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十四、民国诞生,“洪宪”逆流3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6 12:29:58

●【中华革命党】●

孙中山将“二次革命”的失败,归咎于国民党人心涣散,鱼龙混杂,不听党魁号令。

1914年7月,他不要国民党了,在日本另行成立中华革命党,强调鉴于党纪松弛,必须树立个人威权,凡入党者,都要捺手印宣誓效忠于领袖一人;且以入党先后,分党员为“首义”“协助”“普通”三个等级,革命成功后将成为三个等级的公民,分享红利——如“首义党员”为“元勋公民”,有参政、执政优先权,“协助党员”有选举、被选举权,“普通党员”只有选举权;“非党员在革命时期之内,不得有公民资格”(!)。

我写到这里,忍不住加了个“!”——一个政党,凭什么取消极大多数人呱(gū)呱坠地即已拥有的公民权利啊!难怪有人批评孙中山,思维极端,逻辑混乱,理论肤浅,思想有些独创,却大多是错的。语虽尖刻,细想不无道理。

可见,此中华革命党,性质已属极权政党,入党宣誓,几如帮规,故参加者仅数百人,其中之一,是从此跟定孙中山而终身不渝的蒋介石。

孙劝请同盟会元老李烈钧、陈炯明等入党,遭拒;求助洪门,劝全体入党,洪门复信,告“先生休矣”;筹款于华侨,答此乃预卖官职,功成难以授官兑现,应者寥寥。

向来为革命党人并尊为“孙黄”的黄兴,坚决反对按手印宣忠誓之类做法,为避免扩大矛盾,孤身赴美,坚持宣传反袁救国,认真替孙中山筹款。

 

●【“以党治国”】●

同时,孙中山此刻提出“以党治国”主张,也比他民初赞成过的两党制退步。

所谓两党制,实际上是保障民主的极好制度。孙中山民元3月1日在演讲中说:“党之用意,彼此助政治之发达,两党互相进退,得国民赞成多数者为在位党,起而掌握政治之权;国民赞成少数者为在野党,居于监督之地位,研究政治之适当与否。凡一党秉政,不能事事皆臻完善,必有在野党从旁观察,以监督其举动,可以随时指明。”

三个等级党员——三个等级公民和“以党治国”的本质,仍是历代农民造反的老套路:封官许愿,论功行赏,打天下者坐天下,理所当然享受政治权力的成果。

有学者认为,因袁践踏民主政治在先,孙不得已才采取非常之举。不,我从孙后半生言行考察,觉得是他民主思想有所局限,封建会党旧习难脱,皇权幽灵影响未去,“中华革命党”成为他民主理念倒退的转折点。

领袖至尊,党在国上,正是十年后孙中山“以俄为师”观念与同之内因,后来又为国民党**、蒋介石专制独裁张本。

“二革”失败,中华革命党寥寥,西风瘦马,孙中山情绪低落。1915年10月,他与宋庆龄在日本结婚,个人感情算是得到了慰藉。

 

●【孙中山谋取日援】●

孙中山一生,与日本人关系密切,结识了许多政要人物;从事国民革命30余年,往返日本15次,或政治避难,或联络党人,或谋求援助——这里,且说最后一点。

如甲午之战后,清朝统治风雨飘摇。1895年,孙中山数度前往日本驻广州领事馆,向正与中国为敌的日本政府,恳求提供武器援助,帮助他推翻满清政府;

辛亥革命,孙中山回国,首先电召日本友人在香港接船,随后与大批日本人同船抵沪;甫任临时大总统,即任命众多日本人担任政治、经济、法律和军事顾问。

1914年,成立中华革命党前一个月,为得到日本资助,孙中山致信日相,提出中日两国互为依存,盛衰强弱,交相影响,应该全面合作,日独占中国商业领域,可跃居世界最强国家之前列;中国亦因此能保全领土,开发蕴藏之资源,成为亚洲之富国。研究者认为,此议与半年后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不无关系。

次年4月,日本人与袁世凯紧张谈判“二十一条”之际,孙中山又与前者订立秘密协定,由日方提供经费、军火,帮助中国革命成功;未来的新政府则承认“日本对中国提出之一切要求”,如一切工业、铁路建设等均须与日本合资经营,“军需部门聘用日本专家合作办理”——此协定,无论主旨,无论内容,与“二十一条”何其相似乃尔!

