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十五、“北洋”袁、皖、直、奉各四年3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6 17:25:18

●【——美国制宪简介】●

1787年5月,美国的开国元老们,在费城开了116天制宪会议。代表们为让自己的建国理念,在宪法中得到体现,几乎天天争吵。比如,主张加强中央政府的“联邦派”(华盛顿、亚当斯、汉密尔顿)和强调公民与地方权利的“共和派”(富兰克林、杰斐逊,以及先“联”后转“共”的麦迪逊)就常常吵得不可开交。

按:请注意这个“吵”字,开会就是要吵,不吵开什么会!原则统一了,还有具体的不同;具体一致了,还有很好与更好的区别。每一个人都有经过大脑思考形成的意见,都想说服别人同我之意,或者抗拒别人的意见,既然,请问不争何为,不吵怎行?只有极权政党开会,吵不起来,也用不着吵,一切都由金字塔顶的领袖说了算,大海航行靠舵手,舵手一个足矣,老大多,还不撑翻船?

美国人关于现代民主的理念,可以追溯到1621年,“五月花号”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船上41名英国清教徒,“自愿结为一公民团体”,提出将来要“制定和实施有益于总体利益的公正和平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全体保证遵守与服从”。这就是著名的《五月花号公约》。

制宪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麦迪逊,担心民众的自由和人权受到损害,竭力主张以“修正案”形式补充宪法。两年后,他一下子提出了被称为“人权法案”的第1到第10条“修正案”。不仅如此,麦迪逊对“三权分立”和“两党制”也作出了贡献。美国人尊他为“美国宪法之父”。

经过激烈的争论,平和的妥协,逐条的表决(有的还反复表决,总计竟达569次),最后成文的《联邦宪法》,译成中文,仅几千字,《新民晚报》一版而已,干净利落,无一句费话;颁布200多年来,没有修改过一个字,至今只有27条以弥补宪法不足的修正案,文字也不多。

还有,我认为,同样可贵的是,合众国的先驱们,将制宪的前后过程,包括他们的“吵”,完整记录,保存至今,成为后世他国制定宪法的样范。

 

●【——美国的“两党”】●

顺便说说美国的“两党”。

欧美国家的政党,本质上都是议会党,和我们平时对于gcd、国民党的概念大相径庭。共也好,国也罢,都是按照苏共模式建立起来的极权政党,互斗你死我活,内斗我活你死。美国不一样,所谓“党”,只是比较相同政治观点组合在一起的人群,或者说派别。没有党中央、政治局,没有常委、书记处,没有党委、总支、支部;只有一个总部,实质上等于竞选办公室,平时的党务,主要也就是筹集经费和拉拢选票。

“党”没有党章、党纲;有“组织”,无纪律。党的最高组织是全国代表大会,每逢大选之年的夏天开一次会,议程简单:一、提名总统候选人;二、制定竞选策略,发动募款。开完大会,解散走人。

这种以四年一度大选为最重要任务的党,当然非常松散,想加入,用不着写“申请书”,没人批准,也不要填“志愿表”,不宣誓,没仪式;从来不过“组织生活”,也不知道党员有多少人。无论谁,只要走进政府的选举事务所,说一声我是哪个党的,填一张登记表,你就是这个党的党员了。

党员有权利(提名候选人),但没有义务,无须缴纳党费,也可以一次会议都不参加,自由自在。选举的那一天,忽然不高兴投票了,那就临阵脱逃,别去好了;甚至突然改变主意,倒戈反水,选对方党的人了,也无所谓。

这样的党,当然没有对个人的约束,更谈不上处分,什么警告、记过、留党察看、开除,全是扯淡。就是你明着还是这个党的人,暗地里帮对方党坏本党的事儿,也就是叛变,当叛徒了,照样没事儿,谁都不会来找你,和你算账。

 

●【孙中山搅局】●

但是,在孙中山眼里,凡是不由国民党说了算的,统统在反对之列;军阀都是封建主义余孽,帝国主义走狗,又怎么可能为中国的前途放弃私利!

对于善后会议,孙中山挑刺,要求设专门委员会审查所有议案,该委员会应包括各省的议会会长、教育会会长、总商会会长、农会会长,所有省份,以及京津沪汉四个市的总商会会长,缺一不可。

段祺瑞听从,照办。可是,孙中山突然说,你这个善后会议是“善军阀、官僚之后,非善民国之后”,断然拒绝参加。

对于“国民代表会议”,孙也说不行,应该召开“国民会议”(为了清晰,我加了引号)——这样的字眼之争,仿佛文字游戏,简直好笑,你个孙中山,“国民”会议,总不能几亿人都参加,也要推选“代表”来开会呀!哎,是不是先生长期生活在国外,以致中文还不如段祺瑞?

