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 凰 之 旅
我们所乘的汽车由北向南经过沱江上的凤凰桥时,眼前的景色就几乎让我眩晕过去了。那江两岸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古老浑朴的屋宇,那斑驳苍老、逶逶迤迤、隐约可辨的古城墙,那碧绿的沱江水和江面上星星点点游弋的小舟……我觉得,我已跨过了时空,置身于一个曾似相识却又陌生的魂牵梦萦的神秘世界了。
当然,这不是梦,我的确来到了凤凰。我读过一些沈从文的书,来之前还专门拜读了先生的《边城》和《湘行书简》,于是我的脑海里就塞满了凤凰城的印象,如今身临其景,就把两者揉合在一起了。诚然,凤凰古城的确太美了,她是无法用任何词语可以形容和表述的。说她秀美,她却十分拙朴——四周是一道古老的石头城墙,街上是铺着红、青两色石板的古旧的石板路;说她神奇,她却天真无邪得很——袒露的青山绿水,宣嚣的街市,以及土家族人和苗族人那种爽朗的笑语,让你觉得十分亲切;说她质朴,说她凝重,说她亮丽……总之,你就是用遍世上所有赞辞,她只能是似是而非而又不得真谛的,唯有一个美字才可含混了的。
我们的第一个游览景点就是沈从文故居。沈先生的故居就在凤凰城过去的正街如今的民族一条街入口处不远南中营街上。街是老街,石板路,街两旁的房檐几乎相接。古居其实就是一南方典型的四合院,正三间前三间加四间厢房,无雕龙刻凤,却显得小巧精致,古色古香,不落俗,这使我想起了先生的为人和文章。故居里陈列着先生的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我的脑海里便浮现出1934年腊月先生从桃源只身乘船沿沅江逆流而上时写下的那些文字留下的印象,于是,我仿佛觉得先生就在眼前,就在这个古老的庭院里,就在那张书桌前,他面前摊开的纸上已经写下了第一行字——“到凤凰”。
熊希龄故居与沈从文故居基本相类,也是古式四合院,只是显得更加破旧些。他曾是赫赫有名的中国第一任总理。宅院中挂有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其的论述和评价文字。据介绍,他后来致力于社会救济事业,教养救助过千万孤苦儿童,所以北京香山慈幼院特地为他制做了一尊半身铜像。站在熊希龄铜像前,看一眼这座简陋逼仄的小院,我不禁黯然。当然,世人并未忘记他,院中有对联为证:“一生赤诚爱国盼中华振兴,半世慈善办学为民族育人。”
凤凰城其实原来不在如今的凤凰古城,而在今天的辰溪,离今凤凰县城还有25公里,叫凤凰营。凤凰营处于群峰之中,形状若鸟,便取为凤凰山,城也就因山而名了。今天的凤凰县城原名镇筸,明朝嘉靖年,镇筸参将才把凤凰迁到了这里,而且原为土城,清康熙时才始建的石城。不过,由于凤凰“南衔楚尾,西接黔边”,军事上又是“扼西南苗疆之咽喉,为辰浦泸麻之屏障”,一直是边陲重镇,所以城墙修得颇为壮观且精致。一律的红砂条石,高近6米,宽约4米,飞檐翘角,身置其上,耳边似有金戈铁马之声,许多冷兵器时代攻城掠地的镜头也骤然浮于眼帘,确实让人过了一把瘾。当然,来凤凰的游客,最向往的怕是那吊脚楼了。
吊脚楼集中在跳岩与虹桥之间。泛舟于沱江之上,沿江而下,两岸的吊脚楼便鳞次栉比地呈现在眼前了。这些吊脚楼都是随地形而建的,所以高高低低,跌宕委蛇,错落有致,是很有一番韵味的。我因此想到,假若是个浓雾飘渺的早晨,这里的景致定似海市蜃楼一般美妙的。当然,时过景迁,沈先生笔下那种“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五倍子。上行则运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的篷船是见不着了,这,确是一大缺憾。不过,可幸的是“贯穿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没有吊脚楼”的格局依然原汁原味地保存着,就已经很让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了。于是,如痴如醉中,我忽然想起了“翠翠”,还有那个“傩送二老”,便沿江寻去,船上的,楼上的,桥上的,竟渺无踪影。回头一想,失声而笑,笑得沱江水在我眼里泛起一阵涟漪。
上岸之后,走上虹桥风雨楼,便为这雅宏雅致、古色古香的建筑吸引住了。更引人入胜的是关于这桥的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听信了一位阴阳先生的馋言,说这儿屏立南郊的南华山和与之一脉相承一头扎入沱江的奇峰是一条龙,由此推断总有一天这地方会有真命天子出世,于是朱皇帝朱笔一勾,在此建造了这座象征龙颈被斩的虹桥。显然传说绝不可信,但有了传说的景致更加引人入胜,所以你看那桥上的人哪,活脱脱一幅凤凰的“清明上河图”!
