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变,张之洞变】●
不日,北京强学会遭清廷封闭。张之洞马上解散了上海强学会,未受牵连。半年后,上海创办《时务报》,张之幕僚汪康年是发起人,任总理,聘请主笔梁启超。张之洞全力支持。但未久,汪、梁发表了“兴民权”的文章,他大惊失色,严令不许。梁启超离开后,与汪大打笔仗,维新派与洋务派分裂。
1898年4月,张之洞刊发新著《劝学篇》,论述“中体西用”理论,对守旧派和维新派都作批评。光绪因其反对守旧而谕令颁行全国,称赞此书“持论平正通达,于学术、人心大有裨(bì)益”;守旧派则因其反对变革政治制度,反对民权理论,用《劝》篇章,以批驳康梁。
百日维新始,光绪任命谭嗣同等为“军机四卿”,其中就有张之洞托湖南巡抚陈宝箴(zhēn)举荐的刘光第、杨锐。
戊戌政变起,“六君子”问斩,刘、杨在其中。张试图救杨,未成,于是上疏要求严惩维新党人;又将先前与维新派交往的痕迹,一一抹去;且不遗余力,攻击迫害康梁等人,以洗脱自己。因这一系列表演出色,张之洞终于逃过一劫。
●【铲灭“自立军”】●
不过,毕竟身负前科,心有余悸。当1900年,庚子之乱中,“东南互保”紧锣密鼓之际,张之洞眼皮底下,他最得意的学生唐才常,领导长江中游各省“自立军”,趁机发起“勤王”(拥护光绪当政)武装起义。
张先是纵容静观(一旦事成,支持之功莫大焉),8月,见慈禧挟光绪西逃,自立军成功无望,立即下手,捕杀了唐才常等人。
据说张曾问幕僚,外间对余有何议论?答:人云袁世凯不学有术,岑春煊不学无术,公则有学无术。张喜,故作谦虚:予不但无术,亦不能自谓有学。但从上述事实看,张之洞哪里无术(权术),应谓非常“有学有术”矣。
附:关于此三人,还有“三屠”之说:张之洞用钱如水,“屠财”;袁世凯杀人无度,“屠民”;岑春煊性好弹劾,“屠官”。
●【“戊戌”余波,“帝病”试探】●
变法失败,光绪从此被软禁于瀛台(紫禁城西面,中南海南海一小岛),但名分依旧,此后慈禧颁布诏书,始终以皇帝名义。
慈禧既恨光绪不听话,放着也是对自己威胁,未几,生出加害念头,至少将他废了,另立皇帝——不管如何行动,第一步先放出风声,曰“帝病重”,听听外界动静。
谁知,众臣反应强烈,纷纷要求慈禧归政,确保光绪平安。慈禧对此,权当鸦聒,但亟想知道,各国公使,是什么态度。欲问洋人状,惟有李鸿章。她要荣禄向私交不错的李鸿章,询问打探。
李鸿章自马关带伤归国后,遭国人詈(lì)骂,替帝后挡谤,罢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虽然前年(1896)曾出使俄国,贺尼古拉二世加冕,戊戌当年(1898)又奉命赴山东勘察河工,此时赋闲已八个月。慈禧废立之议,他不耳闻也能猜到,当即诉说危险,并趁机提出,骤然去问洋人,有失国体,不如放我外任,公使来贺,得便探询——心中打算,一则借机东山再起,二则眼下京城正议废立,尽早离开这是非之地。
●【李鸿章再起,“大阿哥”立】●
慈禧点头,诏命李鸿章出任两广总督——此也一举两得,以李资格,非总督不可,谙悉洋务,自两广为宜;而且康梁粤人,岭南多事,正须能臣前往坐镇。
消息传出,各国公使果然谒李致贺,说起废立,都表示此系内政,“理无干涉”,但向来国书,都递交光绪,若改了新君,是否承认,还要请示本国,言下之意,不妥。李鸿章自然将消息报告荣禄,自己不加一字评论。
1900年(庚子)1月7日,受命为两广总督的李鸿章,离京南下,快马加鞭,不到十天,16日,就到达广州,次日,接印视事。
慈禧主意既定,岂肯轻易更张?24日,清廷册立光绪之侄、端王之子、15岁的溥儁(通“俊”)为“皇子(称‘大阿哥’)”,作为同治之嗣,意与光绪并列,以待替换。
光绪年将30,后妃没有消息,自己身体又不好,立嗣备万一,似也说得过去;但此立嗣,实立储,帝毕竟尚年轻,焉知肯定不育,哪能这么早就建储?何况有清一代,除康熙一度立储,没有先例,企图废黜光绪之意,昭然若揭。
此谕一出,全国沸腾。外国公使,更是明确反对——至于下文,就要说到庚子之乱了。
●【戊戌维新启迪之一——办报】●
戊戌维新,虽短暂,实悲壮,雷颐先生论其对后人启迪,至少有二:
一曰办刊论政。
曾有人评论,“新党之议论盛行,始于《时务报》”。其实,若论时间,是早于7个月的《强学报》。在此之前,中国只有相当于政府公报的《邸报》,以及抄录《邸报》发行的《京报》。
维新伊始,康有为即上书光绪,论说“设报达聪”的功效,“中国百弊,皆由蔽隔,解蔽之方,莫良于是”。梁启超在《时务报》创刊号发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不久,《时》发行量达1.7万份,遍布全国70县市,“启超名重一时”。
