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十五、“北洋”袁、皖、直、奉各四年2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6 17:16:38

●【袁、皖、直、奉各四年】●

从1912—1916—1920—1924—1928年,中华民国的头十六年(如以张学良易帜为终止,则实足17个年头),史称“北洋政府”,可以均分为这样四个时期。

这四个时期,恰好大致是袁世凯—皖系—直系—奉系,先后轮班,粉墨登场,各当政四年。

有人统计,此十六年间,从袁氏新建陆军中,走出民国总统4,总理和陆军总长6,督军30余,称之为“北洋政府”,名副其实。

按:因在皖系当政的后期,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中国进入现代史。厥后,国共建党、联合北伐,与北洋政府的历史,交错叠合,孙中山的行状,也融合其间。我一支笔难写两头事,这里,先把北洋政府的史事儿说完,再说“五四”及其后国共诸事。

 

●【皖系执政,“府”“院”之争】●

袁世凯死后,依法就总统位的黎元洪,是北洋政府中惟一非北洋陆军系统的国家元首,无军权兵力,真正执国柄实权的,是皖系首脑,国务总理段祺瑞。

由于《临时约法》对总统府与国务院的关系规定不清,“府”“院”争权事端频仍。

国务院秘书长徐树铮,文武兼长,能干强势,依仗着段,肆无忌惮,将总统府的黎,当作“盖印工具”,挥来斥去,颐指气使。

黎元洪不甘当傀儡,1916年8月,恢复民初国会,拉拢议员,以与国务院的段抗衡。

段“院”凭借北洋军人,向黎“府”屡屡施压。

“府院之争”,愈演愈烈,不可开交。

 

●【中国参加一战】●

1917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敦促,英、法、意、日、俄、比、葡,也都力劝中国,加入已占明显优势的协约国。段祺瑞认为中国应该借此机会,提高国际地位,竭力主张对德断交、宣战。

黎元洪担心段借机扩充军队,愈加强势,将此事推给国会讨论。

国会为国民党人所左右,同意与德绝交,但说宣战要慎重。

按:据已解密的档案,德国人在资助列宁回国革命夺权的同时,也持巨款找过段祺瑞,让他不要参战,段拒绝损害国家利益;德找孙中山,孙接受了,拿到这笔钱(还是蒋介石经手的),作了“护法”的军费,国民党议员,于是反对对德宣战。

段纠合“公民请愿团”,向国会施压;又召集督军团会议,众督军联名呈请总统解散国会。

双方矛盾激化。5月,驻军徐州的安徽督军(另一头衔“兼长江巡阅使”是空名)、“辫帅”张勋,向黎表示,随时准备奉召入京,调停府院之争,维护国家治安。

黎得此许诺,咬咬牙,5月23日,下令免段祺瑞国务总理、陆军总长职。

督军团本不服黎,认为罢免总理于法不合,汹汹闹事。北方各省,宣布独立以响应;只有西南六省,表态反对军人干政。

段祺瑞到天津,组织“独立各省总参谋处”,逼黎元洪倒台。

 

●【张勋复辟】●

黎元洪不知张勋包藏祸心,以为他“忠肝义胆,照耀人寰”,召“辫子军”入京。

张勋率军入天津,强迫黎元洪解散国会,进北京,捧出废帝溥仪复辟,自任首席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宣统九年”闹剧十二天(其间,因康有为保皇,梁启超反对,师生分道扬镳biāo)。

黎出避日本使馆,后悔不该引狼入室,乱子闹大了,赶紧命段复职,讨伐张勋。

段誓师“讨逆”,打败“辫子军”,有人赞扬他“三造共和”(一造1912年领衔电请清廷立定共和,二造1915年闭户反对袁世凯称帝)。但他公开宣称,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又算什么共和呢?

