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只识书滋味

作者:沈善增    更新时间:2014-05-20 14:40:33

说起来,我从小就跟书有很深的缘份。

我妈妈是上海旧书店(现“上海图书公司”之前身)的营业员,我家与书店又离得近,所以,我念小学的时候,常常跑到妈妈店里去玩,钻到书库里去看书与各种杂志。由阿爷教我,我识字比一般孩子早,到小学三年级时,已可以连猜带蒙地看整本长篇小说了。那时,校舍少,学生多,小学都是半日制,功课也比现在少得多,什么课外辅导书,我们都没领教过,最多在六年级里看过两本《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因此,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可供我们自由选择。我性喜静不喜动,又“近水楼台先得月”,故选择了读书。什么书都读,什么好看读什么。首选是连环画与《小朋友》、《儿童时代》与漫画杂志,其次是《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等现代“打的”小说,再次是《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七侠五义》等古代“打的”小说,然后是《一千零一夜》等外国神怪传说、民间故事,再后是儒纳·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福尔摩斯探案等。我说的那些书,在今天并不稀奇,有些青少年还不屑一顾,而在当时,却是稀有珍品。那时经常实行禁书政策,一个通知下来,一批书就从架上被抽下,打入库房,什么原因谁也说不清。为此,当时还有“内部书”这一档次,就是一般大众没资格看,只有相当级别的特殊读者才能因工作需要参考阅读的。故而,那时旧书店的库房中堆放着许多不能公开上架的旧书与旧期刊,在库房里读书,等于享受看内部书的待遇,就像高干子弟享受上学坐公车的待遇一样,是很有些优越感的。像我这样背着“家庭出身”包袱(这又是要费许多口舌向今天幸福的青少年解释而不一定能说清楚的事)的平民子弟,可以产生优越感的条件不多,因此,这点优越感、这点虚荣心极大地激发了我读书的热忱,使我比同龄人多读了许多书,读得小学毕业时,两眼近视度数650度,中学没毕业,近视就达800度。更为严重的是,读书已成为我职业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今天,我与书,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其实已不能把书作为对象来谈。所有赞书之语,不免王婆卖瓜之嫌,一切抨书之言,难撇此地无银之疑,但我一点也不后悔。我甚至觉得,比开门七件事更真实的生活,还在书本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我求之不得的境界。我多么想回到在旧书店库房里捧起书本沾沾自喜的少年心境中。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