米,估计兵俑和马俑达6000之众。因模制与手塑并用,并不“千人一面”,但与同时的古希腊雕塑,毕竟无法相提并论。
众所周知,巴黎卢浮宫三大镇馆之宝,一是达·芬奇的绘画《蒙娜丽莎》,另两是古希腊雕塑。一尊为米罗岛的阿芙洛狄特,那是希腊神话中的爱神,罗马神话叫维纳斯;一尊是萨摩屈拉克岛的胜利女神,张扬双翅迈步前进。她们什么时候诞生的?比秦兵马俑年代晚不了多少。古希腊举世闻名的“掷铁饼者”,则要比兵马俑早几百年。你去比吧,两者的差别,就如黄土高原的威风锣鼓,与莫斯科大剧院的芭蕾舞。
所谓“世界第八奇迹(观)”,本是某外宾随口一句逢场作戏,不料我同胞受宠若惊,奉为至高奖誉,言之喋喋不休,宣传不厌其烦,殊可笑也。至于各地凭空冒出许多“世界第九奇迹”,更是东施效颦,令有识者鄙之。
●【西汉陵,“黄肠题凑”】●
西汉皇陵最高大是武帝的茂陵。茂陵附功臣名将霍去病墓,有著名石雕16座,如马踏匈奴、人熊搏斗,大多将整块原石稍加刻凿,极其浑厚古朴。
西汉帝王贵族陵墓的地宫内,有大型木椁“黄肠题凑”。其实是以木代砖,用几十几百立方米木料构筑椁室,下铺捣碎夯实的厚木炭层,上盖巨树粗干锯成的厚木板块,每块长可10余米,重达数吨。
“黄肠”是柏木(因柏树生长慢,材少,也有的用楠木替代)粗方,断面中心黄色;“题”是头,“凑”是椁室所有的黄肠都一头指向陵之中心,好像从中心往外辐射一样。黄肠题凑全都使用插榫和搭扣结合,不用一枚钉子,规模很大,内部分隔前、后厅室,左、右厢房,棺置于正中央,内殓尸体着金缕玉衣,边上放随葬品。
据记载,西汉政府每年收入的1/3,都用来建造帝王的陵墓了。相比于后世某些朝代的皇帝,这个比例还不算高的。
中国陵墓随葬品太丰厚,史书记载盗墓不绝。我在欧洲教堂屡见帝王葬具,一口石棺而已,雕饰都在外面,棺内最多大概随葬一柄剑,还有就是《圣经》,这样的陵墓,自然没人会盗。
●【石垒砖砌东汉陵】●
中国在公元纪年前后,建陵墓宫殿耗费木材无数。“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营建宫室将四川的青山都砍秃了,令千年之后的杜牧叹息。
另一方面 ,史书记载,当时因人口增长过快,公私大举开垦荒地,垦荒面积合今制10余万平方公里,超过江苏或浙江全省,致使北方自然环境急剧破坏,水土大量流失,气候随之改变,由此造成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阿房宫赋》的结句非常深刻:“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我们的后人,是不是会复哀“哀之而不鉴之”的我们呢?
正因为木材严重短缺,至东汉,黄肠题凑无法再用,于是改为石垒砖砌的墓穴。墓上封土,由覆斗形改为圆丘顶。
东汉墓葬多有画像砖雕,或画像石刻,艺术性很高,有时代特征,以至于今人一说画像砖,马上想到东汉。
东汉帝陵在洛阳北面的邙(máng)山。陵前有成对的石像生。“像生”的原义是亡者生前所用之物,后统称那些石头雕刻的动物为石像生。
据考,皇帝每年正月和八月祭祖陵的制度,也始于东汉明帝时。
●【魏、晋、南朝陵】●
两汉帝陵在东汉末被大量盗掘破坏,曹操就多次命令士兵,挖墓盗宝以充军饷。据传他为防自己陵墓被盗,设七十二疑冢。后人诗云:“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2009年,安阳高陵发掘得曹操墓,并无疑冢。
南朝的陵,前有神道,立石柱、石兽、石碑,一直影响到后世。今南京、镇江一带,南朝陵前石雕的辟邪、天禄,极其壮硕。
隋文帝对墓碑颂谀有高明见解:“欲求名,一卷史书足矣,何用碑为?”我同意,但不免想到,史书可以造假,故曰,一卷史书,又何如万口丰碑(注意:丰碑不是碑)!