 

●【宪政最后希望破灭】●

孙与段,如此分歧态度,合作怎么会有结果?最后,双方各行其是:

2月1日,段祺瑞正式召开善后会议。

2月10日,国民党严正宣布,否定善后会议和由它产生的“国民代表会议”,自行组织召开“国民会议”。

不料,对台戏刚刚开场,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

段鉴于舆论,为孙中山举行国葬,但肯定心中有气,自称脚疾,未临公祭。

两个月后,上海爆发“五卅”反帝运动(请阅本书下编第一章第二节《近现代史事举要》)。

7月,广州成立国民政府,汪精卫任主席。

8月,廖仲恺被刺身亡……

 

●【“国民军”封锁大沽口】●

当年11月,南方的直系将领孙传芳,组成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宣告讨奉,不受北京节制。而在北方,奉、皖、直却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冯玉祥的“国民军”。

苏联一边笼络国共两党,一边扶植北方的亲苏势力,孙中山逝世后,尤竭力拉拢援助冯玉祥。

1926年春,冯的国民军在大沽口敷设水雷,阻碍奉军。日军舰带领奉军兵舰运送直系部队强闯。国民军开炮。

日本政府联合列强驻京公使团,以《辛丑条约》规定北京至大沽口保持“自由交通”为由,通牒要求段祺瑞执政府解除该水道的封锁。

段执政通过外交部交涉,拒绝列强,但未向国民公告。

 

●【“三一八”惨案】●

谁知,这边在谈判解决问题,那边,惟恐天下不乱的国共两党,借机寻事,兴风作浪。

两党组织策动北京群众,在天安门前召开“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向北洋政府“请愿”——实际上,此时国共双方,非但否认该政府,且将其作为北伐的对象,怎么去向它请愿呢?

走在游行队列前面的都是学生——中国近现代,常有学生被政治所运动,冲锋陷阵。段祺瑞执政府卫队向他们开枪,酿成“三一八”惨案,死47(最幼仅13岁),伤132,失踪40。

《清华周刊》责问:“纵令不为学生,而为暴徒;不为外交,而为内政;不为请愿,而为袭击;不为协作,而为破坏,以政府之威力,卫队之众多,阻之,驱之,捕之,何所不可?奈何对此数千赤手空拳之男女学生,竟下毒辣手段,索其性命,残其肢体,使之血肉横飞,亲朋惨痛!”(我读至此,痛心疾首,是啊,军队怎么可以向手无寸铁的学生娃开枪!)

鲁迅悼念死难的刘和珍君,称“三一八”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段祺瑞难辞其咎】●

“三一八”是否段执政下令开枪,事过境迁,已难说清。有的书说段氏闻讯,亲至现场,长跪不起,经考证,无此事,但对学生下了抚恤令,确是事实。他1920年直皖战争兵败辞职,已开始念经吃斋,后终身茹素,人说是因这一惨案而自惩。

然而,就是这个段,“三一八”之前,下令“整顿学风”,不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惨案发生后,通缉“啸聚群众”的领袖分子,所以,终究难辞其咎。

一个月后,段祺瑞在国民军和奉、直势力的胁迫下,通电下野,从政坛退隐。

 

●【北洋政府最后一任元首张作霖】●

自从段祺瑞下野,中华民国便结束了“三权分立”的历史。

1926年12月,张作霖召集会议,成立安国军,十五省共推张为总司令。

次年,张作霖组成安国军政府,以陆海军大元帅的名义,任命内阁成员(大元帅组阁,史无前例),成为最后一任北洋元首。

又一年,1928年6月,张作霖不敌北伐军,兵败,退回沈阳,在皇姑屯车站被炸死。

 

●【北洋军阀的十六年】●

1912—1928年的十六年间,北洋政府民主倒退,从民初的议会党派竞选,到段祺瑞操纵的安福国会;从曹锟的贿选总统,到张作霖以大元帅统治中国,最后连代议制机构议院(开会即称国会)都丢没了。

北洋军阀混战不休,“城头变幻大王旗”(《鲁》)。有趣的是:打败的下野,多居天津租界当寓公,或出洋去考察;打赢的不置对方于死地,也不没收财产,使仍有饭吃,见了面还作个揖——这倒有点像西方国家做派,战胜国一般不追究敌方军事人员责任,也不轻视失败将领,仍给予礼遇。

各系相比,抱负军纪,直系(含西北军)较好。抢掠滥杀,奉系为最——土匪兵痞,作恶多端。例如:

1926年4月、8月,名记者邵飘萍、林白水,皆被奉系军阀杀害(北洋16年,名人未经合法审判即处死,此可能是孤例),时人叹“萍水相逢百日间”。

又如,1927年,国共合作北伐,张作霖强入苏联使馆区,搜得暴力推翻政府印刷品,带走国共人士多名,处死20余。李大钊被拷打,指甲剥尽,不暴露中共身份,不吐一字机密,4月,绞刑架就义。

