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春秋——跨越千年的弧线(1)

作者:林继明    更新时间:2014-06-17 02:58:52

序言、历史长河的叹息

春秋末年,一个叫孔丘的大儒,对着悠悠东去的大河,迎风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两千年后,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湖南人,泳罢独倚长栏,不觉想起那个齐鲁大儒的叹息,他在诗中写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历史整整跨越了两个千年,却向中国多难的历史发出了同样沉重的感叹。

今天,当历史的读者在综观中国的这部惊天动地的文明史时,他们惊叹的也许绝不会是那么的富于诗情画意了,因为中国历史的变迁,竟然与中国的这些母亲河的流向惊人的一致,它是天然的,还是人为的,是神的安排,还是哲人的发现?几千年中国源源不断的历史进程,本质上居然是以南北地域之间展开的斗争中表达出来,它代表了一方的政治势力,抑或是一方的经济实力,或者正如我们习惯把政治经济联系在一起铸就了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

从地理结构而言,中国是西高东低,以西藏高原为制高点,依次是云贵、黄土高原,最低处乃东部的辽阔平原,因此,中国的大江名流皆已西至东直入大海,但是它们的主要支流的流向却是以北而南,将涛涛大河百川一起归入东海的。中国的一部文明史,也如此相似地由西向北,再由北向南,划出了一道动人的轨迹后停在了南方。从那些手握画笔的风流人物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这幅漫漫长卷,原来是源于西部黄河中游的黄土谷地,然后东移,周秦后,成了南北关系的主动脉,从此也演绎了中国历史上一部轰轰烈烈的南北战争。

中国自秦以来,共分为九大王朝,即: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另有五十多个小王朝(本文略)。从大王朝上看,除了明朝,都是中国的北方人一统天下坐的江山。汉朝时,天下大乱,先是七国纷战,后为三国鼎立,魏、蜀、吴,魏“挟天子令诸侯”代表正统雄居北方,蜀在中国大西南而居,按今天我们对南北地理划分,属于中国的西南,而吴在江南的鱼米之乡,正统南方人,两个不安份的南方人正试图上演皇帝轮流做的美梦,但是三国时期仍然隶属东汉,尽管它事实上早已名存实亡,故而后人学者习惯称之为“汉室”。

中国历史上的无数小王朝中,南朝、北朝、五代和十国,却多半是苟居南方,或者更北的不毛之地,所以从这个现象看,这些小王朝大多数为历次战乱被赶走的前朝后裔,偏安一隅以求光复,而从中国当时的历史大环境视角看,被认为中国的大王朝,北方人得天下,是中国所有独有的,其中虽不乏有南方豪杰的逐鹿中原,但是基本是以失败而告终,而一部中国政权史,从此就成为南中国人的夺权史,几次令人痛心疾首的大分裂,把这场争斗演绎成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似乎是一个历史的宿命。

一、南北中国的争斗

中国的所谓南方和北方的划分,一般以秦岭、淮河为界,我们现在说的是以长江中上游和中下游为划分,即华北与华南,其疆域基本对等,其中整个西北地区归为北方,西南地区归为南方。

漫长的中国历史,原本是北富南贫,在殷商时代,当商人们开始下海体验风雨交错的经济浪潮时,南中国人却依旧是火耕水耨的原始时代。开发前的南方土地,湿润的气候,除了容易孳生瘟疫外,没有任何意义,南方简陋的农业工具,根本无法大规模开发南方广袤而贫贱的沼泽地,但是,至南宋政治经济向南方大转移后,南中国便以其气候多雨的优势,凭借北中国人的农业技术,将北方干燥的平原气候和地理弱势给比了下去。