 

●【——孙中山卖国?】●

有人认为,这可以解释说是孙中山为革命成功提出的策略和手段,不能由此认定他“卖国”,试问,国不在他手中,怎么卖?日本方面也认为他成不了功,不愿买。

但我很替他捏一把汗:假如日本人看好孙中山,给予足够的资助(当然,都是有条件的),而孙中山的武装夺权,又果然获得成功,建立了新政权,那怎么办?

失信吧,人家不答应,国际上也无以立国;践约吧,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怎么向国人交代?

应该说,孙中山诸如此类的表现,说明他对于党派利益和个人权位的观念,极其强烈;对日本侵略本质的认识,相当不足;中华民族的意识淡薄,以至于漠视国家的领土和主权。

直到“五四”以后,孙中山在这些方面的言行,才有所改观;但在“联俄”问题上,讨好苏联,损害国格,放弃主权,仍如旧辙。

 

●【“一战”简述】●

中华革命党成立的当月,1914年7月,欧洲战争爆发。

战争缘起于19世纪最后30年,欧洲列强争夺世界殖民地,造成积怨,为保护自己利益,或瞧着别国眼红,到20世纪初,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照史家说法:一方是德、奥匈、意和奥斯曼土耳其等国结成的同盟国;一方是英、法、俄等国组成的协约国。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太子出访被刺。因凶手得到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支持,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塞尔维亚与俄罗斯结盟,俄国于是实行总动员。德国抢先一步,对俄宣战,欧洲战争就此爆发。

1915年,意大利反戈,参加协约国作战;同年,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以后,协约国一方还增加了罗马尼亚、希腊,以及英联邦的其他国家。

因德潜艇频频攻击美运输商船,1917年美国对德作战,对战争的胜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翌年,协约国终于打败了已占上风的德国……

由于战争涉及欧、亚、非、美、大洋的38个国家、15亿人口,史称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打了四年三个月,伤亡3000余万,物资损失2700亿美元,超过人类历史所有战争之和。


●【日本在中国对德开战】●

一战爆发当日,袁世凯即宣布中立,任何国家不得在中国领土领水交战。

但因英、法、俄力劝日本加入协约国。日本趁机要挟,迫使各国同意它在与协约国权利无关的中国各地“自由行动”,接收德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

日本加入协约国后,无视中国声明,强迫德国“无条件并无偿地”交出其占领我山东的土地,以及全部权益。德方未予理会。

袁政府提议中日共同出兵。日本拒绝,以6万日军对5000德军,先是深入山东腹地,夺取济南,侵占胶济铁路沿线,然后攻占了德军据守的青岛。

 

●【“二十一条”】●

1915年1月,趁列强在欧洲打得不可开交、无暇东顾之际,日本秘密抛出“二十一条”,声称中日应当团结“共荣”,一起对抗欧美——实质是企图将各国在华特权,全部攫为己有,待一战结束,西方列强将无奈其侵夺和控制中国的既成事实。

“二十一条”共分五项,前四项大致为:中国承认日本已占有的山东权益;中国承认日本在南满、东蒙、福建的特权;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中国所有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给日本以外的他国……

尤其第五项,共七条,如:中国中央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顾问,中国警政由中日合办,军械半数以上应采自日本或中日合办的军械厂。

如此“二十一条”,一言以蔽之,是妄图将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是可忍,孰不可忍!

 

●【袁世凯对策】●

袁世凯不愧李鸿章看中的接班人——比起李氏还能使用“以夷制夷”,此时的袁,完全孤立无援(他虽故意向西方列强透露“二十一条”,美英法俄也发过点声音,但起不了作用)——遂指示与日本人谈判的外长陆徵祥、次长曹汝霖,或坚持原则,如对条约的第五项,批道“此项限制我国主权,简直是以朝鲜视我……不理可也,万万不可开议(意为谈都不要与他谈),切记,切记”;或虚与委蛇(yí),答应其中一部分,暗中盘算,日后在实际上使之落空。

