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宣战】●
慈禧一不做二不休,次日(21),匆匆发布诏书,荒唐向众列强宣战,说:“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号召全国军民,或“同仇敌忾,陷阵冲锋”,或“仗义捐资,助益饷项”。
仅四天,六神无主的慈禧,急急改令,停止进攻使馆,派兵保护。又四天,命驻外公使向各国解释,清政府宣战出于被迫。
俄沙皇尼古拉二世可不管你真打还是假打,主动还是被迫,7月,调兵18万,自任总司令,借口保护中东铁路,分六路人侵,制造海兰泡、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将我7000余同胞,推入黑龙江活活淹死,一二年间,几乎尽占我东北。
●【联军占领北京】●
7月,联军攻陷天津,8月,占领北京。慈禧挟光绪仓皇“西狩”,一直跑到西安。
联军杀人不眨眼,“凡见路旁黑影即开枪击之”,大肆抢掠,且各有特色:俄兵粗野;法兵凶蛮;美兵貌似有纪律,却具精明巧识;德兵报复公使被杀,最肆无忌惮;英兵将赃物集中,拍卖后官兵按军阶分配银钱;日人集体行动,军官按图索骥,所得财物全归国家,目标准确,尤其官银,天津抢得23万两,通州12万两,从户部劫走库银,300万两之多。史称“庚子之变”。
●【东南互保】●
当八国联军兵临北京之时,慈禧于发布宣战诏书的同日,6月21日,电令各地调兵勤王,“联络一气,共挽危局”。
扼长江中下游的湖督张之洞、江督刘坤一,不由发愁,这危局,怎么“挽”?
早在此前数日,英国驻汉口代理总领事,就要求派军舰进入长江,遭到张之洞断然拒绝。
李鸿章的心腹、会办商务兼商税事务大臣盛宣怀,及时进言“北事不久必大坏,留东南三大帅以救社稷苍生”,建议扣押朝廷已对外宣战的电报,与各国领亊订约,“上海租界归各国保护,长江内地均归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商民人命产业”。
刘、张二督审时度势,为“保境安民”,决定采纳,并用寓居上海的张之洞旧幕僚赵凤昌谋,邀上张謇,与盛分头游说南方督抚,由上海道出面,与英国驻沪总领事达成“谅解”,实行“东南互保”。
6月26日,双方在上海签订《中外互保章程》。二督允诺保障所辖各省洋人生命财产安全,谢绝英兵舰进入长江“协助”,根本目的是防范战火向南方蔓延,保住中国最富庶繁华之地,新式工商业的机器厂房,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
刘坤一及时致电李鸿章,报告情况,征询意见。后者自然竭力赞同。对于朝廷“勤王”的诏令,李鸿章的答复,简直堪称高明:“此乱命也,粤不奉诏。”何谓乱命?伪造的诏书也,我两广怎么能上当!
●【“东南互保”与历史走向】●
此举固然合情合理,有百利无一弊(按:旧教材在称赞义和团的同时,将“东南互保”骂得一塌糊涂),但毕竟是地方势力抗命违令,与中央政府搞“独立”,视北京危局于不顾。
因此,同日,张之洞与刘坤一,联衔电奏慈禧,使出浑身解(xiè)数,沥陈苦衷,尽量将“互保”说成是符合朝廷“联络一气,共挽危局”之举措;提醒“以京师之重地,作孤注之一掷,危迫甚矣”;东南各省若再遭蹂躏,“饷源立绝,全局瓦解,不可收拾矣”。
慈禧不笨,果然对此“擅权”行径隐忍不发,复电称赞“互保”,是“老成谋国之道”,并且说朝廷“与该督等意见正复相同”。
朝廷既已首肯,“互保”名正言顺。经过一番串联,粤、鲁、浙、闽、川、陕、豫等督抚,纷纷参加“互保”。
“东南互保”条约,使“中外相安”,江南未遭荼毒,社会安定,百姓无扰,国家、民族元气保存,战后与列强议和有所转圜(huán),慈禧本人免受惩罚。
“东南互保”可以说开了地方自作主张、“反叛”中央的先例。以后二三十年,中国基本上是南方主导历史发展走向——地方政府向中央抗命夺权,与辛亥革命各省纷纷独立,袁世凯称帝时蔡锷等人护国,孙中山广东护法理不直气亦壮,国民党北伐中央政府终于成功……应该说都有关系。
●【广督李鸿章赴任直督】●
当年年初才赴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6月15日接到朝廷“迅速来京”的诏令。但他,一边回复“立刻遵旨北上”,一边打定主意,拖延时日,观察形势,决定行止。
6月下旬,慈禧的战也宣了,东南的互保也成了,但北方战事的前景,尚无定数,联军逼进的威胁,还没解除。盛宣怀(此人称得上东南互保全剧的总导演),开始谋划连台戏的下一本:促成李鸿章北上,为朝廷担当,与联军谈判。
7月8日,慈禧下诏,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谈判重任,于是赋焉。
7月15日,李鸿章受命。16日,李鸿章从广州动身。南海知县前来送行,问起万一联军占了京城,结果将如何?
