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十七、国、共建党与合作 3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6 18:07:47

●【给反对党以自由】●

陈独秀晚年,曾言“特别重要的是反对党派之自由”。

胡适对此十三字评价极高,说:“独秀抓住了近代民主政治的生死关头。”

其实,针对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论,第二国际理论家罗莎·卢森堡早就指出:“自由永远应当是持不同政见者的自由。”

按此标准,国民党这回才算走向民主了。

中华民国早期的“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自张作霖以大元帅当政,经历国民党漫长的党国体制、威权统治,中止了60多年后,终于重现了。

按:与蒋经国同时,中国另一位政治家,也承前人之独裁,开后来之新局,恃一言九鼎的超强人地位,更有翻云覆雨的专制手段,其经济改革大刀阔斧,披荆斩棘,但政治改革故步自封,裹足不前,尤其涉及带根本性的政治体制的改革,虽然发过不少谠言宏论,终究跳不出如来世尊的五行山,没有革故鼎新的决断行动,错过了成为蒋经国这样历史伟人的机会。

 

●【民主集中制】●

还有,孙中山搞的中华革命党宣誓效忠于领袖个人那一套,以及1924年《中国国民党总章》规定总理对于党中央的议决“有最后决定之权”(一个政党的领袖居然拥有如此特权,全世界都没有,简直比皇帝还皇帝!而这样的“皇帝”,中国不止一个,如1956年9月,中共八大决议,要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技术革命,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等,写入文件,公诸于世;翌年4月整风,6月反右,10月,八届三中,八大决议被一个人悍然推翻。再后来,1959年庐山会议,反左突然变反右;1962年七千人大会,**一句“三分天灾,七分人祸”,酿成十年“文革”浩劫,一连串的天翻地覆,哪一桩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与列宁以强调“组织性”“纪律性”集中威权,斯大林变本加厉成为党魁独断制度,也两相契合。

按:苏共倡导的民主集中制,具体地说(破折号后的诠释是我加的):

个人服从集体——事实上,在个人权利无法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集体主义往往变质为专制主义;

少数服从多数——此时纵然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也只能屈从,况且,还可能形成“多数暴政”,产生“民众私刑”,如“文革”出现的群体性的迫害和屠杀(湖南道县屠杀地富反坏右4519人,全家被杀绝的117户;北京大兴、广西武宣等情况类似之);

下级服从上级——专制的基础是等级制,等级本身就体现了专制;

全党服从中央——即使这个上级和中央代表着某个集团、少数人、甚至只是一个人利益,也必须服从;

中央服从领袖——最后,整个组织的权力,归结至金字塔顶的一人。例如领袖召来中央其他成员谈话,或四处巡视“吹风”,都属合法;其他人偶有私下接触,就属宗派活动,分裂阴谋。

推而广之,每一级党组织的一把手,党委、党总支、党支部的书记,都拥有这一特权。而反对其中任何一级的任何一员,即为**。

 

●【“民主”是标,“集中”是本】●

国共两党的组织体系和行政制度,都因袭了这一名为“民主集中制”,实质极权主义的模式。

“民主”是形式,是手段;“集中”是目的,是本质。

“民主”是有限的,乃新时代所需要的标识;“集中”是绝对的,政党尤其领袖的极权,超过了几千年传统的皇权专制。

而且,本来是极权政党组织原则的民主集中制,逐渐被无限扩展到各个领域和层次,很多人运用自如,常常因此剥夺了少数人的基本权利。

可叹应用者对此兀自不知,奉“民主集中制”为圭臬,理直气壮,兴高采烈。

 

●【国“容”共】●

孙中山为得到俄援,自然要接受苏共的指示,“容共”;而国民革命的成功,还必须号召发动广大的农工大众,那就要“扶助农工”。

其时中共本身力量弱小,党章规定一年开一次代表大会,1921年一大时,全国党员50余(有53、57、59诸说,开会代表12、13诸说),二大195,三大420,至1925年初四大,党员还只有994人,且处于秘密状态;而国民党,历史久,影响大,且有两广地盘和军队,国民党员原先已近5万,开“一大”时,迅速增长到注册党员20余万。

1923年,中共“三大”,在共产国际“gcd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国民党发展”指令的“说服”下,中共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共个人“入”国】●

