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继续说:“我刚才联想到这么多,归根结底是想说,今天,我们已经有条件来心平气和地讨论这些问题了,这些条件是得来多么不容易。而今天讨论这些问题,是有利于我们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更上一个层次。所以,我觉得孙董的问题提得非常好。而首先提出的对消费、高档消费品或者说奢侈品的道德评价问题,也应该讨论。这个问题的讨论,其实有助于后面这个问题的解决。
“接下来,我先谈谈对第一个问题的看法。
“消费中确实存在着道德评价问题,但我认为,除去一些特殊的消费,如吸毒、嫖娼外,确定某种消费是否道德,主要不在消费的是什么,而在怎么去消费。或者,说得更明确一点,是否道德不在消费品的价格,而在消费时用的是什么钱。
“因为,从消费品价格上去划分什么是日常生活必需品,什么是奢侈品,消费必需品是道德的,消费奢侈品是不道德的,这其实很难。从时间上看,昨日的奢侈品,有可能是今天的必需品。像手机,前几年绝对是奢侈品,随时随地可以取出一只手机来通话,是有身价的表现。那时的手机模样很笨重,像竖劈开的半块青砖那么大,携带不方便。为了装这个手机,厂商还专门造了像一块青砖那么大的手机包出来。那时,腋下夹着个手机包在路上走,威风凛凛,派头十足,胜过以前拎牛皮公文包的,所以,手机那时又叫‘大哥大’,手机包叫‘大哥大包’。曾几何时,‘大哥大’与‘大哥大包’都消声匿迹了。现在,在上海的马路上、公交车厢里,随时可以听见两、三只手机同时振铃。有时,振铃声相同,铃声一响,有五、六个人同时手忙脚乱地取出手机来查看。在校的中学生、到上海来打工的民工,大多有手机,从普及程度看,还能说手机是奢侈品吗?但从实际用途看,大多数人其实还不是必需用手机来及时传递信息,对大多数人而言,手机还不是生活必需品,而且,可能永远不会成为生活必需品。但今天上海小青年每月用在手机上的开销是不低的,甚至要大大超过某些生活必需品的开销,譬如,每月用在粮食上的花费。从以生存消费为主转向以观念消费为主,这本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消费的特征。而从使用价值与价格的反差来划分必需品和奢侈品,是以生存消费为主时代的一种划分法,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消费理念。这种消费理念,到今天以观念消费为主的时代已经不适应了,已经难以用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今天的时代,对消费品应该作‘正在消亡的观念消费品’与‘正在成长的观念消费品’的划分。
“另一方面,对消费者来说,每个消费者对必需品与奢侈品的看法是不同的。在某些消费者视为奢侈品的,可能被某些消费者视为必需品。《聊斋志异》里有一篇《石痴》,讲一个痴迷观赏石的穷文人,把石头看得比性命更重。现代搞收藏的许多消费者,大多有类似的痴劲。当然,收藏也可以作为一项投资,可以流通、交换,保值增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藏品也是商品。但是,真正的收藏者,却是看不起那种把收藏当作投资、商品来经营的行为的。他们是只肯收进,不愿卖出的。他们把出售祖上藏品的人看作败家子。他们节衣缩食、戒烟、禁欲,就为了能买进、保住几件珍品。他们把藏品视同性命,对他们来说,收藏品绝对不是很少使用价值又非常昂贵的奢侈品,而是比开门七件事还要性命攸关的必需品。一般的人,对某些消费品、消费项目也许没有那么痴迷、执着,但只要条件允许,在他的爱好方面,还是舍得花钱的。而在另外的人看来,也许是奢侈得不可思议。譬如,很爱好音乐的,花几千元钱,到上海大剧院去听帕瓦罗蒂引吭高歌几曲,他觉得很值得,是非常的享受;而另一个也喜欢音乐的,会觉得这种高消费莫名其妙,花这点钱,可以买一套很不错的音响,坐在家里的沙发里看看家庭影院DVD,或者看看帕瓦罗蒂演唱会的电视转播,听听帕瓦罗蒂的CD,不是一样吗?这两个人的想法,你不能说是哪个对哪个错 ,哪个必需或经济实惠哪个是奢侈浪费。在消费品、消费方式选择上,常常是‘彼也一是非,此也一是非’。