回眸中国历史,夏、商、周,有资料记载的较少,再往上皆是野史,我们以前常常说,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那不过是说说而已,我们的民族从老祖宗炎黄二帝开始就喜欢斗争,而且居然还是南北权利的争斗,黄帝为北方部落的首领,炎帝,南方部落的首领,两人在阪泉之战后,北人黄帝打败了南人炎帝取得统治权,而炎帝被赶到一片荒野的南方,于是才有了“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从此南方人在几千年里再也没有抬起过头,直到元朝末年被一个安徽凤阳乞丐改变。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王朝,分为西东周,前后约800年之久,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两部分,我们在研究历史时,会发现中国的几个大王朝,甚至可以说是至今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王朝皆被东西或南北的截为两段,也就是说,差点亡国,除了周,还是汉朝、晋朝、唐朝、宋朝,好不容易到了“共和”了,还分了新旧中国。

“春秋战国”后为先秦,赢政统一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史称“始皇帝”,立国十五年传之二代,到第三代先是被“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军搞得乱了方寸,后又被项羽和刘邦打败,结果以自称“汉王”的刘邦大胜,统一了中国,史称“汉朝”,后又被改称“西汉”。

汉王朝,两汉可分为西、东汉两个王朝.因为中间出现了大的断裂,即王莽的新朝十五年。关于这段汉朝历史的不幸,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秦朝末年,刘邦带领一班贫苦农民起义路经芒汤山,被一条身如大梁的蟒蛇拦住去路,刘邦大怒,欲当场宰蛇,蟒蛇道:“你斩了我的头,我就篡你的头,斩我的尾巴我就篡你的尾。”刘邦手起刀落,将蟒蛇拦腰断两截,后来刘邦建立汉王朝后,果然被截成两段,被一个似乎与蟒蛇有瓜葛的王莽(河北省大名县东人)篡国15年建立新朝,汉朝差不多各200年(西汉214年东汉195年),历史就是那么的有趣。

但是不管怎么说,中国的政权仍然掌握在北方人的手中,东汉末自建安元年起,事实上南中国人开始逐鹿中原,东汉大纷争的导火线,是由一段爱情纠纷为引子拉开了序幕。那年,不满董卓骄横的汉朝太守丁原巧施美人计,将他的干女儿貂禅许配给了董卓,又同时介绍给了当时的无敌英雄吕布,一场争风吃醋后,小白脸一怒为红颜,杀了董卓,于是,群龙无首的汉朝军阀纷纷圈地为王。

北中国富商曹操率领魏部异军突起,以勤王为名杀向许都,就是说,皇帝有难,臣下起兵来救援了,北方人在国家为难时刻挺身而出,可是皇帝救到了,他人也就不走了,自封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这样做法自然引起很多军阀的不满,其中就包括刘备,咂刘家的江山凭什么让你宦官之后把持?于是刘备依靠他八杠子打不着的所谓汉皇族身份,打起了讨贼的大旗,后来抢了他亲戚刘璋的地盘,入主现在的四川,自称蜀王,后来干起了分裂中国的勾当,建立蜀国当了皇帝。江南地头蛇孙权也不甘示弱,凭借他在江南一带的势力,划江而治,后来也圈地当了皇帝,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对于这些分裂中国的行经,代表北方合法政权的曹丞相不得不使用武力,收复汉中国的固有领土主权了,于是雄心勃勃的发兵,意图消灭那些分裂分子,上演了著名的“赤壁大战”,结果吴蜀联合,烧得中央军大伤元气,从此,南北战争是越演越烈,仅一部《三国演义》就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当然那是三国确立之前的事情。

魏、蜀、吴三方一场混战后,到了他们的孙子辈,终于是三败俱伤,结果让一个外人,魏国部下司马炎借机取而代之,建立了晋王朝,统一了中国,号称晋武帝,定都洛阳,北方人再次战胜了企图颠覆北方政权的南方诸侯。统一后的晋中国仍然是战火不止,南方的军阀势力以秦淮为界,仍然虎视着北中国政权,晋国时期,土著与侨民之间发生的民族冲突也越演越烈,至使晋室南移。北中国的政治家突然出现在南中国抢滩,令在南中国土生土长的南方贵族大户们顿感危机重重,纷纷采取与北中国人不合作的态势,民族矛盾的音符里又平添了权利争斗的强音,很快矛盾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南北朝出现,南北朝在纷乱中走马灯般交替了近十个朝代,南北方就这样一来一往打了几十年,战争的烽火最后被北中国的杨坚扑灭。