李答:一是剿灭拳匪以示威,二是惩办祸官以泄愤,三是索要兵费以赔偿。
问兵费赔款大约多少?李流泪曰:我不能预料,惟有极力磋磨,展缓年份,尚不知作得到否。我能活几年?当一日和尚撞一天日,钟不鸣了,和尚亦死了。
轮船到上海,李鸿章“小作盘桓”,等待局势变化。
8月15日,联军占领北京,慈禧挟光绪西逃。17日,张之洞、刘坤一致电各国领亊,说东南互保“各督抚均系奉旨办理”,请求联军“万万不可震惊我皇太后、皇上”。20日,朝廷以光绪名义下“罪己诏”。
9月7日,清廷发布剿灭义和团谕旨。8日,清廷再下“罪己诏”,几乎是央求李鸿章,“即日进京,会商各使,迅速开议”。
9月15日,李鸿章离开上海北上。10月17日,李鸿章在北京,照会各国使臣,和议开始。
当年年初,李鸿章从北京南下广州,只用9天,这回,同一条路,北上,走了3个月——不是拿架子,是寻找有利时机。
●【《辛丑条约》】●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的替罪羊,再作冯妇,受命临“辱”,与列强谈判议和,“秋风宝剑孤臣泪”,年近八旬,真难为了他。
慈禧下诏,“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据说私下还讲“宁赠友邦,勿予家奴(汉人)”(一说是荣禄或刚毅讲的)。
因美国照会各国,遵门户开放之约,列强既不灭亡中国,也未提割地要求,订《辛丑条约》:
惩“凶”(如毓贤等人正法),为丧命的德公使立牌坊,以此向各国谢罪;
赔款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4%),本利累计10亿两,相当于清政府12年财政收入。
按:关于4.5亿两,是各国先报出数字,由英、德、法、日四国代表,组成“赔款委员会”,请“中国通”如总税务司赫德等为顾问,分别确定,加起来的总数。当时中国人口恰恰4.5亿,对此纯属巧合的数据,旧教材演绎为:帝国主义竟要每一个中国人缴纳一两白银的罚金,欺人太甚!
我认为,《辛丑条约》最令人气愤的,是允许列强在华驻军,从北京城内到天津、又经唐山至山海关,即由京师直达海边,而这一区域,中国军队统统被驱逐,以后也不许进入!
各国驻军,以日本最多,且队伍不断扩大,先叫中国驻屯军,后改华北驻屯军——这支部队,正是1937年“七七”事变的制造者。
●【庚子赔款】●
对于列强向中国勒索赔款,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按照“门户开放”的既定政策,倡议“更多的优惠和行政改革要比大量的经济赔偿更合乎需要”,主张削减赔款金额,让中国减轻负担,有所发展,各国也能得到更大利益。
但列强没有响应,德、俄各自盘算用于扩建海军和修造铁路,尤其想多榨取一点。最后的赔款数额,远远超过美国提出的方案,史称“庚子赔款”。
这场战争的对手,虽然叫八国联军,实际上只有3万多人,而且时间短,范围小,在世界战争史上挂不上号,赔款数额竟如此之巨,实属少见。沙俄分得总额的约29%、计1.3亿两白银,得意洋洋说,“这是历史上少有的最够本的战争”。
1908年,美国核算后,认为赔款数额超过兵祸的损失和战争的付出,首倡退还约半数庚款,于1909—1940年逐年还完,用于中国派遣留学生赴美,通过教育,帮助中国人接受西方的思想,以改变中国的“仇洋”状况。
一战,协约国允庚款缓付五年。德、奥战败,止付。华盛顿会议后,各国相继效法美国,设立类似基金会的组织,将余款充作办理对华教育事业。
1922年,苏俄还抗议中国政府停付庚款,两年后,才宣布于清偿债务后充作提倡中国教育款项。
日本,不仅拖延退款时日,直到1930年6月,我驻日公使还在催促其退还庚款;后来虽退了,款项始终由日本掌握,只给予在华的与日有关的团体。1937年9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政府宣布对日停付庚款,日竟向控制中国海关税务的英国索要。
中国实际连本带息付出庚子赔款6.5亿两银。
●【“秋风宝剑孤臣泪”】●
条约签罢两个月,被时人詈(lì)为汉奸的李鸿章,油尽灯枯,心力交瘁,大口吐血,吟起了那首著名的七律:“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寰海尘氛纷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
钟不鸣了,和尚亦死了,李遗折向朝廷力荐:“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
李非但当时朝中第一能臣,亦清王朝近代化的启蒙者。梁启超评:“吾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照我说,这个“遇”,不当悲,惟其有此遭际,才显示出他的爱国心、民族情——虽然归根到底为大清江山,做慈禧奴才,但试比如林则徐、左宗棠之爱国,又何尝二致?
