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分卷列表 > 阅读内容

十一、“二鸦”、洋务运动2

作者:    更新时间:2014-07-26 11:18:08

●【咸丰“北狩”,圆明园火烧】●

咸丰屈从英法的全部要求,1860年9月,和约都要签字了,突然命令僧格林沁,扣留前来谈判的英使巴夏礼,以及新闻记者等39人为人质;但接下去,僧格林沁就在八里桥之战丢盔卸甲,全军覆没,打了大败仗。

咸丰携后妃仓皇出逃,“北狩”热河。10月6日,英法联军恣意抢掠,将“万园之园”圆明园洗劫一空,随即控制了北京。

不日,被绑架的39英法人质,全部放还。可是,活着的不及一半,只有19,英使巴夏礼等全都受辱带伤。

18日,英军为报复人质遭虐待致死,声称惩罚清帝,留下不易磨灭的痕迹,悍然放火将圆明园焚毁,京城三山五园同时遭殃。

 

●【《北京条约》】●

10—11月,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订立,确认《天津条约》内容,赔款增至各800万两,中国海关主权尽失,租界完全“自治”,鸦片作为“洋药”贸易合法(为减少流失白银,中国从此也广种土烟,呜呼)。

至于条约规定的“领事裁判权”(鸦战后订立的《五口通商章程》等条约已有相关内容,至此,律条更完整),应当承认,客观上不无原因。盖清朝法律野蛮,无视人权,有罪推定,地方官对犯罪嫌疑人可随意抓、打、杀,列强派出的领亊,怎么可能不保护其侨民?而中国官场对此,一致认为这一条很好,洋人犯罪,咱不会也不敢处置,还不如让外国领亊自己去管。民国时,中国收回此“治外法权”,还是根据列强提出的要求,自己先行改革法制体系、司法制度,然后才做到的。

 

●【跪,还是不跪?这是个问题】●

清廷与三国谈判,凡对方所提要求,割地赔款等等,照单全收,但英法代表请向咸丰亲递国书,却遭坚拒,“此事关系国体,万难允许”,直到龙驭上宾,也没见着。

见个面,怎么这么难,还事关国体?症结在于跪拜。

早在一个甲子前,英使马戛尔尼来华,就因跪拜一事,大费周章,最后,乾隆总算允准以单腿跪姿接见。这一回,英国人是胜利者,不干了,法国人一瞧,也不干了。不干是对的。平等交往的礼仪是握手,表示特别尊敬那就鞠躬,除非格外隆重,比如觐见英国女王(当时是维多利亚),也不过单腿跪姿,女王伸出戴白手套的手,指尖给你轻轻握着,嘴唇碰一碰手套表面。哪能像中国,繁文缛节,三跪九叩,头都不许抬,忙了半天,连皇上长什么样儿也不知道,因为压根儿没见着。

不过,跪与不跪,还没争出结果,咸丰死了。即位的同治虽只5岁,也是皇帝,怎么办?为这一小事情、大问题,满朝文武,争论4个月。大多认为,中国使臣在外国,应该行外国之礼,外国没跪拜,所以不跪拜;外国使臣在中国,应该行中国之礼,中国有跪拜,所以要跪拜。逻辑很周详,语词亦得当,顺理而成章,理直气愈壮。

李鸿章是懂的,软话硬话说尽,好话坏话讲透,末了,进言:眼下“实为数千年一大变局,不但列祖列宗无此定制,即载籍以来,昔圣昔贤亦未预订此礼经。一切交接仪文,无可援据。应如何斟酌时势,权宜变通,是在议礼制度之天子,非臣等所敢妄议也。”——这可是大事儿,反正我已说了,权宜,变通,至于到底怎么才好,皇上小儿,东西太后,您三位瞧着办吧。