个人操守,段、吴不错——如段,有“六不总理”外号,不嫖、不赌、不贪、不抽大烟、不徇私、不喝酒,有记载说他连房子都没有,一直租赁居住。

 

●【北洋政府不无是处】●

今人说起北洋政府,往往一无是处,但那时毕竟中华民国,十六年间,国务总理中的四成余,内阁成员中的一半多,都有海外留学经历,留英美派比留日本派,且更具有现代国家的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

不妨从袁世凯说起,除前已述外,如实行军政、民政分治,督军不得兼民政长(省长);公布《文官考试法》,必考法律、外交、行政、经济、财政等七门,选考商法、政治;鼓励工商,办实业如水泥厂、北京自来水厂;请出张謇等人理财,稳定货币,国家收支平衡,每年积余2000万银元……

从袁开始,三权分立体制基本遵循,中央政府的产生与更替,全都按照法定程序。

按:当然,北洋人物毕竟来自清朝专制体制,如袁世凯,设军政执法处,实质上是他私人的特务机构,随便抓人、杀人。

军阀受议会和司法制约,在尊重人权等方面,不同于封建王朝之专制,还大多能礼让文人——军人没有文化,故军治敬重文人;党人强制文化,故党治敌视文人。

司法独立、新闻制度、大学建设等,也与西方民主国家接近。

对外抵抗日俄侵略,开始向西方列强收回权利,维护国家主权,更非清朝统治可比。

对内尽管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却无一反对立宪政体,过度小觑(qù)国会权力,鄙视两院议员(包括实施复辟的袁、张)——军阀们真正争夺的,是“法统”,即拥有合法的正统的地位,从而实现自己的宪政蓝图。

按:惟其如此,段祺瑞虽为元首,只称“执政”,张作霖只能“大元帅”,曹锟想煞当总统,并没有霸王硬上弓,宁愿掏出一千多万银元,虽然贿选,还是按照合法的步骤。只有孙中山,远不到法定人数,开“非常国会”;远不够法定选票,任“非常大总统”,此两个所谓“非常”者,实为非法也。

 

●【——“关税自主”】●

北洋政府收回被不平等条约剥夺的权利,可以着重说说“关税自主”和“治外法权”两件事。

早在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北洋政府就提出了全面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要求,而且取得了实际效果,如废除“二十一条”,收回山东权益,英、法允诺交还威海卫、广州湾。

1925—1926年,北洋政府与13国代表举行关税特别会议,就中国享有关税自主权达成协议,外国提出的条件是,中国同时裁撤祸国殃民的“厘金”制度——太平军乱时,清廷实际税收猛减,军饷剧增,对民众的日用必需品,抽取1%的税款,谓之“厘金”(中国度制,丈、尺、寸、分、厘、毫皆10进位,以“分”称1 /10,“厘”称1%,“毫”称1‰),通商要道及市镇设置关卡,谓之“厘卡”。洪杨乱平,这个临时性的杂捐,却迟迟不予废除,继续征收;民国建立,袁世凯仅免掉土布(纺织品)的厘金。直到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才在北洋政府努力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关税自主。1931年,厘金制度也终于裁撤。

 

●【——“治外法权”】●

 “治外法权”也即领事裁判权。

1926年,经北洋政府努力,4月底,中、英、美、法、意、日六国代表,在北京开会,商讨改革上海租界司法机构,收回会审公廨事。

占据上海的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随即宣布自任淞沪商务督办,请著名学者、中国现代地质学开创者丁文江任总办,全权管理上海。

丁文江亲自与外国驻上海领事团的代表,英、美、日领亊,反复谈判,签订章程,一举收回上海会审公廨,成立了上海临时法院。

 

●【结社自由,特别是言论自由】●

清末,曾制定新闻法、结社法,限制言论和结社的自由(当然,有法比没法——官老爷随心所欲、无法无天——总要好)。因此,当时许多民间社团,尤其是反清的政治团体,都活跃于外国人的租界区域内,报纸、杂志、图书的出版与发行,也大都依托于各地的租界。

进入民国,也就是北洋时代,结社自由了,出版与发行也自由了。

中国历史上言论自由最好的年代,在北洋政府时期,尤其“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究其原因,主要如:当时袁世凯—段祺瑞当政,国家统一安定;军人敬畏文化,军阀尊重文人,一般不敢乱来;政府威权有限,民众相对自由;中央对于地方,并不强势,无力实施言论的统制;军阀自己有很多事,忙不过来,只好无为而治。

严厉新闻书刊检查的,是后来国民政府**之行径——先是1921年的广东,孙中山学苏俄,凡反对国民党的报纸一律不允许存在,并悍然剥夺公民的政治自由、言论自由;