李最被诟病的,是“以夷制夷”与俄密约,趁机收受俄国贿赂,但事实证明,此说无中生有。合肥李公并不贪婪,如《马关条约》签订后,他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就地免职,离任时,将淮军公所余款项800余万两银,悉数移交后任(以官场风气,化公为私,易如反掌);死后幕僚为编《李文忠公全书》,刻印需银2.7万两,李家出不起,辗转找到袁世凯,拨给2万两,其余家人筹集。
●【日俄战争】●
庚乱后,俄以重兵入境的既成事实,欲长久霸占我东北,建设其“黄俄罗斯”,尤其凭借远东不冻港,向太平洋发展。
但此举影响到日本“大陆政策”的推行。双方谈判未果,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各自投入兵力超过百万。英、法为自身利益,分别助力日、俄,参与其间。
两个强盗厮杀于中国土地,粮草伕役取给于东北百姓,而清廷竟应日俄要求,声称“彼此均系友邦”,宣告“局外中立”。
日俄海战始于中国旅顺口,俄受重挫。同时,日陆军渡过鸭绿江,突破俄军防线。1905年1月,旅顺口俄军投降。2、3月,双方60万兵力展开沈阳会战,俄败北。
5月,去年6月从欧洲出发的波罗的海舰队之俄援军,沿大西洋南下,绕过南非好望角,斜跨印度洋,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东太平洋,经中国的南海、东海、黄海,航行1.8万海里(世界史最长距离奔袭),在日本九州福冈北面的对马海峡,遭到以逸待劳的日舰队伏击,全军覆没。
战争以日胜俄败告结束。国人将这场战争看作是国家政治体制之争,照《大公报》说法,立宪国之日本打败了专制国之俄国。
此后,中国青年学子,因立宪胜于帝制,且地近省费,文近易通,蜂拥赴日留学。
日本也因此战之胜利,空前国家自信、民族虚骄,与日后发动侵华战争、二战向英美开火,不无关系。
●【日设“关东州”,并吞朝鲜】●
在经济上已经是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担心日本过于强大,西·罗斯福出面调停,南北瓜分我东北主权,俄据北满,日占南满,旅顺、大连,由俄转手给日;后又将内蒙古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西给俄,东给日。日本遂将相连的南满和东蒙,合称“满蒙”。志士吁天长叹:“堂堂中华,利益竟被他人私向授受!”