日本要求天天谈,一周5次,中方提议每周1次;最后双方妥协为每周3次,每次下午4点到6点,见面寒暄、开场礼仪又占去不少时间。

谈判磨蹭延宕(dàng),历时近四个月,经25次正式和20次非正式会商,可谓艰难。中国方面对第五项全部七条,严正拒绝,终于迫使日方撤回。

其间,流亡日本的孙中山,为达到反袁夺权的革命目的,与日本人订立秘密协定,日本握为与袁政府谈判的筹码。

 

●【“五九”国耻】●

5月7日,日本一边增兵山东,骚扰东北,以战争相威胁;一边向中方发出48小时内接受“二十一条”(已撤去第五项等内容)的最后通牒,要挟说,否则日本将同孙中山结盟,以此逼迫袁氏就范。

5月9日,北洋政府照会日方,接受“二十一条”——实际上议结同意的不满十条,其中有的是既成事实,不同意也没用;有的由于袁世凯运用手段,如斥重金笼络东北的张作霖扩军抗日,日本人没有捞到多少实际好处——最后签字的文本,正名是《民国四年五月二十五日缔结之中日条约及换文》,但人们仍习称其“二十一条”。

袁世凯将5月9日定为国耻日。在不久一次百僚大会上,他追述谈判期间“日本人利用我国乱党,各处滋扰”,向辽东、山东凶悍威胁,感叹“人有强权之可逞,我无公理之可言”,勉励同僚“痛定思痛,力图振作……”

旧教科书认定日本人看清袁世凯有称帝意图,于是以“二十一条”作为支持诱饵,袁接受此条件,而不惜卖国,云云。纯属子虚乌有。

 

●【“二十一条”能不签吗?】●

后人言及“二十一条”,也有忿然发问者:“对于‘二十一条’,袁世凯难道不能坚决拒绝签字吗?日本人真的要打,中国难道不能尽全国之力与之一拼吗?”

就在“二”紧张谈判期间,当年的2—5月,风声透露,不仅国内的抗日情绪高涨,我留美学生也义愤填膺,慷慨呼曰:“吾辈非战即死!”“决一死战!”

对此,胡适十分焦虑,写了一封公开信,指出“上述言论完全是疯话。吾辈情绪激动,神经紧张,理智失常,可以说是得了patriotically insane”——最后这个词是胡适创造的,可以译为“爱国癫”。

为什么胡适要泼此冷水?他认为中国仅有12万士兵谈得上训练有素,但装备极为窳(yǔ)劣,海军最大的战舰只是一艘三等的巡洋舰,以此军力与日开战,“不仅于国无所改观,而且所得只是任人蹂躏!任人蹂躏!再任人蹂躏!”

胡适关于军力的数据,不一定准确,但比照此前约20年的甲午,此后约20年的抗战,中国之不敌日本,是不争的事实。

可悲的是,直到今天,中国的国力、军力都谈不上“强大”二字,而我的许多同胞,还时不时地在发作patriotically insane。

 

●【“君宪”救国?】●

自民初以来,国事纷扰,乱象环生,许多人不免疑问:难道共和体制,真的不适合中国国情?是否需要权力统一,由一位铁腕角色,应对内外繁复的政局?

1915年3月,被袁氏捧为“旷代逸才”而梁启超斥骂“下贱无耻”的政治投机家杨度,邀功雀跃,向袁世凯密呈《君宪救国论》。

袁世凯是专制体制熏陶出来的,巴不得大权独揽。清末,他为枢臣,厉行革新,敢作有为;当上大总统,理当要风有风、要雨有雨,却是国民党那班人,碍手碍脚,还老是搞小动作,捣乱不已。对于杨度的捧场,袁不无动心:既然全国人心企盼安定,何不如当年戊戌变法之向往,实行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至于皇帝,自然必须汉人,天降大任,舍我其谁?

