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原是用于祭祀活动的高台。中国在原始社会,已设坛祭天地祖先。《周礼》明确了郊祭制度。
●【封禅】●
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别人最多一次,他活着的最后22年,竟去了8次,可谓狂热)、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先后6个皇帝,共13次,往泰山封禅(shàn)(很多书,如《导基》,说历代皇帝都去,简直胡扯)。
封是祭天,在泰山;禅是祀地,在泰山附近的梁甫(父)山等。
武则天也曾封禅,或许她自己想到是女的,没去泰山,改往嵩山,为纪念这事,还把年号改为“登封元年”,嵩山所在的地名,也改了登封。
●【教授不懂封禅】●
有的书说“封禅,即祭泰山神”,可谓不懂常识。上海那本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指定(系列)教材《导基》就这么写。初版付梓前,我直言指正,不听;以后年年重印,我年年提,新书出来,始终是“封禅,即祭泰山神”。
兹事体大,我一次次恳切写信,面陈。主编范教授不学有术,领导王处长听主编不听我,把错误进行到底。直到我发现连一般辞书都有关于封禅的解释,告之,才改正。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可叹多年培训,教师奉上级之命,一律照书上写的讲,就是错了也不许告诉学员,以致贻害了数万导游,日后带团实践讲解,更误导了千百万游客。但愿看到本书的导游,从此能纠正过来。
●【郊祭】●
封禅途远事繁,极大多数朝代和皇帝,都行郊祭(郊指内城之外)。
今北京有保存完好的南郊天坛、北郊地坛、东郊朝日坛、西郊夕月坛,以及先农坛、先蚕坛等。
“祭”字从篆书看,上部是一只手拿着肉,下部“示”是祭坛。中国人重视吃,祭神祀祖都供奉食物,祭祀过的胙(zuò)肉,不仅好吃,而且食之有福。不像西方,无论敬神祭鬼,什么吃的也没有。
●【牺牲与太牢、少牢】●
古代祭祀的牺牲(因有奉献于神圣的崇高之义,后称为国捐躯者为牺牲),最高规格用六牲:马、牛、羊、豕(shǐ)、犬、鸡;
去马,谓五牲;再去犬、鸡,谓三牲,或称“太牢”,后大多单以一牛称“太牢”。
太牢三牲去牛,为“少牢”,但单用一羊,也称“少牢”。
民间祭祀,多用猪头(可以蹄髈代)、鸡、鱼各一,俗称“猪头三牲”,沪语骂人话“猪头三”即由此来。
●【皇帝禁养猪】●
明正德时,因皇帝生肖忌讳,且与国姓谐音,曾禁全国养猪,皇宫当然也没肉吃,日久皆以寡味为苦,嘴巴淡出鸟(屌)来。其实皇帝同样想吃猪肉,但“自古君王不认错”,怎么可能改过来?
幸大臣机智,翌年清明,照例须祭祖,奏请是否仍用古制,正德允准,猪肉才得以开禁。
大凡人一踞某个地位,便总是有理,听不得逆耳忠言,更不肯承认错误,即使万不得已改正,也必风轻云淡,敷衍搪塞,而当自己喊自己“正确的”时,错误已经很大了。
天坛
明朝前期天地合祀于此,故围墙北圆南方,含天圆地方义。主建筑三:
●【纯汉白玉的圜丘】●
南,“圜(此字两音,北京导游多读huán,我认为应yuán)丘”——皇帝每年冬至日出前,亲自祭天,三层圆形汉白玉须弥座台基,台阶、栏杆、石板,皆取9的倍数。
外有正方形汉白玉壝(wěi)墙,亦天圆地方义。
●【皇穹宇与回音壁】●
中,皇穹宇——平日供皇天上帝牌位,冬至祭天时请出,祭毕奉回。如当日有雨,可在此室内祭天。
圆形围墙有“回音壁”声学奇趣。所谓回音壁,须两人配合,各站南边门内两侧,一人斜向北边作短促呼喊,一人聆听,有先后两声,前声为直传,后声为墙壁折射之回音。有的游客不懂,朝着墙壁乱吼一气,哪里听得到回音!
