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二、历代官制述要 1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9 11:19:53


★【中国古代官员】★

国家官制之设,在中枢,是协助皇帝统治;在地方,是管理万民百姓。中国官员与西方官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除了作为执掌政权的管理者,还承担着灌输儒家理念的义务,即宣传教化的责任。“君师合一”的“君”,不但是皇帝,也包括各级官员。

《论语》中提到,孔子学生“南方夫子”言偃(子游)任武城邑,以文艺教化百姓。孔子经过,闻弦歌之声,笑他“割鸡焉用牛刀”。偃正色说:我这样做不正是您教导的吗?孔子连忙道歉,告众弟子:言偃说得对,我刚才是同他开玩笑啦。

 

★【官多,行政成本高】★

中国自秦汉至明清,封建官制越来越繁琐,官员队伍越来越庞大,老百姓养活官员的负担越来越重,到后来,管民的官不见减少,管官的官愈来愈多。

据统计,历史上一官与众民的比例,西汉是1∶7945,东汉7464,唐2927,元2613,明2299,清911。民国不详。建国初1∶600;此后迭经政治运动,官愈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分母渐小,官民之比,比建国初多,更比从前多多。

2012年国家公务员局公布:以“政府财政供养”为“官”的界定(不包括也是政府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人员),中国的官民之比是1∶194.3。

2014年公布的数据是:国家公务员708.9万;另外还有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公务人员,他们也“吃财政饭”,靠纳税人供养,约1400万——每不到100个中国人中,就有一名这类政府“雇用”的人员。

我认为,中国的问题不在于官民比大,而在于行政成本太高,尤其被称为“三公经费”者,即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不仅世界称最,而且屡“减”反增。

 

设丞相助皇帝行政,太尉(yù)军事,御史大夫(dà fū)副丞相兼监察,并为三公。将军掌征伐;廷尉(wèi)掌刑法;治粟内史掌财政。

地方设郡守(太守)。郡以下,万户以上设县令,不足万户设县长。县下设乡,乡下设亭。

 

★【“大夫”读音】★

按:“大夫”在先秦,是贵族封号。秦汉开始,成为官职,除御史大夫外,还有备顾问的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隋唐以后,大夫成为高阶官员统称。注意:以上“大夫”二字,都读dà fū。京剧念dài fū,“大”字音误。

北宋曾为医官设官阶,最高大夫,其次郎中,故今多称有固定诊治场所的医师为“大夫”,旧时也称游走四方行医的为“郎中”。或按地域不同,北方称大夫,南方称郎中。为区别于正式的大夫官名dà fū,治病的大夫读音为dài fu,注意,“夫”字轻音,与京剧念dài fū,也有不同。

 

本章节以下段目: 

●【关于“宰相”】●

魏、晋、南北朝

●【何为“三省”何谓“中”】●

隋、唐

●【何为“台谏”“节度使”】●

●【六部二十四司】●

●【“知”】●

●【官制“左”“右”孰大】●

●【“达鲁花赤”】●

●【内阁】●

●【监察官】●

●【“三堂”与“九卿”】●

●【特务机构】●

●【宦官与“太监”】●

●【地方官】●

●【师爷】●

●【“奴才”与“臣”】●

●【大学士——中堂】●

●【军机处】●

●【总理衙门——外务部】●

●【改双官制,增设新部】●

●【官员考核】●

●【总督、巡抚】●

●【清代师爷】●

●【军制】●

●【官职不能望文生义】●

●【考试(核)制度】●

●【回避制度】●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