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专制社会】●
因此,确切地说,先秦三代,才可称封建社会。
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的社会制度,是典型的王政专制、集权专制,并且愈演愈烈。明太祖朱元璋以后,更是以皇权为绝对中心的专制独裁社会。
顺便说一下,东邻的日本,倒是有过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央政权的天皇、幕府,与封藩于各地的大名,就如同中国先秦三代的后、王、天子,与分封于各国的诸侯。
如果一定要将欧洲政治作比附,那么,中世纪教皇统治和政教合一的制度,与中国的皇权专制相仿佛。
不称“封建社会”,称什么呢?我认为,可以称“皇权专制社会”,或“专制社会”。
●【秦统一中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都咸阳(今西安西北)。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称赞其气势,可,但说他符合了人心所思,顺应了历史潮流,则一派胡言。老百姓最希望过太平日子,打仗还不是动乱加厮杀?六国抗强秦,如屈原,难道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打平六国,统一天下,说穿了无非满足秦始皇个人野心而已。人民并没安居乐业,暴政的范围则大大扩大。秦之暴,如“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古汉语“诽谤”是中性词,意为提意见,就要满门抄斩;两个人头靠拢讲话,就要杀头),想想都吓人。
战争和内乱,也在秦统一之后不几年就爆发了。专制社会的战争,始终是悬在天下百姓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以落下。内乱比外战更甚,争权夺利,尸横遍野,遭殃的又是谁?正如元人小令所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皇帝——“上”】●
秦王政自命“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朕(zhèn)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昔平民皆自称“朕”,从此为皇帝一人专用;其他人只能称“余、予、吾、我”,皇帝则绝对不用这几个字。
皇帝也可如先秦国君般自称孤家、寡人。何谓孤寡?专制国家的独裁者,以一人治天下,天下为一人。所以中国后来2000多年历史,皆以此一人为中心。
正因为“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位“上”的品行性格,实在至关重要,是明君贤君、宽容远谋、睿智大度,还是昏君暴君、狭隘短视、霸道疯狂,对国对民,对历史的进程,影响极大(所以以下叙述历史,我都要讲皇帝)。
这种情况,只有真正实现了现代民主,不再以一个人为“中心”“核心”,也不指望领袖都英明,才能彻底根除。
●【中央集权制】●
秦始皇废分封,改郡县,创建了中央集权制的王权大国。从此:
郡县都听中央号令,绝对服从,不再是可以对天子说“不”的封国;
官吏都由朝廷任命,君臣关系,不再是可以世代相袭的诸侯;
全国百姓都归户籍管理,从此再无个人迁徙的自由。
●【——何谓“中央”】●
中央集权制“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有利于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主权尊严维护,社会力量集中使用(比如长城、大运河这样的大工程和治水防灾等大举措)。
然而,“中央”是相对“地方”而言的,如果国家很大,各地气候、风土等情况不同,中央适当放权,或实行联省自治,让地方有较大的自主,会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众所周知,宪政的分权,一是横向的,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衡;一是竖向的,中央和地方分权,全国这么大,所有地方都实行同样的法律,同样的政策,就会比较专制,无益于民主,当然也影响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进步,民生的改善。
●【——何谓“集权”】●
“集权”的关键在二:
一、权怎么“集”,即权从何而来,是由下而上民选,还是从上到下任命?
二、“权”集中于谁,是有制度保障的能代表民主、民权的机构,还是仅代表某个集团、少数人、甚至只是一个人利益的统治者?