公元589年,南朝的皇帝与他的两个媚妃躲在一口枯井里,当追捕而来的北中国士兵扬言要往下扔石头时,亡国的人既不愿殉国、又不愿殉情,表现了南中国人革命的不彻底,这个毛病一直延续到现在,正是南人的不幸,总之,他们终于投降了,南北中国又一次戏剧性地统一。杨坚建立了隋王朝,国号开皇,定都大兴,即今天的西安,稳居北中国,史称隋文帝。

隋朝在历史上的名声不佳,话柄大概就是“大运河事件”,唐朝时期的文人对这条贯穿南北的大河是鄙低有加,现在看来这仅仅是当时知识分子把握政治气候的伎俩罢了。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征集江淮一百万民工开凿大运河,打通了南北水路运输线,使南方富饶的资源能够源源不断地输入北方,同时,也可以加强对南中国的控制,这不仅是隋王朝为了巩固其北方政权的重大举措,更是反映了在杨广身上散发出的艺术家的天才想象。

但是艺术家毕竟与政治家在管理国家上有天壤之别,他的国家在浪漫了一阵后,终于好景不长,朝代只传到了第三代,到了不争气的隋恭帝那里,由于他荒淫极度、不思朝纲,被当时的唐王、官至太原留守的北人李渊(陇西成纪,今甘肃)在镇压农民起义失败的情况下,索性反戈相击,脆弱的隋朝大厦随即倒塌。太原起兵得手后,李渊建国为唐。随后,在他二儿子李世民的管理下,唐朝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国度,政治上的相对稳定和思想上的开拓,促使唐王朝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周边国家纷纷入朝进贡大唐王朝,意与中国搞好关系。政治上的强盛也带动了中国经济和文化领域的迅猛发展,中国的手工业技术以及种稻技术就是在那时,先后传向外部世界,另外,中国的宗教、思想、教育,特别是中国的汉字也传向了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等。一时间,唐中国成为了当时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以至于现在旅居国外的华人都愿意称自己为唐人。

但是,历史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的,即便是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唐朝帝国也不例外,这确实有些可惜,王朝的生命再长,比如周朝约800年,也被秦朝推翻,然后秦朝自己却存活了15年即被汉取得,这说明政权的被推翻固然是旧政权内部的气数已尽,却也非为进步力量所为,所以纵观中国的历史进程,除了秦朝和王莽的新朝很巧合的只存在了15年外,中华民国只有37年风光,正让孙文地下有知情何以堪?这似乎说明了一个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所谓的正义斗争,也无非是皇帝轮流做而已。

唐哀帝时,中国出现了纷乱的局面,之后,先朝的徒子徒孙们纷纷乱国,仅四十年内,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便先后粉墨登场,其中就有曾经被打跑的南方诸侯的后裔,亡国之恨难以释怀,光复之心夙愿不灭,将一个好端端的大中华,分割成支离破碎的大战场。可以这么说,五代各朝的政权更迭并没有推动中国向前发展半步,却将唐朝三百多年的家底几乎耗了个精光,人口也因为频繁的战争杀戮跟着锐减,这就是分裂给中国带来的悲剧,也证明了稳定的重要性。