黎元洪无颜振作,通电去职。

一直坐镇南京的副总统冯国璋,依法进京代理总统。 

至于张勋,后来解释自己行为,是“感受旧恩,思图报称,博浪之椎(chuí),止于一击”,晚年“但求作太平之民,永拜共和之赐”,确是实话。


●【中国对德宣战】●

1917年8月,冯、段的北洋政府,对德宣战。

对德宣战,是中国第一次显示自强意识,争取国际地位。但近年有人著文,称赞一战、二战中国“站队”都站对了。我摇头:费话,根本就没站错的可能呀。如一战,反之,即与日、俄敌对,两强一起就近出兵,还不把中国灭了!至于二战,日寇既已侵略中国,又与德、意勾搭,后且结成轴心,抗日的中国,怎么会不参加英、美、苏、法的同盟国呢?

段祺瑞为编练“参战军”,向日本借得巨款(是清末直到民国数目最大利率也最优惠的一笔),又拉拢直系,扬言以“武力统一全国”,威胁南方军政府。

 

●【孙中山“护法”】●

南方是孙中山。1917年,孙中山以段系军阀毁弃《临时约法》、解散国会为由头,借重海军和不服从中央的滇、桂、粤军阀,发起“护法”运动;电请散落各处的国民党议员南下,在广州召开远远不足法定人数(800多议员,费尽心机,只罗致到约100人,最盛时也不过200余人)的“非常国会”(调侃者称“残余国会”),成立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史称南方军政府),孙任海陆军大元帅,通电讨伐北洋政府——其军费,还是一战的敌方德国提供的。

可是,孙中山所仰仗的滇、桂、粤军阀,各怀异志,北伐徒有声势——其实,西南本来就是他们的地盘,而南方军政府是外来的。大兵们凭什么听从你孙非常大总统的命令,跑千里之外去打不想打的仗呢?况且既拿不到现钱,又流血死人!

国民党内部,也有很多人,并不支持孙中山,如唐绍仪,说你指摘目前北方是“非合法政府”,可南方也不能成立“非合法政府”呀。

军政府成立未半年,发起改组,取消“大元帅”,选出唐绍仪、伍廷芳、孙中山、岑春煊等7名总裁,而“主席总裁”一角,却由岑任,不让孙当——这当然不合孙中山的口味,于是,他把“护法”大业弃如敝屣(xǐ),跑到上海去了。

 

●【第二届国会——“安福国会”】●

1918年,段祺瑞称民初国会已经过期,指使亲信,在北京安福胡同,成立包办选举的俱乐部,召开第二届国会,史称“安福国会”。

安福国会赶冯国璋下台(一年后病死,曹锟当上直系领袖),选举前清老官僚、北洋旧幕府徐世昌任总统。

徐进士出身,曾入翰林,当过军机大臣、尚书,是历届北洋政府中惟一的文官元首。

段祺瑞仗着武力,以参战督办名义控制实权。乖巧圆滑的徐总统,固然只好惟命是从,但他主张“偃武修文”,承认南方军政府,与之议和,内政外交有所建树。

 

●【第二次“护法”】●

1921年,孙中山再度召开“非常国会”,组织中华民国政府(注意,这回不是“军政府”了。从此以后,中华民国就有了两个政府,北洋政府用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南方政府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就任“非常大总统”。

次年,孙中山再次以“护法”为名,设立大本营,北伐皖系。

但粤军总司令陈炯明,主张联省自治,和平谈判统一中国;广东议会支持陈炯明。请孙中山走人。这第二次护法,北伐军打到赣州,就回师了。

从根本上说,北洋的军人政客为所欲为,固多践踏法治勾当,然而,孙中山召开非常国会,成立反中央政府的政府,自任大元帅、非常大总统,以武装割据的方式,同违法的对手斗争,这样的“护法”,又何尝合法?