此后各国驻华公使,要觐见同治,总算允许他们免行跪拜而以鞠躬代之;国际通例鞠躬最多三鞠躬,咱这儿不行,加两个,五鞠躬。外国人想,不过多弯两下腰,行。

有人还上《请勿责诸使跪拜疏》,作阿Q式自慰,当然也告慰皇上,曰:“彼本不知五伦,欲其强行五伦之礼,是犹聚犬马豕羊于一堂,而令其舞蹈扬尘也。”

 

●【咸丰死在热河】●

咸丰至热河不到一年,1861年8月,死于避暑山庄。

就在咸丰声色犬马、半死不活之际,脸也丢了,权也丧了,地也割了,款也开始赔了,恰美国新当选的总统就职,按国际惯例,向中国皇帝致以国书,抬头自然以平等相称——咸丰竟感到大清国受了辱,拿起笔,在上面批道:“夜郎自大,不觉可笑!”

你道这位被咸丰叱为自大夜郎的美国总统是哪一个?发布解放黑奴宣言的伟大林肯是也。

 

●【林肯何许人】●

1860年11月,共和党反蓄奴制的旗帜林肯,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南方奴隶主们惊恐不安,许多州相继退出联邦,宣告“独立”,向星条旗开火。南北战争爆发。

针对奴隶制,1863年,总统林肯签署了著名的《解放黑奴宣言》:“我依据职权,正式命令并宣布……作为奴隶被占有的人,从现在起永远获得自由。”

《解放宣言》赋予联邦军巨大的道义价值和力量,原本战争是为了国家的统一,现在是为了人类的自由和尊严。联邦军连获大捷,南军纷纷投降。

11月,林肯在半年前双方决战的葛底斯堡,阵亡将士公墓落成的典礼上,发表演说,激励人民,为“自由的新生”,为“民有、民治和民享的政府”的永存,而不断奋斗。

当北胜南败态势明朗之际。林肯及时发表宣言,赦免一切参加叛乱的人,包括首脑人物,只要他们表明自己的改过之意。

林肯对于美国历史最大的贡献,是那场惟一的内战——南北战争,但本质地说,是为自由、平等、民主而战——特别是他一直号召大家怀以宽容之心,呼吁南北达成和解,赦免所有愿意改悔的叛国者。

马克思认为林肯是可以与华盛顿比肩的伟人,说他是那样谦虚,“只有在他成为殉难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非暴力】●

我想郑重说明一句:林肯实质上是一位非暴力主义者。那场战争他不愿意打,但不得不打;打赢了,黑奴解放了,美国此后再也没有发生内战。尽管矛盾客观存在,新的冲突在所难免,但都是同胞手足,没有必要使用暴力。印度的甘地,美国的马丁·路德·金,南非的曼德拉,是继承林肯遗志的三位世界英雄。

人类历史上一共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损失之巨,超过有史以来所有战争之总和。为什么一战甫止,美国就着手张罗国际联盟;二战还没结束,联合国就先一步成立了?为了世界永久和平。为什么意识形态对立的双方,宁可进入“冷战”(注意这个“冷”字)状态,而尽量避免真枪实弹的兵戈之争?为了永远不让大战之火死灰复燃。核弹很可怕,但正因为可怕,谁也不会随便扔,一旦扔了,就是世界毁灭;也正因为可怕,能够吓得住对方,叫你不敢扔,你看住我,我看住你,同时吓住了第三者、第四者。世界总体太平,虽然有点紧张,只要不打热战,就蛮好嘛。

中国在半个世纪前的1960年代,四处树敌,北疆苏修,南邻(越南)美帝,西方印度,东海老蒋,所以老是叫嚷,苏修美帝亡我之心不死,战争随时可能爆发,要时刻准备打仗,要建设大小三线,要全民挖防空洞。同时批判赫鲁晓夫“三和”——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展开和平竞赛,从资本主义可以和平过渡到共产主义。我腹诽,批什么批,中国也照这“三和”,把防空洞的钢筋水泥用于造民居住房,投入一线二线三线建设的钱用来改善民生好了。