百日维新高潮中,光绪谕令,全国仿办《时》,“各报体例,自应以胪陈利弊、据实昌言、开广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须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用副朝廷明目达聪,勤求治理之至意。”
●【启迪之二——结社】●
二曰结社聚力。
康有为组织强学会,每10天集会一次,发表演说,探讨政治,研究国是,宣传新学;上海强学会还创办了机关报《强学报》。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公开的合法社团,开近代合法结社之先声。
强学会虽只几个月就被封禁,但创办学会风潮已起,至戊戌政变,两三年间,各地各类学会多至70余个,除政治性学会外,还有专门的算学会、测量会、不缠足会、农学会、法律学会……
出版自由,结社自由,固然民主的目的,也是达到民主的手段。
●【瓜分之势】●
甲午之后不数年,强邻环伺,鸮(xiāo)视鹰瞵(lín),对我中华,或侵蚀,或扩张,分割态势既成,眼看国将不国。
俄挟“还辽有功”,1896年,迫使清廷订《**》,同意俄在东北修建中东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连接西伯利亚铁路,南至大连湾深入我渤海口的不冻港);1898年3月,又派遣军舰侵入旅顺湾,强租旅顺、大连,几乎占据了我东北。
德之侵华,迟了英、法、日、俄一步,如前所述,1897年11月,借口传教士被杀事件,强占我胶州湾,控制山东半岛,取得筑路权、开矿权。
法先是逼清廷将海南岛任其独利,1898年4月,又强租借广州湾,迫清廷声明,广东、广西、云南、四川“不让与他国”。
同年2月,英迫清政府声明,长江流域为其独踞;6月,扩香港新界;7月,租借威海卫。
日本欲壑难填,攫取台、澎后,指定福建为其专有势力范围……
不数年,中国沿海重要港湾,尽树列强旗旛;重要铁路干线的修筑权,尽被列强巧取豪夺;中国大块国土,尽呈遭遇列强瓜分豆剖态势。
●【“门户开放”】●
对此,迟到的美国,在1898年打败西班牙、占据菲律宾(称其为既非领土亦非殖民地的海外“领地”territory)、归并夏威夷后,提出了对中国“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政策,以与列强分取杯羹。
“门户开放”与旧殖民主义不同,不占领土地,不统治行政,其核心思想是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实行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
其他列强因自忖,中国如此地广人众,难以瓜分,更不可能并吞,加上互相之间争权夺利,矛盾重重,也恐怕引起新的对抗与冲突,于是接受了“门户开放”这一原则。
有人认为,此举使中国成为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公共殖民地”,是美国老奸巨猾、阴险毒辣的侵华策略;
也有的持相反观点,认为列强既然互相嫉妒,放弃了将中国分割为殖民地的企图,中国便得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避免了早先中南美洲、非洲那样被瓜分豆剖的命运(非洲某些国家的国境呈直线,就是在地图上画线分剖的结果)。
果然,仅一年后,“庚子”乱起,洋兵纠集,美国谋深虑远,未雨绸缪,立即向列强发出照会,强调“保全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结果,八国联军尽管划分区域“大卸八块”般占领了北京,终究没有乘势灭亡我大清,《辛丑条约》也只赔款没割地。
读世界史可知,首都沦陷然后国家灭亡的例子多了,近现代也不例外。当然,以中国之大,人口之多,也不是那么好亡的。
我的看法是:就算不“门户”,列强势力分割我中华,是既成事实;而一旦“开放”,倒是遏止了俄国蚕食北方、日本鲸吞中国和英国图谋我西藏的野心。
事实上,中国之“沦”为殖民地,正因为被“开放”了,“公共”了,所以只可能是“半”殖民地。
中国真正的知识分子,是站着思考的人,其普遍怀有亲美、仇日、恨俄情绪,不足怪也。
●【《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好处】●
行文至此,忽然又想到了《马关条约》。人们都说《马》丧权辱国,《马》损失巨大。但很多人没注意到,如我前述之《南京条约》有利于中国者,《马》中也有一条,对中国竟有不小好处。