 

●【“洪宪”逆流】●

8月14日,杨度借总统府外国顾问论述君主与共和制度利弊,发起“筹一国之安”的“筹安会”,鼓噪共和制不适宜中国国情;谓经过民意调查,全国“一致主张君主立宪”“废民主而立君主”。26日,《君宪救国论》公开发表。

9月1日,参政院开会,请愿改变国体。20日,参政院代行“立法院”职权,建议年内召集“国民会议”,解决国体问题。25日,袁世凯批复同意,建议提前。

按:所谓“国民会议”,即国民代表大会,绝对不同于宪政之“国会”。无论哪个年代,什么社会,“国民代表”选举之难免舞弊,表决之容易操控,虽中学生都知道。后来列宁的“苏维埃代表大会”,抗战后国民党召开的“国民代表大会”,无不如此也。

主子一声“提前”,第二天,筹安会一成员,即“电令”(!)各省行政长官,从本省各县绅民中选择“国民会议”代表。

再两天,29日,参政会决议,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解决国体问题。

随后,各省各界在京人士,纷纷组成“请愿团”,强烈要求变更国体。“请愿团”声势不够浩大,于是,纠集起来,成立了“请愿联合会”。

10月25日,“国大”代表开始选举——实质上,都是所谓“请愿团”“请愿联合会”成员,或由他们拉来凑数的——三天后,国体投票开始。

投票的结果如何?11月15日揭晓:1993张选票,全体一致,无一例外,统统赞成“君主立宪案”!

12月15日,参政院又代“立法院”,核实“国民代表大会”赞成帝制。

 

●【袁欲称帝,日本反对】●

如此强奸民意的全国“拥护”,数十天间,一气呵成,由此也可见,所谓的“国民代表大会”,是多么容易被政治所运作!

此时,虽然袁世凯次子袁克文,吟诗“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以劝阻,却更有欲为太子的长子袁克定,炮制假的日本外务省办的汉文报纸《顺天时报》,捏造民意和日本态度,欺骗乃父——已陶醉得晕晕乎乎的袁世凯,终于决定黄袍加身,当他的“奉天承运”皇帝了。

按:事实上,日本近代对中国的基本策略,是乱中谋利,其支持革命党人寻衅滋事,也多为此;对袁世凯的不肯听命,日本人更是早有领教。因此,大登反对袁复辟帝制文章的,恰恰是《顺天时报》。

不仅如此,日驻华大使而且会同英、俄,又拉上意、法,明确警告袁世凯,不要称帝。

从11月中开始,直到“洪宪”完结,日内阁令外务省,一再向协约国建议,决不承认中国帝制。

凑巧,“二十一条”与“洪宪”逆流,两件事前后相连,几乎同时发生,以致很多人把它们搅在一起,说成因果:袁世凯想“洪宪”,日本人诱以“二十一条”;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日本人支持袁“洪宪”。如此联系,其实误矣!

国民党攻讦(jié)诋毁袁世凯,污泥浊水泼向袁世凯,敲钉转脚咬死袁世凯,可怜迄今快100年了,某些历史学家,还在这么说。冤乎哉,袁世凯!

 

●【八十三天,皇帝梦破】●

参政院核实“国大”赞成帝制的当天,推戴袁世凯为皇帝。袁世凯辞谢。参政院再上推戴书。

次日,经过又一番假惺惺的谦让,袁世凯宣布承受帝位,改国号“中华帝国”,以明年,1916年,为“洪宪”元年——年号含“宪”字,标榜君主立宪制也。

共和倒退为帝制,死灰复燃,即使宪政下的虚君,也冒天下之大不韪。盖中国好容易推翻了皇帝,袁世凯已是清室之罪人,又焉能浑水摸鱼,推翻《约法》,复为民国之叛逆?借尸还魂,皇帝自为,无论从传统道德,还是政治伦理说,都岂有此理。

梁启超奋然口诛笔伐,其弟子蔡锷潜回辛亥革命时打下根基的云南,发表通电,“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护国。滇、黔、桂、粤、浙、川、陕、湘等地方实力派,相继宣告独立。

袁皇帝急忙调兵遣将出征,北洋大将段祺瑞,因反对帝制,一直称病;派冯国璋,冯联络赣、浙、湘、鲁等将军,劝袁退位。北洋另一大将王士珍,长期告病不出。袁最亲信的幕僚徐世昌,躲往天津。