五代乱国后,到了公元960年,被当时称颂为军事天才的马上武将、北中国人赵匡胤,亲自率领他的农民部队南征北战,一将成名万骨枯,本来就不成什么气候的后周王朝便土崩瓦解了,赵匡胤上演了黄袍加身的滑稽戏夺了龙椅,宋王朝粉墨登场,定都开封,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分久必合的循环往复规律,至此南方人屡战屡败,没有赢得过一次战略上的胜利,不是被彻底消灭,就是被打跑,在某个偏僻的地方圈地立国,等待再一次被征服,比如后来的南宋,再比如名存实亡的中华民国台湾。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悲凉的朝代,那年,宋朝大军与当时的北方外来民族金国交战,结果宋朝首都沦陷,金人立原来的宋朝宰相张邦昌(今河北省阜城县大龙湾)为大楚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汉奸,北方人由此向国人证明了,他们不但可以出皇帝,也一样可以出汉奸。至此,原来的皇帝宋徽宗赵佶,成了有名无权的太上皇,结果只一年有余,就被金人连带他的大儿子一起,被虏到了金国,想以此要挟宋人彻底归顺。

而此时,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侥幸脱身逃往南京,于是,宋王朝皇帝被擒举国南逃,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举国大搬家开始,被称为“靖康之耻”,(第一南迁是晋朝的永嘉之乱后,全国南逃,史称“衣冠南渡”,)宋朝南逃使整个北中国犹如吉卜赛女郎的车队,浩浩荡荡地向南作“战略转移”,北中国老百姓也紧随车队溃逃,除了山河百川将能带的全部搬到了南方,至此,北中国空空荡荡,女真人得到的仅仅是一片废墟的北中国,而南逃的宋朝“余孽”重新恢复了宋家王朝,后人曰“南宋”,而康王赵构也成了大宋帝国的第十位皇帝,也是南宋的第一位皇帝,即宋高宗,有关他的事迹一直被后世国人诟病,当然,也许这并不仅仅是他当时的“不思进取”,更代表了人民对这位缩头皇帝身边的汉奸深恶痛绝。

迁往中国南部的北中国人在一段时期里得到了偏安,在这时期,北中国人化悲痛为力量,重建了家园,而愿把杭州作卞州的南宋皇帝,很快也在西子湖畔的一片歌舞声中,把靖康之耻忘得差不多了,似乎也不是忘了,因为即便南宋收复北方,就意味着他这个南宋皇帝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无论是其父老皇帝仍然健在,即便是驾崩,还有他的长兄在,还有前面的另外八个哥哥在,哪轮得到赵构当皇帝呢?。所以重建的大宋亡国皇帝之痛的无奈,只能常见于陆放翁临死前的“家祭毋忘告乃翁”的淋漓尽致之中了。

然而也有至死不忘亡国之痛的人,那就是我们熟悉的抗金英雄岳飞,他率领岳家将英勇善战,差点直掏黄龙,想救出先皇,高宗皇帝因而心思重重,怕岳飞因此做大,身边的秦桧(江宁府人,今江苏南京)看在眼里,向他巧献妙计,结果,那个在背上刺着“尽忠报国”四个大字的岳飞,就这样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当了“三纲五常”的牺牲品,死前留下了“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满江红,他的死充分说明了汉奸的“伟大”力量,同时也郑重的证明了汉奸并非北方人的专利。

关于这起冤案800年来众说纷纭,大致的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岳飞是当时的军事统帅,赐他死不会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就想现在如果要搞死一个有权势的人,也得罗织些罪名。宋朝靖康年沦陷,皇帝家眷皆被女真人扣为人质,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侥幸脱身,逃往南京(即河南商丘),随赵构一起逃往南京的将领中,有一位文涛武略却只是“东京留守司七品统制”的军官岳飞,岳飞虽为武将,但天资聪明,一生曾官至“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8年后,他又官拜太尉,成为当时军队的最高统帅、其行政级别仅次于宰相。由于岳飞治军有方,且具有军事才能,从而创下了及其辉煌的战功,因此,他的声望和官职节节攀升,几次超过了他原来的上司,属于后来居上,却又不擅长人际关系,因此得罪了不少皇帝身边有权势的高官,这其中就有后来与秦桧一起密谋惨害岳飞的张俊等人。也许是岳飞本质上的武夫个性,他对此并不以为然,只以为自己尽忠报国就可以了,事实上当时的宋高宗也非常的器重岳飞,常常设宴款待他,并与他一起谈话,岳飞在心理上的忘乎所以是可想而知的。