“但消费上确切反映出道德问题。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典型地反映了这种道德立场。但是,这句诗主要谴责的还不是朱门对酒肉的浪费,而是朱门用于浪费的这些钱的来路。正因为这些钱是朱门从民间巧取豪夺得来,所以造成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导致‘路有冻死骨’的悲惨景象。换句话说,不是任何的‘酒肉臭’,都要承担来自‘冻死骨’的控诉和谴责。今天,平常人家也会有吃不掉变质的鱼肉,倒掉的泔脚,浪费当然是不好的,但常常是难免的,也不牵涉到道德问题。同样,对一个花几千元去听帕瓦罗蒂唱歌的人,你不能对他说,你这样奢侈,知不知道现在上海、全国还有多少工人下岗,有多少患白血病的孩子因为没钱进行骨髓移植,正在死亡的边缘上挣扎?有多少急需手术的病人因为没钱而病情恶化,危在旦夕?有多少失学儿童在苦苦盼着有几百元钱的捐赠?你想想他们,还能心安理得地去听帕瓦罗蒂唱歌吗?捐款、捐物、捐献骨髓、无偿献血的人无疑是高尚的,也的确有人像雷锋一样自己十分节俭,帮助别人非常大方,但我们不能要求全社会的人都以此标准去生活、去消费,否则就认为是不道德的。这种脱离实际的道德要求,只能造成虚伪。而这种全社会的虚伪,我们在文化大革命中已经吃够了它的苦头。但正因为这种道德律令常常以非常崇高、非常优秀的人物为例,因此,使正常的思维、正常的消费行为、正常的行为准则在这种道貌岸然的道德律令面前自惭形秽,只能乖乖地服从。今天,总结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完全应该理直气壮地说,花我合理合法挣来的钱,我爱怎么花就怎么花,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消费的自由,就是充分尊重每个人的个性,这才是现代社会的道德。
“反过来说,用贪污受贿得来的钱,用走私逃税得来的钱,用诈骗或只借不还得来的钱,或者利用职权用公家的钱,来满足个人的消费,哪怕用的钱再少,哪怕消费的是生活必需品,也是不道德的。这我就不多举例了。
“至于孙董说到的几十万元一桌的酒席,几万元一两的茶叶,八十八元一笼的包子,二百二十元一斤的椒盐花生,甚至五十五万元一颗的荔枝,上亿元一套的黄金洁具,我看多数是商业炒作,还是应该作为广告宣传来看。当广告宣传来看,五十五万元的投入还是个小数目,以此引起对那个地方所产荔枝的重视,带动整个地区的荔枝销售,还是合算的。就是上亿元的黄金洁具,上亿元不过是标价,实际造价可能只有几十万元,以此作广告,引起全社会对这家厂这个品牌洁具的关注,还是一个投入少效益好的广告操作。就像荔枝,五十五万元是拍卖成交价,如果是自卖自买的话,只要付千分之七的手续费给拍卖行,也就是以3850元做了个轰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广告,多么合算。即使是真买卖,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有什么不好。五十五万元一颗荔枝,可以大大改善农民的生活,让富人心甘情愿地掏钱给农民用,不是非常道德吗?问题是富人是不大肯那么消费的,往往越是富的人,在消费方面一分一厘越是抠门。不是那么铢钿必较,他的巨额财富也积累不起来。出手大方,花钱如流水,多是那些暴发户的第二、三代。他们的消费,在旁人看来,常常挥金如土,价格与价值大相悖离。这样消费,对上一代的辛苦积累来说,是不道德的。但对社会来说,也没什么不好。他们穷奢极侈,自有人赚得缸满彭满。不过是财富 从这些人的口袋流到另一些人的口袋里,而财富在流动过程中,因为又加入了人的新的劳动,所以会带来增殖。败家子比起守财奴来,对社会经济发展更多一份贡献,在阶级社会中,至少可以延缓新的一场‘均贫富’的革命的发生。
“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一点,进行补充。我刚才例举不道德的消费,遗漏了很重要的一种,就是财政支出的铺张和靡费。有些铺张和靡费的财政支出,倒不尽是用公家的钱,满足个人的消费,它倒好像是一心为公的,是造福地方,搞形象工程,但实质是侵害了国家利益,也就是人民的利益。说败家子比守财奴好,这只能限于小家庭,对国家这个大家庭来说,浪费和贪污一样是犯罪,败家子当然更坏。消费要公私分明,在当今世界一些国家里是基本常识,而在我国,要在观念上确立这一点,使它成为普遍常识、行为习惯,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甚至有人认为贪污腐化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推动力,因为在封建专制社会里,贪官收了钱往往还能办些事,客观上起到了好的作用。这种理论的产生,正说明我国的老百姓对公私不分的可忍耐度已到了什么地步。所以要特别说明一下。