隋唐帝陵都在西安附近,但隋炀帝陵在江苏扬州。
●【昭陵与乾陵】●
唐代帝陵十八,少量与秦汉相似,仍是方上;唐太宗创“因山为陵”,在山腰挖洞成墓穴,雄伟不亚于方上,而不知省了多少人力物力。
太宗昭陵有著名石刻“昭陵六骏”,高1.7、宽2米余,线条流畅,刻工精美;其中两骏近代被盗卖至国外,今藏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的乾陵,因位于长安西北后天八卦“乾”卦位置而名之,是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今人修的甬道台阶就有500多级。
陵前西有为高宗歌功颂德的七节碑;东有武则天整块的“无字碑”,据说武则天故意不刻字,是非功过听凭后人说去。我看是她的儿子实在难写那碑文,比如提不提称帝改国号呢,不好说,干脆让它空着。
●【宋、辽、金、夏、元陵】●
北宋帝陵在河南巩县,形制恢复秦汉的方上,称“灵台”,但规模小得多。
南宋六帝葬绍兴城外的宝山,既无陵台,又无像生,仅在灵榇(chèn)上盖一小屋,称之为攒宫,意思是暂时攒集于此,将来归葬中原,后来元军南下,被洗劫一空。
辽、金、夏葬制不一。西夏皇陵在银川西,有点像佛塔,比宋陵还小,或称中国金字塔,夸张了。
元无陵寝,葬址也秘密。据说是将粗大楠木剖成两半,挖槽,殓尸,外套金箍,携上数匹哺乳的母马或骆驼,并其幼驹,远驰草原,杀驹殉葬,母畜号跳悲嘶;翌年,由其领路,找到葬处,祭奠;若干年后母畜死尽,祭止。
现存元太祖成吉思汗陵、元世祖忽必烈陵,皆后人纪念所为。
●【宝城宝鼎明孝陵】●
明太祖改方上为圆丘,陵寝制度概称为“宝城宝顶”:
南京明孝陵最前面,牌坊与大红门;稍进,“四方城”,中央立永乐撰书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及碑座之赑屃,可能全国最大;
后神道,立石像生二十四,六种,两蹲两立,依次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雕刻厚实,气势雄伟。
再后,拐个弯,望柱、石翁仲,文武大臣各四。石翁仲是石人像,因秦有巨人阮翁仲,秦始皇使守长城,匈奴畏之,又铸其铜像,置殿前,摆威势,后世遂将铜人像、石人像统称为翁仲。
又拐弯,过桥,入门,再进,为祭殿,又叫献殿,明代始称祾(líng,福,很多书误作“稜”或“棱”)恩殿;
殿后是内红门,门内方城,城上明楼,称为“宝城”;最后面的圆丘,以矮墙围之,称为“宝顶”。
宝顶之下,为地宫,又称玄宫,有前、中、左、右、后五殿;后殿放置木棺,称为梓(zǐ)宫。
●【明孝陵甬道为什么曲折?】●
明孝陵甬道为什么如此曲折?有三种说法:
一、朱元璋建陵时,将陵区所有旧建筑拆光,古墓迁走,独存梅花山孙权墓,说“孙仲谋也是一条好汉,让他留着为我看守大门吧”——梅花山就在明孝陵的正前方,甬道只好打弯;
二、明孝陵整体按北斗七星连线布局;
三、朱元璋有意创新,不落窠臼。
我认为第一说如同戏言,恐怕是民间传闻;第二说太勉强,陵墓整体连线并不呈七星,而且为什么建陵要如北斗,也无理由;我比较同意创新说,朱元璋一生确实颇多不落俗套做法,明孝陵六种二十四石像生,就古之所无。
●【明祖陵与十三陵】●
朱元璋父葬安徽凤阳;祖、曾祖、高祖葬江苏盱眙(xū yí),清初洪泽湖泛滥,神道雕塑沉没,建国后打捞,复原。
建文无陵。明代从成祖迁都北京始,一共十四帝,除景泰因明英宗怀恨不许葬祖陵,故陵在西郊金山,其余都葬北京昌平,人称明十三陵。崇祯的思陵,是清朝统治者欲感动汉族为之治丧而入葬的。