如果二者的答案都是前者,那就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础。
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从决定方针大计,到实施政策法令,用现代词语说,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全都集中于皇帝。一言九鼎,言出法随,“国之治乱,在于一人。”全国官吏、亿万斯民,统统匍匐在他脚下,见色行事,闻风而动。
这样的专行独断,或曰专制独裁,必然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和危险性,发生了错误,也难以纠正,或不可能纠正。
●【百代秦制万年祸】●
中国2000多年来,“百代多行秦政制”,许许多多历史的曲折,人祸的劫难,即由此造成。
历史事实是:中国的“封建社会”,比之西欧,不仅早约500年出现,而且晚约500年结束,漫长了约1000年。
当西欧、日本先后脱离黑暗的中世纪,以商业组织的精神,按实情主持国政的时候,中国仍是延续了2000年的官僚政治,愚昧,守旧,泥古,不能实行数目字的有效管理——所有数据,都是为了给上看的,今国人统计之造假,其根源亦在此。
更可称之为罪恶的是,种种摧残人性的暴戾(lì),酷刑、株连、族诛等等,也因中央集权的巩固、专制统治的强化,意识形态顽固不化的一律,得以绵延长久,戕害华夏子孙,直至后世,死人之多,罹(lí)祸之甚,变本加厉,惨绝人寰。
●【秦始皇功过】●
秦始皇的其他功绩,如度同制(统一度、量、衡),车同轨(宽六尺,河北井陉xíng有遗迹证实),书同文(小篆),行同伦,都是统一王朝当然之举。比如货币,战国各国用布币、刀币、蚁鼻钱等,十分混乱,至秦,一律改用“半两钱”,换了别人,同样做得到,必须做,无所谓丰伟。
秦修驰道(其中之“直道”,北通今包头西,长700公里,宽30米),通邮驿;北筑长城,拒匈奴、东胡,对国家有益。
南凿灵渠,开拓岭南(指湘、赣和粤、桂边境的五岭之南),也只能说是扩张版图。
泰山封禅(shàn,封禅是祭天祀地),令方士徐巿(fú,或作“福”,注意,此“巿”字不是“市”字)渡海求不死药,建造“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ē páng)宫(据考古,仅成基础,“室堂未就”),修筑古今中外最大的个人陵墓,“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wēi)”,就分明属于劳民伤财。
70万服刑的,哪来那么多?法峻刑酷也。加上修长城40余万,戍五岭50余万,每年无偿强征民力20—30万,合计占全国2000万总人口的10—15%。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以古非今者族(灭族)”,更是施行文化专制主义,其本质是箝制舆论,扑灭思想异己。
烧书,无能,而且恶劣,只有野蛮生番才做得出;活埋,伤天害理,是仗着权力,连思想带肉体消灭不同政见者。
这种做法,是专制制度之必然,后世例证累累,摧残士类,剿灭文化,无所不用其极。
有人否定,说坑的是方士,不是儒,徒劳。更有人不遗余力称赞秦始皇,我只想套一句旧话——“其用心何其毒也!”
秦始皇东巡。项羽藐之:“彼可取而代也!”野心于其中;刘邦见其仪仗,叹曰:“大丈夫当如是也!”艳羡形于色。《史记》以此别壮士与流氓。
其实历史上所有不安分守己者,目标也就是项羽想要的地位与刘邦企慕的富贵。
●【秦二世】●
秦始皇巡游死,李斯、赵高秘不发丧,以鲍鱼(按:此词两义,一贝类,盾鱼,因鲍叔牙喜食而称之;一咸鱼,这里是后者)掩尸臭,矫诏由最幼第十八子胡亥(hài)即位,赐死守北边的皇长子扶苏、大将蒙恬——君要臣死,仅凭一纸;父要子亡,立时命丧,假传的圣旨即能如此,足见秦始皇威权之残暴。胡亥史称秦二世。
按:中国古代称帝王为“×世”的,就此一例。西方国家因为称名不避重复,还喜欢与所景仰的前辈同名,所以常常重名。人们为了区别历史上同一职位封号者,往往称为“×世”,英文写法是在名词后面缀一个罗马数字,实际上,那是指第×次出现者。比如当今英国女王Elizabeth Ⅱ(伊丽莎白二世),就是英国历史上第二位名叫伊丽莎白的女王;而Elizabeth Ⅰ(伊丽莎白一世),是约400年前那位名叫伊丽莎白的英国女王。
●【陈胜、项羽与刘邦】●
“竹帛烟销帝业虚”,“坑灰未冷山东乱”。秦帝国建立的第12年,秦始皇死的后一年,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yǐng)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同年起兵之豪俊,如楚贵族之后的项羽、亭长出身的刘邦(古以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亭长掌治安,理民事)。当时民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项、刘恰恰都是楚人。