“台湾在暴富之后,曾一度盛行过畸形、奢侈的消费。许多有钱人,沉醉于大吃大喝,迷恋于名车名表,争奇斗富,挥霍浪费,而在文化上的投资与支出,又十分悭吝。有识之士把这种消费称为‘炫耀性消费’,针对这种情况,台湾曾拍过一部名叫《在炫耀中迷失》的电视片,提醒台湾居民不能高消费、低素质,不能在经济上富了,在精神上却穷了,‘穷得只剩下钱’了。这种情况,在大陆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先富起来的地区,也是同样存在的。但这是不是说明,现在要适当抑制高档消费品或奢侈品的生产呢?我觉得,这种现象,其实正好反映了富起来的人们对新的观念消费品的渴求。没有货真价实的消费品满足人们高档次的文化需求,富人只能借哄抬现有的消费品的价格来满足其炫耀的欲望。炫耀也是消费的一部分功能,是一部分人的消费目的。也可以说,有相当多的消费方式与消费品,主要是来满足炫耀欲望的。人们化在‘衣’、‘住’、‘行’上的消费,大部分是给人看、与人比的;人们过生日、结婚、聚会摆酒宴,‘吃’的炫耀性消费超过‘吃’的实用性消费。‘观念消费’本质上是一种炫耀消费。高价买回一件消费品,只求自己喜欢,不求别人欣赏,这只有极个别人才能做到。多数人消费为了同时博得别人的喝彩。现代的商家,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赚钱,产品既要个性化,又要能得到多数人的赞美,厂家就在个性化和从众心理之间走钢丝,求平衡。所以,解决‘在炫耀中迷失’的最好办法,是向大众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物有所值的高档消费品,让大众轻松地在消费中得到文化的滋养,提高精神的品位。有钱不一定有闲,有闲不一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有钱毕竟给有闲、给实现更高的精神追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不能因为有人身在福中不知福,而拒绝幸福;我们也不能因为有人不会合情合理的观念消费,而拒绝观念消费。
“至于孙董担心奢侈品的生产路子会不会越来越狭的问题,我觉得最终要留待实践来检验。但从现有的经验和观念来看,一些问题应该作甄别,可以进行一下澄清。
“第一点,观念消费品的生产,最终要从大批量的机器 生产转向小批量的手工艺与特色服务含量高的个性化生产,所以,过去的垄断产生超额利润,规模产生超值效益,抢占市场份额,一山不容二虎等经营理念,都将要作重新的检验。产品的升级换代越来越快,产品的多样化比标准化更受市场欢迎。在这种背景下,对生产路子的宽、狭的评价也会产生变化。
“第二点,如果把少数人能接受的定为奢侈品,把多数人能接受的定为必需品的话,那么,当今时代,就有奢侈品不断向必需品转化的趋向。不是所有奢侈品都能转化为必需品,但与以往时代相比,奢侈品转化为必需品的品种大幅增长,周期大为缩短,所以,总的来说,奢侈品生产的路子是越走越宽,奢侈品生产起到了必需品生产的领潮、示范作用。
“第三点,我国的现状是,劳动力有过剩,而产品中的劳动含量又偏低。五十五万一颗的荔枝毕竟只有一颗,而我国作为传统的陶瓷生产国,当今世界的第一陶瓷生产大国,因为缺乏知名品牌、缺乏高档次产品,不得不以低廉的价格占据国外的中低档市场,我国出口的陶瓷产品,平均每件只能卖到0.2美元。而我在上海一家商厦里看到展览着一只普通的英国白瓷碗,标价1000美元,是我国的出口陶瓷产品平均价的5000倍。我看到这只英国碗,心里十分难过,好像是一种奇辱大耻。但是,我是砸开玻璃橱窗,敲碎这只碗呢?还是谴责商家崇洋迷外,引进这样的外国奢侈品来,服务方向出了问题?还是呼吁我国厂商生产出更优质的碗来,以更高的价格,打到国际市场上去?所以,目前不是要抑制奢侈品的生产,而是要把必需品当奢侈品来生产,提高产品的质量与档次,也就提高了我国劳动力的质量与档次。
