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唐装真的热了吗?

作者:沈善增    更新时间:2014-05-20 11:09:05

与我想象的一样,衣文化他首先提到“唐装”热。

上海《文汇报》的一篇新闻报道的导语这样写道:“忽如一夜东风来,百街千家唐装亮。自打21位领导人在上海APEC会议上集体给‘唐装’做了一个堪称世界上最牛的‘广告’之后,‘唐装热’就开始从前卫的时尚丽人的身上蔓延开了。马年春节,这股潮流终于遍地开花,在荧屏内外、全国各地上演了一出盛大的‘唐装秀’。”这篇报道的文中小标题为:《北京:唐装穿出4个亿》,《广州:师傅做到“手软”》,《武汉:“老手艺”重现江湖》;同版还发了另一篇报道:《 上海:无“唐”不成市》。

其中,北京的“唐装穿出4个亿”是这么算出来的:“据一项调查显示,43%的北京市民表示过节会买一些新衣服穿 。从唐装的火爆程度来看,相信这43%的市民至少有小一半的人购买了一件唐装。另外有人统计,大年初一那天,在10分钟内进入地坛的120个游人中就有23人身着唐装。照这两个数据估算,北京有1300多万人,就意味着有六分之一也就是200多万人穿上了唐装,按每件唐装平均200元的保守估计,那就是4个多亿的大市场。”

而按照《上海:无“唐”不成市》一文中说:“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路路刮‘唐’风;襄阳路、长乐路、豫园城,无‘唐’不成市。今年春节前后逛街添新装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定都发现自己被包围在唐装的世界里了。”这段导语,写得毫不夸张,照此比照的话,上海的唐装至少也穿出了4个亿。以全国马年春节唐装消费是北京(上海)的30倍计算,就是120个亿。

这样巨大的消费热潮,给一批相关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上海报纸报道,“唐装热”全面激活了杭州丝绸服装产业。“停产几年的丝绸厂已全部开工,匿迹多年的中装专柜重新出现,一批从事丝绸印染的企业也枯木逢春。”

对此现象,专家们纷纷发表看法。有的认为:“民俗文化不只是民间风俗,更是一种生活的记忆。一个国家国力越强大,越会对自己固有的文化系统充满自信。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变迁,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立场发生着剧变。随着我们加入WTO,对地域文化、民族优秀传统的关注和尊重,会倾注越来越多的热情。高扬‘唐装’、‘中国结’和‘中国元素’的潮流,如今不过是个开始。”而有的专家则认为:“服装是无声的语言。‘唐装’盛行,应该说是一种好现象。但流行毕竟只是一时之尚,是暂时性的东西。不必过于夸张它的意义。所谓‘唐装’,并不一定非要联想到‘盛唐气象’。”

用“唐装热”来说明观念消费,的确比较典型。但是,要对这众所周知的“热点”评说出新意来,又不是件容易的事。听传真一上来引证据典,似乎这些都只是他进一步论述的背景而已,倒勾起了我的强烈兴趣。

“从表面上看,中国的企业的经营水平,在市场经济的锻炼中已得到很大的提高。他们及时抓住APEC会议显露出来的‘唐装’商机,在短短几个月里通力合作,共同造就了马年春节的‘唐装热’,是中国商家一次成功的市场运作,也可以看作‘观念消费’在中国的一朵报春花。

“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一点来看,那么,中国的企业与商家,在这一次运作中,自觉意识还是很不够的。许多大赚了一笔的经营者、许多枯木逢春的企业,还是抱着撞大运的心理。赶大流的多,有领潮意识的少,最突出一条,正像那位专家指出的:‘流行毕竟只是一时之尚’,‘唐装潮’里的弄潮儿,还是把它理解为流行、时尚,没有将‘唐装’演变为中国服装主流的远大志向、明确意识。酒趁热的喝,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年唐装还热不热且不去管它,如果还热那是手气好,摸彩中了大奖。唐装不热,我们再赶别的热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做服装生意的,就靠吃时尚。很好有人想到去培育市场,使唐装能够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服装。