中共“化整为零”,党员以个人身份与他党合作,似乎委屈。

然而,这一渗透的效果,却是极好。国民党“一大”时,中共党员加上共青团员数,虽然仅占国民党员的3%,但出席大会的代表,占到10%;选出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占到25%。大会后产生的国民党权力机关中央党部,7个部中,中共占了2位部长3位秘书长。

特别重要的是,国民党试图利用gcd人的奋斗精神,为其发展效力,旁落了组织大权。中共由是控制了国民党的中央组织部,进而使直、湘、鄂、浙、赣、晋的省党部,北京、广州、上海的部分国民党支部,都为gcd人所掌握。

中共当然也由此得到了迅猛发展,1926年,党员人数是去年的10倍,超过1万;1927年“四一二”后半个月召开“五大”时,已有党员57967名,比“四大”翻了近60倍,成为中国第二大党。

 

●【国共合作】●

然而,国共所谓“合作”,本是相互利用,难免貌合神离,同床异梦。

国对于共,是“容”——“容纳”共之个人加入本党,“容许”其存在与活动,而不是“联合”(“联共”一词,乃我党自说),所以后来有蒋的“清党”,汪的“分共”“驱共”。

共对于国,也自有打算:与国民党争夺农工,壮大队伍;将国民党重要人物,分为左、中、右三派,区别对待而分化瓦解之;监督、改造国民党,最终取而代之。

 

●【改组国民党】●

孙中山仿照苏共模式,将最早(民初)无所谓组织性、纪律性的欧美式议会政党国民党,改组为排斥其他一切政治力量的苏俄式的极权政党。

按:追溯国民党的历史,可以说是: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

前两个阶段,兴中会、同盟会,属革命党;民初孙中山、宋教仁将五党合一组成的国民党,是议会政党的国民党;最后两个阶段,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它已经是极权政党了。

极权的标识,是所有中国人都要信奉三民主义,听命中国国民党,服从领袖孙中山。至1938年,蒋介石仿效纳粹,公开提出“一个主义,一个政府,一个领袖”;

极权的步骤,是暴力夺权,专制掌权,独裁擅权。

 

●【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召开“一大”。孙中山演讲,强调“以党建国”“以党治国”,学习俄国,“用独裁政治”,“将党放在国上”。(注:会议期间列宁逝世,休会三日致哀。)

“一大”号召:打倒列强,铲除军阀,夺取全国政权。

所谓列强,是指尚与中国有不平等条约关系的西方帝国主义。

其实,进入20世纪,尤其一战、二战后,欧美资本主义从国内贫富悬殊、周期性经济危机等社会问题,以及海外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斗争,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已不再对外实行殖民侵略(鸦片贸易也于清末正式结束),而是通过工商经营,合法取得市场、原料、劳动力等,获取最大商业利益。

十月革命后,苏联为自身利益,竭力鼓吹打倒西方帝国主义;第三国际图谋掀起世界革命,在欧洲游说不受欢迎,大力向中国输出观念和组织。近代的中国吃够了帝国主义的苦头,国共双方都接受了这一主张。

 

●【苏共左右国共政治走向】●

1920年代始,第三国际和苏共远东局的顾问,代表着列宁、斯大林,介入中国国是,左右国、共两党政治走向多年。中共前期许多右或左的方针策略,包括大革命失败、反“围剿”失败等,大多错误于那些顾问太上皇式的指导。

我有时想,假如没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阉割,没有十月革命宫廷政变的发生,没有苏联gcd和第三国际的介入,近百年来的中国,会怎么样?

历史不能假设。gcd也好,国民党也罢,无论该发生的,或是不该发生的,都发生了——这句话,自然也等于白说。

 

●【“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

旧教材都说国民党一大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由此认定,孙中山已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现已查明,所谓“三大政策”,包括“联共”这个词,是中共自己“概括”的,时在国民党一大后两年十个月、孙中山去世后一年八个月(1926年11月,见下文)。

既然不存在“三大政策”,也就无所谓“新三民主义”了。这个很难定义因而极不科学的新词语,是发明“三大政策”再稍后几个月,苏俄顾问鲍罗廷率意“创造”的。毛泽东竭力宣说“新三民主义”,意在打击蒋介石也。

无论卷帙颇厚的《孙中山全集》,无论国民党包括《宣言》《党纲》在内的一大文件,该党所有的文献,都既无“三大政策”一说,也无“新三民主义”一词。

人类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全部历史,都是人写的。人,政党的人,都按照党的立场和党员自己对历史的认识撰写历史。

 

●【“约法”改为“训政”】●

民主革命思想很不彻底的孙中山,在一大当年制订的《建国大纲》的宣言中,取消了防范统治者独裁专制的“约法之治”,代之以建国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

按:孙中山所有文集、选集,都有这篇《建国大纲》;南京中山陵祭堂两壁镌刻着全文,我昔读之,啧啧称赞,老了,才觉悟“训政”之非。

“军政”是“军治”;“训政”是“党治”;“宪政”是“法治”。

“军治”是夺权之手段,“法治”是根本之目的,中间为什么要夹一个“训政”?

