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赵敏扬了扬左腕上的手表,对传真说:“时间不早了,还有半个小时一定要结束讲课,还有两点没谈呢。”
传真笑着点了点头,说:“很抱歉,我认为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观念转变了,思想解放了,新思路就会产生,新办法就会层出不穷,所以,我在观念问题上特别地流连忘返。还有两个方面,我只能说得简单一些。反正是抛砖引玉,砖多抛少抛关系不大的。
“行的方面,主要指旅游。旅游是我国重点发展的第三产业,在最近的10年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估计,2002年中国接待国际旅游客人的总数将超过所有的亚洲国家,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在发展旅游业方面,我们有许多事可做,结合审美经济来谈,就是要注意开发旅游项目的民族特色,把民族特色的文章做足。
“我举个例子。黄道婆是中国纺织技术之母,她的墓园现已辟为上海的一个游览点,但孤零零的一个景点,难逃‘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命运。作为景点,不仅要有供后人凭吊、瞻仰的历史价值,更主要的要有游人可玩之处。倘若在黄道婆墓园里摆出中国古代的轧花车、 弹棉推弓、纺车和织机来,现场演示当年的纺纱、织布过程,或者让中外游客亲身尝试一下,旁边有用古老技术织出的布料与衣服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我想,这样对游客一定会有更大的吸引力吧。
“现在,有的地方已搞起农家乐旅游。要我来策划,就搞个‘过一天十七世纪中国农民的生活’的节目。按明清建筑风格,在山里风景优美的地方,依山傍水造个小村落,每天限额接待游客。游客一到,第一件事换上清代农家的土布服装,这套服装走时送游客带走。男的还要戴上有假发辫的瓜皮帽,女的戴假发髻、包头巾。男女老少都干力所能及而带趣味性的农活,如上午女的到山上去挑野菜、采蘑菇,男的去砍柴、挑水;男、女一起学着烧柴灶,做大锅饭、蒸馍馍,烧中国菜;下午男的去钓鱼、宰羊,女的学刺绣、纳鞋底;小孩去放羊、赶鹅,进行踏水车比赛,车水多的可以奖一辆小水车模型。晚上围着篝火听民乐演奏,听民间戏曲。晚上村里不点电灯,都用油灯照明。这样的回归自然、回归古代的旅游节目,投入成本不高,我想是会有丰厚回报的。
“现在,世界上的旅游业,都非常注重地方特色,而中国的旅游景点,最大的毛病是千篇一律。建筑、塑像、旅游纪念品,包括导游介绍,太多的千篇一律,把一点点有特色的地方都淹没了,给人造成走一家等于走百家的印象,这对旅游业的发展是个心腹大患。外国人,没有地方特色的要制造出特色来,某个小镇举办背老婆比赛,某个小镇举办世界锯木头比赛,某个小镇举办世界双胞胎大会,某个小镇举办世界大鼻子比赛,年年办,办出名气来,这个小镇也成了旅游胜地。而我们中国实际有非常丰富的自然、人文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另一个中国旅游业的心腹之患,就是软件建设滞后于硬件建设,人文环境的改善滞后于自然环境的改造。江南有个水乡小镇,因一座桥出了名,现在成了一个著名的景点。我前后去过三次,印象一次比一次差。第一次去刚开发不久,还能感到淳朴的民风,看到一些水乡清新自然的景观。第二次去镇上建了不少房,镇周围拦了起来,游客入内要收门票。在小镇街上走,只觉得多了点商业味,少了点自然生趣 。家家小店都在出售正宗的本镇特产、糕点,反教人不敢相信。第三次去只觉得镇上除了店还是店,见到的每个当地人脸上都挂着副老生意人的表情,像上海街头的小摊贩一样油嘴滑舌、信誓旦旦,清清的河水面上似乎也飘着 一层油污,百年古镇已徒存躯壳,不能感觉到她的灵魂。像这样发展的旅游业,带来的是城市浊气对乡村古风的污染,这种旅游业是不能可持续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