明十三陵形制一如明孝陵,石牌坊可能中国最大,甬道取直,至成祖长陵宫门14.6公里,支道通达各陵。石像生过于细致,雄浑不及孝陵,石翁仲增加四勋臣。“神功圣德碑”只长陵有。
●【惟一发掘的皇帝陵——定陵】●
十三陵中,明神宗万历朱翊钧的定陵,是建国后惟一发掘的皇陵,时在1956年。
汉白玉砌成拱券的地宫,分前、中、左、右、后五殿,重达数吨的宫门、巨大的青铜管扇、闭门后自动落位的门撑“自来石”等,全都完好。
中华大地,皇陵不少,应该让它们关着埋着,留待将来科技发达,考古与保护水平提高,子孙再挖不迟。盖如秦陵兵马俑,出土时彩色,今皆灰蒙蒙矣;明定陵随葬之云锦,初色泽鲜艳,锦纹清晰,后几如齑(jī)粉矣。
●【明显陵】●
明代皇陵有一个特例,不在南北两京,在湖北钟祥,是嘉靖皇帝生父兴献王的显陵。
嘉靖是成化之孙、弘治之侄,因正德无后,群臣拥立堂弟为帝,力主嘉靖应尊弘治为皇考,但嘉靖坚持尊生父为献宗皇帝。
后嘉靖廷杖大臣,致死十余,得逞。故显陵具皇陵规格,建筑宏大。
●【清祖陵、东陵、西陵】●
清太祖福陵、太宗昭陵,在沈阳市东、北,人称东陵、北陵。另有先祖永陵,在辽宁新宾。
顺治死后,先殓于木棺(“梓宫”),后依满俗火化,将骨灰贮于瓷坛(“宝宫”),葬河北遵化马兰峪,西陵建后称东陵。
所谓顺治最后出家于五台山,乃因其时立国未久,新君康熙年幼,恐天下不稳,故意放出空气,万一需要,可马上还俗,治国统军。
康熙也葬东陵。雍正另辟局面,在河北易县开了个西陵——有人据此说雍正是篡位的,没脸见康熙于地下;
乾隆想随爷爷葬东陵,引汉族“左昭右穆”的古制,说从我开始,以后陵寝都孙子陪爷爷;
嘉庆于是葬了西陵。
可是,应该葬东陵的道光,视察在建陵区时,见墓穴有水,大怒,葬西陵去了。道光陵如其人,是清帝陵中最朴素的;
嘉、道连着葬西陵,咸丰于是葬东陵。
按古代制度,皇后如先于皇帝死,梓宫暂厝(cuò),待帝死后,同葬;帝先死,后后死,不惊动帝茔(yíng),另葬。慈禧死于咸丰之后,单独葬东陵。她的儿子同治,也东陵。她的“怨家”光绪,自然西陵。
如此,东陵就葬顺、康、乾、咸、同五帝;西陵葬雍、嘉、道、光四帝。
清末帝宣统溥仪,曾为汉奸,改造为公民,死后葬北京八宝山人民公墓(另有八宝山革命公墓,葬革干,且规定级别,墓的规格,“革命”比“人民”高多,从名词意义说,没有道理)。1995年,易县开发陵园公墓,以皇陵为招徕,说动溥仪遗属,将骨灰迁葬。
至此,清朝进关后十个皇帝,算是东陵、西陵各半。以排序记忆,东一、二、四、七、八;西三、五、六、九、十。
●【关于清东陵】●
清东陵是我国占地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寑。曾三次被大规模盗挖,一次比一次厉害:1928年流氓军阀孙殿英;1945年冬抗战胜利后土匪、地痞与村民;1949年当地村民,几乎是扫荡式盗挖。有人盗陵后去看,见乾隆骷髅,头略大,牙齿一颗不缺。
乾隆裕陵的地宫幸存,汉白玉雕刻依然璀璨,其丰富与精美,他处难与伦比。
清西陵虽较东陵小多,但是未经大规模盗挖。中国历代帝王陵寑建筑,以此保存最为完整。
按:常有导游胡说,封建帝王为防止陵墓泄密,把建筑工匠杀灭殆尽。此乃想象,受阶级斗争理论蛊惑,既没有历史根据,也未见考古证实,且不合逻辑常理,墓葬是公开的秘密,工匠是劳动生产力,杀他们干什么?
●【牌坊、翁仲、石虎与桧柏】●
帝陵之外,规格较高的墓,最前有牌坊,甬道有翁仲,石像生多用石羊、石虎、石马。
马为役使之畜,羊为美味之食,而石虎为何而设?