日得寸进尺,迫清廷增订新约,获南满铁路经营权、长白山森林开采权等;将我辽东半岛称名“关东州”(其本土四大岛,最大本州,离中国最近九州,皆称“州”),所驻军队后来称“关东军”,1931年,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日俄战争初,日本就将朝鲜作为保护国,1910年,完全并吞朝鲜半岛,夺得了进一步侵占满蒙的跳板。
●【英国伸爪西藏】●
日俄战争期间及其后,日、俄、英、法、德、美等国,不断向中国索取特权。
英国趁俄国势力受抑,加紧实施其染指我西藏政策,再次从其殖民地印度出兵,入侵拉萨,迫使地方政府——噶厦当局订立条约。
民国初,1914年,英单方面炮制所谓“麦克马洪线”,将我喜马拉雅山分水岭以南、不丹东面的9万余平方公里藏南领土,划入其统治的印度的范围,中国坚决反对。
(按: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中国收复此藏南失土,旋因毛泽东命令放弃,至今仍为印军占领。)
适值欧洲大战(“一战”)爆发,此事不了了之,但“麦克马洪线”之无法理依据,世所共知。
●【中国社会两大进步思潮】●
进入20世纪初,《马关条约》已五年,中国市场经济方兴未艾,公民权利的意识随之觉醒。辛丑当年,“戊戌钦犯”梁启超著《立宪法议》在东京问世,迅速传回国内。
西风东渐(jiān),势不可当。1905年前后,中国社会涌现两大进步思潮:
一是“立宪(或称维新、改良)派”,大声疾呼,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欲救其亡,亟须彻底改革专制制度,实行立宪政体;
一是“革命派”,认定清廷不可能主动变革,号召武装斗争,暴力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建立共和国。
●【——立宪派风生水起】●
“立宪派”的代表人物,除堪称旗手的梁启超外,又如康有为、张謇、汤寿潜等,主张实行英国式“虚君共和”的君主立宪制;
而满清贵族不愿发生革命而有意立宪者,倾向于天皇拥有较高权力(从明治1868—1911;经大正1912—1925;到昭和1926—1988之前小半,都是,二战后才改变)的日本式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的本质是立宪(民主为重,君主为轻,我意似应称“立宪君主制”为宜)。立宪含义则有二,一是召开国会,决定国是;二是制订以宪法为根本大法的法律,以法治国。
旧教材多褒革命派而贬立宪派。其实,革命流血牺牲,死的双方,都是中国人,经济也受严重破坏。何况,以暴力推翻专制之后,依然是专制,甚至更专制。而立宪,不但反对个人专制,也包含建设民主,推行法治,如能实现,避免死很多人。立宪是体制内的改革,社会成本比革命低得多,我认为应该更好。
后因清廷顽愚,不肯放弃私利,致使10月武昌起义爆发。若论枪声响时革命派准备之充分,远远不如其前半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但终于能获成功,民国得以建立,还是立宪派、革命派,加上北洋实力派,三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向来的历史教科书,都强调功在革命派,有意不谈立宪派,更回避北洋实力派。实际上,革命派的偶然因素太大,立宪派的作用,显然过于革命派;而最后真正解决问题的,还得靠北洋实力派。
●【——革命党风云际会】●
在立宪派苦苦奋斗的同时,因“戊戌”流血认改良之路不通(清廷自己堵死),“庚子”之败识帝制不可救药(难御列强外侮),革命党风起云涌。如秋瑾1905年从日本归国,途中赋诗曰:“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按:中国之革命党,星火始燃于留学日本的青年群体,并以国内民间反清复明会党为基础,如秋瑾,原是天地会骨干,后成为光复会中坚人物。天地会组织严密,势力浩大,又称“洪门”(“红帮”),其海外团体总称致公堂;另一会党“青帮”,由经营走私的漕帮发展而来,不仅运河沿岸,也包括水陆交通各线。
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孙中山,少年出洋,受西方政治尤其美国民主影响,于甲午之战当年的1894年,团结广东和海外人士,在夏威夷檀香山创立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为扩大力量,孙加入洪门,被封为“洪棍”,相当于元帅。他还拟定了致公堂新章程,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注入其中。孙中山逝世那年,陈炯明将致公堂改组为致公党,党史延续至今。
后十年,黄兴、宋教仁以湖南为主体,长江中上游为基本,创华兴会。
蔡元培、章太炎、陶成章以江浙同乡、尤其绍兴志士为骨干,创光复会(陶成章与英烈徐锡麟、秋瑾皆绍兴人,史称“鉴湖三杰”)。
革命党也主张立宪,但如孙中山宣传的,是没有君主的、美国共和政府式的民主立宪制。
●【革命并不神圣】●
20世纪里,中国有超过3/4的时间都是在革命。
我从小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认定革命是好的,反革命是坏的。不革命,比如立宪、改良,中间派,第三条道路,也都是不好的。不革命就是反革命,因为有欺骗性,甚至于更坏。革命神圣,革命高尚。提倡有阶段性的不断革命,响应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人人要做革命派。活着就是为了干革命。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对同志要像春天一样的温暖”,前提是同志,公共汽车上让座,得先问问对方成分;“对敌人要像严冬一样的残酷无情”,听听,是残酷,是无情!那么,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这样的革命呓语,我们这一代人,谁不能讲得一套又一套的!