1931年国民党推行“训政”,明令实施报刊图书审查制度,连续十多年;抗战胜利时,新闻、文化团体联合发动“拒检运动”,相峙近两个月,最后该制度被迫撤销;解放战争后期又恢复,至逃往海岛,控制言论更烈。

因北洋时期舆论开放,报刊林立;思想自由,学术活跃。志士仁人,逐渐萌发新的“大国”观念;民族工商业发展,国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崛起。

这些,固然都可算作辛亥革命的成果,但不应忘记,中华民国开国的十六年,正是北洋政府的十六年,好话儿还是要讲几句的。

 

●【北洋首脑终究汉子】●

此外,北洋首脑袁世凯及其后继者,都曾目睹晚清积贫积弱,又多受过西式军事教育,知道西方制度的进步,服膺社会达尔文主义,不无富强中国的愿望。

民族主义理念也深,如袁世凯守住底线,未让日本得逞“二十一条”;皖、直、奉系军阀,皆看破苏联肢解外蒙、霸占中东铁路的野心,拒绝与之合作。

在后来日本大举侵华时,北洋首脑尤其大节不亏,不合污,不附逆。

其中,袁、冯、黎、张死得早;曹举家食粥,拒当汉奸,1938年病故,日方送抚恤金,夫人推出;徐躲入天津租界,闭门谢客,1939年卒。

即使以亲日知名、甚至为向日本借款不惜将“二十一条”换文的段祺瑞,1933年,蒋介石担心他被日本利用,劝南下颐养,68岁的段立即移居上海,三年后病卒。

堪称典范是吴佩孚,撰联手书明志:“得意时清白乃心,不怕死,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入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痛斥前来说降的日酋,铁面拒任伪职。1939年,因吃饺子碎骨嵌牙缝,发炎肿胀,大汉奸齐燮元引日医登门强行“治疗”,利刃直刺咽喉杀害。

为什么当代史家,凡说到北洋政府,北洋军阀,大多冠以“反动”二字,乃至极尽丑化之能事?究其原委,还是在于国民党北伐夺得天下,为渲染国民政府合理合法,自然贬低中伤、污蔑诋毁袁世凯及其后继者;而北洋旧人在专政强权压力之下,大多噤若寒蝉,虽握真实史料也难声张。

 

●【近代史80年】●

回顾1840—1919年的80年,也即从“鸦战”始到“一战”末的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一部挨打史、受欺史。

然而,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作斗争,前仆后继,始终不懈;志士仁人捍卫国家主权,坚决顽强,从未稍息。中国之所以不亡,正是民族的脊梁在挺着。

近年有人出国,看到从前的殖民地国家,现在大多文明繁荣,就感叹当初中国蛮好也做了殖民地。这种说法,实在糊涂透顶。

“殖民”的原义,是移民他乡而繁衍,但实际上,还会在当地建立自己的统治。因此,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兼有建设性和破坏性两面。给亚、非、中南美洲带去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制度思想,属于建设。而血淋淋的破坏事实是:殖民地的人民,全做了亡国奴,且不说遭敲骨吸髓的剥削(如西班牙,400年间从美洲夺去250万公斤黄金、1亿公斤白银,占世界金银总产量的83%;葡萄牙,单是16世纪,就从非洲劫掠了27.6万公斤黄金;至于用镜子、别针、玻璃球换取宝石、珍珠、象牙这样的欺骗,就普通得微不足道了);更受压迫欺凌,被恣意杀戮(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65年,1800万印第安土著,只剩下23万,许多人染上欧洲殖民者带去的疾病死亡);或戴上镣铐,当作奴隶贩卖。

因美洲土著所剩无几,乃移非洲奴隶填充垦殖。也是400年中,非洲丧失1000万黑人劳动力,而运到美洲的,仅200万,其余都半路上受折磨死亡,或生病被扔到大海里了,绝无“人权”二字可言。

在奴化教育下,连语言都得以殖民统治者的母语为国语。如甲午战后,台湾割予日本,人人要起日本名字,按日人方式起居饮食;家家不许供祭祖先,要建神社,祀天照大神;每天中午老师带领,朝着东京皇宫方向遥拜。1910年日本强制“合并”韩国,没收烧毁了所有历史、地理图籍;后又取消朝鲜语课程,全国禁止讲朝鲜话,一个字的汉式姓,都要改为两个字的日式姓。请问,这日子你可愿意过?

处于被统治地位的殖民地人民,为争取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才换得明朗的天空,自由的人身。而中国之所以物质与精神至今尚在发展中,并不是缺乏沦为殖民地的经历,却是当代,应该致力于民主主义建设的几十年,都搞颠来倒去政治运动、没完没了的阶级斗争了。

如今看到殖民统治者留下的物质的东西,就甘愿曾经国破家亡,被人奴役,掠竭资源,那么,我敢说,老弟,假如赶上抗日战争那会儿,你多半会当汉奸。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