●【最高大祈年殿】●
北,祈年殿——统高38米,建于三层圆形汉白玉须弥座祈谷台上,因取阴阳调和义,栏柱顶部雕饰,上龙,下凤。
殿三重檐,顶圆攒尖,盖青色琉璃瓦。立柱、壁柱、廊柱,分别合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之数。或谓这三数相加等于二十八,合天上二十八星宿,我看此说勉强,未必有关。
每年皇帝要两次前往,春祈丰收(“年”字甲骨文作“秊”,有人释为“禾千”,不对,此字原义是一个人背负着一捆禾),秋谢天赐。
地坛
●【“方泽”——地坛】●
在北郊,夏至祭地;取天圆地方之义,又称“方泽”,且属阴,故正门朝北,须弥座二层,台阶、栏杆、石板等皆取8的倍数。
社稷坛
●【五色土——社稷坛】●
按五行、五方、五色对应之说,表面铺设符合中国地域五色之泥土,为社神;中间有一方尖短石柱,为稷神。
因地属阴,故正门与祭殿均在坛北,门朝北开。
“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国以土为基,民以食为天。故“社稷”亦作为国家政权之代称,与“江山”连用,或单独用,即是国家。
庙
●【庙祭鬼神】●
庙为祭祀鬼神场所。现代人说到鬼,往往害怕,其实古人认为,人死后即成为鬼,全都是鬼,鬼与神相提并论,十分正常。杜甫诗句“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可证。
庙的种类很多,如皇帝祭祖于宗庙,又称太庙。
另有伏羲庙(甘肃天水)、轩辕庙(陕西黄陵),以及文庙、武庙等。
●【公祭之闹剧】●
中国人对于祭祀鬼神,特别热心,各级政府的公祭,不时见于新闻。对此,我腹诽久矣。谁都清楚,祭祀铺张排场,耗用公款,劳动民力,不过一阵子热闹,既无益于弘扬文化,也不见得凝聚人心。祭黄帝、祭大禹、祭孔子,我们已习以为常。各地仿效,天水祭伏羲,白水祭仓颉,临汾祭尧舜、运城祭关公、到后来,说不定连秦始皇、王昭君也会被公祭,又该花去纳税人多少钱呢?
比如浙江某县级市,因有“仙都”之别名,算与黄帝扯上点关系,十多年来,每年两次祭黄帝,重阳公祭,清明民祭,形成制度。届时恭读洋洋祭文,敬献三牲五谷,念念有词,手舞足蹈。公祭的主角,当然政府官员,党政领导,想象不出,这段时间,他们还有多少心思精力,为地方发展操劳,替民众百姓办事?
所谓民祭,恐怕仍是公办,经费自然摊派,即使赞助,真的能保证心甘情愿?况且,无论公祭民祭,都是农工商学充当群众演员,一年两度,被放下本业,鹜趋操练,形同木偶,真的就那么赴之欣然?我将心比心,恐怕不会吧。
本书初稿杀青前不久,又见报载:2011年惊蛰,河南淮阳太昊陵祭“人文始祖”伏羲氏,头炷香烧出了118万元人民币的天价。中国人的信仰与外国人不同,人家进教堂做礼拜,是忏悔过失,荡涤心灵,我们无论信什么,拜什么,都讲究实惠,向神祗进香,必提要求,图回报,仿佛做交易。不知这炷头香烧上去,希望得到什么,祈祷词又是怎么表述的?评论责问:这笔钱是从哪里斥的账?118万元收到后开不开发票?伏羲氏他老人家在哪里接受,能享用得了吗?
