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十三、从“庚子”到“辛亥”3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6 12:05:46

●【晚清10年新政】●

慈禧还在庚子之乱逃难痛苦期间,因教训深刻,且无法向国人交代,已发布“变法上谕”,决意改弦更张,推行新政。

还京当年,1901年,成立了督办政务处,审查各地提出的改革建议,推行新政必需的行政机构;1902年,京师大学堂开学,允准满汉通婚……

1901年是辛丑年,1911年是辛亥年,两“辛”之跨,10年。史家评说,清廷在这最后10年,实施新政,进行了四大改革:

一、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建立新的教育系统,教学与现代文明接轨;

二、司法制度和法律改革,制订新刑律、新民律和民事刑事诉讼法,建立独立的审判庭系统,取代传统的司法与行政合一(地方官老爷升堂审案)的体制,设总检察厅,受法部监督,对刑事案件提起公诉;

三、官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尤以立宪举措为重大;

四、扫除发展工商业的种种限制,走市场经济之路。

 

●【拟行立宪】●

1905年1月,清出使日本大臣,奏请立“变法大纲”,“仿效日本”,实施立宪。6月始,直督袁世凯,与江督、湖督、广督等,都上奏要求立宪。

7月清廷发布谕旨,同意出洋考察宪政。当年,五大臣出洋,一行往英、法、比、日,一行至美、德、意、奥、俄,考察各国政治体制等事。

翌年夏,五大臣回国,密陈立宪有“永固皇位”“外患渐轻”“内乱可弭(mǐ)”三大好处,连俄国都已立宪,世界上的专制大国,惟我中华矣。

慈禧命众大臣讨论后,9月1日,颁令“仿行宪政”,诏曰:“我国政令积久相仍,日处阽(diàn)险,忧患迫切,非广求智识,更订法制,上无以承祖宗缔造之心,下无以慰臣庶治平之望……”。

 

●【两种新官制方案】●

五天后,1906年9月6日,慈禧仍如康有为8年前一样,“先易后难”,行政改革为先,政治体制改革在后,命首席军机、大学士等,和出洋五大臣成员,包括北洋重臣袁世凯,编纂(zhǎn)新政官制,制定政治体制改革方案。

时袁世凯一身兼八任(督办政务大臣、督办山海关内外铁路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督办天津至镇江铁路大臣、督办商务大臣、督办邮政大臣、会办练兵大臣),无疑是其中的关键人物。

一个多月后,由袁世凯主导的官制改革方案出台:成立责任内阁,取代军机处、旧内阁、吏部、礼部、都察院等。内阁政务大臣由总理大臣、左右副大臣、各部尚书组成。“凡用人、行政一切重要事宜”,由总理“奉旨施行”,并有“督饬(chì)纠查”行政官员之权。皇帝发布谕旨,内阁各大臣,“皆有署名之责”……

如此以内阁总理大臣统揽用人、行政大权的方案,众人能不炸锅?纷纷指摘编纂者“假立宪以粉饰虚文,借改官制以驱除异己”。一次开会,醇亲王载沣竟拔出手枪,直抵袁世凯胸前,厉声喊:“尔如此跋扈,我为主子除尔奸臣!”

汉族大臣也很不满意,有的认为,内阁权力太重,一旦“用人偶失,必出权臣”;有的抨击:“立宪精神全在议院,今不筹召集议院,徒将君主大权移诸内阁,此何心哉!”

一时,王公、亲贵、大臣、太监,不是上疏,就是哭诉,致使向来杀伐决断的慈禧,也寝食难安,竟说:“我如此为难,真不如跳湖而死!”

她另任命议改官制大臣,搞出一个新方案,基本上保留原先官制,新鲜的只是所设11部的13位大臣、尚书中,满7,汉5,蒙古1,以“满汉不分”打破了旧时的“满汉各一”。令设计者没想到的是,以前的“各一”,虽然满人掌大权,毕竟汉人人数与之相当,改为“不分”,汉官心理反而不平衡,辛亥革命起,不少汉族督抚宣布独立,与此可能不无关系。

 

●【“宪法大纲”,皇权至上】●

在立宪派的促进与革命派的压力下,1908年8月,慈禧审时度势,颁《钦定宪法大纲》,宣布将用九年时间完成立宪筹备。

不过,《钦定宪法大纲》不愧“钦定”,一共23条,前14条是君上大权:

