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七、封建伦理 1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9 12:54:23

封建社会的伦理,包含内容很多,如维护皇权、宗法制度的三纲、五常,作为道德规范的四维、八德,以及压迫妇女的三从、四德等。

 

★【“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之纲,父为子之纲,夫为妻之纲。

纲是统领的意思。但民间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之类,除特殊情况,事实并非如此。封建社会毕竟要比奴隶社会进步,君要臣死,不能随心所欲,必须罗织罪名,锻炼成狱,借法治之名而死之。君权和臣权之间,始终有制衡,有斗争,前者往往培植亲信以对付后者,宦官弄权便由此产生。

当然,君既要臣死,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口含“天宪”,移弄手段,大都能达到目的,更不要说某领袖自称的“和尚打伞,无髪(法)无天”了。

确立“三纲五常”的,不是孔、孟或朱熹,是汉武帝时的董仲舒。

事实上,如关于“君臣”之伦,孔子倒是说过:“君不义,臣可争于君;父不义,子可争于父。”孟子曾对齐宣王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谏之而不听,则易位。”齐宣王闻此言,勃然变色。可见孔孟,尤其孟子,还是很有民本思想的。民本思想,正是民主意识的前提。

当代,有些地方也有“三纲”:领导为群众之纲,上级为下级之纲,一把手为班子之纲。这三纲,都是违**的,而追溯其源,就是皇权专制和独裁。

“五常”—— 仁、义、礼、智、信,是由“三纲”统领的道德规范。有人指出,若是由人类的共同价值统领,即以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为基础,这五个字还是能适用于今天的。我笑,既已赋予“五常”新的意义,那当然别论。

 

★【“五伦”】★

“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朱熹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君臣”或引申为主仆、主奴。

龚自珍子龚橙(号孝拱),愤世嫉俗,自号“半伦”,据说是惟有一妾,只算半妻。按:常见文章提到龚孝拱导引英法联军劫烧了圆明园,我考证过,根本没这回事。

 

本章节以下段目:

●【“忠”与仁、义】●

●【关于大义——西方的观念】●

●【——苏联、日本和中国】●

●【民族犯罪和忏悔】●

●【十义、四维、八德】●

●【“三从四德”】●

●【缠足】●

●【四友】●

●【不孝有三】●

●【“百善孝为先”?】●

●【三姑六婆】●

●【今日之道德】●

●【道德与信仰】●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