项羽钜鹿之战,破釜沉舟,将士一以当十,大破秦兵。诸侯惊恐,作壁上观,战罢,膝行进帐,不敢仰视。项羽因与秦军主力鏖战,西进艰于刘邦。
刘邦率偏师,从儒生言,得以先入关中;听萧何劝,收敛私欲,封皇宫、库房,以待项羽。废秦苛政,“约法三章”——许多书提到,都认为是对杀人、伤人、盗三罪的处分。我主张按此断句:“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第三章“悉除去秦法”,才真正重要,包括废除“连坐”、族诛等,所以“秦人大喜”。
●【楚汉相争】●
项羽至,设鸿门宴,因杀刘邦无名,又恐诸侯不服,终不敢贸然。分封十八诸侯王,自己为西楚霸王,意为诸侯王领袖,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人嘲其沐猴而冠,杀之。
刘邦被封于汉中、巴、蜀,为汉王,识人重才,拜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今属宝鸡),雄据关中,进夺天下。
项羽固然英勇,但刚愎(bì)自用,麾下多无能,谋士范增又不高明(鸿门宴杀刘邦主意就很馊)。前203年,楚汉订约,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
楚军东归。刘邦从张良计,背信弃义,偷袭掩杀。明年,又许韩信、彭越、英布等封地,众诸侯合击项羽。
项羽被困垓(gāi)下,夜闻四面楚歌,赋别虞姬:“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能怎么?后人代作答:“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惟一死耳。
项羽叱咤突围,冲荡无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终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
●【汉高祖】●
刘邦建汉,取“高屋建瓴”之势,都长安(今西安西北),史称汉高祖。制定朝仪,始知为皇帝之贵。听“马上得之,焉能马上治之”谏,明治国之道。重农抑商,轻徭薄赋——据考,战国农民田税是收成的1/10;秦“泰半”,约2/3;汉高1/15;后来文、景1/30。
诬陷异姓王韩信、彭越、英布等谋反,除之;将天下54郡中的39郡,分封给同姓王,郡县制与封建制并行。临终前一年回家乡,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歌罢,“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为什么哭?我加他一句:猛士乌乎兮被你杀光!
“兴汉三杰”:张良“运筹策帏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功成急流勇退;萧何抚百姓,给军需,输士卒,定制度,始终明哲保身(包括帮刘邦、吕后骗杀韩信),故二人皆善终;韩信战必胜,攻必克,答汉高祖“陛下将兵十万足矣,为臣将兵多多益善”,军事家不懂政治,还有你的命?谋士如陈平,勇将如樊哙(kuài),能吏如曹参,“萧规曹随”,无为而治。
以后,惠帝承前,柔弱。吕后称制(中国太后临朝,始于战国秦昭王母宣太后),强横。吕后死,周勃安刘平诸吕。
●【文景之治】●
文帝节俭,与皇后亲事耕织,诏天下拒进贡,减民租赋,废肉刑,遗诏薄葬。
景帝劝农桑、植树,减笞(chī)法,省刑狱。
“文景之治”,无为而有为,民休养生息,国力渐强。
按:汉“文景”、唐“贞观”,都是与民休息,利国又利民。“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竟大批“让步政策”欺骗人民,最好的皇帝倒是暴君昏君,逼得老百姓走投无路,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农民起义,那才是封建社会前进的真正动力。可笑的胡说。
景帝从“智囊”晁(cháo)错计,削藩(xuē fān,原义藩篱,引申为屏障,此指同姓王)。吴王刘濞(bì)“清君侧”,“吴楚七国之乱”。景帝错斩晁错。周亚夫平叛。帝收诸藩王财、政、军权。
景帝第七子中山靖王刘胜(其墓1968年出土“金缕玉衣”,玉片2498),史载胜“乐酒好内(妻妾),有子百二十余人”。300年后的刘备,自称是其后代,而且正好就比汉献帝长一辈,算皇叔,谁弄得清真假?
