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十二、因“甲午”而“戊戌”2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6 11:41:41

●【明治维新】●

十多年后,日思想家福泽谕吉(今日元最大面额1万元钞票头像)掀起日本启蒙运动,以“独立自尊”为教育最高纲领,号召民众“脱亚入欧”。

1868年,日幕府政府倒台,睦仁天皇“王政复古”,改年号明治,开始了“明治维新”的政治改革。“广开言路,登用人才,一洗旧弊”,“万机决于公众”,“求知识于世界”。

1876年,日本掀起民权运动。1882年,明治天皇宣布立宪。

1889年,日本颁布宪法;翌年,成立国会。君主立宪制的日本,虽然仍带有强烈的专制色彩,却比清帝国强多了。(按: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投降以后,在美国人强制指导之下制定宪法,这才真正实行了宪政。)

日本经此变法,迅速近代化,成为东方帝国主义。

 

●【试刀侵犯琉球】●

因羡俄国趁二鸦入侵中国大获其利,日亟亟步其后尘,汹汹生事。

日本的南部,与我台湾的中北部,有一琉球群岛相连。明初,1372年,琉球国王接受明太祖朱元璋册封,成为中国的藩属国,此后,年年向明朝进贡。

1609年,日本派兵南侵,强迫琉球也向它进贡。

明治维新后6年,日以琉球船民被杀为借口,悍然增兵琉球,侵我台湾。清廷派沈葆桢(林则徐婿)为钦差至台固防,终以赔银10万两给琉球难民、40万两给日本了结。

翌年,1875年,日本宣称琉球不再受中国册封,奉行明治年号,遵行日本法律制度,并正式驻军琉球。琉球国王被迫一一从命;一年半后,又遣使向中国求援。但中国连一艘像样的铁甲舰都没有,只能命驻日公使与之据理交涉。

日看透清弱邻可欺,置之不理,1879年(清光绪五年、日明治七年),公然独占琉球,将主岛改名冲绳;随后,加紧推行其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

 

●【中日甲午之战】●

1882—1884年,朝鲜数度内乱。日本借口保护侨民及使馆,派军队入朝。中国作为宗主国,视为当然职责,出兵平乱。因日军生事,谈判时,我竟容许日本有派兵入朝权利。朝鲜看出清廷已无力作主,暗中谋求独立,日本公开扶持。

1894年,朝鲜东学党作乱,引爆农民起义,口号“除暴救民”“逐灭洋倭”。日本出兵,兴风作浪,制造混乱,突然水陆两路袭击驻朝清军。8月1日,中日双方宣战,甲午战争爆发。

平壤陆战,清军一溃千里,逃入山海关,日占朝鲜。

黄海海战,丁汝昌指挥无能,水师败绩,管带邓世昌、林永升与两舰570名官兵殉国。

以旗舰“定远”与另一艘铁甲舰“镇远”为首的北洋舰队,放弃制海权,龟缩威海卫港内,为防御,甚至布设水雷,自封航道,致使动弹不得。

未几,日陆军越过鸭绿江。就在北京庆贺慈禧六十大寿生日(十月初十)当天,大连湾沦陷。随后,“炮台屹立如虎阚(hǎn)”的旅顺,“一朝瓦解成劫灰”。日军因不愿治伤与供食俘虏,大屠杀1.8万人,仅留36人埋尸。

翌年2月,日陆路围逼威海卫,军舰封锁渤海口。北洋舰队洋员主降,兵士哗变;鱼雷舰艇集体逃跑,结果全都被俘,只一艘因航速较快脱逸,管带竟向上司谎称刘公岛已失守,致使行进中的清援军掉头就走。

丁汝昌自杀,舰艇投降,悉数编为日本海军序列,“镇远”连舰名都未改,后参加庚子之役、日俄战争。我游览日本福冈太宰府,看到“定远”遗物(因重伤,自沉,日占威海后,拆解,运残骸回,作为夸耀),不忍卒睹。

 

●【《马关条约》】●

李鸿章赴日和议,签订《马关条约》(今地名下关,我曾踯躅当年谈判的春帆楼,日人称“日清讲和馆”,可伊藤博文咄咄逼人,哪里是什么讲和,思之不免伤怀;楼侧通往李鸿章下榻引接寺的小道,老人挨了日狂热爱国分子一枪,又令凄楚)。

清廷割台湾,弃朝鲜(先是“独立”为韩国,1910年日将其完全并吞);赔银2亿两,限三年付清,逾期加息;减免对华贸易关税,与列强一样,享受最惠国待遇;更添一特权,日本人可在中国各个口岸,开设工厂。