●【文庙——孔庙】●
中国因尊儒,各地多有孔庙,因唐玄宗谥封孔子为文宣王,或称文庙,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全国文庙以山东曲阜孔庙为祖庭,规模最宏伟。主殿大成殿,高32米,宽54米,石雕龙柱,连皇宫都没有。据说如皇帝老儿来祭孔,须用红布围起,以免嫉妒生恶。
●【孔庙中轴线建筑】●
孔庙前有棂(líng)星门。“棂”本为“灵”,灵星是保护稼穑(sè)之神,明代改作窗棂之棂,为孔庙专用,有人认为是文星,喻优秀人才。
门内泮(pàn)池,水池半圆,意为诸侯讲学处。泮池上的桥,须有功名者才可行走,也即至少生员(秀才),所以乡试考中也称入泮。入泮满一个甲子,可行“重游泮水”,高寿庆典,很荣耀。
●【大成殿主祀、陪祀和配享】●
主殿大成殿,主祀孔子,明代因朱元璋说谁也没见过孔子,令毁像,代以“至圣先师孔子神位”的“木主”(牌位,民间孔子牌位皆书“大成至圣先师”),清代复设孔子立像。
南宋始,至圣左右陪祀四圣:
复圣颜子——名回,字渊,孔子最得意弟子,惜41岁早逝;
宗圣曾子——名参,字子舆(“参”与“骖”通借,据其字,音cān不读shēn),直接传承孔子学说最主要者,传作《大学》;
述圣子思——孔子孙子,名伋,传作《中庸》;
亚圣孟子——名轲,曾向孔子孙子子思的弟子求学。这话拗口,故我创导游语言,向游客说:“孟子是谁?他是孔子儿子的儿子、学生的学生,阐发孔子学说最卓越者,言行主要记载于《孟子》。”
两边十配享,皆孔子弟子,称孔门十哲。如十二配享,最后一名是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康熙时特别看重朱熹,令入祀。
●【孔府】●
曲阜孔庙东北紧贴孔府,是孔子及其嫡传后代居所。北宋仁宗时,封孔子四十六世孙为衍圣公,府邸号称“天下第一家”。
1935年,孔子第七十七代孙衍圣公孔德成,接受蒋介石建议,去“衍圣公”称号,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2008年,89岁的孔德成在台湾病故,衍圣公历史终结。
孔府之前堂,犹如官衙,门户重重;后宅住女眷,庭院深深,挑水夫也不得入内,须倾水于门外西边的石槽,里面女仆用桶候接。
●【孔林】●
曲阜旧城北郊有孔林,最早葬孔丘、孔鲤(50岁死,孔子有老年丧子之痛)、孔伋祖孙三代,三墓按“左昭右穆”制度布列。
孔林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占地3000余亩,共葬孔子后人10万余,如明末清初《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其中一警句常被今人引用:“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安阳竟有袁林】●
或谓圣人之陵,乃得称“林”。
安阳洹(huán)水北岸有袁世凯墓,似中西合璧,前置照壁长67米余,全国之最。建成时子辈欲称袁陵,总统徐世昌认为袁不能享帝王规格,建议称袁林,殊不知更加错误,所以当地百姓始终称其袁墓。但安阳推介旅游景点,至今称其袁林,市内还有袁林路,不妥。
按: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据说因其母名分不高被拒葬祖陵,怒誓不回家乡,清末遭开革,便隐居安阳洹上村,后又作为归葬之地。
●【国子监、辟雍】●
北京是明清帝都,孔庙规模仅次于曲阜。
孔庙西侧,有从前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内有天子讲学的辟雍,四面环圆形水池,中间殿宇四方攒尖顶,四方设桥,通道可达。
●【武庙——关羽不圣】●