“就在我们中国的企业、 商家陶醉在撞大运、发横财的欢乐气氛中时,我从报上看到一条消息,受中国唐装热的影响,泰国总理他信,人个掏腰包为内阁部长定做泰丝民族服装。3月5日泰国的内阁会议上,36位部长齐刷刷地换上了崭新的民族服装。他信总理希望今后部长们身穿五颜六色的泰丝服装来参加每周二的内阁会议,‘以身作则’为政府推行‘一乡一产品计划’作宣传。

“这条消息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多方面的。譬如,‘一乡一产品计划’,虽然不知道它的具体内容 ,但使我想起日本(好像是在田中内阁时期)曾经搞过的‘一土一品计划’,总之是要扶持、发展本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这种计划,与观念消费、审美经济的总的精神是相吻合的。

“但我们现在还是就服装来谈。我的一个朋友,到美国去了十多年,已经取得绿卡。去年为奔父亲丧回来,我们见了一次面。我问他,这些年到美国最深的感受是什么?他说,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对本民族的传统太不重视了。他的回答使我大吃一惊,我根本没想到他在美国的最深感受竟是这一点。我问他,是什么造成他这样的感受。他说,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所以,在美国,各民族的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一般来说,都能受到充分的尊重,而各民族的人也以尽量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文化传统为荣,而不是以融入美国主流文化为荣。但是,在各种聚会上,唯有中国人的服饰,最少民族特色,男的都是西装革履,女的也是西式晚礼服,都是美国的服饰,因此,后来就把服饰追求西方化的黄种人认作中国人。中国人大概历史太悠久了,文化遗产太多了,所以把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当一回事,就像长城边上的农民拆了长城的古墙砖来砌猪圈一样。服饰反映一种心态,这种心态使我在美国感到屈辱。不是谁来瞧不起你,而是你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己瞧不起自己的人,别人也不会瞧得起你。

“这位朋友的话真像在我心头烙了一下,留下了一个烙印。从此,我留意服装问题,发现世界上许多民族的确非常注重服装的民族特色。阿拉伯民族宽大的长袍且不去说它,就像尼泊尔,他们的男人在公开正式场合,也穿西装,但不系领带,不穿西裤,把西装套在一身白的民族布衣裤外面,头戴一顶黑色小帽,这种穿戴,也落落大方,既吸收了现代西方文明,又保持了本民族传统。我们现在做企业形象策划,CI中很重要一部分是VI,企业的标识与产品的标识。 民族服装,是一个民族的标识,而我们中华民族目今缺乏这样的标识,主要是占中华民族绝大多数的汉族缺乏民族服装标识。严格来说,今天称为唐装和旗袍的服饰,还是满族的民族服装,不是汉族的民族服装,但几百年的满汉文化交融,满族在文化的其它方面已大多被汉族同化,那么,汉族在服饰上也不妨与满族同化,毕竟汉族是穿着这样的服饰跨进现代社会,迎来洋枪洋炮、洋机器与洋装的,所以,把唐装与旗袍视为中华民族(或进一步细分为汉族与满族)的民族服饰,也是名正言顺的。汉人换上长衫、马褂、袍子、旗袍等服饰的年代,比美国建国还要早一百多年。说是唐装,未必真要回溯到唐朝或明朝。

“因此,‘唐装热’,从深里看,看作中国人在服装方面的民族意识抬头的一项标志,应该说,并没有人为拔高。前面已经说过,我们不能引导市场、创造消费,但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育市场、催化消费。不能力挽狂澜,但可以推波助澜。市场与种田一样,还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守株待兔的态度,在市场里一样是蠢人懒汉的态度。就是见风使舵,还不是一等的航海家。航海家要知海流、识天气,有全局观,又有极高的应变力;能渡过危机,更能抓住机会。

“中国如果有真正的企业家,应该看到,‘唐装热’背后蕴藏着多么巨大的商机。如果今后的中国的青年男女结婚,婚礼上新郎新娘不是穿西装、披婚纱,而是以唐装为新人礼服;如果海外的华侨、华裔都乐意接受这样的风俗,每年的唐装将达到多少亿的销售额、产生多少亿利润?如果唐装成为中国人在宴请、聚会、谈判、办公等公开、正式场合的服饰,那销售额又要翻几番?