孙中山生命的最后几年,常居上海,著述如《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加上先前完成的《民权初步》,合成《建国方略》一书;并在共产国际代表(旧说列宁特使,实际上从来没有“特使”身份的人)越飞的游说下,“以俄为师”,改组了国民党。

 

●【直系四年】●

 “五四”后,1920年,直系曹锟、吴佩孚攻击安福系祸国殃民,破坏统一,与南方军政府联合,发动直皖战争。

奉系入关助直。段败,通电辞职,心灰意冷,吃素念佛。

1922年,控制北京的直奉两军阀,争夺权利,爆发战争,张作霖败退关外,宣布东北独立。

曹锟急于赶走徐世昌,好自当总统。吴佩孚认为应该先恢复法统。怎么恢复?否认安福国会,按照《临时约法》,召集民初国会议员,重开国会。

6月,徐世昌出走。北京蔡元培等一二百名流,联名打电报给孙中山,说你的“护法”要求已经实现,应该放弃北伐,南北统一。孙中山拒绝解散南方政府。

 

●【曹锟贿选】●

黎元洪依法复位,成为北洋政府中惟一两度出任的国家元首。

第二年,曹锟逼宫,黎元洪南走上海。但曹要开国会,却凑不足法定人数,于是化大把金钱,诱南方的议员北上,送上川资,抱病出席者外加医药费;和在京的议员一样,发“端午奖金”,赠以支票,将钱存入外国银行,双方签字,事成后实付每人5000大洋。

那些民初国会议员,多是国民党人,本来质量不高,大多贪腐,不拿白不拿,纷纷收钱当“猪仔”。曹锟总共花费1356万银元,于1923年9月,贿选当上民国第七任总统。

 

●【冯玉祥北京政变】●

曹锟是直系领袖,但当总统只一年,就被自己人轰了下来。谁?冯玉祥。

1924年秋,直系江苏督军齐燮元与皖系浙江督军卢永祥,为争夺上海交锋。齐得孙传芳之助,败卢。张作霖以援卢为名,卷土重来,入关攻直,是为第二次直奉战争。

直系大将冯玉祥,原就对排挤自己的吴佩孚抱有怨气,部队缺粮少饷难以度日,此刻收受奉系军火现银,突然通电主和,易帜自称“国民军”,倒戈发动北京政变。

冯玉祥迫曹锟免吴佩孚军职,旋逼曹下台;又以溥仪先前复辟有罪、至今贼心不死,逐其出宫——此举冯甚得意,但未经必要程序,撕毁约定条例,胡适批评于法不合。

张作霖违反先前与冯的约定,率奉军入关。

冯、张各有心计,为对付长江流域的直系势力,一起联皖制直。

段祺瑞应邀出山“善后”,任临时总执政,并自称北京执政府为革命政府,以与南方革命政府相对应——你可以自号革命,我为什么不能?

 

●【邀请孙中山北上】●

冯玉祥之所以发动北京政变,与接受南方政府宣传孙中山革命理论不无关系。次日,冯即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张作霖、段祺瑞也都表示欢迎。

此时,孙中山的情况,如梁启超指出的,“晚年已整个做了苏俄傀儡”,当年,国民党开了一大、完成改组,黄埔军校开学,与中共建立合作,新的北伐发布了宣言——国民革命的直接目标,是“依附于英美帝国主义”的直系军阀吴佩孚。

孙中山原本采取的策略,就是与张作霖、段祺瑞结成“三角联盟”,如今,冯玉祥的国民军,加上张、段,都邀请自己进京,正中下怀。但是,国民党和gcd,大多数人认为,为了反帝反军阀,就不能与北洋军阀,包括北京政变的胜利者合作。

然而,这时的广州,刚刚经历了镇压商团事件。苏联顾问又竭力主张,趁此机会,北上宣传革命主张,与各方势力定夺国是。

 

●【——广州商团事件】●

广州商团是民国初商人成立的自卫组织。当年,1924年5月,国民党南方政府的广州市政厅,因财政困难,加派商铺税——南方政府在广州,剥夺言论自由,侵吞私有财产,摊派苛捐杂税,一再要求商团报效军费,罄竹难书,此行径不过其中一例。