晋张华《博物志》载,传说地下有一异兽,名“蝹(yùn)”,好食死人之脑,却惧怕虎与柏树,畏而远之。
中国古代陵墓多植柏,也是因此。且柏谐音悲,能烘托陵园肃穆气氛。
有一种柏,树干扭曲,久而有木无皮,叶有刺叶、鳞叶两种,名桧(guì)柏,宋以后人因厌恶秦桧,多称桧柏、圆柏;今人乃称其栽培变种为龙柏。
●【中山陵为何392级台阶】●
南京东郊的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优秀的陵寝建筑。墓室铜门单扇,门钉99,故意超过封建皇帝81。祭堂前设高下10个平台,台阶共392级。导游常摆噱头:瞧,从下望上,只见台阶,显高峻;从上视下,只见平台,心不慌,这设计多么巧妙!其实叫你我设计,也必仰望都台阶,俯视皆平台。不信拿支笔将侧面图画画看,就知道不足为奇。
关于中山陵台阶为何392,建国后曾多次听到导游各种介绍:《国父遗嘱》392字,或《建国大纲》392句,或历代皇帝392人,或同盟会成立时392会员,乃至“三”民主义加“五”权宪法再乘以悼亡七七“四十九”(3+5)×7×7=392……
众说纷纭,象煞有介事。20世纪90年代,我曾一一考证,指出上述种种,概属无稽之谈,乃至荒诞不经。而且《总理遗嘱》中山陵东侧灵谷寺无梁殿就有,我父亲一辈的都会背,多少字?不必数,横几行竖几字一乘,减去空位就得,才145字!《建国大纲》更刻在中山陵祭堂两壁,黑色大理石上,挺简要的25条,多少句?连分句算进,一共只几十句,哪来392?写书者为什么不去现场看看?导游明明看到也不伸出指头数数?
●【392级台阶没有任何涵义】●
其他说法,也只要翻翻史籍,都不难考辨其伪。其实,1913年初,中国民国首届国会,国民党倒是占了392个席位,可是,那会儿是袁世凯当总统……这个国会的名额占有数,能说明什么问题呢?与纪念孙中山,更是毫不相干。
中山陵台阶之所以392,实在是建筑坡度需要,没有任何涵义。为此,我二十多年前就著写专文,发表于《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批评谬说,是正视听。
不料,非但上述说法至今不绝,21世纪又冒出个新“发明”,并且写在江苏一本导游培训教材上,说孙中山逝世的1925年,当时全国人口3.92亿,即392百万,建为台阶数,以示举国哀悼。好在现在互联网方便,一查就知道,这个所谓“当年人口”数字,纯粹是捏造。
●【乱写害人,当心下地狱】●
我认为,中国导游谋生不易,读书时间少,人云亦云,情有可原。又由于教育制度糟糕,学生时代养成习惯,以为书上写的总不会错,没有识别谬误伪劣的本事。(常有导游朋友问我:你说某书某书怎么错,我们又怎么相信你说的对?我笑:请问阁下脖子上面的东西做什么用的?)
但专家、学者、教授、研究员、著书者,应该下点功夫,考证确凿,然后落笔,不可牵强附会,屎里觅道,信口雌黄。
说一句狠话:将各种乱七八糟的“知识”,图谶(chèn)数喻之迷信,诱导游受骗上当,当心堕入阿鼻地狱!
我尝自我批评,说上海导游胡说八道,是我上海旅游教育界的耻辱。中山陵台阶瞎三话四,则是江苏旅游教育界的难堪。白纸黑字者,尤难辞其咎。
●【水晶棺材】●
孙中山逝世比列宁迟了一年,差点儿也被盛殓于水晶棺材。
将遗体制成木乃伊供瞻仰,是斯大林为列宁开了个坏头。
全世界这么做的,无一例外,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如保加利亚的季米特洛夫,以及越南、中国和朝鲜(两代)。
彻底的无神论者,哪能那么喜欢将人神化呢?