想当年,“文革”起,巧得很,我恰“五十年前二十三”。鄙夷造反,乱世读经,浏览马恩列斯毛。过了两年,大兴“早请示、晚汇报”,人人背“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冷眼瞥众生,不屑与哙伍。人微词。令捧四卷《毛选》,转过身去,读一段,不够则连着两段,至多三段,我即报出在第几卷,是哪篇文章——革命得很吧。嗐,真正目的是自我保护:小子,凭你能背三篇老,也敢惹我四卷毛?又一回,见大字报,“最高指示”打头,下面造反派伙夫云,本食堂明天开始只供应革命群众吃饭。我可以吃饭,抱不平,也写一张,“最高指示:‘有饭大家吃。’”众大哗,叱伪造。淡然一笑:四卷中有。
然而,“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不是近来,是近几十年,尤其10年来;也不是全无是处,是关于革命的——打从列宁那儿来,经过斯大林二传,毛泽东上升到顶峰的那一套,基本上全无是处。
●【同盟会创立】●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以兴中会为名义基础,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科学补习所等团体,以及留日学生中的革命志士,共76人(其中湘、鄂各20,粤17),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孙中山任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政治纲领。
“驱除”两句,原是朱元璋反元口号,孙中山仅将“胡”虏改为“鞑”虏。这是在满汉矛盾上做文章,以激起民族斗志,论认识水平,远远低于立宪派;
“创立民国”是政治目标,民者,国民也,至关重要;
“平均地权”是民生口号,虽说资本主义不应该均贫富,但此词语符合中国国情。
●【三民主义与革命方略】●
11月,孙中山仿照四十多年前林肯演讲词中的“民有、民享、民治”,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同时,又设想未来革命的方略:
第一期,“军法之治”,民族革命,以军队夺取政权,成立军政府,执掌政权;
第二期,“约法之治”,政治革命,制订军政府与国民之约法,以地方议会监督军政府;
第三期,“宪法之治”,社会革命,国民训练完成,归政于民,着力民生。
虽然孙中山强调三民主义以“民权”为“政治革命的根本”,但他本人在同盟会时有独断专行表现,如党员不能过问经费,不得抨击党魁。
至于体现民权的“约法”,后来也被以人民为对象的“训政”代替了。
●【共和、民主、自由、平等】●
现代共和民主观的核心,是维护公民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共和是民主在国体上的体现。
民主是共和国公民所拥有的对于国家的政治权利。
公民自身,是自由的;互相关系,是平等的。自由和平等是人人生而有之的权利,简称人权。
从孙中山的一生言行,特别是最后10多年的表现,可以见得,他接受了共和政体的观念,但对西方社会关于人权的普世价值,比如林肯的民主、自由、平等的主张,并不认同。不客气说一句,林肯的“三民”与孙中山的“三民”,可谓橘逾淮而成枳(zhǐ)。
我觉得,孙中山实际上是欲共和而不民主,要共和而拒民主。这在民初的一两个月,已初见端倪;至护国、护法,变本加厉;到了继承者蒋介石手里,暴露无遗——正是从不民主这一点上说,国民政府还不如北洋政府。
●【革命派抨击立宪派】●
革命也好,立宪也罢,两派的目标都是改变专制统治,建设民主国家,只是具体方法、途径不同。
在互相引为同志,共同奋斗这一点上,立宪派做得不错,革命派颇不像话。
如孙中山,动员人们为推翻清朝统治出力,把汉族的官员,包括曾国藩、左宗棠等,统统骂为汉奸,甚至说“今又有所谓倡维新、谈立宪之汉奸以推波助澜……”
你搞你的革命,他吹他的立宪,怎么可以骂人家是汉奸呢?
革命派惟我独“革”,视其余统统为反动,甚至将立宪派作为暗杀目标。
●【暗杀之不智】●
1906—1911年,各地武装斗争频频。革命党人中,也颇有行暗杀手段希冀成功者。其中有的针对立宪派,如吴樾炸伤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徐锡麟刺杀大力推行新政的恩铭,皆殉难,可谓不智。
按:吴樾与陈独秀,为谁往行刺,争执扭打,滚地疲喘。吴问:“舍身一拼,与艰难缔造,孰易?”陈答:“自是前者易后者难。”吴:“然则,我为易,留其难以待君。”遂作易水之别。
1910年3月,27岁的汪精卫,谋炸摄政王载沣未遂,囚中作《被逮口占》四首明志,其三尤其著名,30年后汪投日做汉奸,《大美晚报》副刊编辑朱惺公,于每句前加二字讽刺之,诗云:
(当时)慷慨歌燕市,(曾羡)从容作楚囚。
(恨未)引刀成一快,(终愧)不负少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