日还割让我辽东,李鸿章“以夷制夷”,鼓动俄国(其时俄正赶修西伯利亚铁路,企图获得旅顺、大连不冻港),拉拢与俄结盟的法,暗中与日争夺我山东的德,三国出面,干涉“还辽”,由我付给“赎金”3000万两白银,年内结清。日本强占威海卫,要清廷每年给50万两驻军费,后归还,又勒索去150万两“赎城费”。

按: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岂肯白干?事后,俄国居功自傲,强行“租借”了我旅顺、大连。另两个也不是省油的灯,法强迫清廷同意海南岛不割让他国,德借口教案强行出兵占据了我胶州湾。

中国付出的赔、赎款项,相当于日本四年、中国三年的财政收入。因其时白银渐渐退出国际货币体系,以英国为主导实行了金本位制(1900年美国也由金银双本位制改为金本位制),日要清廷折算为英镑付给,加重了中国的负担。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仅数年,工厂、银行增加2—3倍,还用到手的英镑建立起金本位制,融入了国际贸易主流。

“日清讲和馆”门口,一200多字说明牌,其中一句曰:“今日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

李鸿章叹:“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谓不幸……无端发生中日交涉,致使一生事业,扫地无余;平生名节,被后生辈描画殆尽。”

消息传回,北京正值会试,康有为等举子忿恨不已,发动“公车上书”。街头出现讽刺慈禧的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甲午战争之误】●

中日甲午战争之误,照我说,不在于不当战而战,或不当和而和;而是战前没有充分图强备战,战后没有从政治体制上研讨打败仗的根本原因。

盖战前25年(日明治维新后),日本投入海军的军费,约为同期中国的60%——不算多,但需要说明,日方包括天皇皇后捐献的首饰,文武大臣1 /10的年薪,百姓踊跃购买的公债。

中国的北洋海军,由于李鸿章的全力建设,一度称雄亚洲。但执掌军国大计兼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的,是光绪生父奕譞(xuān),于1887年受命修建颐和园。要修园,哪来钱?奕譞要沿江沿海富省督抚“报效”(向皇帝、太后贡献),又以“海军军费”的名义存入外国银行生息(挪用海军军费一说即由此来);修园工程,悉由海军衙门主持。

户部尚书翁同龢(hé),因为财穷,紧缩开支,严禁海军购买新的军火。1888年开始,清廷不再添置新舰,而日本则装备了专为克制中国“定远”“镇远”设计定制的“松岛”等三艘军舰。先前中国向英国订购了当时世界上火力最猛、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吉野”,因为付不出款,英折价转售给了日本。中方官员贪污中饱,开战时,“定远”“镇远”一共只有3发可用于作战的炮弹,练习弹倒是“库藏尚丰”。

因此,甲午之战前6年,北洋海军无论在军舰数量、航速、火力上,已难与日本抗衡,如战时日方舰队共装备速射炮93,中方一门也没有。

变起,李鸿章避免决战,翁同龢坚决要打。慈禧突然“病”了,听凭皇帝决策。

甲午战后,对李鸿章久怀疑忌的满洲权贵,竟为他打光了老本弹冠相庆。

中方之割地赔款,直令日本举国狂喜,更认为中国可欺,从此愈加扩军备战,将侵华定为“国策”。

 

●【弱国无外交?】●

注意: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并非主战一律爱国,讲和就是投降;保守派、顽固派也大多反对屈服,坚决主张抗战。

而外交是以实力作后盾的,与强敌谈判,无异与虎谋皮,更须有灵活手段,不得已时作出必要让步。

有人说“弱国无外交”,我说恰恰相反,正因为国弱,所以愈加需要高明的外交。

对于弃朝与割台,两件事应有区别。政治上只有利益没有良心,外交上但管需要无论朋友——至于近邻,更从来不存在所谓“兄弟般牢不可破友谊”,“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空言。宗主与藩属,本质上是以强欺弱的殖民主义关系。中法、中日之战后订立的条约,对于越南、朝鲜之“弃”,我认为不足挂齿,弃就弃了吧。有人对此耿耿于怀,那是自己当了奴才却还想做更弱小者主人的心态。

况且两国原不甘愿当你藩属(朝鲜与琉球早就骑墙于中、日;越南则早就骑墙于中、法),中国又何必非高踞其上强为宗主?“天朝”自顾尚且不暇,又焉得多管闲事引火烧身?唇亡齿寒的成语,近代根本不适用。邻邦有难,你就挺身而出,打抱不平,心甘情愿耗费国力,牺牲青年,只能说明自己傻不里叽。