●【汉武帝】●
汉武帝即位,尊儒术,兴太学,首创年号,在位54年,仅次于清康熙、乾隆。颁“推恩令”,巩固中央。本来,藩王死后,嫡长子一人继承,推恩是加封其他子弟,以分其势,如“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又夺爵削地者一百零六,从此,同姓王造反难矣。
承文景之积累,太仓陈粮腐朽,串钱的缗(mín)绳烂断。有钱好办事,令卫青、霍去病与李广等出击匈奴,深入漠北。昔汉文帝叹李广:“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后人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李广孙李陵浴血死战,力竭投降匈奴,情有可原。司马迁为李陵说公道话,无钱赎死罪,受宫刑。
令苏武出使,断匈奴右臂,被羁禁,持节荒野大漠牧羊19年。
张骞(qiān)“凿空”,交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带来植物新品,“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如葡萄、西瓜、大蒜、芝麻。
●【汉武后期】●
汉武帝后期,大兴土木,征伐不断;实行盐铁专卖,盐人人吃,铁家家用,皆收归国营。佞(nìng,痴迷)信方士,求长生不死药;四处游历,劳师动众,如泰山封禅,八次之多,简直有瘾;
更创“腹诽”罪名(后世称“思想反动”,凭此断语,即可推论“妄图复辟”,治以“反革命罪”),冤死者无数;
临终立幼子刘弗陵(汉昭帝)为嗣,托孤霍光等,因主少母壮,以吕后为鉴,杀其母。
附:汉武帝时,古罗马恺撒诞生,其功业约成于汉宣、元时。《后汉书》称统一的罗马为“大秦”,意与东方之秦并论,其兴衰的历史相当中国秦汉至三国。在公元初奥古斯都时,罗马由共和进入帝国,地跨欧、非、亚,地中海成为其内海。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国(分界约东经18°处),未百年,西罗马帝国因日耳曼人入侵瓦解;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保持了两个世纪的繁荣,至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逐渐沦为小君主国,延续到15世纪,被奥斯曼帝国所灭。
●【昭帝、宣帝及其后】●
霍光辅政,昭帝、宣帝有为;尤宣帝时,“文治武功,可谓中兴”,“吏称其职,民安其业”。
再后外戚势大,元帝柔,成帝昏(宠赵飞燕,传能掌上舞,后世有“燕瘦环肥”成语),哀帝好男色,平帝惧王莽……
汉平帝时,公元2年,国家第一次统计人口,计59594978人,近0.6亿。
元帝皇后王政君,历元、成、哀、平四朝,及孺子婴、王莽,王莽即其侄。
●【与匈奴和亲】●
与匈奴和亲,始于汉初,双方有利,意义深远。
盖中原步卒一般打不过北国骑兵,即使占领了不宜农耕的土地也没用处;而游牧民族需要粮、衣、铁器,自己不能生产,只能南犯。与其战争抢夺,流血死人,不如罢兵结好,交易互惠。
自从元帝时昭君出塞,汉与匈奴60多年没有战争。“能为君王罢征战,甘心玉骨葬胡尘”;“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四大美女】●
人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浣纱,昭君和亲,貂蝉(有人写作“婵”,错)拜月,贵妃醉酒,并与赞誉美女词语附会:沉鱼西施,落雁王嫱,闭月貂蝉,羞花杨玉环。
先秦古籍,虽多提到美女西子,但西施之名,直到汉代的《越绝书》《吴越春秋》方才出现;貂蝉也不载于正史。中国人好凑“×大”,人人喜欢的美女,四个总起码要有的吧。
“四美”中的前三位,皆有功于国家。但晚唐皮日休有诗云:“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同时也有异议者,陆龟蒙:“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罗隐:“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想想有趣,“诗国”里人,争辩都用诗。