到后来,天怒人怨,众叛亲离,连最忠心的麾下如陈宧(yí,此字极大多数出版物都错为“宦”),都站到了袁世凯的对立面,翻脸讨袁。

3月22日,参政院召集“代行立法院”的临时会议,表决“撤销承认帝位案”,又是全票通过。次日,袁世凯废止“洪宪”年号,恢复“中华民国五年”。

袁世凯八十三天(他没有正式登基,此以“洪宪”计日)皇帝梦破,宣布取消帝制,恢复内阁制。当然,大总统仍要做的——但终因内外交困,忧惧惊恐,两个半月后,一代枭雄尿毒症死。

 

●【“窃国大盗”袁世凯?】●

评价袁世凯,近百年来的教科书,大多遵照国民党的传统,贬损丑化,如称其为“窃国大盗”。

可仔细想来,他窃的什么国呢?推翻清朝——那不是革命的目标吗?攘夺民国——难道中国只该孙中山当总统?

有人说,就是让孙中山当总统,一他没有钱,二没行政能力,八成儿也当不下去。

我觉得这不重要,没钱,怕什么,可以借外债——所有的北洋首脑,都靠发行公债、举借外债以维持政府,1912—1926年间,中央政府年收入4—5亿,赤字1—2亿,为填补缺口,民初15年内,举内债近8亿,借外债约10亿,否则没办法过日子(注意,这许多内债外债,极大多数后来都赖账了,历史书很少提到这一点,可能因为,这比孙中山、蒋介石割地给苏俄以乞外援比较能原谅吧);

没能力,怕什么,可用臂膀爪牙——先是同盟会,后有国民党,虽然谈不上行政能力、治国经验,但摇唇鼓舌的党棍政客、全武行开打的革命英雄,可多得很哪。

关键是:若不是袁主动与南方会谈,革命党打得过北洋军吗?若不是袁软硬兼施力劝清帝退位,全国肯定能免遭内战吗?

况且,革命党人与袁原有前约,孙中山能不恪守?北洋群雄虎视眈眈,袁世凯不当总统又往哪儿摆?

 

●【评价袁世凯】●

平心而论袁世凯,从甲午前12年驻朝鲜应变得当,到戊戌变法知不可为(杀慈禧)而不为;力行新政,堪比曾、左、李、张,辛亥后,革故鼎新成绩不赖(上文所述晚清10年新政、四大改革,他都居主导地位,厥功甚伟);总统职位,通过合法选举,攘外安内,别人未必能比他好;争权夺利,凡执政者皆然,玩政治,铲除反对派,谁又手软?

即使论个人素质,他知人善任,不染恶习,励精图治,勤政兴学,比起前朝的皇帝,后世的领袖,又哪里差来!

恐怕就称帝这件事坏了菜,那也有上述之种种原因,怎么能将他全盘否定?

国民党骂,有直接利害,刻意贬袁而自高;gcd也骂,何必?

老百姓骂,都听教科书,要想不浅薄可难;史学家也骂,不该。

 

●【比较立宪和极权】●

不妨掉转头来想,假设袁世凯当成了皇帝,那也是他所宣告的君主立宪制,岂不比**、党魁独裁,更加民主和宽容?

无论并不合法的孙大元帅、孙大总统,还是实至名归的蒋委员长、蒋主席、蒋总裁、蒋总统,毫无疑问,比袁总统、袁洪宪更专横,更残暴,更血腥。

现在看看世界上立宪的国家,如:一、有300多年立宪传统(从1689年《权利法案》算起)的英国,二、北欧、西欧的一些王国(有的相当大),三、二战以后的日本;

再看看极权的国家,如:一、希特勒的纳粹德国,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苏联,三、波尔布特统治下的柬埔寨。

将前三个与后三个比一比,请问,国家哪个稳固,人民哪个安康?立宪和极权,孰优孰劣,不是明摆着的吗!

而且,我的后半生,已眼见好些皇帝和国王,主动放弃世袭的特权,改行宪政了;而某些总统、总理、主席、元首,倒是比历史上的皇帝,包括以残暴著名的**,专制和独裁得多。

显然,问题不在于国家体制的形式,共和国还是王国,也不在于领袖个人的素质,袁世凯、袁克定,还是孙中山、蒋介石,而在于国家政体的实质。

假宪政,真极权,伪民主,实独裁,我们见得还少么?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