如第一、二条,“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虚应故事,倒也罢了。

但如皇帝拥有以下权力:颁布法律诏令,召集、解散议会,任命、罢黜百官,编订军制,统帅陆海军,对外宣战、媾和和订立条约等等——总之,大凡“用人之权”“国交之事”“一切军事”,不付议院议决,皇帝皆可独专,就不大像话了。

后9条是臣民义务,如纳税,当兵,遵守法律,以及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和担任公职的权利和自由。

这是宪政编查馆,参照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制定的。两相对照,比《明治宪法》,删去了限制君权的有关条款,反倒扩大了君权;而民权,却被刻意缩小,如“居住及迁徙之自由”“书信秘密不受侵犯”“信教之自由”,都没有了。

立宪派对于制宪,早也盼,晚也盼,见到这样的“宪法大纲”,仰天长叹。

未三个月,慈禧死。

 

●【公允评说慈禧】●

有人评慈禧生平最后十年三个字:戊戌年“压”,辛丑后“混”,立宪事“拖”。我觉得比较准确的应该是:戊戌年“看”,辛丑后“做”,立宪事“磨”——既“磨蹭”,对迫切性重视不够,也“磨砺”,要把行之2100年来的国家制度大改革,谈何容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慈禧此时之作为,尽管不无被迫,与戊戌之光绪,毕竟如出一辙,举措甚至再激进些;中国之实行君主立宪,虽蹒跚(pán shān)而行,多次反复,但下了决心,且明确时限,不能不说是进步。

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汉、唐、清三朝,各一女强人:吕雉继承汉高,用能任贤。武曌“政启开元,治弘贞观”。叶赫那拉氏慈禧处境最劣,撑持危局,固然不易,为强国势,也图改革;能重用汉族人才,驾驭文武;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她都支持;尤庚子之变后,施行新政,表现不俗。但慈禧心胸狭隘,视短谋浅,私利权欲过重,言行守旧媚洋,终难与吕、武相颉颃(xiè háng)。

 

●【加快立宪步伐】●

立宪与革命不同,革命只要豁出去,不怕死,干就是了;立宪有个大前提,要清廷让步,愿意立宪,才行,否则,空喊一百年,也白搭。

从1907年起,立宪派发起和平请愿,要求早开国会。地方士绅和商界领袖心情尤其迫切。

1909年,各省立宪派纷纷成立带有议会性质的谘议局。江苏谘议局议长张謇召集十六省谘议局代表上海开会,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

第二年,1910年,跨至1911年初,立宪派接连四次,发起声势浩大的请愿运动,要求迅速召开国会,规模远远超过了后来的五四运动,有的还当场断指血书。请愿者虽遭到清廷的镇压,但获得全国不少督抚的支持。

清廷不得不加快立宪步伐,答应将九年预备期限缩短到五年,允1913年开设议院。

10月,在北京正式成立资政院,作为两院制议会的基础。

同年,清廷批准了资政院关于允许自由剪辫的奏请——其时民间剪辫已多,这一允准,不过顺其势耳。

 

●【广州—黄花岗起义】●

革命派可不指望立宪,倒是拒绝立宪,反对立宪。单是同盟会,就发动了许多次武装起义。

1911年4月,同盟会黄兴、赵声领导广州起义,失败,烈士集葬红花岗,改名黄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

黄兴词曰:“羊城三月暮,碧血横飞,浩气吞狂虏。”

孙中山惊叹:“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我道:铤而走险的武装斗争,痛失精英,何止黄花岗一役!