武庙祀武圣,武圣人有二:关羽、岳飞。
统治者提倡忠义,鼓吹推崇关羽。其实,即使读罢将他大大美化了的《三国演义》,关羽作为“圣”,也是很不够格的。如降曹,哪有义?放曹,焉见忠?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载,关羽助曹操攻吕布时,索讨敌将秦宜禄之妻。有人批评他好色(还记得那篇文章的题目有趣,《踹关公一脚》),我倒不以为然,盖那个时代都这样,况且美女谁不喜欢?原文是:“公(曹操)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曹操起先答应,但因关羽一再提起,料必绝色,令送来看看,果然漂亮,遂自己纳了。关羽美女没得着,倒坏了名气。
●【关帝庙】●
关羽的神化,始于宋神宗自比刘备而出现的尊刘抑曹观念;明初,独立设庙,万历封为“忠义大帝”;清代尤甚。
关羽墓有三:老家山西运城衣冠冢;湖北当阳葬骸骨的关陵;首级因曹操得孙权之献而葬洛阳,称关林,三墓中规格最高。
因道教原因,关庙也称关帝庙,以运城解(xiè)州者为全国最大最壮观。
中国各地,特多关帝庙,我分析原因,大致如下:
一、崇祯初,匆匆废魏忠贤1700生祠,仓皇间,几乎都改为关帝庙;
二、清入关前,译《三国演义》启蒙汉文化,满人熟读此书,大甚于汉人。关羽名声由是大振,与释迦牟尼、观世音并列为萨满教三大主神;
三、岳飞抗的是金兵,女真是满族祖先,清代抑岳扬关,为关羽涂脂抹粉;
四、关公形象独特,丹凤眼,卧蚕眉,枣红脸膛,丰须美髯(按:男子脸部,唇上之髭,颔下之须,颊边之髯,统称胡须),显忠义勇猛;
五、清代晋商遍及全国,各地多建山陕会馆,供奉主神关公,后又演变为财神;
六、江湖帮会慕刘、关、张结拜之义气,多在关帝庙义结金兰。其实刘关张三人结义乃小说家言,并无历史依据。按:“金兰”出典于《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xiù)如兰。”
●【岳庙与“莫须有”】●
岳庙以杭州最著名,岳飞老家河南汤阴也有。
杭州岳庙西侧岳坟,前跪铁像四:秦桧(huì)、王氏,诬飞谋逆的张俊(注意勿与同时之张浚混淆),审飞定罪的万俟卨(Mò qí xiè)。
报刊文章几乎所有提到这件史事的,都说宋高宗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岳飞。“莫须有”意为“应当有”,乃猜测之词。
史实是:岳飞蒙冤下狱后,韩世忠责问秦桧,岳飞到底犯了什么罪。秦答“谋逆”。韩索要罪证。秦桧支吾,说证据给岳飞烧掉了,但“其事体莫须有”。韩忿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可见“莫须有”三字,犹如捏造、强加、诬陷不实等义,用以强调岳飞的冤狱,但本身不是罪名。岳飞的罪名,是“谋逆”,以及不听军令调遣等。
●【“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
岳庙大殿两壁有四石碑,擘窠(bò kē)大字“盡(尽)忠报国”。
注意,“尽忠报国”不能错为“精忠报国”。在我记忆中,凡提到这个词儿的文章,几乎全部,至少十之八九,都没写对。
“尽忠报国”是勉励,岳飞被诬受审时,裂裳显示背上所刺;“精忠报国”是称赞,宋高宗倚重岳飞时所赐,均见《宋史》列传第一二四《岳飞传》。
小说《说岳全传》、京剧《岳母刺字》,将岳母所刺的“尽”字,都搞错作“精”了。1980年代我在《新民晚报》上刊载过短文,有读者来信责疑,复函告知出典,请以史籍为准,不要凭文艺作品为据。
而且,“精忠报国”别处可用,如南京灵谷寺灵谷塔、峨眉山报国寺偏殿蒋介石氏所题匾者,惟岳庙绝对不可能出现这四个字,如用,那是替赵构张本帮腔。