20世纪是战争频仍的世纪,深刻的教训,作为历史遗产传给后代。21世纪,非但世界大战肯定打不起来,就是局部的战争,也会愈来愈少。内战同样,都是同种同胞,兄弟手足,骨肉相依,更没必要使用暴力。

暴力是愚昧加野蛮,暴力是逆人性、反人类。当今世界的潮流是非暴力,人类前进的趋势是非暴力。

林肯伟大,甘地伟大,马丁·路德·金伟大,曼德拉伟大,这是世界公认的,不是自高自大封的、亲密战友吹的,封的吹的,“伟大”再多,两脚一挺死了,还不是千人唾、万人骂。

 

●【沙俄趁火打劫】●

“二鸦”起因无关沙俄,但俄因在欧洲扩张受阻,转向东方发展,趁火打劫,成为二鸦最大赢家:

先是1858年的《瑷珲条约》,割我黑龙江北60多万平方公里;随即《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割我乌苏里江东约40万平方公里,包括库页岛,将海参崴(wǎi)改名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控制东方”——从此,中国东北,除辽东半岛内渤海、外黄海,别无一寸海岸线,仅争回图门江口船舶航行权;

四年后,“勘分西北”,又夺我新疆44万多平方公里(今哈萨克斯坦东部)。

光绪初,俄再度侵犯新疆,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的左宗棠,披肝沥胆,统军舁榇(yú chèn)出战。“大将筹边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人称“左公柳”。

曾国藩长子曾纪泽,与沙俄谈判,“探虎口而索已投之食”,争回因满官渎职丧失的伊犁地区领土,仍被割去7万多平方公里。

 

●【“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战时,林则徐已注意“洋务”,编译《四洲志》。鸦战硝烟方散,魏源受林嘱托,编撰世界史地参考书《海国图志》,并将林一句话中的“敌”字改“夷”,成为“师夷长技以制夷”,后成为洋务运动的口号。何谓“长技”?“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后又加上开矿山,修铁路,办工厂。当然,“师”了之后,实际上并没能“制”成夷。

其后又有更胜一筹者,如徐继畬(yú)的《瀛寰志略》,冯桂芬的《校邠(bīn)庐抗议》等。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提出了建设现代国家的纲领,主张中国应当学习西方之“立国”,实行君主立宪——实际上批评了“中体西用”的主张:“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鉄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以恃欤?”

可惜,中国大多数人,只知道学习“夷”之长技,却不知道学习人家强大背后的原因,对这些图书很不重视。如《海国图志》遭冷遇20余年,发行不过千册,有人扬言要将它付之一炬;日本人却第一年就卖掉了6000册,五六年间,再版22次,还极有针对性地选译某些部分,译本多至16种,启迪大和民族放眼世界,为明治维新鸣锣开道。

至甲午战争前,中国修筑的铁路只有364公里,日本已达2359公里(另一种统计,中国483公里,日本约4800公里)。

 

●【徐继畬(yú)与《瀛寰志略》】●

今人游览华盛顿,皆知华盛顿纪念碑塔的内壁,嵌有188块石碑,其第10层一块花岗岩石碑,来自中国,是我故乡宁波的基督教徒,于咸丰三年(1853)镌刻捐献的,碑文引用曾任福建巡抚徐继畬5年前刊刻的《瀛寰志略》中话:

“华盛顿,夷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

那是美国著名传教士丁韪良,到中国宁波传教,促成了献碑事。而徐氏的《瀛》,并非单纯地理书,更多介绍了各国风土人情、宗教社会、政治制度、历史沿革等。对于当时尚未强大的美国,篇幅特多,尤其议会民主,赞不绝口。

他之称颂华盛顿,还由于美国首任驻华公使蒲安臣,1867年11月卸任时,赠给他一幅华盛顿的肖像画……

 

●【顺便说蒲安臣——外国人任清廷使臣】●

二鸦后,根据条约,列强公使入驻北京,林肯派来的蒲安臣是其中之一。他常与新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沟通协商,给该衙门主官——总理恭亲王奕訢的印象不错。