类似的例子很多,如杜牧说项羽:“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摇头:“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公元初环境气候变化】●
秦与西汉,黄河流域经济文化优于长江流域。
但自公元纪元前后开始,随着森林大量砍伐,北方生态环境破坏,气候转寒,后者逐渐胜过前者,至隋唐,差别明显,不再逆转。
●【王莽建新】●
公元9年,早年封新都侯的外戚王莽,由摄政而建新朝。
莽一向有孝义贤名,朝野心仪。白居易《放言》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莽专制横暴,废立无常,“复古改制”,如乱改官制、地名;废五铢钱,推行古制钱币,因质量颇高,今人收藏为珍玩。
按:王莽时,忌讳汉之国姓“劉(刘之繁体)”字由卯、金、刀组成,而“钱”也有“钅”旁,又因“钱”的“本字”是“泉”(“钱本名泉,言货之流如泉也。故周有泉府之官。”),钱最利于川流不息,遂以“泉”代“钱”,铸“六泉”。后世风雅文人,收藏钱币,多称“泉友”。
此外,据出土的新朝明器贮贝器上雕塑,中国至迟西汉末,已发明马镫,后传往欧洲。骑兵有马镫,威力大增。
绿(lù)林(湖北地名,后为江湖好汉代称)、赤眉起兵。
公元23年,新亡,是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皇帝的朝代,后来又有武则天的“周”,一个女皇帝。
●【东汉初——光武、明、章】●
汉皇族刘秀,捷昆阳,定河北,削群雄,公元25年重建汉,秀即汉光武帝,都洛阳,史称东汉。
“光武中兴”,减轻赋税,兴修水利,精简官吏,释放奴婢。
名将邓禹,苏州光福司徒庙。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强项令”董宣,不畏权贵。
严光隐居,钓鱼富春江。范仲淹赞:“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认为,不仕者固然多贤,但汉光武时,政治清明,应当作为,范公何以溢美子陵?
明帝、章帝时,班超投笔从戎,“大丈夫无他志略……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砚)间乎?”定西域,护丝绸之路;
和帝时,窦宪北击匈奴,燕然山勒铭纪功;以后安帝、顺帝……。
附:其时匈奴西迁,与欧洲其他“蛮族”(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帝国,连锁效应导致后者衰亡。匈奴后裔的一支,还以马扎尔人的名义,建立了匈牙利。
●【帝年少,国每况愈下】●
东汉除最早光武帝寿62、明帝48和最后献帝53外,其余十个皇帝,如和、安、顺、桓、灵等,至多活到30几岁,大多即位时乳臭未干,最大十几岁,最小才三月,八个月后夭折,有的两岁即位,两个月后死。
皇帝少不更事,国势每况愈下。中国历代太后临朝,以东汉最多,如窦、邓、阎、梁及三国初的何太后。外戚专权,自然也厉害,如梁冀,历顺、冲、质、桓四朝,质帝称他为“跋扈将军”,旋被梁毒死。
名臣如杨震,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拒贿。杨秉“我有三不惑:酒、财、色也”。明代某大臣加一“气”,向万历上《酒、色、财、气四箴(zhēn)疏》。
桓帝、灵帝时,宦官乱政,诬反对者为党人,禁锢其仕途,终身不许做官,史称“党锢之祸”。
中国公开卖官鬻(yù)爵,至迟始于汉灵帝,明码标价。但“纳赀(zī)”为官,早有先例:秦王政四年(前243),蝗灾大役,诏告天下,纳粟米千石,进爵一级;汉武帝时,大才子司马相如,也是捐纳为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