 

●【“皇族内阁”】●

这一年,岁次辛亥,《辛丑条约》订立十年了。

十年中,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先后去世;光绪、慈禧相继归天;载沣任摄政王,进入第三个年头。载沣资质平庸,生性懦弱,论说政绩,乏善可陈。

5月8日,在这位摄政王的主持下,清廷利令智昏,裁撤旧内阁、军机处,推出“预备仿行宪政”的责任内阁, 13阁员,满9汉4;满9之中,皇族占7,且扼总理、财政、军队、人事诸要津,实质是将政、军、财权收归满人权贵。舆论大哗,称为“皇族内阁”。

谘议局联合会揭露其本质:“名为内阁,实则军机;名为立宪,实则专制”。内阁斥责之。

清廷“立宪”,等于幌子,民众大失所望,革命派愈加活跃,众多立宪派抛弃“君主”幻想,趋与联手。清统治之亡,指日可待。

 

●【铁路“收归国有”】●

屋已漏,雨骤急。“皇族内阁”成立次日,5月9日,清廷用新任邮传大臣盛宣怀计,欲以路权为担保,向四国银行团(英汇丰、法东方汇理、德德华、美花旗)“借款修路”,悍然宣布,将绅民集资合股的商办铁路干线,统统收归国有。

原来,铁路投资巨大,清廷要修铁路,办法有二:一、靠政府举借外债,效率高而事易成;二、招商股集资,如粤汉、川汉铁路,就由两湖绅商、广东华侨斥资,四川则用赋税加额的办法,百姓人人参与,迹近强迫——盛宣怀很快发觉,此法实行多年,至他接手时,“鄂路并无尺土寸料”,湘路“民计甚窘,竭力搜索,告成无期”,川路“后路未修,前路已坏,永无成期”,结果必然是“款尽路绝,民穷财困”。

但是,“收归国有”,乃中央向地方敛财,朝廷与百姓争利。盛宣怀自己就是商人,怎么会出此下策?

其一,盖自鸦战以来,清廷财政日蹙,如 1911年当年,国库收入2.9亿两银,支出3.3亿,亏空4000万两银。为解财政困境,除加重捐税,非举借外债不可;

其二,外债既借,四国必力促修路大业其成,到那时,国家、地方,朝廷、百姓,全都有利;

其三,商人当官,也为自己打算,1901年,精明过人的盛氏,已将上海机器织布局,转股改制,巧妙变成集成纺织公司——如今,邮传部统辖轮船、铁路、电报、邮信四政,路权一旦收归国有,即是部有,故伎重演,最后不难转化为盛的私企。

 

●【保路运动】●

按理,政府举借外债,属资政院职权,须资政院议决通过;而各省商办铁路收归国有一事,关系本省权利,属谘议局职权,须谘议局议决通过。

然而,皇族内阁饥不择食,急不暇思,一意孤行,两事皆擅自决定。此举非但违背了宪政原则,更损害了广大民众、尤其投资最多的绅商的利益,甚至挫伤了许多原先连立宪理想都没有的地方实力派。

如此倒行逆施,触犯众怒,对于反清大势,不啻火上浇油。粤、湘、鄂、川士绅领头,万众呼应,纷纷发起“保路运动”。

四川因牵涉面广,民愤尤大,公众团结,成立保路同志会,与省谘议局领导人一起,向总督请愿。9月,川督下令开枪,死32人,酿成武装暴动。

清廷镇压,兵力不够,又调鄂军入川,湖北一时空虚。

皇族内阁与铁路国有,虽不过5月8、9两日间事,但清王朝既已病入膏肓,竟然自掘坟墓,正叫不亡何为!

 

●【武昌首义】●

10月10日,革命党“文学社”实际负责人刘复基,联合“共进会”,组织筹划湖北新军下层官兵,发动武昌起义,史称辛亥革命(完成的标志应是1912年初民国建立、清帝退位),后“双十节”作为中华民国国庆纪念日。

湖北立宪派立即予以支持:谘议局议长汤化龙通电全国,号召各省“当仁不让,立举义旗”;当革命派推举原协统(旅长)黎元洪出任军政府都督但黎坚拒时,他答应自任民政总长同担艰难而力劝黎,并从经费、物资和动员民众等方面,切实为革命军提供保障。

此举对扩大首义战果,保卫新政权,推动全国革命形势发展,起了极重要的作用。

清廷调兵,水陆南征,水师投向民军,陆军迟迟,一交锋就败北。

革命爆发后,各方很快调整思路,以“五族共和”取代了“驱除鞑虏”“光复大汉江山”之类的口号和认识。

历代农民因饥饿或官逼民反暴动,不脱封建主义范畴,而辛亥革命是志士仁人反对满族专制统治,为追求共和理想而起义,无疑属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龙旗落地】●