“当然,从今年春节的‘唐装热’,到唐装成为中华民族的具代表性的服装,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可以说,今年‘唐装热’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但只要方向对头,万里长征的伟大目标是可以达到的。这方向是否对头?**主席在六次文代会的开幕式报告中已经指明了:‘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宏扬民族精神,积极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是今后世界的发展趋势。世界多极化的根据,就是民族文化的多样化。**说这个问题‘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意味深长。张明敏唱《我的中国心》,第一句就是‘洋装虽然穿在身’,以外在服装与内心的矛盾、反差,来强调爱国之心的坚定,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人呼唤有民族特色的服装;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里,对 民族服饰其实有很强烈的要求。这点,海外游子的感受可能更敏锐。所以,我的那位有美国绿卡的朋友,会有如切肤之痛的感觉。张明敏唱这首歌时,香港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他一上来就会用‘洋装’来反衬‘中国心’。身居大陆的中国人,表面的感觉没有这样尖锐,但内心的需求其实是一样的。这就是唐装发展为中华民族代表服装的雄厚的群众基础。

“这种心理基础的形成,也许与中国几千年的礼仪文化传统有关。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的旧王朝,改朝换代后的一项最紧迫的文化建设,就是建立新的礼仪制度。衣文化是中国礼仪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文化的缺点,是把人的日常生活消费与政治等级制度密切挂钩,窒息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文化创造力,使中国人在衣着方面的审美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它的优点是提高了衣着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文化地位,使它具有某种超实用功利的神圣性,因而也就成为民族凝聚力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历史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族政权更迭后的改服式,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的易服令,包括辛亥革命后制服定为中山装,都是重大事件。最近的是实行改革开放后,国家领导人带头在重大场合穿西服,虽然没有作为历史重大事件来对待,但它产生的影响,其实不亚于某个重大历史事件。现在,中国已进入小康社会,民族服装应该是到了呼之欲出的时候了。

“那么,怎么把唐装不仅作为一种时装,而是作为民族服装的代表式样来进行长期的运作呢?或者说,怎么使唐装热升级为一种唐装文化呢?

“我认为,应该像**指出的,‘积极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我们都知道,巴黎是世界时装之都。巴黎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巴黎能达到世界时装之都的地位,除了它的历史条件与工艺精湛等硬件之外,与它的一系列的文化建设是分不开的。例如,名牌商标制度,以时装设计师为中心的制度,时装模特儿发布形式,流行色观念的确立,以表演类时装引导日常时装消费观念等等,由此形成了一整套的服装文化 。巴黎不仅仅是各种漂亮时装汇集的都城,更是活生生的服装文化荟萃的中心。

“对照巴黎,我们的唐装文化建设有许多事情可做。

“譬如,我们应该对唐装在形式上有一个基本定义,既不过于僵硬,又不失之宽泛;既要让人可以一眼认定其为唐装,又要为形式的更新变化留有充分余地。但这种对唐装的定义,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好每年开一次唐装 新款发布会,会后再进行设计师、服装专家的专题研讨。例如,唐装是不是专指外衣,唐装是否一定是立领的,唐装是不是一定要对襟、用琵琶纽等布钮,唐装是否可以无袖,等等,都可以先在实践中突破,再加以理论总结。

“还有,我们应该仔细研究唐装的审美特性,怎么能使 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穿着好看。

“我们还应该研究怎么使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气质的中国人在不同场合能穿着唐装展示其风采。

“按季节来划分,我们要研究唐装的冬装、夏装、秋冬装的不同特点。按用途来划分,则要研究唐装的休闲装、家居装、办公装、礼服等的不同规范。按性别要分别研究男装、女装;按年龄则要研究童装、学生装、青年装、成人装、老年装等。

