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一、谥号、庙号、年号 2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9 11:16:49

●【美谥愈滥】●

谥号之褒贬也有不合实际的,如楚共王,一生干坏事不少,恐怕到九泉之下无脸见先辈(其父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自己提出恶谥“灵”或“厉”;但他一死,大臣们觉得那样做太失楚国面子,于是谥为“共”。至后世,美谥愈滥,例子不胜枚举。

谥号当然惟死者所有,如某电视剧台词有“汉武帝刚才对我说……”,谬。

但历史上确也有极个别尚未死而为谥号讨价还价的,如楚成王被太子逼弑,求食熊掌拖延时间,不允,说“熊掌难熟”,令自缢;脖子被勒气将绝,命悠悠一丝赴黄泉,却不瞑目,等谥,告曰谥“灵”,眸(moú)睁愈大,似有所语,改谥“成”,这才眼闭。

史学家为了行文简练,常免去谥号所共有的字,如两汉,除开国皇帝外,谥号都前置“孝”字,就省略掉了,如汉孝景帝、汉孝武帝,省为汉景帝、汉武帝。

通常,因隋以前帝王不是人人都有庙号,故史书概以谥号称。

注意:汉高祖刘邦也是因谥号高皇帝而后人称之为高祖,很多人不知道,此“高祖”不是庙号,其庙号是汉太祖。

 

●【官谥、私谥】●

皇帝对臣下赐谥号叫“官谥”,文臣谥号最高“文正”(如清朝,只八人,晚清四大名臣首位即谥曾文正),其次“文忠”“文襄”(“忠”文“襄”武,另三位谥李文忠、左文襄、张文襄);武将最高“武宁”。

关羽谥号“壮缪”,乾隆钦定《四库全书》时,以为“缪”字不佳,改谥“忠义”。对此,有人以为古代“缪”与“穆”通,乃美、纯之意,“壮缪”属褒谥,乾隆不该妄改。但谥法确实有“名与实爽曰缪”之说。而关羽真的名实不符,就如鲁迅评《三国演义》说的,“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我认为谥他“壮缪”,并无不当,至于乾隆该不该改,那是另一回事。

有的谥号因人物特殊,用过便不再用,如孔子之谥“文宣”。

此外,从东汉开始,也有亲友、弟子赠谥号的,称为“私谥”,如东晋陶渊明谥靖节征士,北宋林逋(bū)谥和靖先生。

 

庙号

●【太庙之号】●

庙号始于商,帝王祭其祖宗于太庙,早先限有德行功业者,只七人,一人一庙,各有庙号。

从东汉明帝开始,列祖列宗共享一庙,以神主(牌位)分别书庙号,依然并非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如西汉12帝,有庙号者5;东汉13帝,庙号7。

 

●【隋以前谥号,唐以后庙号】●

唐代以后,因每个皇帝都有庙号,而谥号则字数太多(如唐太宗谥“文武大圣大广孝”),遂概以庙号称,直至清代结束。

所以,中国古代,正好以隋、唐为分界:隋以前帝王,谥号称;唐以后皇帝,庙号称。

 

●【开创称“祖”,守成称“宗”】●

每个朝代,庙号都是“祖”开创于先,“宗”守成于后。

唐高、宋太、辽太、金太,各一祖;

元太(追尊)、世,明太、成,各二祖;

清太(追尊)、世、圣三祖。

好笑的是,对于各个朝代庙号各有几个“祖”,如此简单的常识,上海《导基》初版就错,我提了多次,主编改了多回,十来次修订版,竟然从来没说对过,弄不懂这班人哪能介笨。

庙号都用尊字,具体也因人而称,如唐武宗,讨伐割据的藩镇,断然灭佛,都与武相当;宋仁宗颇有仁政,史载大臣直言激烈,唾沫星子沾脸不怒,故庙号仁宗。

但惟其庙号都用尊字,故不能凭庙号判断本人之品行——试看明朝中后期那些昏庸荒唐皇帝的庙号,如正德“武”宗、嘉靖“世”宗、万历“神”宗、天启“熹”宗,谁个不冠冕堂皇来!

庙号与谥号一样,死后才有,某电视剧唐僧玄奘台词“太宗皇帝命我西天取经……”,且不论玄奘甘犯王法、偷渡出境、冒险西行的史实,众所周知,他取经回来后四年,唐太宗才死,活着的皇帝哪来庙号?