商团反对,向丹麦订购枪支弹药,以作防范。

8月,近万支枪械运到。但孙中山命令蒋介石,将这批枪械,连同330多万发子弹,全部扣押在黄埔军校。

商团请愿,要求发还枪械,未果,群起罢市抗议;10余天后,广东商团总部,集结各地商团军,发动全省总罢市。

孙中山威胁开市,否则将炮轰火烧广州商业区。

国民党内部,许多人对孙中山对商团的处置,不以为然。胡汉民和滇军将领从中调停。商团“报效”50万军费,并且开市。但孙中山仍不肯还给全部枪械。

在港英当局支持下,广东各地商团联合起来,发动武装对抗。

孙中山星夜调回北伐军。蒋介石率领的黄埔军校生首战立功。经过一番激战,商团不敌,缴械投降。

整个商团事件,令孙中山和和国民党,在岭南愈加不得人心。

 

●【孙绕道日本】●

广东处境如此不利,孙中山决定听从苏联顾问指示,毅然抱病北上,随行的除苏联顾问外,还有汪精卫等中、英、法、德、日文秘书。

他经香港,至上海,受欢迎;因津浦铁路受阻,而日本朝野关注北方变局,纷纷电邀孙中山往访,试探中日合作事宜。

孙中山一行人于是改乘日轮,在长崎、神户、门司等地,到处演讲,呼吁日本人支持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中日携手成就“大亚洲主义”。但日本自己就受益于不平等条约,反应冷淡。

10多天后,孙中山抵天津,因沿途劳累,肝癌复发,病倒。病中,他访见张作霖。张劝他改变对英美的态度,与苏俄帝国主义绝交,孙当然不听。

 

●【段执政如何善后】●

段祺瑞兼握总统、总理、国会职权,自有图谋——照教科书说法,他依仗张,挤兑冯,抵制孙。

实际上,这位临时总执政,居于当时五大势力(奉、直、皖、国民党、国民军)微妙平衡的中心,倒是确实在用心善后。

他宣布:以前不管什么约法、宪法,不管首届(民初)、二届(安福)国会,统统作废,建议召开前后两个会议,以解决根本问题。

前一个是“善后会议”,各方停火,坐下来,讨论国是方针,并筹划召开第二个会议。

后一个是国民代表会议,效仿美国开国时制定宪法的费城会议,邀请各方代表,经过讨论,合议,搞出一部大家都能接受的宪法,然后共同遵守,使中国避免武力争战,天下太平,长治久安。

有论者批评,段氏否定国会,废除宪法,是给中国的法统,判了永远的死刑,罪莫大焉。我摇头,为什么不设想一下,即使当时不行,有朝一日,就算段祺瑞不行,各个集团一致努力,中国的“费城会议”,终于开成功了呢?

 

●【孙中山进京】●

孙中山病中得知,段祺瑞不仅废止了自己视为两大“法宝”的《临时约法》、民初国会,而且发表了《外崇国信宣言》,主张对不平等条约一概遵守如旧,勃然大怒。

其实,旧的约法、宪法,一届、二届国会,既然纠缠不清,莫衷一是,还是快刀斩乱麻,推倒重来,另砌炉灶为好;而那些对外的条约,都是白纸黑字签过字的,中国如果增强了国力,自可要求列强谈判,重订,甚至废除,但在此之前,再不平等,也得照章办事,不妨暗中积蓄力量,以图将来,却不能单方面宣布作废了事——他似乎忘了自己向列强借钱时的表态。

更何况,此前近一个半世纪,费城的精英们,已经为利益冲突的各方,如何通过谈判、磋商、妥协,最后达成共识,制定出一部相对完善的《宪法》,作出了经典榜样。中国沿着这条路走,既合理,又便捷,不是很好吗?

倘若一次会议没有结果,适当时机再开第二次,必要的话,第三次,第四次……下定了决心,总有成功的一天。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