“正是出于以上几点理由,所以我在举例时,充分发挥我的想象力,描述我心目中在‘衣’、‘食’、‘住’等方面文化含量、审美层次高的产品与服务,可能造成了我专注于奢侈品生产的印象。我的本意是‘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其实,在一般消费品与服务方面,中国的市场还是非常大的。像吃的方面,上海的上班族上学族的午餐,就是一个相当大的市场。现在许多公司都叫送上门的公司午餐,类似旧上海的‘包饭作(坊)’。价格比一般小店里买的客饭贵一些,但看上去干净些,样子好一些。其实,在五六十年代,不少企业食堂中午都有小锅菜供应,比分盆的大锅菜贵一些,但因为是现炒的,色、香、味要好许多,特别是冬天,火热滚烫的,吃了很舒服,相当受欢迎。现在哪家能做小锅公司餐,而且能冬天保暖送上门,这家的生意肯定好。还有,哪家餐饮店,能在周围地区一个电话,十分钟内把早点送上门,二十分钟内能把午餐、晚餐几只热炒送上门,它的生意也肯定红火。上班族与上学族,早晨的时间比金子还贵,能够省去一两分钟排队买早点的时间也是好的,这点贪图方便,可以带来巨大的商机。还有,现在大家已习惯上馆子去吃饭了,但以后还会要求回到家里来吃。家里吃,有在饭馆摆宴所没有的气氛。但家里烧菜很麻烦,因此,出租厨师就会应运而生。五六十年代上海也有出租厨师,但餐具和菜肴的原料等都是租借人提供的,现在,厨师可以配好菜上门,还可以同时带餐具上门。家里人用餐完毕,厨师再把餐具洗净带走。这样的家宴,既有饭店的档次,又有家庭的温馨,而且省却了自己动手开伙仓的种种麻烦,价格又比上饭店便宜、实惠,大家何乐而不为呢?听说,上海已有了这样的餐饮服务公司,去年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时候,为老人祝寿摆家宴,公司的出租厨师供不应求。
“说到衣的方面,穿多了大批量生产、统一规格的成衣,人们自然会产生度身定做的需求。上海前几年开出的许多的大的服装店,老板是过去在布店门口摆摊的小裁缝。慢慢的,服装店生意可能冷落下来,而裁缝铺又会重新崛起。现在,上海的社区里已有不少小型的裁缝铺或洗衣店,多数是外地人到上海来开的,员工没有受过正规培训,技艺水平不高。即使这样,一般生意还可以。要是工艺水平高,价格又合理,肯定是顾客盈门。现在上海还有自制皮鞋的小铺子星星点点开出来,这预示了一种趋向。两件同样价格的产品,一件是机器成批生产的,一件是手工定制生产的,一般都会选择后者。人同此心,所以这些小铺子大有前途。
“说到住的方面,其实,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发展的空间更大。这一方面因为我国过去在住房方面欠债太多,我国的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准总的来说比较低,农村居民对居住也有城市化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历来是重乡土、重家庭、重安居乐业,舍得在营造安居环境、提高居住文化方面花钱。现在的居室装潢、家具选择,注意力还是集中在所用材料的质量上,对工艺的要求还是很低的,精工装潢和精工家具还没有被提到第一位,装潢和家具市场还是以低层次的消费为主。一种新材料的推出,就可能赚大钱。前两天,我看见邻居正在调换厨房间的水斗和料理台。原来的不锈钢水斗是化了2000多元买来的,料理台是大理石的,新换上去的与水斗联体的料理台是人造大理石做的,据说价格要便宜一半,而且,人造大理石不吸油,不会像天然大理石那样,日长天久,吸满了油,难以清洁。如果真像那位邻居所说,那么,经营人造大理石料理台的厂商就可能在这几年里赚大钱。如果他能推出按客户要求定制铸造的业务,那么业务量会更大。
“我由此想到了竹子。听介绍,贵镇周围的山里盛产竹子,我觉得,竹子在装潢和家具方面的用途,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上海有竹器家具卖,但价格不菲,做工粗糙,新款式也不多,有些地方,就用铁钉固定,很跌身价。也曾有过竹地板卖,但价格比柚木地板还贵,而外观不能超过一般的木地板。因此,竹制装潢材料和家俱,在住的消费方面不成气候。但竹子生长期短,易种植,成本低,质地好,易加工,是代替木材的理想材料。而且,中国人对竹子有亲近感,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有这种审美的积淀,竹制装潢材料和竹器家具,很容易给人清新脱俗的高雅感,所以,开发竹制装潢材料和竹器家具,市场前景是很广阔的。
“普及大有文章可做,提高更是发展前途广阔。只要我们对审美经济有正确的认识,摆脱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中国就有可能在审美经济这一轮上,扬长避短,进入世界经济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