凤凰城地灵人杰,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如黄永玉故居、田家祠堂、朝阳宫、等,但在下午自由活动时我只专门去了趟沈从文墓地。沈先生的墓就座落于城东沱江畔的听涛山上。怨我颟顸懵懂,进得山来就一个劲儿地往山顶爬,到了山顶只见是一片种着庄稼的农田,哪来什么陵墓之类的东西。正巧遇上一位正要下山的老人,在她的引领下我又从原路返回,到半山腰,她说到了,我说了声谢谢,却怎么也找不到先生的归宿之地。原地来回转了半天,忽而瞅见路旁有一不规则的大石头,凑近细细一看,才恍然大悟。其实这是一块天然五彩玛瑙石,但,就跟沈先生的为人处世一样,晶莹剔透,光华照人,却并不起眼,更不张扬。墓碑上刻的是沈先生《抽象的抒情》中的一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碑后刻着他夫人张兆和的妹妹张充和从美国寄来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此联匠心独运,将每句最末字联起来,便是“从文让人”四字,高度概括和评价了沈从文先生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沈先生的墓旁植有些许山菊和兰蕙,不茂盛,因此就闻不出香气。墓的四周是丛林,静静地,当时,除我与我老伴以外,别无他人,不过我发现坟前放着几朵尚算新鲜的菊花,可见刚才是有人来过的。其实我知道,沈先生要的就是这种环境,就如他寂寞的令人怀念的一生。墓的左下侧不远处倒立有一碑,是沈先生的表外甥黄永玉及其夫人为他立的,上面有画家的亲笔字:“战士不战死在沙场,就回到故乡。”字是绿色的,这是否象征着一种恬静?我想有可能。
2003.10.18 11月9日追记
湘 行 拾 遗
马王堆“稀世珍品”
长沙马王堆挖掘出来的文物如今都已移至湖南省博物馆。身临其中,就如穿过时空,置身于那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年代。展馆中展示的长沙王驮侯夫人辛追的那种豪华生活确实让人震惊,同时也让我大开眼界,也为我们这个民族而自豪。
不过,在那里,领我最不能忘怀的是那几件“稀世珍品”——木象牙、木犀牛角、木金饼和土金饼。据讲解员介绍,汉文帝为了振兴国力,根治腐败,提倡节俭,曾下令禁止将真金制作的物件随葬到地下。长沙王不敢违禁,又不愿让自己深爱的夫人掉价,更不想让辛追夫人到了阴间受穷,便想出了此招。
一个远离京都的郡王,天高皇帝远,可以说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真要做些手脚的话,又能怎的?可是他没有为所欲为。怕朝庭万一知道后查处固然是一个原因,但如果没有尊法守规的意识我看也是不行的。更要紧的我想是,他必然自我意识到自己是姓刘的,你不维护刘姓的威望和江山,又由谁来维护。这就让我想起如今的一些“为官者”,尤其是一些高官,你中央再三令五申地开会发文禁止这个取缔那个,我还是我行我素,置之不理,饭照吃,酒照喝,贿照受,公费出国照出,三陪小姐照玩……诚然,法度不严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应是这些人的道德堕落。他们就没有想一想:自己的权是谁给的,自己的威是哪来的,万一共和国的大厦有点松动,自己将是个什么玩艺儿?!一个“人民公仆”啊,尚且不如一个封建郡王,你让人民还说什么呢?