当月,湘、陕、晋、滇、赣,群起响应;又一月,重镇上海等城市,与黔、浙、桂、皖、粤、鲁、川、奉等省,或以立宪派及其控制的谘议局为主导,宣告独立,或立宪派与革命派携手合作,夺取政权,成立军政府。全国25万新军(其中北洋14万),至少1/3反戈。

所幸各地易帜,虽也枪炮交火,死人很少,最多的云南,也就160人。

龙旗纷纷落地,清廷穷于应付,急任命三年前强令归隐的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充钦差大臣,节制水陆各军,扑灭武昌火焰。

 

●【袁世凯洞若观火】●

袁一再以“足疾未愈”辞,悠悠然窥测形势。清廷遣与袁私谊极好的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往访。袁世凯洞若观火,提出六项条件:一明年开国会;二树责任内阁;三开党禁;四民党合法化;五军权独任;六粮饷从丰。

前三项系立宪派屡次请愿而未获结果者;第四项为南北议和设伏笔;末二项为自身占地步。由此,不但可见袁世凯之老谋深算,以立宪议和为纲,迫清廷妥协就范,连后来中国政局的大势,都已尽在掌握之中了。

11月,皇族内阁辞职,资政院推选袁世凯组阁,清廷正式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

16日,袁组阁成;当日,摄政王载沣退位;亦当日,袁世凯命麾下将领冯国璋执掌禁卫军。

 

●【袁氏出山——南北会谈】●

袁世凯胸有成竹,施施然出山:一方面凭北洋军优势,令冯国璋向民军开火,将武汉三镇拿下两镇,然后击武昌而不入;一方面借革命力量,向清廷施压,说革命党太厉害,打仗又没钱,逼隆裕太后发行公债,向王公大臣募捐了600万两银。

在民军不敌但总体势盛、北洋军大胜但军费日蹙的态势下,袁主动停战,提议举行南北会谈。

袁世凯派出的谈判代表唐绍仪,时任邮传部侍郎,是昔留美幼童,回国效力清廷,向往西方民主,曾以全权代表身份,与英国交涉,使之确认清廷对西藏地方的领土主权……

由十七省代表推举的中央军政府大都督黎元洪,迅速委任第一流的外交家伍廷芳,为全权代表。伍曾任清驻美西墨公使,当美国议院通过禁止华人入境的排华法案时,他义正词严,慷慨痛斥……此时寓居上海,与张謇等人发起组织赞成共和的共和统一会。

12月18日,双方开始在上海租界赵凤昌寓所惜阴堂,秘密举行南北会谈。

南方要求袁世凯反正:放弃君主立宪,促使清帝退位,然后举袁为大总统,建立共和政府。

袁当然不会再效忠于对他恩尽义绝的清廷,况且,即使镇压了革命党,将来也难免兔死犬烹的命运,南方的要求,可谓正中下怀,于是讨价还价,谋求最大利益。

 

●【孙中山回国】●

武昌枪响,正在美国丹佛的孙中山获悉,为争取借款,先后游说于美、英,许诺共和国承认清政府给予外国人的一切特权和租让权,中国政府与各国签订的条约继续有效,一切外债照旧偿还。

但美国、英国的银行家明确谢绝;取道法国,法国表示,四国银行团对中国发生的事变,严守中立。孙中山急需之款项,一无所获。

他经新加坡,于12月21日抵香港,得知各省形势,等同群雄纷立,意识到成立统一政府之必要,于圣诞节那天,与胡汉民等赶至上海,汪精卫等迎接。

这位在海外飘泊奔波了16个春秋的革命先行者,向记者说了一句老实话,自己“未带金钱,所带者精神而已”。

 

●【当选临时大总统】●

次日,革命党人在沪开最高干部会议,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候选人;讨论政体,与会者多数支持宋教仁主张的责任内阁制,并推举宋为内阁总理候选人。

29日,已宣告光复的十七省代表云集南京,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总统前加“大”,乃昔清帝对外文书皆自称“大皇帝”也。

不满同盟会排斥光复会的章太炎(章、陶等还先后发起“倒孙”,过后光复会退出同盟会),认为总统一职,“以功则黄兴(虽指挥起义屡败,英勇而百折不挠),以才则宋教仁,以德则汪精卫”,殊不说,论革命历史,论海内外声望,论建国理义,孙首屈一指。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