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七、水利工程 1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7 14:04:00

都江堰

★【“天府之国”的水利】★

战国后期,秦蜀郡守李冰在灌县(今成都西北的都江堰市)的都江——岷江流经成都的一段,选一弧形江段(有利排沙),在东岸凿“离堆”,开“宝瓶口”,用长竹笼装巨大鹅卵石,垒筑分水坝“金刚堤”(前端名“鱼嘴”),从而将由北向南的水流,分为内江、外江两股;

又在内江的水流拐弯处,用卵石竹笼,筑成较低的溢流坝“飞沙堰”,以利排沙于外江,且丰水时泄内江过多之洪水,枯水时确保灌区之水量;

宝瓶口引内江水东向,分为各支流,灌溉成都平原八百余万亩农田,获“天府之国”盛誉。

若当年降雨与预测的不相符合,可及时调节鱼嘴与飞沙堰,控制水量,使灌区无旱涝灾害。按:这是我的研究判断,他书未见,尚待进一步考证。

整个工程称为都江堰,据当代考证,实际上早于李冰约280年。

每年秋冬,官府征徭役民夫,用粗木三角架,吊挂竹笼鹅卵石制的杩槎(mà chá)挡水,维修设施;根据对来年雨量的预测,修正鱼嘴的角度与飞沙堰的高度。这一做法形成世世代代相传的制度,如刻于石碑的“深淘滩,低作堰”规定,疏通水道的“遇弯截角,逢正抽心”原则。

若无都江堰,中国历史说不定另一种写法,比如,“秦王扫六合”,固然未必成真;楚汉相争,恐怕也“胜败兵家事不期”(此二事与郑国渠的开通也有关);蜀汉一隅之地,难与魏、吴抗衡,则诸葛亮“功盖三分国”,长达半个世纪,又何从谈起……

 

本章节以下段目:

      郑国渠

●【“万世之利”与《谏逐客书》】●

      灵渠

●【湘桂运河“灵渠”】●

      坎儿井

●【难以说清的“坎儿井”】●

      大运河

●【“南北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

●【分清两条大运河】●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