“训政”说起来,是要先提高人民政治素质,然后才能实行宪政。然而,中国经过诸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等等启蒙运动,已经准备好了实行宪政所需要的人才、知识和经验。孙中山和蒋介石,偏要“训政”,毫无道理。

 

●【训政目的】●

表面看,训政是建国的步骤,其真实目的——

一、是为了准备“党民”——训政期间,国民党不仅是政权的执掌者,也是实施训政的主体,人民则是接受训政的对象,最后被训成为合格的“党民”,其目的,显然在于国民党必须取得执政的合法性;

二、是预定未来国家的制度——盖“党治”的本质,是极权政党所需要的“**”,而且必须延续下去,直至永远。虽然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预定训政六年,1929年国民党实施训政时也决议六年期满即践诺行宪,但正如后来为事实所证明的,国民党与蒋介石,一旦大权在握,人莫予毒,利害攸关,哪里肯还政于民!

“训政”,实质上是“党化教育”“党文化”,简言之,党要主宰教育和文化,教育和文化要为党所用,替党服务。

 

●【黄埔军校】●

孙中山向苏联学来的,不仅“党国”“党民”,还有“党军”,以及“党文化(党化教育)”“党司法(党化司法)”等。

1924年5月,孙中山筹创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以培养军事、政治人才,因学校坐落于广州东南珠江口黄埔岛上,习称“黄埔军校”。

开学那天,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亲临演说,由胡汉民代读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后成为国民党党歌和中华民国国歌。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师生英杰不少gcd人。北伐、抗战,两党师生同仇敌忾,并肩作战,如后者,20万黄埔军人,牺牲率高达95%。

国民党始终以黄埔新军为“党军”,北伐时称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第一军军官基本上是黄埔毕业生),其实质,沿袭湘、淮、北洋“私军”传统,惟校长蒋介石一人马首是瞻,蒋即使下野,军队也依然听命于他。

军队是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政党怎么可以拥有军队呢?执政党的“党军”,是专政工具,镇压人民;在野党的“党军”,即反政府武装,乱国殃民。

 

●【军校将才】●

黄埔军校教学重视实战,打仗有些本事,但毕竟速成性质(初半年一期,六期后迁南京,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三年一期,简称中央军校,但人们仍沿称其为黄埔军校),理论先天不足;校长本人虽学军事出身,层级不高(由保定军校速成学堂转去日本读振武学校——是为中国人办的补习班性质的士官学校预科,1910年读完后分配到部队养过一阵军马,就因辛亥革命需要回国来了),无雄才大略。因此,“黄埔”名气虽响,指挥重大战役的高级将领,军事素养多不相当。

解放战争时,蒋经常干预前线,越级指挥,甚至管到连队的宿营放哨,固然不智(他自己解释为防暗通中共者),麾下缺少**、彭德怀、**、粟裕那样独当一面的统帅型将帅,或虽有却不信任使用,也令他徒叹无奈。

 

●【——顺便一说保定军校】●

今人说起保定,大多陌生,清代,保定可是直隶省省城、首府,直隶总督衙门所在,也就是今河北省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

保定军校的前身是北洋速成武备学堂、陆军预备大学堂。袁世凯当总统时,迁后者至北京,更名陆军大学;留保定者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2—1923年,共办9期,毕业6000余人,有些人后来成为黄埔军校教官。

保定军校出身的名将,如蒋介石(1933年,蒋介石迎老校长段祺瑞南下,特地率众大员至上海火车站迎候,称段“老师”,行弟子礼),此外,还有本书提到的白崇禧、吴佩孚、李济深、薛岳、孙传芳、叶挺、蒋光鼐、陈铭枢、张治中、傅作义、唐生智、顾祝同、陈诚、胡宗南、蔡廷锴等。

有统计,1944年抗战各战区36正副司令中,保定18,黄埔仅1;集团军95正副司令,38%毕业于保定,33%黄埔。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