许多书提到岳飞或岳庙,都作“精”忠报国,我每每与人说起,“精”是“尽”之误,在座者反道我错了。
读者诸君如若不信,请去杭州岳庙看看,不但石碑上刻的大字是“盡(尽)忠报国”,岳坟前西廊,还有文徵明《满江红》词碑,将害飞致死的罪魁宋高宗赵构示众。
●【真武庙】●
道教祭神处,多称庙,如城隍庙、龙王庙、土地庙等。
湖北西北十堰的武当山,相传为真武得道处,山名即出于“非真武不足以当之”,因而也是其道场。
600年前,明成祖朱棣从北平南下“靖难”,夺取皇位成功,自认为有北方之神玄武祐助,甚至自以为是真武转世,遂在造好北京皇宫后,将工程原班人马调到武当山,建成规模宏大、构筑华美的真武庙建筑群。
●【岱庙天贶殿】●
泰山正南有祭泰山神的岱庙,其主殿名天贶(kuàng)殿,高22.3米、宽48.7米,与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合称“中国三大殿”。
天贶殿是宋真宗自欺欺人下令建的。宋与辽订“澶渊之盟”后,佞臣王钦若假造天贶(赐)帛书称赞此事(疑皇帝指使),真宗遂往泰山封禅,故名。
按:正因为宋真宗玷污了封禅的神圣,后世帝王鄙之,如乾隆,虽登游泰山而不封不禅。
天贶殿内两边与后面,有泰山神启跸(bì)回銮(luán)壁画,甚佳,实际是帝王往返封禅的宏大场面,人物近700,我认为当是中国古画之最。
祠堂
●【家族祠堂】●
百姓祭祖,多在家庙。“祖”字的右半“且”,是男性生殖器。
大族都有本族之祠堂。明代放宽民间修祠堂的限制,出现了有族必有祠的盛况。
中国祠堂自明代以来,例供高、曾、祖、考(父)四世,妣(bǐ,母)位与考位同祭,妾无位。高祖以上的,无牌位,仅载姓名于族谱,作为列祖列宗共祭。所以看到祠堂供奉牌位,从上到下,只有四排,不要大惊小怪。
其实,祭祖祭四代,已经多了,我尝大庭问众:谁能说出曾祖父的名字?一个都没有,连晓得祖父名字的也不多(除非乃祖是名人)。
●【旗杆与“倒楣”】●
家族祠堂门口多有“夹杆石”,两石之间树有旗杆。因科举考试关系到全族的荣辱,“一第知何日,全家待此身。”“一士登甲科,全族光彩新。”故明清惯例,凡族中有一人中举,祠前即增一旗杆,以此光耀门楣。
清代一笔记说,若其科名被褫(chǐ)夺,则放倒旗杆,此即“倒楣”之来由。或说生员凡赴乡试,即树旗杆于祠堂前,以为预祝成功的彩头,如不中,则“倒楣”。
按:辞书释“楣”为房屋的横梁、门上的横木,屋檐口椽chuán端的横板。
●【先贤祠堂】●
也有先贤,为后世所敬仰,建祠堂祭祀。
名气最响数武侯祠,纪念诸葛亮,“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武侯祠其实附于汉昭烈帝庙内(刘备谥号昭烈),但老百姓心目中,诸葛亮远远高于刘备,都称那地方为武侯祠,而不讲昭烈庙。
此外还有秭(zǐ)归屈子(原)祠、西安杜公(甫)祠、乐山三苏(洵、轼、辙)祠、杭州于谦祠、海口海公(瑞)祠、北京袁督师(崇焕)祠等。
会馆
会馆最早见于西汉之京师,相当于当代之“驻京办”招待所,明清尤盛。
大都市多建有会馆,有同乡会馆和行业会馆两大类。
●【同乡会馆】●
同乡会馆也称同乡公所,为同乡聚会、宴饮或借居之处,常设供奉乡贤的祠堂,其经济开销,大多由殷实商家资助。大会馆还设学塾,教子弟读书。
科举考试贡院所在的省城,尤其京师,同乡会馆为赴试士子提供免费食宿;未考上者若无颜回乡,或发愤用功下次再考,也常借住于会馆读书。
鲁迅在北京生活14年,前半就住在绍兴会馆,后来才在八道湾买了房子。
●【行业会馆】●
行业会馆也称同业公所,多作商人议事交谊之用,类似当代之行业协会,故多供奉行业神。
会馆大多设戏台,酬神娱乐,联络感情。商家常借会馆演戏请客,结交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