 

年号

●【年号始于汉武帝】●

皇帝纪年用,始于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并追定了此前30年建元、元光等五个年号(很多书说年号始于公元前140年建元元年,误,“追定”是事后补缺,不能算),起先6年一换,后来4年一换,共用过11个年号。

以后新皇帝即位,大都宣布明年改元××,第二年即为××元年,称为“开元”。“元”是起始,“开元”即重新开头纪元。

中国古代有不少皇帝,为纪念新开纪元,常铸“开元通宝”。“通宝”意思是流通的钱币。巧的是,唐玄宗有“开元”年号,还是有名的盛世,于是,很多人见到“开元通宝”,就认为是唐玄宗时铸的钱币,这就错了。

最早铸“开元通宝”的,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

 

●【十进位衡制从铜钱来】●

唐高祖的开元通宝,规定每钱重1/10两,也就是一两铜正好铸10枚钱。

唐之前,秦始皇铸造的半两钱,“两”是重量单位,一斤十六两,便于四次对半开,一斤铜铸32枚钱,没什么不好。

而汉武帝开始铸造五铢钱,以后沿用,到这时,已通行700年。“铢”也是重量单位,一两二十四铢,一斤铜铸多少枚钱?16×24÷5=76.8枚钱,“铢”这个衡制单位,进位、换算,都极不方便。

“通宝”一枚钱重1 /10两。用“钱”作衡制单位,1两=10钱,属十进位制,比“铢”当然要好得多。从此,中国的衡制,多了个“钱”的单位。

而且,很可能我们的老祖宗,由此得到启发,“两”以下,也都实行了十进位制, 1两10钱、1钱10分、1分10厘、1厘10毫,这就方便多了。

在铜钱上铸年号,始于唐高宗之“乾封泉宝”。年号铸在铜钱上,就如现代钞票印上发行的年代,是个好办法。从那以后,一直用了1200多年,直到清末,甚至今天的硬币。

顺便提一下,钱币除别称泉宝、通宝之外,还有称“元宝”的,开始于宋太宗亲笔以真、行、草三种字体题写钱名的“淳化元宝”。元代,将马鞍形银锭称为元宝。

 

●【历代年号,一帝多变】●

因汉武帝屡改年号开了个坏头,历代皇帝在位期间,也常为祈天或求安,随心所欲改元,甚至有过同一个皇帝一年中用三个年号的。

如公元304年,晋惠帝永安元年,七月改建武元年,十一月复永安元年,十二月又改永兴元年。

武则天自己当皇帝15年,用了14个年号,其中四年都是一年两个年号;公元695年,也是一年三变,开始是证圣元年,九月改天册万岁元年,三个月后因登嵩山封禅,改万岁登封元年,第二年三月,又改为万岁通天元年。

年号按理不应重复出现,也就是以前用过的不能再用,但实际上重复的不少,当然大多是不知道而无意中重复了。

故意重复的例子是:元朝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用过“至元”,末代皇帝元惠宗(元顺帝),因仰慕先祖,欲挽颓势,也用了“至元”年号。所以元朝有两个至元,前至元到三十一年,后至元仅六年。

年号都有吉祥意义,大多二字,也有四字,如上述之武则天,又如宋太宗太平兴国、宋徽宗建中靖国;个别还有三字,如梁武帝中大通;六字,如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祚。

 

●【明清两代,一帝一年号】●

从汉至元,历朝皇帝,因在位期间年号多变,故史家都不以年号代称。

但明代自洪武帝朱元璋始,规定一个皇帝就用一个年号,故年号可代称皇帝——惟正统、天顺为同一个皇帝(该先后两个年号间,夹了个兄弟景泰),所以史称明英宗。也惟其如此,明朝16帝,有年号17: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后金开国的努尔哈赤年号天命,皇太极年号天聪,后因国号改为清,年号也改崇德,皇太极遂有两个年号。

所以清朝从太祖努尔哈赤汗,直至末代皇帝宣统溥仪,共12位汗、帝,却用了13个年号,乃有“清宫十三朝”之说: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有人以为清宫十三朝是十二汗、帝加一个慈禧,非。

今人游览文物古迹,大多明清两朝遗存,导游应该将明17个、清13个年号,倒背如流,滚瓜烂熟。

 

●【尊号、徽号】●

此外,皇帝还有尊号,为臣下所敬奉,吹捧异常肉麻,而且字数很多。明代皇帝尊号连谥号17字,清代21字。

史载宋神宗拒受尊号,曰:“尊号于朕,一无加损,虽上百字,有何用途?”皇帝如此明智者少。

也有皇帝向长辈恭献徽号,如同治时敬奉东西两宫太后徽号慈安、慈禧。据《清史稿》,后者“初尊为皇太后,上徽号,国有庆,累加上,曰:慈禧端祐康颐……共十九字,及崩,即以徽号为谥”。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