清廷向来只接受“万邦来朝”,从不对外派遣公使,致使“中国之虚弱,外国无不洞悉;外国之情伪,中国一概茫然”。奕訢想建议朝廷派出使臣,却碰到了礼仪上的难题。中国公使,当然不应该跪拜外国的君主、元首,人家也没这个要求;可这么一来,外国公使不跪拜咱们皇上,就有例可援了。

蒲安臣卸任之日,与奕訢辞别,后者灵机一动:何不让这位蒲先生担任中国公使呢?在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请阅本书下编第一章第二节《近现代史事举要·小刀会》)的说项下,这事儿还真办成了。

3个月以后,蒲氏率领30余人的中国使团——其中有中国海关和礼部官员各一,作为副手,与他同任“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出访美、英、法、俄等国,顺道瑞典、丹、荷等国观光。

1868年,蒲安臣代表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谈判。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平等的条约。

在俄国,蒲安臣受寒患了肺炎,不治身亡。使团继续访问比、意、西等国,递交国书,鞠躬,握手。归来,两副手著述刻印的书籍,成了国人直观了解世界最早的启蒙读物。

顺便中的顺便,说一句国旗。使团出访,不能没有国旗。蒲安臣远行在外,自己设计了中国国旗——黄底蓝边,中绘一龙,龙首前一红色太阳,习称“龙旗”。事后清廷默认,龙旗在国外,挂了大约45年,直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诞生。

 

●【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臣——郭嵩焘】●

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臣,是郭嵩焘。郭与曾国藩、左宗棠同乡,太平军由桂入湘时,乡居的曾、左,都为是否出山而犹豫,郭竭力怂恿,并参赞军务,创建湘军水师。后曾、左功勋煊赫,郭以当年力促而自豪。

郭嵩焘倾心西学,关注洋务,主张由商人经办实业,被视为惊世骇俗。1875年,云南发生英国神父马嘉理被打死案。英公使与清廷谈判一年半,订立《烟台条约》,内容之一是派钦差大臣往英国表示“惋惜”(道歉),然后常驻伦敦。郭因熟悉洋务而受命。人们或以此去凶多吉少替担忧,或以不幸沦为汉奸叹可惜,撰联嘲云:“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郭畏人言,几次告病推脱,未准;临行,获诏命,将沿途日记等咨送总理衙门,这倒正中下怀。他的《使西纪行》,写伦敦“街市灯如明星万点,车马滔滔”,写疏浚苏伊士运河的巨大机械,写奥斯曼土耳其当时正在推行的君主立宪制,如设立议会,制定宪法……

书出,朝野守旧者群起而攻之,“极意夸饰,大率谓其法度严明,仁义兼至,富强未艾,寰海归心……凡有血气者,无不切齿”。清廷因找不到替代的人,没有将他召回,但下令将《使》销毁,禁止流传。

谁知,郭氏身边的副使,得到一些大员支持,暗中监视,并寄密报,说他某日参观炮台,天冷,一英人将自己大衣披郭身上,“即令冻死,亦不当披”;巴西国王访英,巴西使馆举行茶会,当巴西国王入场时,郭也偕众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国主致敬”……

清廷不问是非,令将二人同时调回,因李鸿章、曾纪泽等竭力反对,不了了之。1879年,郭嵩焘以病辞归,回家乡长沙,居然满城揭帖,斥其“勾通洋人”。不久,清廷诏允其休。他闭门著述,十余年后,溘(kè)然谢世。

 

●【奕訢上《统筹全局折》】●

二鸦期间,清王朝受太平军和英法联军的南北夹击,腹背受敌,情势危急。

咸丰携眷仓惶北逃之际,恭亲王奕訢奉命留京,与英法议和。奕在与洋人周旋中,发现英法并不想要我土地人民,只是要口岸、租界,要通商得利。

1861年初,奕訢邀另几位在京的重臣,联衔上《统筹全局折》,说洋人“必欲中国以邻邦相待,不愿以属国自居,内则志在通商,外则力争体面”,对他们,不妨“待以优礼”,以使“驯顺”。

