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笔触可以伸向更远

作者:麦穗奇    更新时间:2014-07-07 11:04:12

    --访青岛作家协会主席尤凤伟

    麦:这次的作品谈论会你觉得开得怎么样?

    尤:我觉得还可以。

    麦:我看到一篇报道,说你认为有些作家的创作过于依赖个人的经历写作,你觉得这不太可取,你认为事实和想象力并不背离。我想了解你认同这样的看法吗?你觉得作家实际上可以靠自己的想象力去写作者自己并不熟悉的东西。

    尤:这是我说过的话。

    麦:这和有些作家的看法是否存在着矛盾啊?因为很多作家的写作是依赖自己生活周边的情况,我不知道你怎么会产生这样的一种看法的?

    尤:作家创作吧,严格意义上他不是写自己。他自己身边的事情,自己经历的事情当然可以写,但我觉得作家的创作不能满足于这样的情况,他要面对整个生活面对历史,一个人在社会和历史中是微不足道的,是非常微小的一份,作家可以通过这微小的部分来反映社会。但一个作家仅仅是写自己的经历,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起码来说是不厚的吧。当然这是我自己个人的看法。

    麦:对。对。这是没关系的,每个人的创作经历创作设想都是有他个人的因素在那里面起作用。

    尤:我们可以从一些大家熟悉的大作家大文豪来看,包括国外的大师们,他们都是面对整个历史的,不仅仅是局限个人的经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世界名著那都不是作家写自己的个人经历。

    麦:如果不写自己个人的经历,那势必会对他的创作产生一定的难度。如果你写自己的生活,他不需要再去体验这段生活,而你如果写自己不熟悉的生活。那就会增加很多难度,对自己的要求和挑战也更高。比如你写的《中国1957》,实际上你没有这样的经历,而你又不能凭空去想,你必须对这整个情况要有了解,不仅是了解而且要让有这些生活经历的人相信你是身临其境地表达了这些情况,这中间我觉得你可能要花比别人更多的工夫来做这件事情。

    尤:是的。这中间我想是要通过努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的。一个是通过采访了解别人的经历,另一个方面还是要依靠创作的规律,比如不违背真实的想象等艺术手段。

    麦:这好像是对自己要求更高的一种创作状态吧,因为你写身边最熟悉的人和事,那是驾轻就熟的。现在你写自己不是很贴近的生活,或者是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的,或者是自己很不熟悉的生活,那你就是给自己出了个难题。

    尤:应该说是的。那样做也有不足,一个是很难把作品写得很精细,有时会让经历过这样生活的人看出瑕疵,应该说是有难度的。

    麦:但从这个角度去创作,有时是否也会带来一种兴奋,因为你写不熟悉的东西嘛,你就会更投入,而因为你对熟悉的东西去放松的写,有时也会流于随意。当然这是创作的两种状态。我还想问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一种说法,说了解山东作家的创作动向,必须要了解三个人,其中一个就是你,好像还有张炜和王润滋,你听说过这样的说法没有。

    尤:这个说法我没有听说过,我觉得这样的说法不正确。山东很多作家,他们都在写作,写的不同的作品,没有谁能代表谁。这样的说法,好像一个地域的作家写的都是一样的。

    麦:我理解这种说法可能是说这三个作家在总体上相对具有一些代表性,好像是这个意思。我一个朋友就讲山东作家的作品,看似粗犷,实则绵密。

    尤:这样说吧,也许在一个地区某几个作家的作品容易被关注,这样看就可能会被理解成有代表性。张爱玲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么,出名要早。出名早了就容易被关注。但实际上有些出名晚的作家也有写了很多好作品的,在这方面我觉得评论界存在着只看脸熟的问题,谁脸熟看谁的作品,评论谁的作品,这对繁荣中国的文学创作是不利的。我是这种看罚,因为现在有的作家某部作品写得好得了奖,大家就能够知道他。还有的作家写了很多作品,但并不引起注意,被大家所冷落。

    麦:你的意思有作家写得很多,但被冷落;有的写的不多,但偶然地却------

    尤:不是这个意思。我意思这样说。我们现在的读书界批评界的阳光,过于集中在少数作家的身上,一谈文学情况就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一个人这么说,接着的人还是这么说。

    麦:我理解你的意思了,就是评论界有一种人云亦云的倾向。他自己不太深入,所以不是用自己个人的眼光去关照作家的作品。

    尤:有一种随大流的倾向。大家都这么说,我不读书我也可以这么说,而且也不会错。

    麦:是的,如果去说一个别人没说过的作品,那你自己就要先去仔细的看,否则就说不到点子上,甚至可能会说错。

    尤:这也是一个文学现象,这样做不公平。这对后来的作家的成长是不利的,而且有些脸熟的作家反而被惯坏了。

    麦:你现在对网络文学有什么接触吗?因为我从网上看到了你的一些作品。

    尤:很多都是盗版的,与我没关系的。我的作品被北京的一个网站买去了,是清华的一个网站。但买去以后也没付费,说是没钱,怎么办呢?也没办法。还有的他把我的作品买去了,又转手倒卖了。

    麦:说起这个情况,我又想问你另一个问题。就是你写的《鬼子来了》,后来被拍成了电影,据说好像也是被倒卖了什么的。

    尤:《鬼子来了》这部作品的电影改编权,我原来卖给了姜文所在的阳光灿烂公司。后来阳光灿烂公司事实上倒闭了,无力拍摄这部电影了,后来姜文就瞒天过海,将我这部作品另找了人家。这个事情说来话长。这个事情你如果有兴趣,哪天咱们可以单独就这个事情聊一次,因为官司打到这个程度,北京二中院已经一审判决,这是很不公正的。我也已经上诉。接下来还有官司。但我在北京打官司很难打,整个官司姜文他们是用谎言支撑着的。

    麦:其实你拍了就拍了,你不拍转手给别人,至少应该征求一下我的意见。

    尤:其实只要履行一下手续就行了。就作家来说并不是留着作品自己来拍,拍的电影公司也无非是征求一下作家的意见。

    麦:这个事情前后经历了多少时间?

    尤:前后将近一年半吧。

    麦:那每次开庭,你都需要到北京去吗?

    尤:我在北京请了个律师。

    麦:那你现在就拿到了那4万元钱,其他都没有与你联系?

    尤:是这样,原来是说5万元,让我当编剧,编这个剧本。我答应先写第一稿的,姜文也愿意自己来动笔。当时说好是6万。后来具体出面的是谭露露,我没有和她签合同,所以最后就改口了。我拿不出证据,那是个口头协议嘛。结果编剧费一分钱没拿到。

    麦:那就是说你的一稿白写了?当然他们是可以说后来拍的电影并没有采用你的剧本。

    尤:他们倒也没有那样说。他们说没有收到我的剧本。后来我拿出通过邮局寄去挂号的证据,他们才没话可说。

    麦:你现在经历了这么样的情况后,这对你今后和电视或电影打交道是否会有一种阴影,因为过去作家的创作是很单一的,现在媒体介入了文学,今后的交道会很多的。

    尤:有一种阴影。一般来说,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转换成其他的形式,但在我们目前的这种转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大多数作家对那些被拍摄的作品都不是很满意的,当然这不是一概而论说导演没有拍好。我的作品改编电影已经有四五部了,我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运作方式已经很了解了,虽然和他们有友情等因素,但最后还是应该用契约的方式,而且应该慎之又慎。像我原先拍那么多的电影都没签过合同。但近几年发生了一些变化。

    原文刊于2001年3月31日《文汇读书周报》)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