据史书记载,有一日,宋高宗赵构设宴与岳飞谈话,席间,君臣二人十分投机,可能岳飞多喝了点酒谈兴正浓,相当莽撞地提出,希望宋高宗早日解决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此言一出,谈话的气氛立即急转直下。尽管,按我们现在的理解,领导请部下喝酒,谈兴浓时,提一些合理化建议也未尝不可,从另外的角度看,也是部下在讨好上司的举动。可宋高宗赵构却并不那么认为,他闻言当即呵斥道:“你虽然出于忠心,然手握重兵在外,此事不是你等所应当干预的。”

宋高宗赵构如此愤怒还有一个极其痛苦的原因,那就是当年他从金兵的大军下一路被追杀,因惊恐导致**,一说是他当时正在幸临后宫吓着了,并从此丧失了生殖能力。更让他痛苦的是,前些时候,他惟一的儿子,因为宫女不小心踢翻一个铜鼎被惊吓抽搐致死,皇帝绝后,何谈接班人?岳飞哪壶不开提哪壶,赵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

其实,在官场上,这样的话是绝对不可以轻易道出的,手握重兵的武将对最高层的领导班子感兴趣,这即便在今天,都是一个绝对核心的**问题。我们设想,如果我们国家正值“两会”讨论下届领导班子期间,一个守卫边疆的军区司令与我们的总书记谈论谁应该是下届国家领导人时,我想,他所犯的大忌,其后果不会比岳飞好多少。然而,虽然岳飞是“文武双全”,他的《满江红》至今仍算是一阕上佳的好词,他在军事上也可称天才,他在政治上却显得特别的幼稚。尽管他在上次谈到那件后,被皇帝训斥了一番,却并没有吸取教训。不久后,他又在一封密奏中,谈到这个问题,说大宋皇帝宋钦宗赵桓被虏于金国,为避免金人扶植一个宋钦宗嫡系的傀儡皇帝继承大统,给南宋难堪,希望赵构尽快确定“过继皇子”的继承名分。岳飞的提议,从抗金斗争的战略出发,显然是好意,忠君的表现,但是宋高宗赵构心里却十分的紧张,如果说上次岳飞谈起此事,是酒后所致属于口误,但是这次却是上奏,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他感觉到手握兵权的岳飞,已经实质性的在干预皇室的继承问题了。另外,不久前有人又曾密报赵构,说岳飞有“犯上”的言论,其中有一句,岳飞在一次胜战班师回朝时,当着大家的面问其助手张宪:“天下事该怎么办”?要命的是张宪答曰:“就看您想怎么办”。——这不是在密谋造反吗?这些话传到皇帝的耳朵里,前后的事情一联系,于是赵构立即害怕起来,至此,宋高宗赵构已盟生杀岳的念头。

所以说,岳飞之死非秦桧之流能够办到的,所谓“莫须有”也是有内容的,后人以爱国的角度相信过这样一个传说,岳飞被赐死的于年底,大年除夕,杭州城凄风苦雨,整日不绝,老百姓纷纷流泪皆为岳飞鸣不平,其实这是一个侧面,事实上,在当时“谋反”是件大逆不道的事情,老百姓不可能知道真相太多,只知道岳飞因“谋反”获罪,说是天下人皆称冤枉,其实也无从考查,只是代表了我们后人对叛岳飞有罪,是否正义的一种说法,如此而已。

岳飞的死给我们后人一个启示,不懂政治就别去碰政治,不在其位应该不谋其政,当然,南宋的滥杀功臣也将自己送到了绝路,导致了金国进犯中原时,南宋再无用之将,而正当金宋两家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蒙古人成吉思汗,骑在马背上上天入地,先灭金,后亡宋后,又统一了中国,北方人终于被更北的北方人打垮了。元朝定都北中国的北京城。

综观这段历史,几次大张旗鼓的南北争斗,最后都是以北方政权统一中国而告结束,南中国人令人无法挽回地失败了。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