奇良洞奇遇
奇梁洞是湖南凤凰县城郊的一个名景点。一个溶洞,以“奇、秀、幽、峻、险”而为世人称许。不过,由于我早就观赏过桂林的芦笛岩、七星岩和张家界的黄龙洞之类的景色,对它也就不怎么赏识了。倒是在奇梁洞洞外遇到了一件小事,却是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
从奇梁洞景点停车场下车后,还要走一段土路才能到洞口。正走着,忽然发现有一个小男孩紧紧跟着我,再一看,我们这伙人几乎每个人的屁股后面都跟着个小孩。一打问,才知道是“预约”出洞时给擦皮鞋的,就很觉不解。从洞中参观后出来,每个游客马上又被一个小孩盯住了,这才弄明了其中的奥秘——洞内有泥浆,每个人的皮鞋乃至裤腿上多少都沾了些泥土,他们是专等着给擦皮鞋的。我素来吝啬,也不忍让人家蹲在自己的脚底下为我服务,所以不管跟我的一个小女孩怎么样纠缠,我还是设法摆脱了她,上车休息去了。迷迷糊糊中,我听得停车场上传来一阵跟着一阵的哄笑声,经不住诱惑,就下了车,凑进人群一看,这才恍然大悟。
人群中围着一个小女孩,她说她6岁,但怎么看也就4岁左右。她正在给人家擦皮鞋,一招一式,挺专业的。便引起了许多游客的怜悯,纷纷伸出脚来让她擦。她却很讲“原则”,不是皮鞋如旅游鞋之类一律不擦,不是黑皮鞋也一律不擦,因为她只有黑皮鞋油。也有擦了皮鞋后想多给她几个的和未擦皮鞋送她钱的,她一律予以回绝。据旁边的大人们说,今天是星期六学校放假,所以孩子们就出来挣几个钱交学费什么的。听得大人们十分轻松十分随意的解说,我的眼睛潮湿了。
一会儿,导游喊着上车,但我看到许多游客还围着那小女孩不愿离去,我也是。不过我的眼帘上已不是那位长着一张红扑扑圆脸、扎着一对小牛角辫的小女孩,而是灯红酒绿的街市,金碧辉煌的舞场,玲琅满目的自选商场……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不少时日,但正如鲁迅先生在他描写人力车夫的那篇《一件小事》中所说的一样——“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的眼前,有时反而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真的。
芙 蓉 镇 一 绝
从猛洞河漂流上岸之后,我们来到了芙蓉镇。其实这镇不叫芙蓉镇,叫王村,因为电影《芙蓉镇》是在这里拍摄的,人们也就管它叫芙蓉镇了。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小镇。镇沿江而走,缘山而建。面对面的老房子中间是一条被岁月剥蚀了的石板街。整个镇子像一条蟠龙,弯弯曲曲,盘旋而上,每走一段就要拐个弯,再拾级而上,眼前就又是一段街道。因为是旅游淡季,人不多,所以镇上很静,许多店里在“筑长城”。同伴中有看过电影《芙蓉镇》的,就一路找那刘晓庆拍电影的米豆腐店,想在那里照一张相以作纪念。不想难题出来了:一路上有好几家米豆腐店,而且都有剧照,都贴着正宗是《芙蓉镇》中的米豆腐店的宣传品,都信誓旦旦地说他(或她)那个米豆腐店是实实在在刘晓庆拍片的那个米豆腐店!带着疑惑,我们几乎爬完了那条不算短的高低不平的石板街,终于好像找到了据说是正宗刘晓庆拍片的那家米豆腐店(相信它正宗,是因为女主人拍一张照片要收一元钱)。正在大家争先恐后“抢镜头”的当儿,忽然,我在那店的墙上发现了一大奇闻——墙上的对联写的是:翻身不忘gcd,致富全靠刘晓庆。
我并不想责备那家主人的懵懂和无知。我在想,如此美丽的古镇上竟出现这样一幅对联,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不和谐。旅游业的开发固然是振兴国力、促民致富的一项有效工程,景区百姓借旅游热挣些钱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旅游究竟是一种陶冶心灵的活动,怎么能到处散发着铜臭呢?就不能稍微隐蔽一些含蓄一点么?更何况,这样的对联无疑是一种愚昧!
2003年10月11月17日追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