但日本割我台湾、澎湖等,与俄国在北境所为一样,是强行霸道推行土地殖民主义,奴役我同胞百姓,由蚕食开始,而妄图鲸吞,令人发指。

 

●【日、俄与西方帝国主义不同】●

与西方帝国主义不同,日本的明治维新自上而下,经济上走向了现代化,思想上仍是儒家的东西,保存了大量封建残余,天皇权力反而比以前更大,军事封建主义的色彩浓烈(军部与内阁并列,由天皇直辖,常肆意干政,至“九一八”时,关东军连天皇和军部都不放在眼里),加上国内市场狭小,资源原料缺乏,领土又多地震,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很强。

俄国虽然自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但经济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封建主义的基础残余并存,政治上是代表贵族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沙皇专制统治,军国主义的发展与日本不相上下。

日俄两国,侵略本性顽强,中国恰恰是其近邻,遭强食的弱肉。

 

●【“四万万人齐下泪”】●

台湾诗人乡绅丘逢甲,以“拒倭守土”为号召,拥巡抚唐景崧,与驻军台南的刘永福等,领导民众,抗拒侵略者登岛,五个月中,日军伤亡3.2万人。

可以视为反衬的,不仅北洋水师,当时号称“远东第一军港”的旅顺,有炮台20多,大炮78门,1.47万守军,除死伤2000余外,非逃即降。日军只用1天,伤亡280人,就拿下全城。10年后日俄战争,日军耗时半年,死伤6万人,方夺得旅顺。

此后台湾、澎湖被日强占半个世纪,直至二战结束,日本投降,方回到祖国怀抱。50年间,“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我近年数次游台,见阿里山巨木残桩,还有日本人造的“树灵塔”,黯然神伤。

为偿还《马关条约》赔款债务,清廷以关税为担保,先后向俄、法、英、德三次大借款,须36年还清,本息6亿两。

西方列强奉行商业殖民主义,以追求最大商业利益为目的,争相借款予我,一则有厚利回报,何乐不为;二则可控制中国财政,增加其发言权;三趁势扩大势力范围,霸占瓜分中国。

 

●【中日富强比照】●

试看甲午时中日版图与人口:

当时中国国土1000余万平方公里,日本38万平方公里,双方的比例约30∶1。

中国人口4.36亿,日本0.67亿,双方的比例约7∶1。

187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17.2%,仅次于英国,是世界第二;直到订立《马关条约》那年即1895年,才被美国超过。

甲午时,中国的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日本高出许多。日本除了进出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工业资本、银行资本和年财政收入,都低于中国。如年财政收入,中国8867万两白银,日本11376万日元,折合白银,比中国少1000万两。

但是,老大中国,富而不强,反而成了日本倚强致富的掠夺目标。


●【弱肉强食——《天演论》】●

在国人眼里,日本蕞(zuì)尔岛国,穷且落后,堂堂中国败于区区倭寇,所受刺激,远甚于鸦战、二鸦、中法等战。

朝野发愤,志士图强,知洋务之不足,须政治行改革。如梁启超说的:“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1897年,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今译《进化论与伦理学》,原书重点是后半部分,主张强者应该自我约束,帮助弱者。严复为“自强保种”,裁取前半而译之——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胡适由此改名,且字适之),“天演竞争,优胜劣败”,自然界的“弱肉强食”,也是人类社会的法则——此即社会达尔文主义,其合理的核心是竞争。1898年,《天》正式刊行。谭嗣同读之,连呼“好极”;康有为读之,叹“眼中未见此等人”。

按:严复是维新派中佼佼者,甲午战后,曾一气写了《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原强》等文。对于学习西方,他别有灼见,指出:“国贵独立,人贵自由。”学得怎么样,关键在于“自由不自由”。在翻译外文方面,他第一个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被后世奉为圭臬。

1905年,严复遇孙中山,强调中国的根本问题在于教育。孙答:“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严高瞻远瞩,试看日本明治维新前后重视教育,二战投降后振兴国力全靠教育,可知矣。

康有为读《天演论》之时,恰逢德国强租我胶州湾,感到“四邻交逼,不能立国”,“瓜分豆剖,渐露机牙”,立刻赶到北京,接连上书光绪,要求变法。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马关条约》订立的当年,光绪即决心筹饷、练兵、促工商,颁布十四项新政。可惜保守势力顽固反对,只有军机大臣孙家鼐(nài)提出“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办京师大学堂,总算通过;训练新建陆军,也付诸实施。