此话怎讲?原来日本和中国订立的《马》中,清廷须允许日本人到中国的各个口岸自由办厂。办厂,就是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税收还享受优惠,这在过去是不允许的,《马》打开了这扇新的商业之门。
按照“门户开放”政策,日本可以,西方各国也可以;而外国人可以,中国人自然也可以。所谓外资,不光是金钱,更重要的是技术和人才。中国人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也办起了民族工业,蓬蓬勃勃。
想想中国当代的改革开放,各地如何千方百计引进外资,如何鼓励私人(称为民营企业家,实质即资本家)开厂,结果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就不难理解我说的《马》这一条的好处了。
●【正逢“官督”下坡时】●
此时,洋务运动中兴起的官督商办,已出现下坡趋势。
首先,大凡官督商办企业,都有“产权不明”的先天缺陷。盖“官”给予企业借款垫款、减免税收、一定程度垄断权等优惠;企业当然要接受“官”的管辖,由“官”安排督办、总办、会办之类职务。
当企业发展顺利,利润丰厚之时,“官”能不眼红?于是,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干预),视企业为私产,任人唯亲,贪污腐化,任职为“×办”者,“皆不在其事,但挂名分肥而已”。
其次,清廷从上到下,都将官督商办企业,看作自家后园的菜,予取予夺,征索无已。如轮船招商局常只按低价或免费,给政府运兵运械;电报局价格不菲,但对“官电”必须免费。
更要命的是,官督商办户,也即“红顶商人”们,屡屡被敲诈勒索,如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招商局“报效”5.5万两银,开平矿务局3万两银。1884—1911年的27年间,光这两家,累计就报效了350万两银,相当于两局股本的60%。秋风频频,苦不堪言。
●【“官”下“私”上,“国”退“民”进】●
1895年以后,正是由于外资进入中国,民资也投入市场,中国的市场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资本主义大大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1895—1913年间,中国民营经济——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速度,还超过了外资,达到年均15%,比一战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期间,还略高一些。
而且,难能可贵的,它是可持续发展,其后,1912—1936年间,中国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保持9.2%。
●【外资带来的突飞猛进】●
外资带来的,不但洋行、银行,以及与中国自古以来所不同的商业、制造业,还有新的、与旧时中国更不同的经济运作方式与社会管理知识。
老态龙钟的中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推动了社会的转型。
市场经济发展迅猛,民主意识渐渐抬头,再被庚子年义和团一捣乱、八国联军一刺激,于是就有了晚清70年(鸦战——辛亥)的最后10年(1901—1911)。
清廷这最后10年,从《辛丑条约》到“辛亥革命”,实施新政,致使中国经济发展的实绩,突飞猛进,大大超过了鸦片战争——义和团拳匪(1840—1900)两个“庚子”之间的60年,例如,19世纪末,清廷全国年财政收入仅8000万两,辛亥革命前,即此10年的后期,已达每年3亿两左右。
这么好的势头,正宜借经济改革发展的成果,决断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可惜呀可惜,终因清廷顽愚,错失时机,爆发了辛亥革命。
●【“封建”岂止半,“殖民”哪有半】●
近现代的中国,大家一向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但我要说,封建专制岂止“半”,而殖民地哪里有“半”?
尤其民国以来,中国整体上没有受任何帝国主义势力的直接控制,“殖民”二字又何从谈起!
倒是皇权专制,根深蒂固,遗毒至今,阴魂不散,令我辈吃足苦头,痛心疾首;担心将来,不无惧忧。
倘我儿子这代,政治体制还没根本性的改革,专制之贻害,或将延续至我孙辈及其后——但愿不至于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