《统》汇报眼下京城的状况,“自换约之后,该夷退回天津,纷纷南驶,而所请尚以条约为据”,因此,我“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

大清的危险在哪?奕訢分析道:“发(太平军)、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忧也;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

大清的国是如何?奕訢一言以蔽之:“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电视剧百般调侃的“鬼子六”(奕排行六且长于洋务),实在要比乃兄咸丰高明得多。

 

●【洋务运动】●

 “二鸦”后,为自强求富,有识之士兴起洋务运动。当政者如恭亲王奕,以及其助手文祥。

实力派如办团练起家、平太、捻立功的“晚清三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或说曾、胡、左、李“中兴四臣”,胡是胡林翼,死较早,王闿运认为曾不如胡),他们都亲眼看到了蒸汽机船的快速与开花炮弹的厉害,淮军还曾雇用洋枪队作战;

以及稍后,一贯主张“经世致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张之洞(或与曾、左、李合称“晚清四大名臣”)——相比三人,张在“九省通衢”武汉实施新政,成绩还更大些,编练的新军,知识青年多,尤重义理,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可谓不无缘由。

后起之秀如长袖善舞的“红顶商人”盛宣怀,中国留学美国第一人且促成清廷派出留美学童的容闳(hóng),办实业成绩卓著的甲午状元张謇(jiǎn,不读骞)等。

 

●【“国有”与“民营”】●

在洋务派的努力下,官办军工,官督商办实业纷纷涌现。

清廷对于传统的碾米、酿酒、手工纺织等“民生”企业,一般不加限制;但兵工、重工,以及航运、电报、铁路之类,因与“国计”密切相关,认为必须由官方掌握,民若想办,必须向官府申请,得到政府,甚至中央政府——朝廷的批准,可政府知道有利可图,又怎么肯松手呢?

商人有钱(不足也可招股集资),又善于经营,但无法涉足航、电、铁;官方仗势欺人,垄断洋务,但既缺资金,又无经济人才。怎么办?

1872年,李鸿章想出变通之计,办起轮船招商局(企业戴上官营的“红顶”帽子,故称“局”)——官方给予优惠待遇,甚至垄断特权;商家招股筹资,实际经营,由是获利。

日长时久,有些官员眼红,要求收归国有。李鸿章坚决反驳,得到总理衙门奕訢的支持,不仅中央开办了轮船招商总局,各省也纷纷兴起轮船招商局;不仅轮船招商局蒸蒸日上,其他招商局,或类似的官督商办企业,也如同雨后春笋。

虽说近代化企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应该脱离“官”,由商人、私人办,但有官督商办,总比没有好。

 

●【重工业的发轫与近代化的军队】●

洋务派业绩煊赫,如安庆内军械所—金陵机器制造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马尾)船政局、天津机械制造局、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成为中国民族重工业的基础。

洋务运动的本质,是用洋人技术,而不革新政治,说白了是封建为体,枪炮为用。好在外国资本家图的是商利,不仅愿意卖给武器,还可售与制造的技术,教以训练军队的方法。

所以中国近代,只用了20多年时间,不但军队装备完成了从冷兵器到火药兵器的过渡(西方国家花了几百年才成功),海军和新式陆军也都请洋教官训练,队列口令皆喊英语。只是政治体制、组织规章一仍其旧,将士的素质,军队的战斗力,提升毕竟有限,然而,比起八旗旧军,那正是不可同日而语也。

洋务之阻力,终究在朝廷顽固派,如为要不要建电报,从1865年李鸿章倡议开始,争论14年;修铁路,拆拆造造,争论17年,反对派的主要理由,竟是破坏风水,惊动地下的祖宗。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