●【墓区石碑】●
附墓之碑、记、传、志、铭:
碑——墓前竖石,源于西汉,今所见者,多刻墓主姓氏名讳生卒年月等,广义的碑文可泛指刻在石碑上的文字;
记——墓主事迹简述或丧葬经过记略,形式包括赞、颂等;
传——墓主生平概况,常刻在竖碑后面;
志——葬于墓中,即使地面夷平,一旦发掘,仍可知葬者为谁;
铭——志的附文,奉安者对墓主所发的感慨,大多为褒扬的有韵短文。
●【墓志铭】●
注意:“墓志”与“墓志铭”都埋入地下,是向阴间的鬼神报告死者身份生平用的,文字稿若不公开,则非后世发掘不能见到。
许多报刊辗转互抄《中山陵为何没有墓志铭》一文,读之失笑,即使有墓志铭,你也看不到呀。
该文又说中山陵只有谭延闿写的墓碑,也不通。“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於此 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那是奉安所立的“记”,不是墓碑。
附:2005年魂归道山的启功先生,生前曾自作“墓志铭”,颇可一读: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随葬品】●
陵墓中的随葬品,早先都用死者生前所喜欢和使用过的物品,后渐渐成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如慈禧随葬品的清单可开列几页,价值白银一亿两,不得了。
帝王只有极少数,如汉文帝、唐太宗,认识到江山未必永久,厚葬易遭盗挖,宁愿从薄从简。
据已发掘与盗挖的古墓,西汉以前,多以实物随葬;东汉始,多用明器(即冥器),一般是陶器,或木、石制品;明代还有铅、锡制品。
明器除仿制应用器物外,还有房屋、田地、仓、井、灶、家具、猪圈等模型,可考见当时社会生活情况与雕塑艺术水平。
宋代以后,纸张普及,多烧纸人、纸马、纸扎器皿家具之类。当代还有纸扎豪宅、豪车,丧葬时连同“女秘书”一并烧之的。
●【活人殉葬】●
古代社会还盛行人殉,让死者在九泉之下也有人服侍,将活人杀死了陪葬,残酷而野蛮。秦穆公死,殉葬者177人,其中有贤明大臣“三良”。
至战国,殉葬逐渐减少,先是用束草扎为人或动物形状的刍(chù)灵,可那太不长久也过于简陋;后来制成人形的木俑、石俑、陶俑,代替人殉。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另训诂】●
对于俑,孔子是什么态度呢?《孟子》载:“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历来都将孟子引用孔子的这句话,解释为:因为俑太像人了,孔子看了不忍心,于是对发明俑的人,发出了断子绝孙的诅咒。
我的理解大不相同:这里的“后”,应该是后继者。孔子提倡“仁”,称赞以俑代替活人,所以会说:“既然有人发明了俑,难道就没有后继者吗?”这才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真正解释。
也就是说,孔子是褒扬始作俑者的。孟子迟孔子一个多世纪,对至尊先师那句话,只能凭自己的揣测,可能为了强调儒家的“仁”,认为把俑做得像人也不应该。可是,倘若俑不像人,抓一把草来随便弄个样子,又怎么拿它来代替人殉?
孟子的解释,我认为不是孔子的原意。孔子不仅肯定反对人殉,也绝对不会因为俑像人而诅咒始作俑者。况且,那恶狠狠咒人断子绝孙的作派,也与大多数情况下春风和煦的孔子风格不合。
假如孔子这句话中的“后”,一定要解释为始作俑者的“后代”,则我认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也完全可以诠释为:那创造出俑的人,难道会没有后代吗?是用设问的形式,对始作俑者加以肯定。
有人举出《礼记·檀弓》“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哉”,认为孔子明确认为用俑者不仁,说那与用活人殉葬有什么两样呢。
我还是不能同意。《礼记》西汉才成书,谁能保证那是孔子的原意?是不是后人顺着孟子的解释,才那样说的?要知道,俑是泥土木头做的,和鲜活生命的人又怎么可以相提并论?
●【俑】●
果然,至战国,基本上就不再人殉。秦献公还正式下令“止从死”。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就是以陶人陶马代替将士战马的。
后世陵墓墓道上的石翁仲、石像生,也可看作是地面上的俑。
俑予死者以享受,给活人以安慰,留后代以欣赏。你看,无论泥塑、木雕、石刻、陶制,大多形象动人,栩栩如生,兵马俑的威武,唐三彩的丰韵,比寺庙里林林总总被顶礼膜拜受庸众香火的佛道偶像,不知精彩了多少!
●【明清还有殉葬】●
不料,活人殉葬在汉族政权的历史记载中,自秦开始断绝了1000多年后,竟于明初的帝陵,死灰复燃。
谁殉葬谁?嫔妃宫女殉葬皇帝。盖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原不把她们当人,弄死几个陪陪他去阴间又哪能!
凡殉葬者,向来都是将活人处死,古时用残杀,后改为毒死,或悬缢,然后将尸体摆放在陵主边上,或侧室。并非人们猜想的,放少量水和食物,让殉葬者食尽人死,那样尸体东倒西歪,不成体统,如我在其中,还必大闹地宫,叫那死鬼皇帝不得安宁。
●【殉葬止于明英宗】●
明宣德殉者10,内中一人名郭爱,进宫才21天,抽中死签,临终赋绝命词:“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心悽悽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字字血,声声泪,控诉惨无人道的殉葬。
或许正是受此词感动,宣德之子明英宗,临死前遗命曰:“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总算在他晦黯一生的最后,添了一笔亮色。
清初汗、帝,因少数民族,风俗落后,还实行人殉,但至康熙,就不再,毕竟华夏文明,更重要的是时代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