1898年6月11日,在维新派舆论(其中康有为、梁启超起了不小作用,但若归功于二人,则言之过矣)和若干大臣的鼓舞下,光绪下诏“变法”,明定国是,实施新政,百日间发谕旨286件,未免操之过急。

比较此前30年,日本“明治维新”,以“脱亚入欧”为号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我戊戌变法,只是破旧,而不重立新;变革机构,而不变革思想;未培养革新人材,而仅靠少数志士;以为上谕既下,东邻模式兑现,大功便可告成。

尽管戊戌变法在政治方面谨小慎微,不仅未涉“立宪”,连“废科举”都不敢,却提出了改易服饰、变更纪年这类无关紧要的举措。而这些内容,在传统文化看来,恰恰是政权的命根子。

康有为企图从改革官制入手,“立制度局总其纲”,下设法律局、学校局、铁路局、邮政局、陆军局、海军局、农局、工局、商局……十二局。不料,某军机大臣乍闻讯,便大怒,“开制度局是废我军机也”。军机处和总理衙门以“不必更立名目,转滋纷扰”为由,拒绝开制度局。光绪“日日催之,继之以怒”,最终,“太息而已”,只新开了一个农工商局。


●【戊戌政变】●

对于旧制冗(rǒng)官,光绪谕令内阁,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六衙门,归并到内阁及礼、兵、刑各部办公;外省裁撤鄂、粤、滇三巡抚,以总督兼巡抚事。

令下,朝野震骇,以为此举“大背祖宗制度”,皆请太后保全,收回成命,甚至在慈禧面前伏地痛哭。所裁衙门“群焉如鸟兽散”,连门窗都拆毁无存。

9月4日,光绪动真格,将阻扰变法的礼部六堂官,满汉二尚书四侍郎,统统革职。

京中许多内阁、军机、尚书,外省督抚、将军,麇(qén)集往颐和园告状,“不谋而同心,异喙(huì)而同辞”,请太后“训政”。慈禧答:“小子以天下为玩弄,老妇死无所矣!”

21日,慈禧召来光绪,痛斥:“重臣非有大故,不可弃。今以远间亲、新间旧,徇一人而乱家法,祖宗其谓我何!”

 

●【变法失败】●

慈禧掌握大政,何尝不想强国?原先她表示,“但留祖宗神主(牌位)不烧、辫发不剪,我便不管”。光绪从小被慈禧“训”大,如鼠畏猫,变法期间,12次往颐和园,每项新政,都呈请母后过目。慈禧老谋深算,即使不同意,也从不反对。由此可见,老太太实际上是支持变法的。

但改革动了顽固势力的“众怒”,慈禧也感到维新派太不像话了。偏偏康有为等一班书生,毫无实际能力,一味鲁莽行事,竟想挑动实力派袁世凯,出兵包围颐和园,除掉慈禧亲信荣禄,软禁太后,不让干政。袁世凯哪有那么傻的?不管他是否告密,变法自然失败了。

慈禧斥罢光绪,恢复“训政”,除存留京师大学堂、新建陆军外,废除了所有新政举措。

因变法前后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战斗】●

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康、梁出走;谭嗣同慷慨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临刑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六君子殉难,刑场围观者万人,皆麻木不仁。联想甲午年旅顺日军大屠杀,极大多数人如待宰羔羊;6年后日俄战争,中国百姓遭日军虐杀,留日学生观电影而拍掌欢呼。鲁迅沉痛说,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办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效,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戊戌变法既缺乏社会基础,又遭到顽固派的反对,不可能成功。然而,这场变法运动,非但政治改革,也是思想启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封建专制。此后10年,光绪虽失去自由,慈禧重行“训政”,对于改革,不无举措,实行立宪,也有动静;民众的觉醒,更非往昔可比。

 

●【洋务派在戊戌年】●

洋务派在百日维新中,何等表现?

戊戌变法初,奕訢病故;而早他13年,左宗棠殁,再早13年,曾国藩卒。洋务将帅,仅存李鸿章、张之洞矣。

洋务派的本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兴工商,而不革新政治。不过,在戊戌年间,李张表现,却又大不相同。

李鸿章位高虑远,深知清廷弊病,对维新派的举措,不无同情;但自马关归来后,一蹶不振,相助有忌,投入更惧,与康梁即使有瓜葛,也不留痕迹。

张之洞就积极多了。早在1895年,康有为公车上书未达,于11月在北京组织维新团体强学会时,他就捐银5000两,并要儿子张权和亲信杨锐入会。次年1月,上海强学会成立,并创办《强学报》,宣言虽由康撰,却是张署名在报上发表,很多人以为他是会长。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