“我看到上海的报纸有报道,上海的年轻人把唐装演绎穿着得非常另类,更加时尚。有的是棉布唐装配一条水洗 布裤子,有的把唐装定做成超短裙。报上说,有些民俗专家指出,这样穿唐装有些不伦不类。我没有眼福看到年轻人这种另类穿法,但我觉得这种不伦不类里蕴含着很大的生机。服装专家不像民俗专家,不要急于批评、指导,应该先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研究年轻人心目中期待的唐装。

“这里,我说说我身上的这件唐装。这是我做的一项实验。我觉得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唐装,不太适合我穿。首先是布料,丝绸新穿时颜色很鲜亮,但脏了以后洗起来麻烦,洗过以后,可能与全新时色彩差别很大,而我要把唐装当办公服穿,采用丝绸面料不实惠。后来,我选定一种精纺的薄花呢做面料,这种面料,洗衣机都可以洗 。面料上的图案,我选了传统的‘福’、‘寿’、‘喜’剪纸图案,用电脑绣上去的,比直接织出来的,倒更有立体感 ,加工成本也不太高。其次是式样,我人胖脖子粗短 ,穿立领嫌太高,不好看也不舒服。我请缝师傅把领子做得低一些,再连着门襟外滚一条边,这样,在视觉上造成领子还是很宽很高的印象。再在左胸和两面上摆做上贴袋,因为是裁衣后再绣的图案,所以贴袋并不显眼,反倒增加一点变化。袖口比一般唐装放大一寸,袖管有点喇叭形,我觉得这样更有气派,因为中装的特点是袖口 比较大,挥动起来能给人以长袖善舞的美感。盘钮的两端我要求特别大些,有一元硬币那么大,给人粗犷厚重感。

“这件唐装做出来,穿在身上,朋友们都说好,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完全是业余水平,也能赢来一片喝彩。许多朋友都说要去按自己的心意定制一件唐装穿穿,可见唐装审美在中国有多么大的潜力。

“使唐装在中国大地上一年四季、年复一年长盛不衰,这还是初级阶段。新的阶段应该是唐装走向世界,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中赢得普通的喜爱。如果说西装的特点是便于行动,那么唐装的特点是穿着舒服;西装使人显得精干,唐装使人显得潇洒;西装充满现代感,唐装富有古典情怀。另个,唐装的色彩丰富、亮丽、既有异国情调 ,又适合日常穿着等特点,我想,它是能引起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共同兴趣的。唐装首先是中华民族的服装,同时,它又具备像西装一样成为世界普遍通行服装的各种有利条件。唐装文化,不是捧不起的刘阿斗,而是值得我们沤心沥血去浇灌、培养的名种良苗。

“在发展唐装文化时,我们还要借鉴西方以表演类时装引导日常消费观念的经验,在服装设计中,可以把中国的民间刺绣、编结、书画、剪纸、雕刻等艺术融入进去,大大加强服装的艺术创作与手工艺的涵量,使其独一无二,不可复制或难以复制,借此来提高服装的价值 。设想一下,如果一件旗袍,它面上的花卉是手绘的,滚边是手织的,盘纽是手编的,钮扣镶嵌的珍珠上有细刻的图案,旗袍裙角上的花朵是双面刺绣的,它的价值该有多少?中国古代,帝王贵胄的服装制作工艺非常繁复,这笔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应该拿出来让世界人民共享,同时用我们的精湛技艺去换回大量外汇。

“说到衣文化,中国古代的服饰,不仅讲究视觉,而且还讲究听觉。古诗文中经常有‘佩环叮当’这样的话,我们今天的唐装设计,能否把佩玉一起考虑进去呢?让模特儿在T形舞台上表演时,腰间佩玉随着轻盈的脚步发出清脆悦耳的相击声,这是很有吸引力的。

“还有,歌舞表演也许更适宜用来呈现东方服装的线条美,上海歌舞团的《金舞银饰》节目在国外演出倍受欢迎,唐装的发布展示,是否考虑能走出一条以歌舞表演为主的新路来呢?

“衣文化方面,我就结合现实,举唐装为例,如果大家没有什么问题,就转入下一个题目:住文化。”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